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何谓烦恼

2012/07/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

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作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恶水的滋润,就会产生负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也就是「十二缘起」的环环相扣。因此,烦恼能招感业力,引发未来的生死果报,具有「发业润生」的功用。

佛陀成道之初曾揭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虽然佛性本具,却为烦恼无明所覆蔽,因此不能开显。由于烦恼能够使众生迷惑事理,妨害觉悟,所以又称为「惑」;俱舍宗与法相宗便将烦恼分为「见惑」与「思惑」两种,天台宗则将「见惑」与「思惑」并称为「见思惑」,另立「尘沙惑」与「无明惑」,三者合称三惑。

「烦恼」是学佛最大的魔障之一,它能障蔽、遮盖众生的真如佛性,所以又称「障」、「盖」;它盘缠在众生心中,象是重重绞绕的绳索,所以又称「结」、「缠」;它系缚众生的身心,令不得自在,所以又称「系」、「缚」;它像污垢,因能污染众生的心性,所以也叫做「垢」;它如洪水,能使善品流失,所以又称「瀑流」;它驱使众生流转于生死之中,所以又称「使」;它能牵制众生,令不得出离生死,故又称「轭」;众生的烦恼交络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又称「稠林」;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等六根门头漏泄过患,所以又称「漏」;潜在的烦恼随逐众生,眠伏在深层的意识里,以极微细的活动状态,在不知不觉中扰乱众生身心,所以又称「随眠」;烦恼又如尘埃,能染污吾人之心性,所以又称「尘劳」;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所以又称「客尘」;此外,又有火焰、毒箭、虎狼、险坑等譬喻。

烦恼是迷惑自性的魔障,佛法以「八万四千」法数形容烦恼之多,但是若论烦恼的根本,则不出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其中的「恶见」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错误的见解。此五见具有推崇探求的特性,作用猛烈,所以又称为「五利使」。相对于五利使而言,贪、瞋、痴、慢、疑的推求则较为钝拙,所以又称为「五钝使」,两者合称「十使」,又称「十根本烦恼」。随著根本烦恼而起的从属烦恼,则称为「枝末烦恼」。

依凡夫的习性,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事、物,自然想要执为己有,这就是「贪心」;相反的,对于不顺己意的人、事、物,产生排斥,甚至厌恶,这就是「瞋恚」;由于凡事全凭自己的好恶,顺己则喜,违逆则怒,完全不明事理,这就是「愚痴」。因为贪、瞋、痴作祟,于是产生悭贪、吝啬、嫉妒、自私、怨恨、执著、恼怒、散乱、烦闷等情绪,这就是烦恼。因此,产生烦恼的根本原因起于贪欲、瞋恚、愚痴,三者又称「三毒」,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此外,人之所以产生烦恼,究其原因,其实是心王、心所向外追求,迷惑于物境;亦即透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外攀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于是五欲、六尘便像尘埃一样覆盖真心,产生无明,进而起惑造业。因此,学佛修行不但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灭贪瞋痴」,尤其要「转识成智」。《六祖坛经》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摄大乘论讲记》说:「佛法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净的行践。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即是知。」「知」就是明理,就是智慧,就是「转识成智」,若能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则无明烦恼灭尽,自能开显佛性,找回自我。因此,佛法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乃大乘佛教之究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听闻佛法能调伏烦恼

我们看佛陀说法的功德,这个法,它透过佛陀的音声传到...

没有烦恼才是真正有福报的人

我们的功课是什么?我们的功课是放下。做了就放下。不...

定力不够时,如何与烦恼重的人相处

问: 自身定力不够时,如何与烦恼很重的人相处? 慧律...

有欲望就能快乐,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我们在修行当中有时候经常很沉闷,有时候很烦恼、苦恼...

大安法师:念佛如何解决当下的烦恼

问: 请问法师,念佛对解决当下的现实烦恼有什么作用...

把妨碍修行的事统统放下,功夫自然就现前

说一个故事你们听,我听虚老和尚他自己讲,他在安徽黄...

人做事,不要让事做人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这也是...

学佛要以智慧断烦恼,不要着相修行

修普贤行愿法门,发广大的菩提心,尽虚空、遍法界,尽...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拜佛姿势图解

第一.站立姿势.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

佛门里的四尊大财神

十方财神中的财神之王多宝如来 佛教认为宇宙在时间上和...

吃素与吃斋的区别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天子王臣在祭祀之前就有斋戒的传...

何谓三界

对于宇宙天体的构造,佛教认为是有情业力所感。佛陀说...

【佛教词典】庐山衣

(衣服)今净土宗所用之法衣也。是唐土庐山白莲社众徒...

【佛教词典】一门普门

(术语)亦曰一门即普门。言通一法则达一切法之道理也...

念佛人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

星云大师《为历代宗亲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向您诉说我对历代宗亲的感恩与...

【推荐】往生的人要把生死业力降到最低

净土宗要做两件事:第一个离开三界,第二个投生净土。...

圣严法师《活出老年新生命》

随着高龄化社会的来临,突显了老年人的社会问题。不论...

任何修行的最初法门,都以这个为第一

各人有各人的修行方法。有时候修行是依着《占察忏法》...

禅堂法器与规矩详解

寺院的中心为禅堂。禅堂有四大法器:钟板、香板、散香...

圣严法师《多闻与所知障》

凡人多半眼高手低,能说不能做。聪明人和知识分子尤其...

我们信仰的是三宝,不是信仰哪个人

如果菩提心没有生起来就很容易退转,这是不变的信仰。...

西方三圣的形象

念佛法门虽分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持名念...

妙湛老和尚慈心法语

1、勿忘世上苦人多。 2、不弘法不到俗家去。 3、为人要...

参禅的方法究竟是怎样的

禅宗一门是佛法的骨髓,但以心印心,原不是言语文字可...

修行要「远离粗言,修习善语」

修行要远离粗言,粗言就是粗恶的语言,包括妄语、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