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归直指卷之三
玉峰 怀西居士周梦颜安士氏汇辑
娄东 胜莲居士罗万忠允枚氏梓劝
启信杂说
以净土之说劝大智慧人。化导甚易。因其宿福深厚。根器不凡也。以净土之说劝愚夫愚妇。化导亦易。因其胸无成见。如甘之可以受和。白之可以受采也。独是以其说告之吾辈读书人。却甚不易。由其先有一番肤浅套语。牢结于胸。故虽有至道而不欲闻。虽有良言而不欲听也。爰集指迷归信之言。可与净土相发明者。摘录数条。以当法喜。名为启信杂说。
如如居士颜丙劝修行文
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刻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匪坚。总归磨灭。长年者偶至八九十而亡。短命者不过二三旬而夭。更有今日不知来日事。又有上床忽别下床鞋。几多一息不来。便是千秋永别。叹此身无有是处。柰谁人不被他瞒。筋缠七尺骨头。皮裹一包肉块。发毛爪齿。聚若堆尘。涕泪痰涎。污如行厕。冬寒夏热。年年向疟疾里偷生。虱咬蚊钻。岁岁从蛆虫边混过。此身无可爱乐。诸人当愿出离。如何迷昧者。尚逞风流。蒙懂汉。犹生颠倒。或有骷髅头上簪花簪草。或有臭皮袋边带麝带香。罗衣遍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用尽奸心百计。将谓住世万年。不知头痛眼昏。阎罗王接人来到。加以鬓班齿落。无常鬼寄信相寻。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嗜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眼前图快活一时。身后受苦辛万劫。一旦命根绝处。四大风刀割时。外则脚手牵抽。内则肝肠痛裂。纵使妻孥相惜。无计留君。假饶骨肉满前。有谁替汝。生者枉自悲啼痛切。死者但觉神识奔驰。前途不见光明。举目全无伴侣。过柰河岸。见之无不悲伤。入鬼门关。到者自然凄惨。弃世方经七日。投冥渐历诸司。曹官抱案没人情。狱卒持叉无笑面。平生为善者。送归天道仙道人道。在日造恶者。押入汤涂火涂刀涂。当初尽道因果荒唐。此际方知语言不谬。孽镜里。件件分明。夜台中。般般苦楚。刀山剑树。吃不尽万种煎熬。戴角披毛。填不了多生业债。任汝心雄胆泼。免不得向鬼卒而低头。凭他谤道毁僧。挨不过对阎君而屈膝。魂魄虽归阴界。身尸犹卧棺中。或隔三朝五朝。或当六月七月。腐烂。则出虫出血。臭秽。则熏地熏天。无钱财者。付之一堆野火。有体面者。埋诸万里荒山。昔时俏丽红颜。翻成灰烬。今日荒凉白骨。变作尘埃。从前恩爱。到此成空。自昔英雄。而今何在。青草边。漫留碑石。绿杨内。空挂纸钱。想到梢头结局。谁人难免如斯。若欲跳出轮回。须是归心正觉。休向鬼窟里作活计。要知肉团上有真人。是男是女总堪修。若俗若僧皆有分。急求活路。当思身后之身。切莫依回。原做梦中之梦。若明日更待明日。看看误尽青春。使后人复哀后人。累累增高白骨。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舍恶从善。改往修来。对众为大众宣扬。归家为一家解说。使在在齐知觉悟。教人人共免沉沦。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难修。各请直下承当。莫使此生空过。
理障更甚于欲
生而盲者不识象。有一国王。集群瞽而问之曰。汝等欲知象之形否。皆曰愿知。乃命象夫牵象于庭。唤群瞽以手摸之。摸讫。问曰。汝等已知象形否。皆曰已知。乃各自揣度。摸其鼻者。曰象形如琴。摸其足者。曰象形如柱。摸其脊者。曰象形如屋。摸其胁者。曰象形如壁。摸其耳者。曰象形如箕。摸其尾者。曰象形如帚。各执一说。争论不已。继以殴击。王笑曰。汝等皆未知象。琴者其鼻也。柱者其足也。屋者其脊也。壁者其胁也。箕者其耳也。帚者其尾也。由是群瞽默不敢言。然意中犹谓所摸之不谬。而大恨群说之皆非。于是瞽人终身不识象矣。向使不教以手摸。则象之形状。数语便知夫何至于争执也。惟其有此一摸。彼遂谓亲验之于手。断无疑惑。是以牢固于中而不可拔也。不读书人。教以修净土。纵未能皆信。然必不至于诽谤。若一读举业之书。便自以为是。空腹高心。以为此不过佛氏之教。而诚实之语。反为荒唐。甘露之投。视为鸩毒矣。故曰理之为障。更甚于欲。
先要知三世之说
读书人有不信前世后世。因而不信净土者。不知前世后世。即是昨日来朝。合下便有。并非佛家造出。譬如五脏六腑。原在病人自己腹中。柰何因其出诸医人之口。遂视为药笼中物乎。文昌帝君劝士子文。开口便谓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是显然有三世矣。士子科名。皆经其掌管。岂其言不足信乎。
又要明因果之理
儒者之不信因果。非不信佛也。乃不信儒也。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夫作善作不善。因也。降祥降殃。则果矣。譬之日与太阳。同是一物。故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人若信乎其说。自然不敢为恶。倘以报应为荒唐。是落得欺人诈人。无所忌惮矣。且如一邑之内。一人信之而作一善。万人即增万善。一人不信而造一恶。万人即增万恶。故曰人人信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乱之道也。
三世之理孔子必定说过
三世之说。考之书史。所载甚多。即今世俗见闻。事亦不一。儒者止因孔子未尝言及。所以不敢出诸口。然而孔子岂有不言者乎。若云孔子不知三世。亦不得为圣人矣。一部论语中。孔子所言者。不过八千五百零三字。则言之不传于后者必多。若必待见之经书而后信。则四书五经中。孔子未尝自言其父母。儒者亦当隐讳其所生。未尝自言其昆弟。儒者不当道及其手足。未尝自言其室庐田畴。儒者不应居宫室而业恒产。不宁唯是文房四宝。经书中未之及也。子之习字差矣。夏葛冬裘之外。未尝说及小衣。得毋今之穿裤者非乎。江南金锡。儒者不当为用。西蜀丹青。儒者不当作彩。何也。以孔子未尝出诸口也。独是经书所传。孔子教人孝友。儒者却不肯孝友。教人忠恕。儒者却不肯忠恕。并未尝劝人赌博。儒者偏好赌博。并未尝教人做某事某事。偏要去做某事某事。则又何也。一言以蔽之。曰弗思耳。
智者勿以短命自待
人身初未尝有死。死之名。乃从肉躯得之。盖肉躯虽有变更。吾性本无变更。譬诸远行之人。或乘舟坐轿。或驰马驱车。舟车轿马。肉躯也。乘舟车轿马者。真性也。就肉躯论。长者不满百年。若言吾之本来面目。岂止天长地久。静言思之。何等快乐。今之不信后世者。知有肉躯而不知有真性也。是明明以短命自待也。亦见之谬矣。
有智者不可隘其见闻
