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菩萨戒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  2022/04/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界法师:菩萨戒修学法要

 

(第一讲)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

当我们发心要行菩萨道,开始在生命当中来积集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的时候,都会面对两种的障碍:第一个障碍就是学不懂,第二个障碍是学不完。

我们在开始面对菩萨道的时候,首先的障碍就是学不懂。也就是说,整个菩萨道它内在的精神非常的深妙。你看佛陀对菩萨的要求:“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那是一种中道的思想。所以,一个菩萨的基本思想,要有所放下、有所追求,它往往是一个双向的思考。但是,你在放下跟追求这个平衡点很难拿捏。所以我们经常会遇到——到底是要放下,还是应该追求?这个中道的概念,我们永远是学不懂。那么这种观念不能参透,你就产生很多的矛盾,心里就打结。这是第一个,对内在的菩萨道的精神,我们会有学不懂的障碍。

第二个,从外在的行为上来说,菩萨道的内涵太过于广泛,有八万四千法门,所以我们往往觉得学不完。这个时候,我们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怎么掌握它的一个纲要?如何先把这个纲要建立起来,再把整个菩萨道的架构建立起来,这就非常重要了。

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三天的时间,把菩萨道内在的精神——这种中道的精神建立起来。第二个,它外在的行为,我们应该掌握一些什么样的重点。我们就掌握这两个主题:一个是内在的精神,一个是外在的修学。这就是我们这次菩萨戒的两个重点。

好,我们看讲义。将述此义,大科分五。

我们这次菩萨戒的修学重点有五大科:

第一个,我们讲到持戒的意义。当我们在持戒的时候,到底什么是持戒?它跟一般的慈善事业有什么差别?这一点我们要先分清楚,持戒跟修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二个,戒体的相状。我们刚刚讲到菩萨戒的修学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内在的精神,这个叫作戒体;一个是外在的行为,我们叫作戒行。首先我们要知道菩萨戒的修学它是由内而外的:先有精神,才有外在的行为。所以我们怎么样建立一个菩萨道的精神,这个就是我们说的戒体。

第三个,就讲到持戒的内涵。当你已经建立了菩萨的精神,你应该怎么去实践整个广大的菩萨道。这个地方我们讲到菩萨的十波罗夷罪,就是整个菩萨戒中最重要的十条戒。这十条戒你掌控以后,大概你整个菩萨道就能够抓住它的纲要了。

第四个,忏悔方法。菩萨戒很难持,因为你的念头有所差错,行为有所疏忽,你就犯戒了。那么我们在受持菩萨戒的时候,产生了过失,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个过失已经产生了,既成事实了,我们应该怎么样来通过如法的忏悔,把这个过失在我们死亡之前消灭掉,不要构成临终的障碍。这是第四段,忏悔方法。

第五个,结叹劝修。我们掌握了这个菩萨道的精神,然后我们也如法地去奉持这十条戒,这样对我们的生命会有什么殊胜的功德,对你今生、来生会有什么殊胜的功德。这一点我们也提出来讨论。

这五科中,第一科“持戒的意义”是一个总说,把持戒的内涵做一个总说。二、三、四包括戒体、戒行跟忏悔,是持戒的三个内涵,是一个别说。第五个是一个总结,把菩萨道的功德作一个总结。这个是我们整个《菩萨戒修学法要》的五个主题。

甲一、持戒意义  (分三:乙一、戒善之别;乙二、戒体成就;乙三、戒德超胜)

乙一、戒善之别

净界法师:菩萨戒修学法要

好,先看第一段。我们在持戒之前,先了解什么叫作持戒。就是什么情况叫持戒?这当中有三段。

第一段先讲到戒善之别。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他认为我们不一定要去受戒,只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就可以了。其实持戒跟修善是完全不同的内涵,它产生的效果也完全不一样。

那么到底持戒跟做慈善事业它差别在哪里呢?我们先把它作一个说明。首先我们看第一段的《业疏》。

《业疏》云:戒是警意之缘也。以凡夫无始随妄兴业,动与妄会,无思返本,是以大圣树戒警心,不得堕妄,还沦生死。

道宣律祖的这一段文章分成三段:

第一段,先做一个总说。什么是持戒呢?持戒就是一种警觉我们心念的功能,一种警觉的功能。我们这一念心跟外面的人事接触的时候,我们会起烦恼,我们会产生贪欲,会产生瞋恚。当你持戒的时候,你还是会起烦恼;但是在烦恼活动的时候,你会产生另外一种功能,一种自我警觉的功能,说不可以,我不能这样做!

