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摄大乘论本

无着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摄大乘论本卷上

无着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总摽纲要分第一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三者、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四者、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五者、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胜殊胜语;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胜殊胜语;九者、彼果断殊胜殊胜语;十者、彼果智殊胜殊胜语。由此所说诸佛世尊契经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

复次,云何能显?由此所说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谓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三种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说名所知相体。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菩萨律仪,说名此中增上戒体。首楞伽摩,虚空藏等诸三摩地,说名此中增上心体。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无住涅槃,说名彼果断体。三种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说名彼果智体。由此所说十处,显于大乘异声闻乘;又显最胜,世尊但为菩萨宣说。是故应知但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

复次,云何由此十相殊胜殊胜如来语故,显于大乘真是佛语,遮声闻乘是大乘性?由此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谓此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随顺无违;为能证得一切智智。

此中二颂:

「所知依及所知相,  彼入因果,彼修异,
 三学,彼果断及智,  最上乘摄是殊胜。
 此说此余见不见,  由此最胜菩提因,
 故许大乘真佛语,  由说十处故殊胜。」

复次,云何如是次第说此十处?谓诸菩萨于诸法因要先善已,方于缘起应得善巧。次后于缘所生诸法,应善其相,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次后如是善修菩萨应正通达,善所取相,令从诸障心得解脱。次后通达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罗蜜多,由证得故应更成满,增上意乐得清净故。次后清净意乐所摄六波罗蜜多,于十地中分分差别,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次后于三菩萨所学,应令圆满。既圆满已,彼果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故说十处如是次第。又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摄大乘论本所知依分第二

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毗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即于此中复说颂曰:

「由摄藏诸法,  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赖耶,  胜者我开示。」

如是且引阿笈摩证。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复次,此识亦名阿陀那识。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此亦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三。」此中意有二种: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恒共相应: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此即是识杂染所依。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了别境义故。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

复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则不得有,成过失故。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故。又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无有,成过失故。谓无想定染意所显,非灭尽定;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又无想天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于中若无我执我慢。又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谓善、不善、无记心中;若不尔者,唯不善心彼相应故,有我我所烦恼现行,非善无记。是故若立俱有现行,非相应现行,无此过失。

此中颂曰:

「若不共无明,  及与五同法,
 训词,二定别,  无皆成过失;
 无想生应无  我执转成过;
 我执恒随逐  一切种无有。
 离染意无有,  二三成相违;
 无此,一切处  我执不应有。
 真义心当生,  常能为障碍,
 俱行一切分,  谓不共无明。」

此意染污故,有覆无记性,与四烦恼常共相应。如色无色二缠烦恼,是其有覆无记性摄,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

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何因缘故亦说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

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如彼《增壹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憙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世间。」于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德经》中,由此异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有处有时见色心断,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

阿赖耶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等;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

复有一类,谓心意识义一文异。是义不成,意识两义差别可得,当知心义亦应有异。复有一类,谓薄伽梵所说众生爱阿赖耶,乃至广说,此中五取蕴说名阿赖耶。有余复谓贪俱乐受名阿赖耶。有余复谓萨迦耶见名阿赖耶。此等诸师,由教及证,愚于藏识,故作此执。如是安立阿赖耶名,随声闻乘安立道理,亦不相应。若不愚者,取此藏识安立彼说阿赖耶名,如是安立则为最胜。云何最胜?若五取蕴名阿赖耶,生恶趣中一向苦处,最可厌逆,众生一向不起爱乐,于中执藏不应道理,以彼常求速舍离故。若贪俱乐受名阿赖耶,第四静虑以上无有,具彼有情常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若萨迦耶见名阿赖耶,于此正法中信解无我者,恒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阿赖耶识内我性摄,虽生恶趣一向苦处求离苦蕴,然于藏识我爱随缚,未尝求离。虽生第四静虑以上,于贪俱乐恒有厌逆,然于藏识我爱随缚。虽于此正法信解无我者厌逆我见,然于藏识我爱随缚。是故安立阿赖耶识名阿赖耶,成就最胜。

如是已说阿赖耶识安立异门,安立此相云何可见?安立此相略有三种: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此中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薰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应。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薰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

复次,何等名为薰习?薰习能诠。何为所诠?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如苣蕂中有花薰习,苣蕂与华俱生俱灭,是诸苣蕂带能生彼香因而生。又如所立贪等行者,贪等薰习,依彼贪等俱生俱灭,此心带彼生因而生。或多闻者,多闻薰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由此薰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阿赖耶识薰习道理,当知亦尔。

