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释迦牟尼佛在波罗奈国仙人鹿野苑,刚度化了五比丘不久。当时的波罗奈国,有一位名叫夜输的贵族子弟,颜貌端正,举世无双,家产丰饶,富裕多宝。
有一天,他在禅坐时,悟到诸法无常,世间没有永远不变的人、事、物。他观察家中的男女眷属,犹如拖着躯壳行动的死人,无一值得牵念;再看看自己的形体,与坟墓里的死尸没什么不同,于是下座,并且说:“深重的愚迷烦恼,令人无法分别真与幻。”夜输有了这种体悟,决定离家求道。
于是夜输不告而别,独自出城。在江边,他脱掉了价值上万又华丽的琉璃靴后,渡江并快速地前往世尊所居之处。
夜输见到世尊后,顶礼世尊,然后站立一旁,向世尊禀白:“世尊啊!世间无常,无有永恒不变者;万事万物都在千变万化中,不可依靠。我今归依于佛,欲求无为安乐之处。”佛告诉夜输:“善哉!善哉!善男子!圣贤教理甚深宽广,恢弘无尽,正是你所乐求之道。”夜输听闻如来教示,内心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世尊渐为说法,反覆为他说明布施、持戒、念天等义理;又为说明欲爱、烦恼是成道的障碍,当离欲并修不净观。夜输听闻世尊的开示,当下即漏尽所有尘垢,得法眼净,得以观见诸法真理而无障碍。此时,了悟佛法的夜输离座而起,再次诚敬顶礼世尊,并白言:“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世尊!请允许我随佛出家学道。”
佛告诉夜输:“善来比丘!”夜输当下须发自落,法服自然披身,夜输比丘继续听闻佛说法,即证阿罗汉道。
此时,夜输家中的父母、兄弟、亲眷及男女仆人,都在找寻夜输,他们备妥车驾、象马,寻迹一路找到江边,看见了夜输的琉璃靴。他的父亲心想:“我子必定是在此脱了这价值不菲的琉璃靴,渡江到对岸去,我也要渡江继续寻找。”
于是,一群人渡江至对岸,远远地就看见世尊身上散发的光芒。他们循着光明,到了世尊所在之处,顶礼世尊后,恭敬地禀白:“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世尊!您可曾见过夜输童子到这里来吗?”这时候,佛以神通将夜输比丘隐身,使其父看不到。
佛告诉长者:“你现在想找到你的儿子,不如先找到你自己吧!你且坐下,我为你讲授法要。”长者坐了下来,佛陀为其说法,长者于闻法时,即于座上漏尽尘垢、烦恼,得法眼净。
于是,世尊舍三昧神通,使长者看见夜输比丘,长者对夜输比丘说:“你赶紧回家吧!你母亲忧愁哀伤,担心你离家不归。”佛告诉长者:“不!长者!千万不可如此说。为什么?譬如修行之人,仍在修道、断惑,虽知教义,但尚未断尽爱欲烦恼;而后,修行成就解脱一切烦恼,无惑可断,亦无可学,道业成就,得阿罗汉;如果再让此人回过头去修习之前的法,长者!你认为如何呢?”
长者回答:“世尊!已经无此必要了。”佛陀告诉长者:“如今,你的儿子已无所住着,漏尽一切烦恼,证无学之阿罗汉。长者!你要知道,夜输比丘既已证得无欲、无求、无著的阿罗汉果,怎么还要他再返家去薰习五欲呢?”
长者听了世尊这番开示,知道儿子已得证圣果,发自内心地欢喜与赞叹,立即起身,五体投地顶礼夜输尊者,并皈依世尊及世尊教法,誓愿永不着五欲之染。
此时,世尊即为长者说此偈:
“弃身无猗,不诵异言,两行以除,是谓梵志。今世行净,后世无秽,无习无舍,是谓梵志。”
典故摘自:《出曜经·卷第二十九·梵志品第三十四》
省思:
故事中的夜输因体悟无常,故而离家求道,听闻佛陀的开示,尽诸有漏,证阿罗汉果,得寂静安乐。然父母爱子,无片刻休歇,长者为了寻找夜输,不辞辛劳渡江寻儿;殊不知当无常到来,各自随业而往,纵使父子不能相代,故佛陀点拨长者“汝今求子,不如自求。”想找到儿子,不如先找到自己。生命无常,即使至亲眷属,终有别离之日,因此唯有在因上努力,以清净身口意,破除惑业苦的轮回,契悟不生不灭的真心,才是人生安隐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