农夫心眼中。不知富翁境界。富翁心眼中。不知帝王境界。同在人类中。而大小悬殊矣。况其由人而天。复由天而至于佛国乎。人谓读书之人。见闻必广。岂知越是读书人。见闻越小。由其执着先入之言。牢固不拔耳。盖彼所见闻者。不过此间一国土。而不知世界之多。不可穷尽。日月之多。亦不可穷尽。但知厥初生民。始于盘古。不知劫初自大平等王开创后。目下已经第九小劫。但知此处号为中华。不知就阎浮一洲中。其自号为中华者。已有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但知人生七十。便号古稀。不知劫初之人。皆从八万四千岁而始。但知此方衣食之源。必由耕织。不知天宫佛土。皆念衣衣来。想食食至。但知金银财宝。此方得之甚难。不知十方佛土。大地皆七宝所成。但见此方文字。止有苍颉所造六书。不知自开辟后。书法已有六十四种。但知左国史汉。些微典籍。便称艺苑之宗。不知普光明殿上秘笈琅函。同于山积。但知人类肉躯。必从男女精血而成。不知质托莲胎。生于上妙香洁之处。可以不由女人之腹。但知娶得一位黄瘦妇女。便爱之惜之。珍之玩之。唯其言之是听。岂知转轮王临御时。除玉女外。尚有二万妙丽夫人。至于忉利天王。其玉女之多。动以万亿计。每一玉女之旁。化一天王以受娱乐。但知人为万物之灵。谓可赞化育。参天地。不知人类不过六道中之一道。四生中之一生。十法界中之一法界。但知奉得一位两位圣人。便谓其尊无对。其余一应天神地祗人鬼。皆不足信。一应未曾目击之事。皆谓荒唐。岂知每一国土。即有几位圣人。主持教化。人类之多。阎浮提中。共有六千四百种。不独此间一处有圣人。嗟乎此种境界。岂声色货利之徒。所能窥其毫末哉。譬如蚯蚓。但知尺土中食泥之乐。不知苍龙跃于大海。突浪冲波。譬如蜣螂。但知粪壤内转丸之乐。不知大鹏扶摇九万里。风斯在下。是故学佛人当须大著眼。
藏经不可不读
鸡犬牛羊。能鸣而不能语。较诸能言之人。人之能言者贵矣。一字不识之人。但能以口言语。不能以手言语。而略识几字者。能以笔通信于千里之远。则略识几字者贵矣。略识几字者。虽能以手代口。终不能化一手为百千手。并不能留其手以至百千年。若能博通古今。著书垂后。则能一书刷印百千书。一书留至百千年矣。其人不更贵乎。虽然。此犹世间之书也。若于儒书外。更能博览佛藏。则一应天上天下。前劫后劫。以及龙宫海藏。皆可略知其概。见闻不更广乎。虽然。见闻固广。若不得捷径之方。超出三界。则于菩提种子。犹无分也。倘能博通三藏。复遇净土法门。能笃信而奉行之。斯其福德智慧所由来。非三世五世之事矣 或曰。龙宫海藏之文。虽系如来诚实之语。其如儒者之不信何。曰尧舜禹汤文武之事。若以告之不识字人。彼亦以为荒唐也。是故佛书诚不可不读也。
奘师善于启发
世俗或以僧无戒行。故轻之而不信净土。谬也。是以道士不肖而轻老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也。智者尚不以人废言。况可以其徒而轻其教乎。昔唐太宗谓玄奘法师曰。朕欲斋僧。但闻僧多无行。奈何。奘法师曰。昆山有玉。混杂泥沙。丽水生金。宁无瓦砾。土木雕成罗汉。敬之则福生。铜铁铸就金容。毁之而有罪。泥龙虽不能行雨。祈雨须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修福须敬凡僧。太宗恍然曰。朕自今以后。虽见小沙弥。犹如敬佛。嗟乎。太宗固自有宿福。一拨便醒。奘师亦可谓善于启发矣。
当于肉躯生厌离心
人生在世。八苦交煎。而人不自知苦。反以为乐。宜乎以苦入苦。永无出期也。且以生苦言之。人在母胎。住肝膈之下。大肠之上。由膜而疱。渐渐成形。胞胎裹住。不得自由。母啖热食。如灌镬汤。母饮冷水。若卧寒冰。所居乃不洁之处。所食皆不净之血。其住胎也。不满三百日。其受苦也。同于数十年。迨至弥月。便倒悬其体。头向产门。形质渐大。欲出无由。自毙之道。在此一刻。杀母机关。亦在此一刻。此时蓐母牵之。痛如车裂。所以一出胞胎。无不放声大哭。出胎之后。屎溺狼籍。不知羞愧。所谓大富大贵者亦如此。所谓大圣大贤者亦如此。人惟习为固然。所以不知不觉。若能清夜一思。岂不可哀可耻。如来大圣怜悯世间。教人求生净土。莲华化生。免此患难。奈何耽染沉迷。不生厌离之想。
大孝人不愿入胎
神识投胎。不独自己受苦。即为母者亦大受其苦。无论在胎十月。度日如年。到出胎之际。为母者痛苦万状。惭惧难言。刻刻与鬼为邻。念念求生不得。幸而难过重生。便爱婴儿若宝。由是推燥就湿。顾复提携。一生精血。暗里消磨者多矣。昔有七岁沙弥。出家得道。自识宿命。因叹曰。吾之一身。累五母悲恼。为第一世母子时。邻家亦生。吾独短命。母见邻子长成。即生悲恼。为第二母子时。吾复早夭。母若见人乳儿。即生悲恼。为第三母子时。十岁即亡。母见他儿饮食类我。即生悲恼。为第四母子时。未娶而死。母见同辈娶妇。即生悲恼。今当第五世七岁出家。吾母忆念。复生悲恼。吾念生死轮回。累亲如此。所以精进修道。今街上摩肩接踵。往来不绝之人。大抵遗累于亲者多。能报亲恩者。曾有几人。夫托胎一世。即累一父母。则托胎百千万世。即遗累百千万世父母矣。若能超然出世。莲华化生。永远不累父母。岂非大孝之大孝乎。乃今之谤佛者。反谓出家不孝。是甘心常住胎中。而累及其亲者也。
大贵人须知自惭
所谓贵人者。非爵尊位显。学富五车之谓也。谓其能去乎贱态也。谓其能去同乎禽兽之贱态也。贱何在。曰贪。曰淫。曰杀。曰盗。是也。此禽兽所同有也。其外尚有可羞可恨者。莫如腹中化粪一事。无论珍羞百味。一入咽喉。便同津唾脑涎。随之而下。胃中即有黄色长虫。屈伸宛转于其内。经一昼夜。钻啮消化。流注大肠。臭不可近。积之既多。遂从大小便。分道涌出。丑恶之状。同与犬豕。此种贱态。偶一为之。已是可羞。何堪日日如此。若有此贱态。不自觉知。不求厌离。便与禽兽无异。故必自怨自艾。刻刻欲去此贱态。方是大贵之人。六天之中。虽食天须陀味。然皆香洁轻清。无纤尘渣滓。身上香云。涌现自在。百千万国。倏忽去来。无有涕泪痰涎。大小便利之秽。故天人一爪甲。价值阎浮提地。然不可称为大贵人者。以犹不免于轮回也。是必超然出世。莲华化生。而后可永绝此贱态也。此非孔孟之力。所能救吾也。
蚕茧喻
蚕之作茧也。亦既左之右之。上之下之。尽吐腹中之所有以成之。方谓常住其中。可安然无恙。岂知所以自经自营者。适所以自缠自缚乎。岂知彼方恃其所吐以卫身。人即利其所吐以杀身乎。万万千千痴虫。谁得免于沸汤者。然彼方子复传子。孙复传孙。以入沸汤也。则惨莫惨于此也。世间两片大门内之家茧。亦复如是。竭毕世之经营。刚刚为妻子谋衣食。设机械。结冤仇。无所不至。迨家业粗成。而此身已束缚其中矣。万万千千痴人。谁得免于偿报者。然彼方将子复传子。孙复传孙。以偿报也。则奇莫奇于此也。所以四十二章经云。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
簖篮喻
渔人设簖中流。使鱼不得越过。其傍浮以水草。示以可藏匿状。而密埋能进不能出之篮于草下。于是鱼争投之。以为可以栖托。而不知已在篮中矣。爱河中之簖帘亦复如是。人但知无病无患时。家舍可安。妻子可托。悠悠忽过。不觉不知。一旦阎老之篮忽起。而平日最爱之父子夫妻。一一被其登簿勾取。思之岂不可恨。徒恨无益。唯有使其不敢勾取。乃为高着。
马喻
马有四种。其最上良马。见鞭影而驰。不待驱策。次则一鞭即走。又次之。鞭轻不走。鞭重方走。其最下驽马。鞭重亦不走。必锥入于肤。痛极而始走。人亦如是。有智慧者易于醒觉。百里内闻人死。即当骇曰。百里内有人死矣。吾亦人也。死必及我。作速修行。以求解脱。此见鞭影而驰者也。其次则见亲戚死而觉悟。又其次见逼邻人死。而后觉悟。若待自己年老。或自己有病。而后觉悟。已是锥入肤而后走者。倘或年老犹不觉悟。或已病犹不觉悟。岂非并此而不若者乎。
野狐喻
