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凡夫之人对身体和相貌,不论对自己,或异性,都有贪着、好欲之心,此欲心有三:一、形貌欲,二、姿态欲,三、细嫩欲,常对人身观想一旦人身四大分离,即可断此三欲。
2.九想观可断除对肉体的执着,以及对肉体的贪爱:
一、青瘀想。二、脓烂想。三、虫啖想。四、膨胀想。
五、血涂想。六、坏烂想。七、败坏想。八、烧想。九、骨想。
3.在「八福田」中,看病的功德列于第一,称为「看病五德」或「瞻病五德」,在《四分律》中记述说,看护病人有五种方法:
一、知悉病人的可食与不可食,可食的食物方与之。
二、不嫌恶病人的尿屎及唾吐等秽物。
三、以慈悲心看护病人,而不欲求病人衣食等之报酬。
四、能调理汤药等事。
五、能为病人说法,使他欢喜,并使自己的善法也有所增进。
4.食肉有十过,动箸先思考:
一、一切众生都是六亲眷属,现在所吃的肉无非亲者。
二、众生闻食肉人之气惊怖逃走,所以菩萨教化众生不应吃肉。
三、食肉者断众生信根,令生谤毁三宝心。
四、修行的人若食肉,则不能出离,故不应食肉。
五、食肉的人乃因过去之恶罗剎习气故。
六、食肉的人不能成咒术,况学无上之圣道。
七、学道的人应视一切众生与己无别,所以不应食肉。
八、食肉的人诸天贤圣都远离他。
九、不净所出,一切畜牲以不净业而成不净身,食之亦不净。
十、食肉者死后,还堕于恶道。《法苑珠林》
5.犯了杀生戒的人会有两种恶报:一、短命:由于前世伤害物命,使其不得以尽天年,因而感得今生自身也很短命。二、多病:由于前世恼害众生使其不得自在,因而感得今生自身多疾病。
6.万物皆有生命,不爱惜它们的生命,就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偿还。
二
1.学佛之人,必须心存慈悲,致力于利益众生的工作,在《菩萨地持经》中记述了十一种利益众生的方法:
一、众生所作诸饶益业,悉与为伴。
二、对众生已起、未起病等诸苦及看病者,悉与为伴。
三、为诸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四、知恩报恩。
五、众生种种恐怖,悉能救护。若有丧失亲属财物诸难,能为开解,令离忧恼。
六、见有众生贫穷困乏,随其所须悉能给施。
七、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众。
八、对众生软语安慰,随时往返,施给饮食,说世间善语等。众生安定者,皆悉随顺;不安者,皆悉远离。
九、对有实德者,赞叹欢喜。
十、对有犯过恶者,慈心呵责,折伏罚黜,使其改悔。
十一、以神通力示现恶道,令众生畏厌众恶,奉修佛法,欢喜信乐,生希有心,是名摄众生戒。
2.在《法华经》中揭示善人有十相,令行者效仿,力学不辍。
一、利根,二、植善,三、修慈,四、恭敬,
五、舍恶亲善,六、持戒如珠,七、质直敬佛,八、譬喻说法,
九、四方求法,十、顶受专修。
3.修行者必须消除三种恶念,在佛教里称为三想、三恶想、三不善想,其对人的危害甚大。《无量寿经义疏》
一、欲想:欲有希求占有之意,凡夫对人、物、名誉等等,生起贪欲之念。
二、瞋恚想:凡夫对不如意的人、事、物,常起瞋恨、恚怒之心。
三、杀害想:凡夫对恼怒的人,常起杀灭或谋害之想。
4.人若不贪名利,就不会有欲觉;不恼众生,就不会生瞋觉;不损物命,则不生害觉。所以三觉不生,三想也就绝灭了。
三
1.修行须远离四种恶人:
一、乐语他误人:好议论他人错处的人。
二、乐说邪见人:指喜好讲说偏邪见解的人。
三、口软心恶人:口中虽出软语、善语,但是心中却存恶意、恶念的人。即是「口蜜腹剑」的人。
四、少作多说人:一个人言词之间冠冕堂皇,而实际却少有作为,言行不一,说得多做得少的人。
2.修行应远离恶友,与恶友相处有六种过患:
一、方便生欺:时常习惯性地欺骗别人。
二、好喜屏处:喜欢藏身于隐蔽之处。
三、诱他人家:常引诱他人一起为非作歹。
四、图谋他有:对别人的财物,常存图谋不轨之心。
五、财利自向:专门想谋取利益。
六、好发他过:喜欢指摘别人的过错。《长阿含经》
3.修行应远离、拒斥五种恶人:
一、谤真行伪:诽谤真实,行为虚伪的人。
二、谤正行邪:诽谤正直精纯,而行邪的人。
三、谤是行非:诽谤对的,而行不对的人。
四、谤实行虚:诽谤确有,而行虚假的人。
五、谤善行恶:诽谤善良,而行恶的人。
4.有十六种事修行人做不得,亦称「十六恶律仪」:
一、为利养而饲养羔羊,肥而转卖。二、为利养买羊而屠杀之。
三、为利养而饲养猪豚,肥而转卖。四、为利养买猪而屠杀之。
五、饲养牛犊,肥而转卖。六、为利养买牛而屠杀之。
七、为利养而养鸡,肥而转卖。八、为利养买鸡而屠杀之。
九、钓鱼。十、猎人。
十一、劫夺。十二、魁脍(制作美食)。
十三、网捕飞鸟。十四、两舌,以离间语挑拨于人。
十五、狱卒。十六、咒龙。《北本涅盘经》
四
1.开启智慧之七种觉支:
一、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二、择法觉支:依靠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三、精进觉支:精进勤励于正法而不懈怠。
四、喜觉支:获得正法而喜悦。
五、轻安觉支:又称猗觉知,意谓身心轻快而安稳。
六、定觉支:入于禅定,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经常保持平衡。《大乘义章》
2.修行若能存八念,则收效良深。这八念是:
一、念佛:意指修禅观的人,若遭恐怖障难的时候,应念诸佛慈悲,救济众生,功德无量,这样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就得以消除。
二、念法:法力广,大通达无碍,能灭烦恼,这样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就能消除。
三、念僧:僧是佛之弟子,能修正道,能证圣果,为世福田,这样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就能消除。
四、念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能遮诸恶,得安稳处,这样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就能消除。
五、念舍:舍有二种,(一)施舍,能生大功德。(二)舍烦恼,以此得大智慧。这样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就能消除。
六、念天: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等,果报清净,利安一切,这样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就能消除。
七、念出入息:息即鼻中出入之气,为治散乱之良药,入禅定之快捷方式,如是念念不已,则心不驰散,怖障就能消除。
八、念死:死有二种:(一)自死,即报尽而死。(二)他缘死,即遇恶缘而死。此二种死,从生以来,常与身俱,无可避免,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就能消除。《大品般若经》
3.人生世间有四种第一等事,幸福无比,这四种第一是: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盘第一乐。《大乘庄严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