我们持戒的人内心有二种声音,一般人遇到染污的因缘,我们就去做了。因为我们抗拒不了烦恼,没办法的,你拿它没办法。它要你发脾气,你就发脾气;它要你产生贪欲,你只好产生贪欲。持戒的人有什么不同呢?他在烦恼活动的时候,多了一个警觉的功能,他会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我们在烦恼活动的时候,内心会发出一个声音,我不可以这样做!这个声音哪里来的呢?就是因为你得到了戒体。所以,一个受戒的人跟一个没有受戒的人最大的差别,就是当他烦恼活动的时候,他会产生一种自我警觉的功能。

这个警觉的功能,在戒律当中,从两个地方表现出来:

第一个,事前的防范

当一个染污的因缘在诱惑你时,要按照你过去的老毛病你一定会去做,但是受了戒以后,你会告诉自己,我不可以这样做。也就是说,这个戒体在事前叫作“防非止恶”,它会对烦恼产生抗拒的力量。

第二个,事后的反省

假设你控制不了,你还是去做了,这时候,戒体在事后会产生一种“增上惭愧”。你会有惭愧心,产生自我反省,然后赶快寻求忏悔的方法。我们一般人要是没有受戒,做了错事,大概就一直错下去了。你一辈子就错下去,因为你不可能改变自己。

所以,戒体对我们的内心产生两种力量:第一个,在事前的防非止恶,减少过失;第二个,在事后我们会产生一种自我反省。当你内心当中产生了“防非止恶”跟“增上惭愧”的时候,我们的定义就是说,你内心当中已经开始持戒了。你开始持戒了,你的生命也开始变化了。这个是戒的基本定义,就是一种警觉的功能。

为什么要培养这种警觉的功能呢?

这以下解释它的道理。因为我们凡夫无始劫来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随顺妄想,去造很多的杀盗淫妄的罪业,而且我们的念头一动,往往会跟邪恶的妄想相应,而很难去回归到我们的真如本性。

从经典上的描述,我们内心有两种状态:一个是真实的状态,一个是妄想的状态。所以,我们每个人内心是一个真妄的和合体。你看我们的本质是真实的、清净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但是我们表面的这个玻璃,镜子表面染了很多的灰尘、很多的妄想。而我们的起心动念,大部分会跟表层意识的妄想相应,因为它的力量太大。所以,你看我们一般人,要造善很不容易,因为你要跟你内心那种善良的心相应,很难!但是一个人要造恶,你不用鼓励,他自然就造恶。造善要鼓励的,因为造善比较困难。我们凡夫要造善是比较困难,造恶比较容易,这是我们一般人的状态。

因为你的妄想是浮在表面上,而我们真实的善根是在内心的深处,所以我们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先刺激的、先活动的是你表层的妄想,所以“动与妄会”。我们内心,从佛法的角度,我们造恶的倾向大过造善的倾向,因为邪恶的力量是浮在表面。“是以大圣,树戒警心,不得堕妄,还沦生死”。佛陀就看到我们众生有这样的问题,我们会先触动烦恼,然后才会产生善根。所以,我们必须要佛陀来制定戒法,来产生警觉的功能,才能够不再堕入邪恶的妄想,不再产生痛苦的生死果报。

从这一段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比如说你一天当中都没有去造杀盗淫妄,你的身口意很清净,不表示你在持戒,不表示。你可能是“缘缺不生”,因为没有造恶的因缘来刺激你。所谓的持戒就是说,当有恶因缘在刺激你的时候,而你还能够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产生一种对治的力量,这才叫作持戒。

所以我们对持戒的了解是,你内心遇到了妄想的活动,遇到了染污的诱惑,你还是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这个才叫作持戒。这是基本定义。

好,我们看第二段。这个地方有一个问答。

问:一切善作,尽是戒否?