复次,阿赖耶识中诸杂染品法种子,为别异住?为无别异?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住,亦非不异。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别,名一切种子识。

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云何薰习无异无杂,而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法为因?如众缬具缬所缬衣,当缬之时,虽复未有异杂非一品类可得,入染器后,尔时衣上便有异杂非一品类染色绞络文像显现。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异杂能薰之所薰习,于薰习时虽复未有异杂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

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又若略说有二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

于阿赖耶识中,若愚第一缘起,或有分别自性为因,或有分别宿作为因,或有分别自在变化为因,或有分别实我为因,或有分别无因无缘。若愚第二缘起,复有分别我为作者,我为受者。譬如众多生盲士夫,未曾见象,复有以象说而示之。彼诸生盲,有触象鼻,有触其牙,有触其耳,有触其足,有触其尾,有触嵴[月*梁]。诸有问言:「象为何相?」或有说言象如犁柄,或说如杵,或说如箕,或说如臼,或说如箒,或有说言象如石山。若不解了此二缘起,无明生盲亦复如是,或有计执自性为因,或有计执宿作为因,或有计执自在为因,或有计执实我为因,或有计执无因无缘;或有计执我为作者,我为受者。阿赖耶识自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

又若略说,阿赖耶识用异熟识,一切种子为其自性,能摄三界一切自体,一切趣等。

此中五颂:

「外、内。不明了。  于二唯世俗、
 胜义。诸种子,  当知有六种:
 刹那灭、俱有,  恒随转应知、
 决定、待众缘、  唯能引自果。
 坚、无记、可熏、  与能熏相应:
 所熏非异此,  是为熏习相。
 六识无相应,  三差别相违,
 二念不俱有,  类例余成失。
 此外内种子,  能生、引应知,
 枯丧由能引,  任运后灭故。」

为显内种非如外种,复说二颂:

「外或无熏习,  非内种应知;
 闻等熏习无,  果生非道理;
 作不作失得,  过故成相违;
 外种内为缘,  由依彼熏习。」

复次,其余转识普于一切自体诸趣,应知说名能受用者,如《中边分别论》中说伽他曰:

「一则名缘识,  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  分别、推心法。」

如是二识更互为缘,如《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说伽他曰:

「诸法于识藏,  识于法亦尔,
 更互为果性,  亦常为因性。」

若于第一缘起中,如是二识互为因缘,于第二缘起中复是何缘?是增上缘。如是六识几缘所生?增上,所缘,等无间缘。如是三种缘起:谓穷生死,爱非爱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缘。

如是已安立阿赖耶识异门及相,复云何知如是异门及如是相,决定唯在阿赖耶识非于转识?由若远离如是安立阿赖耶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谓烦恼杂染,若业杂染,若生杂染皆不成故;世间清净,出世清净亦不成故。

云何烦恼杂染不成?以诸烦恼及随烦恼熏习所作彼种子体,于六识身不应理故。所以者何?若立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俱生俱灭,此由彼熏成种非余:即此眼识若已谢灭,余识所间,如是熏习,熏习所依皆不可得,从此先灭余识所间,现无有体眼识与彼贪等俱生,不应道理,以彼过去现无体故。如从过去现无体业,异熟果生,不应道理。又此眼识贪等俱生所有熏习亦不成就:然此熏习不住贪中,由彼贪欲是能依故,不坚住故。亦不得住所余识中,以彼诸识所依别故,又无决定俱生灭故。亦复不得住自体中,由彼自体决定无有俱生灭故。是故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之所熏习,不应道理;又复此识非识所熏。如说眼识,所余转识亦复如是,如应当知。

复次,从无想等上诸地没来生此间,尔时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初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由所依止及彼熏习并已过去,现无体故。

复次,对治烦恼识若已生,一切世间余识已灭,尔时若离阿赖耶识,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不应道理。此对治识自性解脱故,与余烦恼及随烦恼不俱生灭故。复于后时世间识生,尔时若离阿赖耶识,彼诸熏习及所依止久已过去,现无体故,应无种子而更得生。是故若离阿赖耶识,烦恼杂染皆不得成。

云何为业杂染不成?行为缘识不相应故。此若无者,取为缘有亦不相应。

云何为生杂染不成?结相续时不相应故。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没已生时,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设和合识即是意识,为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为依止此识所生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若此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识,即是阿赖耶识,汝以异名立为意识。若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果识是一切种子识,不应道理。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

复次,结生相续已,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亦不可得。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是诸色根不应离识。