野狐黑夜入厨房。饱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窜。乃佯死而待人弃去。未几。果有欲弃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后弃。狐闻而惧。忍痛而听其割。俄有童子来。欲取其两耳。狐闻益惧。然思两耳犹无关于性命。仍复忍之。俄复有人曰。皮可补裘。狐大骇曰。若取我皮。必至断头剖腹。其可忍乎。于是奋然跳起。向外狂奔。而此狐竟走脱矣。人在三界牢狱。无异厨房。业已托胎为人。已难逃于一死。只有念佛往生。乃可死里逃过。错过强壮之时。狐尾已经割去。若到桑榆迟暮。已将断头剖腹矣。苟非立弘誓愿奋不顾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归咎冥王
一人死见冥王。据孽受罪。其人曰。早知如此。大王何不先通一信。冥王曰。通过信矣。汝发渐黄。是第一信。汝齿渐摇。是第二信。汝力渐衰。是第三信。汝之耳目渐昏瞆。是第四第五信。信之通也屡矣。有少年者泣曰。彼信通矣。我犹未也。冥王曰。通于尔亦多矣。尔犹忆某少年有病死疫亡者乎。某少年有刀伤缢死者乎。某少年有水溺火焚狼吞蛇螫者乎。皆汝信也。岂必呼名而告也。任汝有山拔盖世之勇。掀天揭地之才。其能免于此间之对簿乎。独有超然事外。不唯免于此间之对簿。并能使冥王敬而礼之者。则唯念佛往生之人。
扑灯蛾
灯蛾之死于油火也。非死于油火也。死于见也。人方怜而驱之。彼必乘隙而投之。以为我之所见者。必不谬。是以一往无前。死而后已也。人之嗜声色。嗜货利。嗜赌博者。亦因彼之所见者。止在于此。是以一往无前。直至死而后已也。何不借鉴于蛾也。
窗内蝇
痴蝇之在窗也。有盘旋往复。竟日不能出者。由其拘于所见。不能作一退步耳。若能翻然作一退步。处处海阔天空矣。娑婆世界是一个大窗槅。自古及今。不知关闭多少痴蝇于内。吾今幸。而忽作退步。向西飞去也。向西飞去也。快哉。
调马四法
佛世有调御良马者。佛问其用几法。答言用四法。一恩。二威。三先威后恩。四先恩后威。佛言四法不调。将如之何。马师曰。便当杀之。世尊教化众生。当用何法。佛言亦用四法。其一用恩者。谓善信之人。教以修行学道。其二用威者。谓造恶之人。示以三途轮转。三则先教以修行学道。四则先示以三途轮转。马师曰。四法不化。将如之何。佛言。我亦杀之。马师曰。如来大慈。何以行杀。佛言四法不化。教亦无益。遂不与言。不与之言。即杀之矣。
眼药
世尊之将入涅槃也。摩耶夫人(净饭王之后)在忉利天宫。得数种恶梦。内一梦云。梦下界日轮忽没。举世黑暗。有无数罗刹。手执利刀。挑去世人之眼。摩耶叹曰。此必吾子释迦如来入涅槃之兆也。俄而阿那律尊者。果然升天来报矣。世间毁谤三宝之书。皆挑去人之眼目者也。末劫之人。福力愈浅。则此种书籍愈多。智慧愈微。则奉此种书籍者愈众。故有福之人。必须早自觉悟。不被其挑。固为上也。倘或已经挑伤。宜速以妙药涂之。药何在。此书亦其一也。
有愿必遂
宋吕文正公蒙正。字圣功。太宗时。举进士第一。封许国公。每晨兴礼佛时。必祝云。不信佛者。勿生吾家。愿吾子孙。世食天禄。护持三宝。后从子夷简。封申国公。每遇元日拜家庙后。即叩礼广慧禅师。申公之子公着。亦封申国公。于天衣禅师亦如之。左丞好问。于圆照禅师亦如之。左丞之子用中。于佛照禅师亦如之。世世贵显奉佛。果符公愿。夫文正所期。不过世愿。犹能成就。何况发菩提心。愿生安养。而不遂其所求乎。
为僧者不可不修净土
宋青草堂禅师。素有戒行。年九十余。曾氏常供养之。屡施衣物。僧感其德。许以托生其家。后曾氏妇人生子。使人看草堂。已坐化矣。所生子。即曾鲁公也。以前世曾修福慧。故少年登高科。后作贤宰相。又如明末浙江僧大成。为寺中收盏饭供众。道经饭店史家。其家奉佛。僧来化斋者必留。大成收饭回寺。史见其日饭少。辄以其饭凑满。史家素无子。后其妻忽有孕。分娩时。亲见大成走入卧房。急追问之。不得。而分娩者竟产一男。是日。大成僧不见来取饭。造寺问之。乃知即于是日谢世。于是即以大成名之。其子幼年。聪慧孝友。茹胎斋。终身不破戒。以顺治乙未。大魁天下。自世俗观之。此两公者。皆富贵而享大名。若修行人观之。两僧之自误者多矣。向使两师知有西方法门。以其所修者。回向净土。纵或不能上品。犹或可以中品。何至仅以状元宰相竟其局哉。
高僧亦宜修净土
隋相州释玄景。宗教俱通。道风遐播。大业二年六月。将欲示寂。沐浴端坐。两目上视。忽自言曰。吾欲生兜率内院。见弥勒菩萨。云何乃作夜摩天王。众问之。曰非尔所知也。顷之。又云。天上甚忙。宾客甚多。遂坐而逝。嗟乎。师修行时。固发心见弥勒。到此不能见弥勒。而转作天王者也。自世俗观之。其位已在上帝之上矣。然较之生于西方。则远不逮也。是知高僧亦不可不修净土也。
不可甘心作鬼
大千世界一切人类。不问贵贱智愚。老幼男女。临终之后。若不出世。未有不为鬼者。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是劝世人不去为鬼也。小儒不信佛法。反从而谤之。不唯自己甘心为鬼。并欲劝一切世人为鬼矣。其现在不为鬼者。特暂耳。目下林林总总一切人。即转盼后林林总总一切鬼也。人惟不知甚暂。所以疲形劳神以求富贵。无论不得富贵。纵使极富极贵。当临去之候。手内不能赍分文。一鬼呼之而辄去。安在其为富贵耶。独有念佛之人。到此无疾无灾。安然脱化。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恶鬼睹影潜踪。阎老闻名顶礼。岂非超然出世之大丈夫乎。人惟如是。而后始能不作鬼也。则夫不作鬼者诚非易也。
九类皆当往生
九类者。所谓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也。九类。则尽乎贵贱幽明。及天上天下之数矣。九类之中。最苦者。三恶道。最乐者。三界二十八天。止因未出生死。所以轮回六道。是苦者固苦。乐者亦苦也。纵使长寿诸天。现享无涯之乐。然而天福报尽。仍堕三途。岂若极乐国土之永脱轮回。长辞六趣乎。余尝于文昌。关帝。东岳。庙中进香。礼拜之后。必祝云。愿帝君尊信三宝。发菩提心。往生西方。行菩萨道。又尝顶礼斗母尊天。及昊天上帝。虽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之后。亦愿至尊念佛往生。行菩萨道。广度一切。何以故。祇因有智慧人。看得世间极高明事。无如念佛。最有福事。莫若往生。念佛往生。非一切福德所可比拟者也。斗母尊天。即经中摩利支天菩萨。昊天上帝。即经中所称忉利天王。世尊每说法时。忉利天王。无不恭敬礼拜。侍立左右。今日闻此默祝。必然欢喜。断无反开罪戾之事。吾辈幸而遇此法门。不思勇猛精进。回向菩提。岂非如来所称最可怜悯者乎。
念佛无枉用之力
世俗之事。谋而不成。则前功尽弃。独有念佛。纵有始无终。而从前所念。亦决不枉费。昔有樵夫。遇虎登树。一称南无佛。多生多劫后。犹赖之以出家。渐至成佛者。何况精诚一世乎。即或现世不能往生。来世必出生死。非如世俗之读书不就。枉费精神。经营不就。反亏赀本也。
人间胜事无如念佛
譬喻经云。昔有夫妻二人。祷天求子。妇即怀娠。生四种物。一栴檀米斗。二甘露蜜瓶。三珍宝锦囊。四七节神杖。其人叹曰。吾本求子。何用此种物。天神问曰。汝欲得子何为。其人曰。吾欲得子。将来望其养育耳。神曰。斗中之米。取之复盈。甘露瓶中。能消百病。珍宝之囊。用之不竭。七节神杖。以备凶暴。人间孝子岂能如是。其人大喜。遂致殷富。其后他国闻之。遣兵往夺。其人擎杖。飞行击退。保之终身。世人孜孜汲汲。无暇修行者。不过为一妻子耳。然妻子纵极趋奉。安能若此四物哉。至于往生西方。则超出生死。万福庄严。所求如意。又岂四物之所可较量哉。故天上人间。第一胜事。无如念佛。