答:律仪所摄,善作名戒。自余十业,但单称善不名为戒。

有人就问了,持戒的重点在断恶、修善、度众生,那么我们一般的修善,比如说你去布施、放生,一般的慈善事业都叫作持戒吗?他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看祖师怎么回答。他说,必须是佛陀所制定的律仪才能够叫作持戒。假设是其它的祖师跟圣贤所制定的十善业,只能够叫善法,不能叫作戒。这个地方又讲出一个定义,持戒必须是佛陀亲自制定的,任何的圣贤所制定的善法只能够叫善法。因为戒为佛说,只有佛陀有资格制戒。所以佛陀所制定的五戒、八关斋戒乃至于菩萨戒才能够叫作戒。这个是从教法来说。

这以下约理论上来说。我们再把持戒跟修善作一个简别。我们看《济缘记》:

戒有二义,一、有本期誓,二、遍该生境,余善反之,故不名戒。

这个地方就持戒跟修善,讲出很重要的两种差别:

第一,“有本期誓”

持戒是先有愿望才有行为。你要先立定誓愿,然后从誓愿当中去发动你的身口意的行为。但是修善不一定要有誓愿。你看你刚好今天早上到菜市场去,看到一条鱼要被杀,你突然间起了慈悲心,把它救下来放生,这个不能讲持戒。因为你只是一时的感动,你只是一时的恻隐之心。你不一定发愿说我尽形寿一定要怎么做,你的内心是不决定的。你只是一时的恻隐之心、一时的感动,产生一时的善法,不表示你整个生命的方向是改变的,不表示。所以这种突然发现的、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偶尔出现的善法,不能叫持戒。

持戒,是有一种长久的愿望在指导着你。你从今天开始到死亡为止,你一定要怎么做,而不是说我可能会怎么做,不是。你一定要怎么做,这是第一个差别。我们修善不一定有愿望,你可能是做,也可能是没有做,要看当时的心情。所以一个人没有持戒,他的行为是跟着感觉走。我们一般人是跟着感觉在走,你想怎么做你就去做。你今天这样做,明天那样做,后天这样做,我们的心是变来变去的。持戒的人,你几乎别无选择,你必须要求你自己一定要这样做。你一定要这样做,跟你想要这样做,这个生命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有愿望,一个是没有愿望。所以持戒跟修善最大的差别,是他心中有一个明确的愿望。

第二,遍该生境

前面是约着内心来说,他有一个坚定的誓愿。第二个是约着他所面对的外境来说。

我们修善法是很难普遍去含摄所有的众生。你说你今天去救了三条鱼,你心中的所缘境只有这三条鱼,其它的众生你不一定照顾得到。你不能普遍地对每一个众生释放你的善意,你做不到。

但是持戒可以。当你受了不杀生以后,你对整个所有天上飞的众生、地上爬的蚂蚁,正式地宣布,我从今天开始对所有的众生都不加以伤害!所以你的所缘境非常广大。你一般的修善是做不到的,你只能够针对当下的众生来释放你的善意。

所以持戒,第一个,它有坚定的誓愿;第二个,它所面对的所缘境是非常广大的,心力强,而且所缘境广,心强境广。所以说“余善反之”,其它的善法是做不到的,所以没有资格叫持戒。这个定义就把前面两个观念讲得更清楚了。

这以下,祖师把持戒跟修善的结果作一个比较。假设一个人他积极地修善,但是他没有持戒;他偶尔也会做慈善事业,但是他生命并不一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断恶、修善、度众生。那么这样子会有什么结果呢?

说这个人没有持戒,“而得财施”,但是他偶尔用财物来救济这种弱势的团体,做慈善机构,但是他内心没有一个清净的愿望,所以他内心当中,他的欲望会产生一种活动,“多贪不净”。也就是说,他既然人生没有一个要去成佛的愿望,没有一个要增上的愿望,所以他的本质是以欲望作他整个生命的动力,他的动机是以欲望作动机的。所以他即便去做慈善事业,他追求的是一种不清净的五欲的果报,他希望通过这种修善来追求财色名食睡的五欲。那么以染污心来修善,就变成一种以利求利、恶求多求。他希望通过一个微小的利养,我布施一百块二百块,而追求更多的利养,造成了一种多方的祈求。这样以染污心来修善,会使得来世招感一种染污的果报。