若离异熟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此亦不成。

若离异熟识,已生有情,识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非等引染污之心,彼地所摄,离异熟识,余种子体定不可得。

复次,生无色界,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染污善心应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

又即于彼若出世心正现在前,余世间心皆灭尽故,尔时便应灭离彼趣。若生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出世间心现在前时,即应二趣悉皆灭离。此出世识不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趣,亦不应以无所有处为所依趣,亦非涅槃为所依趣。

又将没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所依渐冷,若不信有阿赖耶识,皆不得成。是故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者,此生杂染亦不得成。

云何世间清净不成?谓未离欲缠贪未得色缠心者,即以欲缠善心为离欲缠贪故勤修加行。此欲缠加行心,与色缠心不俱生灭故,非彼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又色缠心过去多生余心间隔,不应为今定心种子,唯无有故。是故成就色缠定心一切种子异熟果识,展转传来为今因缘;加行善心为增上缘。如是一切离欲地中,如应当知。如是世间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理不得成。

云何出世清净不成?谓世尊说依他言音及内各别如理作意,由此为因正见得生。此他言音,如理作意,为熏耳识?为熏意识?为两俱熏?若于彼法如理思惟,尔时耳识且不得起;意识亦为种种散动余识所间。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灭过去,定无有体,云何复为种子能生后时如理作意相应之心?又此如理作意相应是世间心,彼正见相应是出世心,曾未有时俱生俱灭,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既不被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是故出世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亦不得成。此中闻熏习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

复次,云何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为杂染因,复为出世能对治彼净心种子?又出世心昔未曾习,故彼熏习决定应无,既无熏习从何种生?是故应答: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

此闻熏习,为是阿赖耶识自性?为非阿赖耶识自性?若是阿赖耶识自性,云何是彼对治种子?若非阿赖耶识自性,此闻熏习种子所依云何可见?乃至证得诸佛菩提,此闻熏习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与彼和合俱转,犹如水乳;然非阿赖耶识,是彼对治种子性故。

此中依下品熏习成中品熏习,依中品熏习成上品熏习,依闻思修多分修作得相应故。

又此正闻熏习种子下中上品,应知亦是法身种子,与阿赖耶识相违,非阿赖耶识所摄,是出世间最净法界等流性故,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又出世心虽未生时,已能对治诸烦恼缠,已能对治诸嶮恶趣,已作一切所有恶业朽坏对治,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虽是世间,应知初修业菩萨所得亦法身摄。声闻独觉所得,唯解脱身摄。

又此熏习非阿赖耶识,是法身解脱身摄。如如熏习,下中上品次第渐增,如是如是异熟果识次第渐减,即转所依。既一切种所依转已,即异熟果识及一切种子无种子而转,一切种永断。

复次,云何犹如水乳?非阿赖耶识与阿赖耶识同处俱转,而阿赖耶识一切种尽,非阿赖耶识一切种增?譬如于水鹅所饮乳。又如世间得离欲时,非等引地熏习渐减,其等引地熏习渐增而得转依。

又入灭定识不离身,圣所说故。此中异熟识应成不离身,非为治此灭定生故。

又非出定此识复生,由异熟识既间断已,离结相续无重生故。

又若有执以意识故灭定有心,此心不成:定不应成故,所缘行相不可得故,应有善根相应过故,不善无记不应理故,应有想受现行过故,触可得故,于三摩地有功能故,应有唯灭想过失故,应有其思信等善根现行过故,拔彼能依令离所依不应理故,有譬喻故,如非遍行此不有故。

又此定中由意识故执有心者,此心是善不善无记皆不得成,故不应理。

若复有执色心无间生是诸法种子,此不得成,如前已说。又从无色、无想天没,灭定等出,不应道理。又阿罗汉后心不成。唯可容有等无间缘。

如是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是故成就如前所说相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此中三颂:

「菩萨于净心,  远离于五识,
 无余,心转依  云何汝当作?
 若对治转依,  非断故不成,
 果因无差别,  于永断成过。
 无种或无体,  若许为转依,
 无彼二无故,  转依不应理。」

复次,此阿赖耶识差别云何?略说应知或三种,或四种。

此中三种者,谓三种熏习差别故:一、名言熏习差别,二、我见熏习差别,三、有支熏习差别。

四种者,一、引发差别、二、异熟差别,三、缘相差别,四、相貌差别。

此中引发差别者,谓新起熏习。此若无者,行为缘识,取为缘有,应不得成。

此中异熟差别者,谓行有为缘,于诸趣中异熟差别。此若无者,则无种子,后有诸法生应不成。

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此若无者,染污意中我执所缘,应不得成。

此中相貌差别者:谓即此识有共相,有不共相,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子相等。

共相者,谓器世间种子。不共相者,谓各别内处种子。共相即是无受生种子,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种子。对治生时,唯不共相所对治灭。共相为他分别所持,但见清净,如瑜伽师于一物中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