西归直指卷之三
西归直指卷之四
玉峰 怀西居士周梦颜安士氏汇辑
娄东 胜莲居士罗万忠允枚氏梓劝
往生事略
天下无凭无据者。其言不足信。有征有验者。其说必定真。念佛往生。有征有验者也。盖天下万事可假托。独死生之事。纤毫不可假托。古今来圣贤豪杰。讲道论德。修仁行义者。不啻千万。然其没也。不过以疾卧床。斯为考终命矣。若要预知时至。沐浴端坐。或闻异香盈室。或见天乐迎空自生民以来未尝有一人。也独有念佛之人。此种祥瑞。不一而足。是莫受用于念佛之人。亦莫尊贵于念佛之人矣。夫临去之际。既如此安闲。则所到之方。必定是非常福地。人奈何不于此际动一念乎。因将此地生西之人。摘录数十条。名为往生事略。亦欲见贤思齐。同生安养云尔。
菩萨往生类
如来记往
大无量寿经云。弥勒白佛言。于此世界。有几菩萨往生极乐。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二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小行菩萨不可称计。不但此国。他方佛土如远照佛刹。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乃至十方佛刹。往生者甚多无数。我若具说。一劫犹未能尽。
文殊愿生
观佛三昧经。佛记文殊当生极乐。文殊发愿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满足我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普贤求往
华严经。普贤菩萨。列十种大愿。普为众生求生净土。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偈论净土
天亲菩萨。天竺人。广造诸论。升兜率天宫内院。见弥勒佛。着无量寿经论。及净土偈。五门修法。普劝往生。
请佛形仪
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以神力往安乐国。见阿弥陀佛。陈云。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仪。请垂降计。佛言汝应先行。寻当现彼。五通还。圣仪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上。遂传写流布。见感通传。
造论起信
马鸣菩萨。西天第十二祖。尝着起信论。后明求生净土。词皆切要。
龙树记生
楞伽经云。大慧汝当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集善往生
大悲经云。佛言我灭度后。北天竺国。有比丘名祁婆迦。修集无量种种。最胜菩提善根。已而命终。生于西方过百千亿世界无量寿国。于彼佛所。种诸善根。后当作佛号无垢光。
得忍往生
菩萨生地经云。佛言时摩差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不退转地。寿终俱生无量寿佛清净国。
胜会书名
长芦赜禅师。遵慧远大师遗范。建莲华胜会。普劝念佛。一夕梦一少年。乌巾白衣。风貌清美揖而曰。欲入公莲华胜会。乞书一名。师问何名。答曰普慧。书已。又云。家兄普贤。亦乞并书。觉而异之。忽思华严经离世间品有二菩萨名。普慧连发二百问。普贤连下二千答。此大菩萨也。何得荷冥加乃尔。遂书二菩萨以为会首。
莲大师曰。凡僧结社。古圣书名。甚哉。净土之非小缘也。良由事出真诚。则冥通灵应尔。非可强而致也。
高僧往生类
慧远大师
晋慧远。雁门楼类人。博通世典。尤善六经。闻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过浔阳。见庐山间旷。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现梦。一夕雷雨。材木自至。刺史桓伊。乃为建殿。名曰神运。以慧永先住西林。故号所居为东林。建念佛社。三十年不入尘俗。专志西方。制六时莲漏。念诵不辍。高僧钜儒。预社者共百四十人。澄心系念。三睹圣相。而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吾以本愿力。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辈。已往生者。皆在佛侧。师喜。谓门人曰。吾始居此。已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必生净土矣。至期。端坐而逝。时义熙十二年八月初六日也。
慧永
晋慧永。河内人。十二出家。既而与远公。同依安法师。太元初。驻锡庐山。刺史陶范。舍宅为西林寺以居之。绝志尘嚣。标心安养。义熙十年示寂。忽敛衣欲起。众惊问。答曰。佛来迎我。言讫而化。异香七日方灭。唐玄宗追谥觉寂照大师。
僧睿
晋僧睿。冀州人。游学诸方。远历天竺。还关中。从罗什师。禀受经义。后预庐山莲社。专心念佛。宋元嘉十六年。忽众告曰。吾将行矣。面西合掌而化。众见师榻前一金莲华。倏然而隐。五色香烟。从其房出。
道敬
晋道敬。琅玡人。祖王凝之。刺江州。因从远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笃信念佛。蚤夜弗替。永初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端坐念佛而化。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灭。
僧显
晋竺僧显。南游江左。遇疾。专志西方。虔苦不替。忽见阿弥陀佛光照己身。所患皆愈。即起沐浴。为旁人说所见。并陈诫因果。词意剀切。明晨。端坐而化。
志通
石晋志通。凤翔人。因见智者大师净土仪式。不胜欣忭。自是不向西唾。不背西坐。专心念佛。后见白鹤孔雀。成行西下。又见莲华开合于前。乃云。白鹤孔雀。净土境也。莲华光相。受生处也。净土现矣。乃起礼佛而终。阇维时。有五色祥云。环覆火上。舍利鳞砌于身。
慧光
齐慧光。居洛阳。着华严涅槃十地等疏。一日有疾。见天众来迎。光曰。我所愿生。唯净土耳。遂专志念佛。已而见化佛空迎。光稽首曰。愿摄受我。祷祝方毕。已化去矣。
道珍
梁道珍。住庐山。修净业。曾梦海中有舟西往。问之。曰往极乐国。珍乞随行。舟中曰。汝未营浴室。未诵弥陀经。不得遂往。觉而浴僧诵经。历年不辍。后见池面降白银台。珍默记其瑞。秘而不言。一夕。邑人见半山。烈火千炬。交相辉映。谓是诸王礼觐。及旦访之。乃知珍已坐化。
神鸾