什么叫染污的果报呢?讲一个譬喻,好像牛羊猪狗,衣食粗恶。我们都知道因果的定律,富贵从布施中来,这个是不能改变的因果法则。那么你今天用染污心来供养慈善机构,也会产生富贵的果报。但是你的本质是染污心,所以你在得这个富贵果报的时候,不能在尊贵的色身——你没办法从尊贵身,而是从卑贱的色身来得到这种富贵的果报。比如说,你变成一只狗,你看你这只狗,得到主人的宠爱,得到很多美好的饮食,经常有人帮你整理得漂漂亮亮的。那你也是有布施的善业。但是你变成一只狗,这个果报是不尊贵的。佛陀说尊贵的果报是两只脚的,比如说天,比如说人,是两只脚的。那个四只脚的、八只脚的,这是卑贱的果报。

所以,假设我们没有持戒,心中没有一个理想目标来引导我们,我们偶尔会造善,但是本质是染污,结果我们的善业跑到了畜生道去受这种安乐的果报——以一种不尊贵的色身来招感安乐的果报。这个就是,你只是修习表面的善法,而没有修你的心,修身不修心。表面上做很多慈善事业,但是内心的烦恼、欲望通通没有加以调治,结果是招感一种染污的安乐果报,像牛羊猪狗能够受用美好的饮食一样。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修善又持戒,他一方面能够持戒,断除、调伏心中不必要的欲望,又能够产生清净的善良行为,就能够成就五乘的功德,乃至于未来能够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

所以,持戒它是由内而外的行为,是先有愿望才有行为。修善只是一时的感觉,内心并没有改变,差在这个地方。

我们讲一个小故事来作一个比较,这是律上所记载的一个故事。

佛在世的时候,在北方有一个大国叫憍萨罗国。这个憍萨罗国当初有一个做生意的,他做了一个买卖,赚了很多的珍宝,赚了很多钱。他就把他所赚的钱拿一半来供养波斯匿王。因为在古时候,商人通过这种供养能够换取官位来做。波斯匿王就赏给这个商人一个很大的官。波斯匿王就把这个商人所供养的珍宝集中在一起,非常高兴,就把他的夫人全部叫出来。所有的夫人都到齐了,只有一个人没有来,就是他的第一夫人,茉莉夫人没有来。

波斯匿王有点不高兴,就跟侍者说:“我今天要赏夫人珍宝,为什么第一夫人没有到呢?”这侍者报告说:“今天茉莉夫人持八关斋戒,今天不能碰触珍宝。”波斯匿王说:“我不管她持什么戒,把她请过来。”侍者又去找茉莉夫人,说大王要你去。茉莉夫人还是拒绝去。波斯匿王就生气了,拿着刀剑跑到了茉莉夫人的寮房去。

那么波斯匿王可能是想要恐吓一下茉莉夫人,也不是说一定要杀她了。但是他气冲冲地拿着刀到达茉莉夫人寮房的时候,看到茉莉夫人身相庄严、功德巍巍,那个瞋心马上消灭,转成一种敬畏之心。他就问茉莉夫人说:“夫人啊,你今天是修什么法门,有如此功德之相?”茉莉夫人说:“我没什么啦,我就是六斋日奉持佛陀八关斋戒,如此而已,没有什么特别法门。我也没有诵什么经,也没有持什么咒。”

这个时候波斯匿王对持戒就产生很大的信心,说:“怎么八关斋戒有这么大功德呢?”茉莉夫人说:“这我也不知道,要不我们一起去请问佛陀?”那么茉莉夫人就领着波斯匿王去见佛陀,波斯匿王就问佛陀:“为什么八关斋戒可以让茉莉夫人产生这么大的威德之相呢?”佛陀就跟波斯匿王说:“大王,如果你把你整个憍萨罗国的珍宝都集中起来,这个珍宝多不多?”波斯匿王说:“这很多啊,把我这么大国家的珍宝都集中起来,珍宝是很多的!”“那么,如果你把这些珍宝供养佛陀,这个福报大不大?”他说:“很大呀!佛是最大的福田,我们少量的种植可以产生很多的果实,这个福田是很肥沃的福田。”佛陀说:“但是你把整个国家的珍宝都来供养佛陀,你的功德也比不上茉莉夫人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

为什么呢?因为持戒是心中有一个明确的誓愿,“有本期誓”,并且“遍该生境”。她修善的范围是整个法界的众生,她对每一个法界众生释放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她的所缘境是广泛的众生。我们修善只是对片断的、局部的众生。所以从功德的角度,修善是做不到的。你修一辈子的善法,都比不上人家好好地受持八关斋戒、好好受持菩萨戒一天的功德。

