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海涛法师《修行备忘录》

海涛法师  2010/12/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1.凡夫之人对身体和相貌,不论对自己,或异性,都有贪着、好欲之心,此欲心有三:一、形貌欲,二、姿态欲,三、细嫩欲,常对人身观想一旦人身四大分离,即可断此三欲。

2.九想观可断除对肉体的执着,以及对肉体的贪爱:

一、青瘀想。二、脓烂想。三、虫啖想。四、膨胀想。

五、血涂想。六、坏烂想。七、败坏想。八、烧想。九、骨想。

3.在「八福田」中,看病的功德列于第一,称为「看病五德」或「瞻病五德」,在《四分律》中记述说,看护病人有五种方法:

一、知悉病人的可食与不可食,可食的食物方与之。

二、不嫌恶病人的尿屎及唾吐等秽物。

三、以慈悲心看护病人,而不欲求病人衣食等之报酬。

四、能调理汤药等事。

五、能为病人说法,使他欢喜,并使自己的善法也有所增进。

4.食肉有十过,动箸先思考:

一、一切众生都是六亲眷属,现在所吃的肉无非亲者。

二、众生闻食肉人之气惊怖逃走,所以菩萨教化众生不应吃肉。

三、食肉者断众生信根,令生谤毁三宝心。

四、修行的人若食肉,则不能出离,故不应食肉。

五、食肉的人乃因过去之恶罗剎习气故。

六、食肉的人不能成咒术,况学无上之圣道。

七、学道的人应视一切众生与己无别,所以不应食肉。

八、食肉的人诸天贤圣都远离他。

九、不净所出,一切畜牲以不净业而成不净身,食之亦不净。

十、食肉者死后,还堕于恶道。《法苑珠林》

5.犯了杀生戒的人会有两种恶报:一、短命:由于前世伤害物命,使其不得以尽天年,因而感得今生自身也很短命。二、多病:由于前世恼害众生使其不得自在,因而感得今生自身多疾病。

6.万物皆有生命,不爱惜它们的生命,就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偿还。

1.学佛之人,必须心存慈悲,致力于利益众生的工作,在《菩萨地持经》中记述了十一种利益众生的方法:

一、众生所作诸饶益业,悉与为伴。

二、对众生已起、未起病等诸苦及看病者,悉与为伴。

三、为诸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四、知恩报恩。

五、众生种种恐怖,悉能救护。若有丧失亲属财物诸难,能为开解,令离忧恼。

六、见有众生贫穷困乏,随其所须悉能给施。

七、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众。

八、对众生软语安慰,随时往返,施给饮食,说世间善语等。众生安定者,皆悉随顺;不安者,皆悉远离。

九、对有实德者,赞叹欢喜。

十、对有犯过恶者,慈心呵责,折伏罚黜,使其改悔。

十一、以神通力示现恶道,令众生畏厌众恶,奉修佛法,欢喜信乐,生希有心,是名摄众生戒。

2.在《法华经》中揭示善人有十相,令行者效仿,力学不辍。

一、利根,二、植善,三、修慈,四、恭敬,

五、舍恶亲善,六、持戒如珠,七、质直敬佛,八、譬喻说法,

九、四方求法,十、顶受专修。

3.修行者必须消除三种恶念,在佛教里称为三想、三恶想、三不善想,其对人的危害甚大。《无量寿经义疏》

一、欲想:欲有希求占有之意,凡夫对人、物、名誉等等,生起贪欲之念。

二、瞋恚想:凡夫对不如意的人、事、物,常起瞋恨、恚怒之心。

三、杀害想:凡夫对恼怒的人,常起杀灭或谋害之想。

4.人若不贪名利,就不会有欲觉;不恼众生,就不会生瞋觉;不损物命,则不生害觉。所以三觉不生,三想也就绝灭了。

1.修行须远离四种恶人:

一、乐语他误人:好议论他人错处的人。

二、乐说邪见人:指喜好讲说偏邪见解的人。

三、口软心恶人:口中虽出软语、善语,但是心中却存恶意、恶念的人。即是「口蜜腹剑」的人。

四、少作多说人:一个人言词之间冠冕堂皇,而实际却少有作为,言行不一,说得多做得少的人。

2.修行应远离恶友,与恶友相处有六种过患:

一、方便生欺:时常习惯性地欺骗别人。

二、好喜屏处:喜欢藏身于隐蔽之处。

三、诱他人家:常引诱他人一起为非作歹。

四、图谋他有:对别人的财物,常存图谋不轨之心。

五、财利自向:专门想谋取利益。

六、好发他过:喜欢指摘别人的过错。《长阿含经》

3.修行应远离、拒斥五种恶人:

一、谤真行伪:诽谤真实,行为虚伪的人。

二、谤正行邪:诽谤正直精纯,而行邪的人。

三、谤是行非:诽谤对的,而行不对的人。

四、谤实行虚:诽谤确有,而行虚假的人。

五、谤善行恶:诽谤善良,而行恶的人。

4.有十六种事修行人做不得,亦称「十六恶律仪」:

一、为利养而饲养羔羊,肥而转卖。二、为利养买羊而屠杀之。

三、为利养而饲养猪豚,肥而转卖。四、为利养买猪而屠杀之。

五、饲养牛犊,肥而转卖。六、为利养买牛而屠杀之。

七、为利养而养鸡,肥而转卖。八、为利养买鸡而屠杀之。

九、钓鱼。十、猎人。

十一、劫夺。十二、魁脍(制作美食)。

十三、网捕飞鸟。十四、两舌,以离间语挑拨于人。

十五、狱卒。十六、咒龙。《北本涅盘经》

1.开启智慧之七种觉支:

一、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二、择法觉支:依靠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三、精进觉支:精进勤励于正法而不懈怠。

四、喜觉支:获得正法而喜悦。

五、轻安觉支:又称猗觉知,意谓身心轻快而安稳。

六、定觉支:入于禅定,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经常保持平衡。《大乘义章》

2.修行若能存八念,则收效良深。这八念是:

一、念佛:意指修禅观的人,若遭恐怖障难的时候,应念诸佛慈悲,救济众生,功德无量,这样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就得以消除。

二、念法:法力广,大通达无碍,能灭烦恼,这样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就能消除。

三、念僧:僧是佛之弟子,能修正道,能证圣果,为世福田,这样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就能消除。

四、念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能遮诸恶,得安稳处,这样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就能消除。

五、念舍:舍有二种,(一)施舍,能生大功德。(二)舍烦恼,以此得大智慧。这样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就能消除。

六、念天: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等,果报清净,利安一切,这样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就能消除。

七、念出入息:息即鼻中出入之气,为治散乱之良药,入禅定之快捷方式,如是念念不已,则心不驰散,怖障就能消除。

八、念死:死有二种:(一)自死,即报尽而死。(二)他缘死,即遇恶缘而死。此二种死,从生以来,常与身俱,无可避免,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就能消除。《大品般若经》

3.人生世间有四种第一等事,幸福无比,这四种第一是: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盘第一乐。《大乘庄严论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从任劳任怨当中修忍辱

我过去读佛学院的时候,我们教务主任慧天长老,他上课...

如何修学念佛法门才不至于走弯路

问: 如何修学念佛法门才不至于走弯路? 大安法师答:...

微笑会给你带来好运

一天,布恩去拜访一位客户,但是很可惜,他们没有达成...

净界法师:菩萨戒修学法要

当我们发心要行菩萨道,开始在生命当中来积集福德、智...

正行杂行都是往生之行,但是功能作用还是有差别

善导大师他的行门里边有一个特色,就是正行与杂行。 什...

有十种行持,可远离魔业的障碍和困扰

《八十华严》中说: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舍离魔业。也就是...

识得平常心,一切处都是道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

住寂静处深思出离得无漏智慧

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佛教词典】大和尚山

位于辽东半岛金州平野之东侧。旧称大黑山。隋炀帝于大...

【佛教词典】谛闲(1858~1932)

中国僧人。俗姓朱,名古虚,号卓三。浙江黄岩人。光绪...

金明法师:学佛的好处

人类的需要,除了物质食粮以外,还要精神食粮;在许多...

《楞严经》与《法华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楞严经》到了后面二十五圆通的时候,它偏重在空观,...

任在一切处办道十年,不如丛林办道一日

参禅人,要知以禅为道,办道即参禅是也。此一大法,尘...

努力工作为何就是赚不到钱

偷盗的情况,严重的话来生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

罪障深重的人还能不能蒙佛救拔

那我们到了临命终时迷惑,往往有什么呢?一个觉得自己...

净慧长老的晚年感言

我很幸运地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一岁半被卖入尼...

佛世乐音老母

隋大业年间,佛陀在维耶罗国(在今日中印度)时,其所...

《阿弥陀经》与《金刚经》是否矛盾

弟子业障深重,赋质愚蒙,幸闻净土法门,而得皈依座下...

遇到逆缘要如何应对

我们刚开始初发心学佛时信心都很大,非常精进。时间久...

圣严法师《大与小》

有一次,我和一位居士同乘一辆车,遇到红灯,车停下来...

化妆的比丘尼

佛陀时代,一位沙门在山中修苦行,一天,忽然看见山间...

「痛」并不等于「苦」

一般人常把痛苦连在一起讲,分不清痛与苦的区别,多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