后魏昙鸾。少游五台。感灵异出家。而性嗜长生。爱陶隐君仙经十卷。后遇菩提流支。乃问曰。佛有长生不死术乎。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以十六观经。曰学此。则三界不足生。六道无复往。其为寿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专修净业。寒暑疾痛。曾无少懈。魏主号为神鸾。一日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自知时至。集众戒曰。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令弟子高声念佛。西向稽首而终。众闻天乐自西而来。良久乃已。
智者大师
隋智顗。号智者大师。孩提时。见像即礼。逢僧必拜。年十八。出家于果愿寺。后礼南岳思大禅师。着观经疏钞。十疑论等。赞扬净土。将示寂。谓弟子曰。世缘毕矣。唱十六观经经题竟。复曰。西方净土。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者乎。智朗云。未知大师证入何位。曰但登五品。又曰。观音大士来迎吾。言讫。称三宝名。如入禅定。
登法师
隋登法师。讲涅槃经于并州兴国寺。来听经者。普劝念佛往生。开皇十二年命终。异香满室。及殡。祥云香气。遍诸聚落。
善导和尚
唐善导。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于是殚志精勤。昼夜礼诵。每入室。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寒冰时。或至流汗。出则为人演说净土。三十余年。未尝睡眠。好食送厨。粗恶自奉。所得嚫施。写弥陀经十万卷。净土变相三百壁。从其化者甚众。有诵弥陀经十万遍。至五十万遍者。有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得念佛三昧。往生西方者。不可胜纪。其辞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一日忽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其西归。乃登柳树而化。高宗知之。赐其寺额曰光明。
康法师
唐少康。缙云人。十五通法华楞严。贞元中。见白马寺内文字放光。探之。乃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也。因祝曰。若净土有缘。乞更放光。祝讫。光明转炽。遂诣长安善导和尚影堂瞻礼。忽见遗像升堂。后至新定。先化小儿念佛。初时念佛一声者。与一文。继而能念十声者。与一文。年余。无少长贵贱。皆知念佛。复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策励学者。后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嘱道俗曰。当于净土起欣乐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遂放异光数道而逝。
怀玉
唐怀玉。台州人。布衣一食。常坐不卧。诵弥陀经三十万遍。日课佛五万声。天宝元年。见圣像满虚空中。一人持银台至。玉曰。吾一生精进。誓取金台。何为不尔。银台遂隐。三七日后。擎台者复见。云师以精进。得升上品。宜趺坐以俟。越三日。异光满室。谓弟子曰。吾生净土矣。含笑而逝。郡太守段公。作偈赞曰。吾师一念登初地。乐国笙歌两度来。惟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拄金台。
道昂
唐道昂。魏郡人。常讲华严地论。劝人求生西方。后预知时至。订以八月辞世。人未之信也。至八月朔。无所患。问斋时至未。即升高座。炉香自发。引四众说菩萨戒。说讫。见天众缤纷。管弦嘹喨。告众曰。兜率陀天迎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非吾素愿。吾本求生西方。此诚不知何以不遂。俄而天乐隐没。但见西方香华伎乐。充塞虚空。旋绕顶上。大众仰观。遐迩惊叹。昂曰。净土相现。吾当逝矣。言讫炉香忽坠于手。即于高座而化。
僧炫
唐僧炫。并州人。初念慈氏。期上生兜率。年九十。遇道绰禅师。得闻净土。始回心念佛。日礼千拜。一心无怠。后有疾。告弟子曰。阿弥陀佛。授我香衣。观音势至。共垂宝手。吾其行矣。言讫而逝。七日。异香不散。时有启芳圆果二法师。目击其事。亦发勇猛。誓必生西。昼夜念佛不辍。忽见七宝池边。佛及大士。坐宝台。二僧作礼佛云。念我名者。皆生我国。复见三道宝阶。其一白衣。一则道俗相半。其一唯僧也。皆至心念佛。得生彼土之人。后五日。忽闻钟声。两僧同时化去。
寿洪
唐寿洪。汾阳人。一心念佛。求生安养。将亡。见兜率天童子来迎。洪曰。我期西往。不生天上。即令众念佛。未几。洪曰。佛从西来。言讫而化。
大行
唐大行。居泰山。修普贤忏法。三年。感大士现身。晚岁入藏陈愿。随手得弥陀经。昼夜诵持。至三七日。睹琉璃地上。佛及大士现身。僖宗闻之。诏入内。赐号常精进菩萨。后一年。琉璃地复现。即日而终。异香经旬。肉身不坏。
明瞻
唐明瞻。晚岁刻志安养。念佛不辍。或讥其迟暮。瞻曰。十念成功。犹得见佛。吾何虑乎。后因疾。于兴教寺。具斋别道俗。时仆射房玄龄杜如晦皆与焉。日过午。整威仪念佛。遽曰。佛来矣。二大士亦至。悚身合掌而化。
永明寿禅师
师余杭人。初为县库吏。取库银到西河。尽买生放之。法当死。闻将刑。大喜曰。此番虽死。吾必往西方。吾所放生。不知几千万万矣。钱镠王特命赦为僧。赐名延寿。依四明翠岩师出家。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后往永明。专修净业。夜住别峰。率众念佛。旁人时闻天乐鸣空。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未有如此专切者。乃建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趺坐而化。后有僧来自临川。经年绕其塔。人问之。曰吾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冥王朝夕礼拜。密询其人。曰此杭州永明寿禅师也。凡死者必经此处。此师径生西方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礼敬耳。
圆净常法师
宋省常。钱塘人。七岁出家。淳化中。住南昭庆。慕庐山之风。乃刺血书华严经净行品。回向西方。士大夫预会者。称净行弟子。而文正公王旦为之首。一时公卿牧伯。共百二十人。比丘千人。翰林苏易简作净行品序。至谓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肉以请其法。犹尚不辞。况陋文浅学而有惜哉。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端坐念佛。有顷。厉然唱云。佛来也。泊然而化。
净观
宋净观。住嘉禾寂光庵。修净土忏法十余年。谓弟子曰。我过二十七日。行矣。至期二日前。见红莲华。次日又见黄莲华满室。有化童子坐华上。仙蒂结束。至第三日。入龛端坐。命众念佛。顷之脱去。
慈云忏主
