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位作家朋友聊天,我问是什么促使他不停地写作?他回忆起自己的青少年时代,给我讲述了他曾经的遭遇。
他在高中学的是文科,不知道什么原因得罪了语文老师,那位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把矛头指向他,说他无论如何以后也成不了气候,总之他根本不是块搞写作的料。他在十分压抑的情况下跟着那位老师学习了两年的时间,因为只有一个文科班,无法转班,学理又不行,也只好委曲自己。这期间他不停地练笔,但是高中几年根本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
那时候,学校都是统一向本地的或外地的报刊杂志推荐学生的作品,而负责这件事的就是他的语文老师,他怀疑她根本没推荐过他的文章,因为水平不如他的同学总是源源不断地发表习作,而他的总是石沉大海,这给他带来的打击可想而知。
考上大学以后,他学中文专业,仍然不断地写作,因为视野变得开阔,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他的文章也不断在本地和外地见报。他拿出自己高中时代的一些作品投了出去,有些也很快发表了,这更加印证了他当时的怀疑,他对语文老师充满了仇恨。
所以当时写作的动力源于一种年少时幼稚的仇恨。他说他现在最应当感谢的人就是他的语文老师,如果不是她的刺激,这个世界上绝对少了一个作家。于是在春节的时候他拿着自己的作品集去看望语文老师,那位老师对他充满愧疚,连声说着“对不起”,而他心中的“仇恨”在那一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记得莫小米的一篇文章里也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曾搞同一学术课题研究的好友成了仇人,人虽走远,却都注视着对方的动向。一个说,工作再忙,别人的文章我可以不看,他的文章一定要找来看的;另一个说,我孜孜不倦地研究写文章,就是为了给他看。他们还是互为对方而存在。”她说:“一旦结仇之后看似人隔万里,其实无时不咬牙切齿,耿耿于怀,把心分给爱人的时间不会比分给仇人的时间更多。不同的是,为爱人而沉醉,为仇人而发愤。”
有时候一个人的成功很可能是自己的“仇人”成全了自己,是你的“仇人”给了你发愤进取的理由,是“仇人”让你在逆境中学会坚强,是“仇人”让你学会流着泪微笑……当我们感谢所有帮助了自己的人的时候,不要忘了感谢你的“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