佛弟子文库

波尔尼仙人的故事

2019/12/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波尔尼仙人的故事

佛陀涅槃后的五百年,有位阿罗汉从迦湿弥罗国,来到犍陀罗国婆罗城,看见一位梵志正在捶打教训一名孩童,就上前问为什么要打骂这孩儿?

梵志回答:“我教他勤奋学习声明,将来可以出人头地,他却不肯好好用功。”阿罗汉不禁莞尔,梵志问道:“出家沙门以慈悲为怀,悲愍哀怜万物,您现在微笑,一定是有因缘,希望您为我解说。”

阿罗汉说:“你可曾听说过波尔尼仙人,删定繁琐的婆罗门教典——四吠陀,究极古今,制定成《声明论》,盛行垂范于后世吗?”梵志回答:“听说过。”阿罗汉说:“你的儿子就是那位波尔尼仙人。因为勤勉学习、博闻强识世间的典籍,只会高谈异论,并未深入穷究真理,所以白费了聪明才智,而生死流转不息。”

阿罗汉接着说:“过去,在南海的岸边有一棵枯树,有五百只蝙蝠住在树洞里。一天,来了一个商队停留于树下,当时天气很冷,每个人都又冷又饿,于是大家就找了一些木柴,在树下生火取暖,燃烧的烟和火焰愈来愈旺盛,竟然把枯树也燃着。

此时,商队中有一位商人正诵读着阿毗达磨藏,树上五百只蝙蝠虽被浓烟烈火所困,但因为爱好法音,舍不得离去,结果都被烧死。

五百只蝙蝠命终后随此善业,都转生获得人身,出家修行,由于曾经听闻法音的功德,个个聪明利智,并且证得阿罗汉果。后来,迦腻色迦王与胁尊者招集了五百位阿罗汉,在迦湿弥罗国集结《大毗婆沙论》。这五百位阿罗汉的前身,就是在枯树之中,乐听法音而被烧死的那五百只蝙蝠。

我虽然不贤,但也是五百阿罗汉其中的一位。所以,博闻强识外道典籍与学习究竟的佛法真理,两者其中的优劣、好坏、高低实在悬殊太大了。你这么爱儿子,不妨就让他出家,因为出家修行功德之大,实在无法详述。”阿罗汉说完后,就示现神通,随即离去不见。梵志深感惊叹,于是让儿子出家修行。

典故摘自《释门自镜录·卷一·俗学无裨录六》

省思:

波尔尼仙人虽然博闻强识,能删定繁琐的外道典籍,制定《声明论》钜着行世,然而,死后投胎为一稚童,却不肯勤习生前之著作;反观五百只蝙蝠却因听闻正法,得以转人身,出家证果。所以佛法是人生最究竟的真理,能济拔众生出离三界、生死轮回。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行者当听闻正法,依法精进修行,并发大愿心,弘扬佛法,普令众生听经闻法,同沾法益,共证菩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一人学佛,带动全家转运

爸爸和两个弟弟经常出状况,我不是替他们还赌债,就是...

在欲望面前,人的智商会降低

财跟色这两种欲望当中,哪一种欲望最厉害?大家深有体...

智者归命得正道

从前,有位婆迦利人来到古印度中部,当时中印度国王任...

修学佛法必具的三项要求

知道人生是苦,知道生命短暂,知道国土危脆,却不知道...

星云大师:前世来生,干卿底事

有一些人基于对前世的好奇,他追忆探求自己的前世到底...

【推荐】这个法门是灭罪解脱最好的法门

得疾解脱者,《智论》云: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

【推荐】把宽广的人生钉在求财享乐的一角上

当今社会,人们认为只有丰裕的物质生活才是人生幸福安...

不服不食众生肉,是人真解脱者

你去吃众生的身体,还有它的部分,什么叫部分呢?那个...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虽面对菩萨,也同隔山一样

南北朝(北齐)时,释明勖,定州人。少年时自负不凡。...

成功属于有心人

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两个犯人的故事:这两位犯人都是...

别把自己看的太重

一只骆驼,辛辛苦苦穿过了沙漠,一只苍蝇趴在骆驼背上...

气柔心细不战而胜

周朝时代有一位专门养斗鸡的人叫做纪渻子。斗鸡,顾名...

【佛教词典】八谛

(名数)法相宗于世俗谛开四重,于胜义谛立四重,世俗...

【佛教词典】五部陀罗尼藏

(名数)一佛部,即诸佛之咒。二金刚部,即诸金刚神之...

如何能得到美满家庭

问: 如何能得到美满家庭? 方海权答: 在《三世因果...

受完三皈依后,所获功德不可思议

我们受完三皈依后,虽身同世俗,但心是菩萨,所获功德...

如果很在意你的未来,那你应该学吃亏

以我善乐诸因果,他苦因果尽无余;如风去来行取舍,由...

正确认识一句佛号念到底的意义

如果你的烦恼轻薄,如果你的善根深厚,如果你的愿力坚...

「舍」这个字是很难的

舍这一个字是很难的,不管是善法,或者是什么东西,我...

因果规律与命运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一切诸报,...

祖师大德的戒淫法语

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 若诸世界,...

第六意识是怎么去创造法尘的

我们看第六段,明意与法即藏性。 这个意是内处,意根;...

五福的意义

一、五福的意义 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

宁肯老僧堕地狱,不把佛法作人情

而菩萨为利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

用感恩的心对待当下的生活

《菜根谭》有这样一段话:释氏随缘,吾儒素位,四字是...

「无念」是没有念头还是还有善念

问: 佛是无念,此无念是完全没有念头?还是还有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