这个地方就说明了持戒跟修善的差别。

乙二、戒体成就

好,我们看第二段。

持戒的功德来自于它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戒体。因为你仅仅修善没有戒体。那么这个戒体是怎么成就的呢?它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大的力量?我们简单作一个说明。

《事钞》云: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以已要期,施造方便,善净心器,必不为恶,测思明慧,冥会前法。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于彼法上有缘起之义,领纳在心,名为戒体。

这一段,如果你要受戒,要很小心注意。这一段非常重要,关系到你在受戒的时候是不是真正地纳受到戒体。这一段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

第一个,你在受戒的时候到底你的所缘境是什么,你持戒的对象是什么。

“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当你对三宝许下誓愿:我弟子某某从今以后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许下这三个誓愿的时候,你是对整个十法界的有情、无情而宣布的,没有一个可以例外。

一般的慈善事业,我们可以去对自己比较喜欢的众生来做施舍,但是你不喜欢的众生你没办法对他修善,你做不到。但是当你要受戒的时候,你不能有这种想法,你别无选择。他是你的亲属,这个人是你的冤家,都是你持戒的对象,都是你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对象。所以当你要受戒的时候,你必须做好心理准备,从今天开始,你持戒是没有对象的,每一个人都不能有例外。

所以你看菩萨戒,佛陀说不杀生是包括了哪些人?这个人杀了你的父母,你都不能杀生,你都没有资格回报。因为你受了菩萨戒,你的生命是受了你的愿望来主导,而不是受你的感情来主导。你感情上受伤了,但是你必须要尊重你的誓愿。我们一般人在没有受戒之前,我们的生命是受感情来指导的,跟着感觉走。但是你受了戒以后,你只好跟着你的誓愿走。所以,受戒的时候,你记住你的所缘境是十法界的有情无情,包括你的亲属,也包括你的冤家,都是你持戒的对象。第一点,是讲到你的所缘境。

第二个,你的内心,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受戒,这是讲能领纳之心。

你用什么心态来受戒呢?“以已要期”。要期就是你必须许下你生命中的坚定的誓愿:我弟子某某,我尽形寿——如果你是受五戒叫尽形寿,如果你受菩萨戒叫尽未来际——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生命当中,从今以后只做三件事:断恶、修善、度众生。

你心中许下誓愿以后,“施造方便”,在你的身口二业要有种种的受戒的方便,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请师,来遵守受戒的仪轨。

在整个过程当中,你要记住“善净心器,必不为恶”。你这个时候除了发愿以外,你内心不能产生邪恶的想法。

这个时候,你没有生起邪恶的想法,你安住在一种“测思明慧”。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你的誓愿是以“思心所”作根本。这个“思”就是一种坚定的意志力,坚定的意志力就是我们心中的愿望,而且你这个愿望是跟智慧相应的,很清楚分明的,没有含糊笼统的。就是我一定要这样做,而且我知道我在干什么。是一种坚定的思心所的愿望,跟一种清楚明了的智慧的结合。

而你在受戒的时候依止思心所跟慧心所,然后去“冥会前法”。这   个“前法”指的是你前面受戒的对象,就是十法界的有情、无情。

这个就是你受戒的能领纳的一个心态,就是一个很明确的愿望。

好,我们看第三段。

“以此要期之心”,当你心中的誓愿跟整个十法界有情无情的法相应的时候,你的内心,心境和合——啪,产生一种强大的功能,一种警觉的功能。而这种警觉的功能就永远存在你心中,在引导你一个新的生命,这个叫作戒体。

所以我们常说,一个人受戒以后叫作“法王座下添新生”,是你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为什么?因为昨天的你是跟着感觉走,今天的你是依止你的愿望来生活。你不再跟着感觉走,你必须要遵守你生命所设定的目标,来要求自己遵循断恶、修善、度众生的目标。这就是一个人持戒的开始。

好,我们把这段文作一个总结。

净界法师:菩萨戒修学法要

我们受戒的人要记住掌握四个字:“缘境发心”。很多人受戒的时候心中念阿弥陀佛,你念阿弥陀佛是不能得戒体的。每一个法有它的因缘,你念阿弥陀佛是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受戒是要“缘境发心”。