宋遵式。台州临海县人。学行高古。名冠两浙。专修净土。常行般舟三昧。九十昼夜不睡眠。两足皮裂。呕血不已。梦观音以手指其口。注甘露灌之。觉身心清凉。疾遂愈。着净土决疑行愿。及净土忏法行世。将化之日。注香礼佛愿生安养。至晚坐脱。人见大星陨于灵鹫峰。
圆照本禅师
宋宗本。常州无锡人。初参天衣怀禅师。念佛有省。后迁净慈。奉诏入东京。召对称旨。平居密修净业。雷峰法师神游净土。见一华殊丽。问之。曰待净慈本禅师耳。又资福曦公。亦来礼足施金。问其故。曰定中见金莲华。是待本公者。又见莲华无数。内有萎者。曰此退堕人也。因问本公留心禅学。何以净土标名。答曰。虽在宗门。亦兼修净土耳。后临终。安坐而逝。谥圆照禅师。
久法华
宋可久。居明州。常诵法华。愿生净土。时号久法华。天祐八年。年八十一。坐化。三日后复苏。谓人曰。吾见净土境。与经所言符合。莲华台上。皆标合生者名。见一金台。标成都府广教院勋公。一标明州孙十二郎。一标可久。一银台。标明州徐道姑。言讫复化。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满室。十二年。孙十二郎亡。天乐迎空。皆如所言。
莲华标名。人或疑其太着。然言于坐化复苏之后。而又皆悬记于数年之前。岂其犹不足信与。
截流大师
师讳行策。明末宜兴蒋司农第八子。父鹿长先生。梦憨山大师。入卧内。忽报杨夫人得一公子。即师也。年十八。父没。丧葬毕。即投武林箬庵和尚出家。后应虞山普仁院请。阐扬净土法门。每日六时念佛。自课佛号万声。虽忙不缺。尝着莲藏一集劝缁素。以康熙十九年七月九日辞世。坐化之刻。有远乡童子。正当午食。忽投箸仆地。半日方苏。问之。乃云此刻有截流和尚往生。土地命我擎幡送耳。又有城南姓吴者。已亡数日。忽附其家幼童言之。亦谓亲见冥王跪送。是日。冥府停刑一日。
尼僧往生类
尼大明
隋尼大明。每入室礼念。先着净衣。口含沉香。文帝后甚重之。将终之日。众闻沉香满室。俄而光明如云。隐隐向西而没。
尼净真
唐尼净真。居长安积善寺。衲衣乞食。诵金刚经十万遍一心念佛。语弟子曰。五月内十度见佛。两度见宝莲华上童子戏。吾已得上品生。言讫。跏趺而化。祥光满庵。
尼悟性
唐尼悟性。居庐山念佛。虔愿往生。忽闻空中乐音。谓左右曰。吾已得中品生。见同志念佛精进者。皆有莲华待之。汝等各自努力。言讫而逝。
尼能奉
宋尼能奉。钱塘人。专修净业尝梦佛光照身。及闻空中善言开慰。告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闻奉念佛声甚厉。视之。则合掌面西坐逝矣。异香满室。乐音西迈。
尼法藏
宋尼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不营外务。夜见佛菩萨来。光明照耀。合掌念佛而逝。
莲大师曰。佛以姨母出家。叹正法由此而减。使女人出家者。皆如上五人。正法其弥昌乎。而势有所不能。佛之悬记。非过矣。
王臣往生类
乌苌国王
乌苌国王。万几之暇。雅好佛法。尝谓侍臣曰。朕为国王。虽享福乐。不免无常。闻西方阿弥陀佛国。可以栖神。朕当发愿。求生彼国。于是六时行道念佛。每供佛饭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废。临崩。容色愉悦。共见化佛来迎。祥瑞不一。
宋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与一郡主。俱修西方。惟妻不修。后郡主早夭。死七日复生。谓其母曰。儿见西方七宝池上。吾父及兄。三人皆有莲华。后当生彼。惟母独无。是以暂归相报。愿母及早念佛。言讫。复瞑目逝。其母由是顿发信心。念佛不倦。以后相继坐脱。临终皆有瑞应。
刘遗民参军
晋刘遗民。彭城人。楚元王之后。少孤。事母以孝闻。初为府参军。即隐去。谢安刘裕交荐不就。入庐山。预远公莲社。专志念佛。积久弗懈。常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刘拜恳曰。安得如来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俄而佛如言慰之。一夕。又梦如来项有圆光。胸有卍字。指池中八功德水。令饮之。刘饮而甘美。觉来异香发于毛孔。乃告众曰。净土缘至矣。焚香对像。祝曰。我以释迦如来遗教。知有阿弥陀佛。以香先供释迦如来。次供阿弥陀佛。及妙法华经。愿一切有情。俱生净土。言讫。合掌面西而逝。
马子云县尉
唐马子云。举孝廉。为泾邑尉。押租赴京。遭风舟溺。被系。乃专心念佛五年。遇赦。入南陵山寺隐居。一日谓人曰。吾一生精勤念佛。今净业已成行将往生矣。明日沐浴整衣。端坐合掌。异香满户。喜曰。佛来迎吾。言已而化。
张迪助教
宋张迪。钱塘之。官助教。从圆净律师受菩萨戒。咨问净业法门。笃志修持。誓生安养。每念佛时。勇猛扬声。至失声犹不已。一日谓圆净曰。定中见白色频伽鸟。翔舞于前。又三年。西向端坐。念佛而化。
王龙舒进士
宋王日休。龙舒人。端静简洁。博极经史。一旦捐之。曰是皆业籍。非究竟法。吾其为西方之归。自是精进念佛。年六十。布衣蔬食。日课千拜。夜分乃寝。作净土文劝世。将卒三日前。遍别知识。至期。读书罢。如常礼念。忽厉声称阿弥陀佛。唱言佛来迎我。屹然立化。邦人有梦二童子。引公西行者。于是家家画像。供之如神云。
葛繁大夫
宋葛繁。澄江人。少登科第。官至朝散。凡公署私居。必营净室设佛像。尝入室礼诵。舍利从空而下。平时以净业。普劝道俗。多服其化。有僧定中。神游净土。见繁在焉。后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杨无为提刑
宋杨杰。无为州人。号无为子。少年登科。官尚书主客郎。提点两浙刑狱。尊崇佛法。明悟禅宗。谓众生根有利钝。易知易行。唯有西方净土。当作天台十疑论序。净土决疑集序。阐扬修净法门。晚年。绘丈六弥陀像。随行供养。感佛来迎。端坐而化。
文彦博潞公
宋文彦博。崇信三宝。专修净业。居京师时。与净严法师。结社念佛。尝劝至十万人。当时士大夫曾有偈赠之曰。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一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生船。临终无疾。安然念佛而化。
钟离少师
宋钟离瑾。提刑浙西日。遇慈云忏主。遂笃信净土。后知开封。出则尽瘁国事。入则不寐念佛。忽夜促家人起。索浴更衣坐逝。举家见瑾乘青莲华。仙乐迎引西去。
钱象祖郡守
宋钱象祖。号止庵。守金陵日。公事外。唯念佛不辍。常于乡州建接待庵院十余处。皆以净土极乐等名之。自左相辞归。益专心于净业。嘉定四年二月。有微疾。索笔书偈。趺坐而化。后有人梦公生西。为慈济菩萨。
王敏仲侍郎
宋王古。字敏仲。官礼部侍郎。慈仁爱物。七世不杀。深契禅宗。又栖心净土。着直指净土。决疑集三卷。普劝念佛。行住坐卧。唯以念佛作观为事。数珠未尝去手。后安坐念佛。沐浴更衣而脱。
有僧神游净土。见古与葛繁同在。往生益有征矣。
居士往生类
周续之
晋周续之。雁门人。十二通五经五纬。号十经童子。公卿交辟皆不就。事庐山远法师。预莲社。文帝践祚。召对辨析。帝大悦。时称通隐先生。后居钟山。专心念佛。愈老愈笃。一日向空云。佛来迎我合掌而逝。
宋满
隋宋满。常州人。计豆念佛。积三十石。开皇八年九月。饭僧毕。坐逝。人见天花异香。满乘空西去。
郑牧卿