此中二颂:

「难断难遍知,  应知名共结,
 瑜伽者心异,  由外相大故,
 净者虽不灭,  而于中见净;
 又清净佛土,  由佛见清净。」

复有别颂:对前所引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

「诸瑜伽师于一物,  种种胜解各不同,
 种种所见皆得成,  故知所取唯有识。」

此若无者,诸器世间,有情世间生起差别,应不得成。

复有麁重相及轻安相:麁重相者,谓烦恼随烦恼种子。轻安相者,谓有漏善法种子。此若无者,所感异熟无所堪能,有所堪能所依差别,应不得成。

复有有受尽相无受尽相:有受尽相者,谓已成熟异熟果善不善种子。无受尽相者,谓名言熏习种子,无始时来种种戏论流转种子故。此若无者,已作已作善恶二业,与果受尽,应不得成。又新名言熏习生起,应不得成。

复有譬喻相:谓此阿赖耶识,幻炎梦翳为譬喻故。此若无者,由不实遍计种子故,颠倒缘相应不得成。

复有具足相不具足相:谓诸具缚者,名具足相。世间离欲者,名损减相。有学声闻及诸菩萨,名一分永拔相。阿罗汉、独觉及诸如来,名烦恼障全永拔相,及烦恼所知障全永拔相,如其所应此若无者,如是次第杂染还灭应不得成。

何因缘故善不善法能感异熟,其异熟果无覆无记?由异熟果无覆无记,与善不善互不相违,善与不善互相违故。若异熟果善不善性,杂染还灭应不得成,是故异熟识唯无覆无记。

摄大乘论本卷上


上篇:摄大乘论

下篇:摄大乘论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瑜伽部目录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

诸佛心陀罗尼经

诸佛心陀罗尼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

菩萨戒本

菩萨戒本(出《瑜伽论.本事分》中菩萨地) 弥勒菩萨说...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说一切有部) 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

甚希有经

甚希有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

摄大乘论释论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一 世亲菩萨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

大乘五蕴论

大乘五蕴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序 夫至道弘旷。无思不洽。大悲平等。诱进靡...

辩中边论

辩中边论卷上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佛说大乘大方广佛冠经

佛说大乘大方广佛冠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

禅门要略

夫人修禅学慧法门。先明方便。后明正观。方便者凡有五...

佛说诸行有为经

佛说诸行有为经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三藏传教...

佛说梵志女首意经

佛说梵志女首意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

【注音版】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阿弥陀佛说咒

阿弥陀佛说咒 那(上)谟菩(上)陀夜(药可反,下同)那谟...

佛说师子素驮娑王断肉经

佛说师子素驮娑王断肉经 大唐沙门智严译  我忆过去无...

宗镜录(100卷)

宗镜录卷第一 宗镜录卷第二 宗镜录卷第三 宗镜录卷第...

佛说频婆娑罗王经

佛说频婆娑罗王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

情执放淡一分,功夫前进一分

古人说:嚼得菜根香,修道方有分。其实这个话是从果上...

范仲淹诵经救母

宋朝范文正公仲淹,他的母亲去世后二十一天,梦见亡母...

卖鱼郎与老鹰

人能守本分,才能尽本事。就像小鸟飞翔在天空中,歌声...

三则高僧感应事迹

疠疾获瘳 齐代高僧僧远法师,常住梁州薛寺。法师平日不...

白云法师: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知识,是理论上的见闻。修养,是实践中的体验。 学佛...

如果你是我(图)

株洲市石峰公园内的动物园,猕猴用力地咬着栅栏,双手...

财富从付出中来

我们追求的事很多,想得到的东西很多,希望拥有更多,...

贪执睡眠以待来日堕落

佛陀在舍卫国传法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心智昏钝不明,完...

要以怎样的心态来念佛

以怎样的心态来念佛? 用欣求极乐,厌离娑婆的心念佛,...

汉地寺院常见的佛事与疑问

供斋 第一个,供斋。所谓供斋,通俗地说就是你们拿钱请...

杀掉嗔恨

有一个婆罗门生养了一个瞋心很重的女儿,经常触怒婆罗...

把吵嘴的劲头拿来学佛

修行最重要是四个字:信、解、行、证。为什么会信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