第一个,“缘境”。你要面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你持戒的对象是平等广大地包含所有的众生

我曾经在台湾一个寺庙讲《受戒须知》,有一个人他准备来受菩萨戒,他问我说:法师,我是种田的,我要经常洒农药。为什么洒农药?因为我要不洒农药的话,我辛辛苦苦种的稻田都被这些虫吃掉三分之一了。所以你要我对吃我稻米的这些虫子释放善意,我做不到的。也就是说,他希望他的持戒对象,必须把吃它稻米的这些虫拿开来。我说,你这样是得不到戒体的,你没办法得戒体。我们以后做得到做不到,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你立定誓愿的时候,你不能有任何欠缺的,不可以!你持戒的对象,绝对不能有所拣别,不可以有所拣别。所以你记得在受戒的时候,你所缘的境是包括整个十法界的有情无情,即便是你的冤家,都必须包括在里 。

第二个,要“发心”。要发起三种的誓愿:从今天开始,过去的就不再提了,过去我是一个颠倒的众生,我从今开始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用这三种目标来要求你自己。可能我做得不够好,但是我决不放弃。这个就是缘十法界的有情无情而发起三种誓愿。这个时候心境的和合产生一种自我警觉、自我反省的功能,这个就是一种戒体的成就。

它的意义何在呢?我们解释一下。

这个戒体的意思,它为什么能够当作成佛的第一个动力呢?其实受菩萨戒那更清楚了,你准备要成佛你才有资格受菩萨戒。所以菩萨戒是不论行为,只论发心。当你准备好要成佛了,当你准备好要往佛的道路上走的时候,你就有资格受戒。

受戒就是说,首先我们行为跟佛陀的行为差非常多,那没关系,行为可以慢慢来;但是先把你的心态调整跟佛陀的心态一样。诸位想想看,一个人他能够对所有的众生断恶、修善、度众生,这件事情谁做得到?只有谁做得到?只有佛陀做得到嘛!对不对?

佛陀是怎么样引导我们众生的?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内心很多污泥,没关系,你先把一朵莲花种下去。你先把一个佛陀的种子种下去,这种子会带动第二个种子,第二个种子会变成四个种子,四个种子会变成八个种子,然后慢慢地让那个善良的功能慢慢地扩大、慢慢地扩大……,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你受了戒以后马上成佛。但是你受了戒以后,你生命的方向开始往佛的地方 step by step(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因为你的心态跟佛的心态是一样的。这个叫作——你已经成就一种大乘种性。那个种性跟佛的种性是一样的,是这个意思。所以你要明白这个受戒——佛陀是怎么样设计这个戒法的?为什么佛陀要用这个戒法来引导我们?它的道理在这个地方。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

乙三、戒德超胜

这个地方就谈到所谓的戒德,戒的功德。我们把它念一遍:

《业疏》云:由有本种熏心,故力有常,能牵后习,起功用故,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辗转,能静妄源。

这一段就把我们受戒所产生的整个功能德用做一个总结。

“由有本种熏心”。我们没有受戒之前,内心是跟染污心相应的,是充满了无量的欲望,是如此的自私,我们只关心自己的身心世界。当你受戒以后,你开始产生广大的菩提心。

这个“本种”,就是当你登坛以后,你缘十法界的有情、无情许下誓愿,种下的第一棵善种子。你最初的善种子在你的污泥当中开始萌芽,它会产生一种善良熏习的作用,而产生一种恒常不断的功能。

这个“力”就是功能,一种恒常不断的功能。如果真的得到戒体的人,即便在睡觉,都能够产生警觉的功能。在睡觉当中遇到不好的事情出现,你都能够产生——欸,不可以这样子,我受戒了!那你这个戒体就很强。所以它这个功能是不会消失掉,戒体没有所谓放假这件事情。

这时候,“能牵后习,起功用故”。一个最初的善良种子,又能够带动下一个善良的种子。那个后来的习气——这个习气就是种子——而生起一种警觉反省的功能,在整个染污过失的外境生起的时候,能够产生三大功能,“能忆、能持、能防”。首先,你能够忆念不忘,你相信,忆念到“欸,我已经受戒了”。第二个,持守不失,对你所发的愿望,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愿望,坚固地把它把持住。第三个,产生防非止恶,对恶法产生抗拒的力量。