唐郑牧卿。举家念佛。开元中病笃。有劝进鱼肉者。确乎不许。手执香炉。愿求往生。忽异香充蔚。寂然而逝。尚书苏颋。其舅也。梦宝池莲开。牧卿坐其上。
元子才
唐元子才。居润州观音寺。诵弥陀经。念佛。忽小疾。闻空中香气乐音。似有人言。粗乐已过。细乐续来。君当行矣。念佛而化。异香数日不散。
孙良
宋孙良。钱塘人。隐居阅大藏。尤得华严之旨。依大智律师。受菩萨戒。日诵佛万声。二十年弗辍。忽命家人请僧念佛。以助往生。僧集。念佛方半晌。望空合掌云。佛及菩萨。已荷降临。退坐而化。
王阗
宋王阗。四明人。号无功叟。凡禅林宗旨。天台教门。无不洞达。着净土自信录。晚年专心念佛。西向坐化。异香芬郁。焚龛时。获舍利如菽者百八粒。
孙忠
宋孙忠。四明人。早慕西方。筑庵念佛。后因病。请僧百人念佛。忽仰空合掌。手结双印。怡然而化。合城闻天乐异香。渐向西没。二子亦专心念佛。相继坐化。
沈铨
宋沈铨家钱唐。同妻施氏。专修净土。平时诸善。悉用回向。后与妻先后命终。皆感化佛来迎。天乐彻耳之瑞。
唐世良
宋唐世良。会稽人。持戒念佛。诵弥陀经十万遍。一日忽曰。佛来迎我。言讫作礼。即便命终。有人在道味山。梦西有异光。幡华天乐。空中声云。唐世良已归净土。
陆俊
宋陆俊。钱塘人。少事公门。久之弃去。以净土为业。每对佛忏悔。垂泪交颐。临终。请圆净律师。开示西方。讽观经至上品。净曰。可以行矣。俊曰。众圣未齐。姑待之。少顷。忽起就竹床。面西端坐而逝。
吴子章
元吴子章。苏州人。世业医。与兄子才。同参云屋和尚。精勤念佛。合门奉法。至正间。无疾。合掌称佛名。安然脱化。
莲华太公
明莲华太公者。越人。一生拙朴。唯昼夜念佛不绝。命终后。棺上忽生莲华一枝。亲里惊叹。以是知其必往生云。
华居士
明华某。江干人。醇朴无伪。但知求生西方。中年。以家业托子。独处一室。不涉世事。朝暮唯孜孜念佛。后将卒。自知时至。更衣整冠。别众而逝。
吴居士
青阳吴六房之家人吴毛。持戒修善。念佛不辍。顺治初年。值左氏兵渡江。举家避出。独吴毛代主守宅。被贼七枪而死。少顷。其弟来看。又复苏曰。吾有宿业。当受猪身七次。以斋戒力。将七枪散其冤。从此径生西方矣。后其主。恍惚见空际有一神人。前后幢幡。尊严无比。呼而告曰。吾即吴毛也。缘到天界。偶过此耳。言讫不见。主为画其像而敬礼焉。
周益生
周益生。昆山世族也。住后市桥。业医。不与贫人计利。病者招之辄往。日间唯念佛不绝。一意求生西方。康熙乙巳间。年已望七。忽欲辞世。谓家人曰。取笔砚来。吾欲书偈而往。书毕。遂怡然念佛而化。
沈承先
昆山沈承先。住宣化坊。以木作为业。年七十余。持斋念佛。专修净土。手不停斧斤。而佛声亦不绝口。康熙十年三月。预知时至。三日前。遍别亲族道友。谓吾当往生西方。此后不复相见。告子媳曰。吾明日十五。将往生矣。明晨。浴毕更衣。向西端坐。取一净凡置前。凭而念佛。焚香趺坐而逝。
王孟邻
王孟邻。昆山儒家子也。一生授徒。诚实无伪。生一子。号湘臣。事亲甚孝。孟邻日间。惟以念佛为事。康熙四十一年。已七旬外。初冬有微疾。余于十一月初旬问之。孟邻曰。十七。世俗所谓弥陀圣诞也。予于是日行矣。余曰。届期。某当来送先生。至十七。清晨往候。虽卧病。神色怡然。余曰。先生当发菩提心。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因以四弘誓愿。与之细论。孟邻首肯。余曰。某暂别。少停。再来。因密嘱其子湘臣曰。尊人倘谢世缘。切莫呼唤啼哭。迨饭后复往。孟邻已念佛脱化矣。
孟邻族中。有贞生者。余内戚也。其父彦敷。为昆庠善友。崇奉三宝。贞生美少年。能书。多习气。不甚信奉。一日得病。见有长大黑鬼。谓是前世冤仇。贞生怖甚。遂勇猛念佛。求生西方。念佛稍懈。鬼形遂现。由是往生益切。念佛益锐。念至数日。鬼不复现。临没时。气竭力尽。其声渐低。隐隐向西去。据理断之。虽无异香天乐。必定生于安养。
苏岐山
昆山苏岐山。名起凤。幼年矢志宗乘。遍参知识。有所悟入。一生戒杀。虫蚁不伤。晚年笃修净土。四威仪中。未尝间断。康熙己卯。年已八十。时值严寒。拥被而坐。十一月二十六日午间。谓其孙甸方曰。净土之缘熟矣。三日前。即见佛来。吾不欲显言耳。今夜子时。吾当往矣。更余。披衣而起。焚香燃烛。端坐向西。命家中亦各念佛。以助往生。将及三更。声音渐低。寂然而化。
吴敬山
吴敬山。与苏岐山居同里。为莲社友。年逾七十。发愿参学。善友苏甸方。以其年老。劝其专修西方。可以一生成就。吴信之。昼夜念佛不辍。未及一载。吴之至戚。来谓甸方曰。今早敬山。见护法神现。接引往生。临行时安然坐脱。特嘱我致谢。是以来耳。
王君荣
太仓王君荣。自幼持戒参学。见地超卓。后修净土。日课佛号万声。寒暑无间。康熙五十六年八月初二日。预知时至。请净名庵乾行长老至。欲令开示。兼作证明日方午。干师曰。归期盍于后日。王曰。吾已决定今日矣。索笔作偈后。命其女备好龛。遂合掌念佛而逝。女抱以入龛。力不能胜。因默祷之。忽然轻举。世寿八十有一。
童子往生类
童子愿往
唐惟岸师。修净土忏法。精勤不倦。见观音势至二菩萨。现于空中。岸喜。惟觅画工图之。忽有二人。自言能画。画毕不见。岸乃告众弟子曰。吾今往生。谁偕行者。有童子愿往。岸令归辞父母。父母谓是戏言。不之信。顷之。沐浴更衣。先行坐化。岸因索笔作赞。书赞毕。亦兀然坐逝。
师赞
宋师赞。雍州人。为僧童。年十四。念佛不绝。忽遇疾暴亡。俄而复苏。谓师及父母曰。阿弥陀佛在此。当随行。邻人见空中宝台。五色异光。向西而没。
二沙弥
隋汶州二沙弥。同志念佛。长者忽亡。至净土见佛。白言有小沙弥同修。可得生否。佛言由彼劝汝。汝方发心。汝今可归。益修净业。三年之后。当同来此。至期。二人俱见佛来。大地震动。天花飘舞。二僧同化。
何昙迹
元何昙迹。年十八。持菩萨戒。终日念佛。一日四鼓即起。人云太早。答云吾见金相凌空。幡花来迎耳。遂坐脱。
吴某
吴某。浙江人。祖父俱庠生。顺治元年。大兵围城。父母失散。吴被掠。送张将官标下服役。时方十三。自叹吾本儒家子。今下贱若此。必是宿业。遂于佛前立誓。持斋念佛。日诵金刚经一遍。回向生西。年十六。本官发粮充丁。即将粮银。买香供佛。跪诵阿弥陀圣号。至丁酉年十月二十二。忽告本官。欲往西方。本官不信。诃为妖言。次日。又到提督前乞假。提督怒。批送本官捆打十五。毫无怨言。又向各营作别。自限十一月初一日归西。是日五更。沐浴焚香拜佛毕。仍至本官船上叩辞。本官大怒。差兵随至焚身之所。见其西向三拜。端坐说偈。偈毕。自吐三昧火出。焚化其躯。合营官长。皆遥望罗拜。本官合门斋戒。
赞曰。身披铁甲。足步金莲。愿诸将士。各着一鞭。
妇女往生类
隋皇后
隋文帝后独孤氏。虽处王宫。深厌女质。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八月甲子辞世之日。异香满室。一切音乐。自然震响。帝问阇提斯那。是何祥瑞。答曰。皇后专修净业。得生其国。故有斯瑞。
温静文妻
唐温静文妻。并州人。久患在床。夫劝以念佛。乃至心称念者一年。一日忽见净土圣境。告其夫曰。吾已见佛。后月当去。并嘱父母亦生西方。言讫。吉祥善逝。
李氏
宋胡门李氏。上虞人。夫丧后。日夜高声念佛。及诵弥陀经。十余年不替。一日见僧覆以绯盖。曰汝十五日子时往生。问师何人。曰是汝所念者。李乃遍别姻亲。端坐而逝。众见异香光明。照耀夺目。七日焚化。六根不坏。舍利不可数计。次日焚化处。生一花。状如白罂粟。
郑氏
宋郑氏。钱塘人。日课观音经。念佛不辍。后病中索浴。浴毕。向西坐。问家人闻磬声乎。佛与菩萨且至。已而喜曰。佛菩萨皆至矣。合掌而化。
王氏夫人
宋荆王夫人王氏。专修净业。晓夕勤至。给侍之人。无不则效。惟一妾懈慢。夫人责之。遂悔悟精进。忽无疾而逝。后致梦他妾云。蒙夫人诲。已生安养。夫人未信也。未几。梦与妾同游宝池。见一华天衣飘扬。题曰杨杰。一华朝服而坐。题曰马圩。复见金台。光明晃耀。妾指曰。此夫人生处也。既觉。弥加精进。年八十一。庆诞之晨。左右方献寿仪。而夫人手秉香烛。向观音大士前立化矣。
陆氏宜人
宋宜人陆氏。朝请王玙妻也。常诵法华。笃意净土。每一礼忏。必念佛万声。如是者三十年。一日忽闻天鼓自鸣。人方惊异。即面西端坐。双手结印而逝。
龚氏
宋钱塘龚氏。昼夜念佛。诵弥陀经。后有疾。请亨律师指示。陈说未终。端坐而化。老妾于氏。亦念佛不辍。一夕梦龚氏告云。我已生净土。汝七日当生。至期。果无疾而逝。
项氏
宋项氏。名妙智。寡居有二女。悉令为尼。精勤念佛。终时异香满室。西向结印。微笑而脱。
裴氏女
宋汾阳裴氏女。专志念佛。寒暑无间。报尽日。索火焚香。言佛以莲台迎我。我当往生。已而天花飞坠。安坐而终。
沈氏
宋沈氏。自幼茹斋念佛。归章氏。济人冻馁。因小恙。念佛尤力。忽见菩萨诸天圣众。普现目前。即日吉祥善逝。
孙氏
宋四明孙氏。寡居念佛。三十年不懈。后微疾。梦同八僧礼忏。既觉。沐浴更衣。请僧礼忏。于大众前。端坐诵经。至一心不乱。左手结印而逝。远近皆闻空中乐音。
楼氏
宋楼氏慧静。适寺簿周元卿。尝披玩传灯。发明见地。尤以净土为指归。念佛不辍。晚年有疾。忽见莲花紫色。化佛无数。异香满庭。语家人急助我念佛。俄顷坐逝。
秦氏
宋秦氏净坚。厌恶女身。与夫各处。精持斋戒。阅华严法华。光明般若经无虚日。晨昏修弥陀忏。礼佛千拜。久之。见有光明入室。面西安坐而终。
梁氏
宋梁氏女。居汾阳。两目俱盲。遇沙门劝令念佛。越三年。双目开明。后忽见佛菩萨幡盖来迎。既日坐脱。
蒋氏
兴化蒋氏。年四十岁。夫亡。葬毕。向子泣曰。无常到来。莫能替代。譬如我今亦死。汝亦无奈。从今以后。我发心持斋念佛。不管闲事矣。子顺母命。宅旁盖一茅舍。禁足念佛。寒暑无间。经历五载。至顺治庚子年。五月二十日。忽向子云。可买木作龛。吾于二十三日午时。西方去矣。遂往邻家辞别。届期。念佛而逝。自放三昧火。以焚其龛。
贺氏
毗陵贺氏。善士潘向高之室也。向高雅好佛。贺与夫同修净业。日诵金刚经。晨夕。则礼拜念佛。回向西方。康熙庚申七月。有疾。预期二十九日午刻辞世。届期子女毕集。又请诸善友至。齐声念佛。合掌而逝。
陆氏
太仓陆氏。大西关外张季思妻也。年十七。即长斋念佛。且诵金刚经大悲咒。回向西方。见杀物命者。即发愿救度。康熙四十二年九月。空中见舆舟往西。其肩舆运舟者皆僧。不三日。安然念佛而逝。时为九月二十六。
恶人往生类
张善和
唐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群牛。作人语索命。于是大怖。唤其妻云。速延僧为我忏悔。僧至。谕之曰。观经中说临终恶相现者。至心念佛。即得往生。和云。地狱至急。不暇取香炉矣。即以右手擎火。左手拈香。面西专切念佛。未满十声。自言佛来迎我。即化去。
莹珂
宋莹珂。虽经出家。不忌酒肉。自念我为僧人。如此作事。将来堕落。奈何。令同住取往生传读之。每读一传。辄一首肯。乃向西而坐。绝食念佛。越三日。梦佛告曰。汝寿尚有十年。当自勉。珂白佛言。阎浮浊恶。易失正念。所愿早生安养。奉事众圣。佛言如是。后三日。当迎汝。至期。请众诵弥陀经。乃曰佛及大众俱至。寂然而化。
仲明
宋仲明。居山阴报思寺。素无戒检。因感疾。谓同学道宁曰。我今心识散乱。何药可治。宁教以随息念佛。明如所教。至心持念。至七日。力已困惫。宁又令想目前佛像。久之。忽见二菩萨。次复见佛。瞑目而逝。
恶人往生者。须是念佛之心。百倍勇猛。方能十念成功。不然。稍一泛缓。失足三涂矣。
恶趣往生类
龙子
菩萨处胎经云。有一龙子。谓金翅鸟曰。我自受龙身。未曾杀生。触挠水性。寿终之后。当生阿弥陀佛国。
鹦鹉
唐贞元中。河东裴氏。畜一鹦鹉。常念佛。过午不食。临终十念气绝。火化之。得舍利十余粒。炯然耀目。僧慧观者。建塔以旌之。成都尹韦皋为之记。
鸲鹆
宋黄岩正等寺观公。畜一鸲鹆。能言。常念佛不辍。一日立化笼上。穴土葬之。未几。舌端出紫莲华一朵。
又
潭州有人。养一鸲鹆。常念佛既毙。以棺葬之。忽生莲华一朵。发其根。乃自其口中出。
莲大师曰。鹦鹉鸲鹆。人教以念佛。盖常事耳。今胡不见往生。噫譬诸世人。均闻念佛之教。有信心念者。又轻心念者。是以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彼鹦鹉鸲鹆。何独。不然乎。
胜莲罗居士传(附)
胜莲居士者。娄东罗子允枚也。初号无偏居士。曷以复称胜莲也。康熙四十年秋。允枚病且革。将作偈辞世。忽闻空中语曰。胜莲居士。尚余寿一纪。偈可无作。自此顿痊。亲戚咸异之。以故群目为胜莲居士也。居士处胎时。父梦有僧来寄居。厥明遂产。早知具夙根。年四五岁。犹忆前世父母容貌里居。一日绕柱走。头晕仆地。母挞之。哭而寐。醒而遂不复忆。乃知史称羊叔子。董青建。苏东坡。己事诚不妄就傅后。不事游戏。无少年童子习。既而学日益进。咸拟为科第中人。而父席之。以其多病。怜爱之。不令应试。居士善体亲心。虽从事诗书。不求闻达。惟手一编以自娱。所著有黄叶草。以心性宗旨。发为李杜文章。由其少时留心导引之术。继参檗岩老人。透彻宗门一着故也。席之中年后。居士即仔肩门户。不以家务累亲。尽劳尽养。没齿不衰。君子莫不贤之。五十二年秋。居士复病。屈指一纪之数已满。人方忧之。居士绝不介意。先是州中修净业者少。居士倡莲社三四处。自是人多念佛。一日梦人告曰。汝劝人修净。厥功甚大。寿犹未尽。今且勿来。疾复顿愈。由是人益异之。居士性慈乐善。凡放生育婴赈饥诸善事。无不领袖乐助。实心举行。康熙己丑。道殣相望。当事知其贤且能。聘以襄事。于是大中丞于公。给匾示奖。居士却之不得。乙未冬。有同里二人。从居士贷百金。质以与之。其人欲往崇川收花。舟至天妃宫。视银已失。同舟七人皆返。将拟赴官廷鞠。居士恻然曰。到官必夹讯。此极刑也。盗者犹可。如未盗何。且七人中。尚有嘉兴二客。如此严寒羁禁。谁为送食。必有因而陨命者。于是遂许贷者以勿偿。而寝其事。其他立心制行。类多若此。今岁端阳。居士见余往晤。大喜曰。某欲着西归直指。劝修净业。非先生之笔不能。幸为我速成。以光梨枣。余诺之。乃遍采净土经书。并附以鄙意。编作四卷。至六月十四日告竣。望后赍书到娄。而居士已于书成之刻。端然坐脱矣。居士之西归也。于六月初二日。即遍别亲友。订初六日午刻辞世。处分后事甚悉。复嘱其子刊行西归直指一书。至期。沐浴端坐。说偈而逝。已阅逾时。而眷属号泣。呼唤不已。忽然开目曰。奈何累我更迟七日耶。十四日黎明。复曰。今日吾必行矣。是日有乾行长老。暨道友数人。各称佛号。以助其西归。至辰刻。忽耸身曰。大士来矣。遂合掌向西。念佛而脱。嗟乎。世人万事皆可伪为。独死生不可伪为。居士临行之际。如此安详。岂一朝一夕之故哉。居士有子一人。曰兆址。原配媳沈。继配媳朱。皆贤孝。孙三人。已翩翩露头角。
附辞世偈
七十一年 拖着皮袋 今日撇下 何等自在
玉峰年家眷同社弟周梦颜顿首拜撰
西归直指卷四(终)
上篇:重订西方公据
下篇:净土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