“随心动用”,因为一次一次的对恶法的抗拒,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善良的功能开始增长,邪恶的功能慢慢地减少,这个时候慢慢地熏习你的阿赖耶识,就像滚雪球一样如是一次一次地辗转,最后就把染污的力量给消灭掉。

我们看这个表就清楚了。

净界法师:菩萨戒修学法要

我们刚开始受戒的时候,是在污泥的心中先种下一个光明的种子。这第一个种子叫作“本种熏心”。当你开始有种子以后,它就会产生现行,遇到染污的因缘产生“能忆、能持、能防”的功能,开始产生一种强大的愿望,来勉强你自己往好的地方走。这个时候,因为刚开始当然勉强了——勉强久了就变成习惯了,所以这个时候勉强的行为又产生第二个种子,第二个种子又产生第三个种子,第三个种子产生第四个种子……你的光明的力量慢慢地增长,黑暗慢慢地减少,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就开始改变。所以,生命的改变是由于第一个愿望的改变。

那么,为什么受戒在我们生命中扮演这么重要的角色?

因为,我们一个人习惯性活在过去。你看生命是由过去而变成现在,而变成未来。什么叫作现在?就是由很多过去的你创造变成现在的你。所以我们的现在是深受过去的影响。我讲实在话,我们生命要改变是很难很难的。你看你昨天是什么样的习惯,今天就是什么样。而生命的改变只有一种情况——你自己愿意改变。所以佛陀他不强迫你,受戒是不能强迫的。你说我强迫你发愿,那没有用。所以佛陀他怎么样呢?他知道生命要改变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所以佛陀是设定一个戒法,然后让你自己去发愿。你想怎么样,你自己发愿,你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然后你自己遵照佛陀的方法去做。“缘境发心”,生命当中种下第一种善良的功能,然后慢慢地一种功能变成二种功能、三种功能,慢慢地扩大,然后产生你生命的改变。这就是戒体的内涵。

关于戒体的最后的总结,我们待会再做一个总结。

0:00 / 0:00
菩萨戒修学法要1
菩萨戒修学法要2
菩萨戒修学法要3
菩萨戒修学法要4
菩萨戒修学法要5
菩萨戒修学法要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内心的中道

中道二字,并不是指我们的身和语,而是心。当我们不喜...

五常之戒,治世之善

已上所举话头工夫动静节次,与初机入道四众安顿手脚处...

【推荐】本焕老和尚谈修行

今天晚上,我想讲一个字。讲一个什么字呢?释迦牟尼佛...

菩萨戒为何要禁止蓄养动物

畜生道,人类为了要得到它的肉,为了吃它的肉,往往就...

戒律不能完全做到,是否就不去受戒

问: 师父,有的人认为佛的戒律不能完全做到,就彻底...

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

古人说: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道者理也,...

受菩萨戒后无法坚持,是否要堕地狱

问: 弟子2007年在东林祖庭受了菩萨戒,回家后只坚持了...

印光大师嘉言录--示修持方法

甲、示念佛方法 ●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略谈学佛大要

学佛法宜慎始要终。古人云:打头不遇作家,到老反成古...

四季都喝什么茶

茶,是一种健身益体、老少皆宜的优良天然保健饮料。祖...

邪淫的十二种危害

明朝进士冒起宗,在注解《太上感应篇》中见他色美,起...

一切皆不是「我」的

在提到四大皆空这个名词的时候,许多人往往会说:出家...

【佛教词典】施行

布施的行法,亦即把自己的东西送给人家。...

【佛教词典】四人果报

由先后言之,又分为四人果报。   一、先苦后乐 谓或...

把三界的苦「观」出来

我们对于痛苦应该持什么态度呢?你不能逃避,也不能断...

牢狱很大

有一位吸毒的囚犯,被关在牢狱里面,他的牢房却只有一...

时时刻刻都得到加持和摄受

很多朋友都问过我,你念了多年的佛了,念佛有没有感应...

僧人托钵行脚的含义

托 指出家僧以手持钵,乞求布施。佛陀制定托钵,令出家...

六种对人体有益的菇类

菇类食物是属于可供食用的真菌,家族成员相当多,以下...

强盗楼陀的故事

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其时舍卫城中,有一个强盗...

示华权师病中法语讲记(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

佛学常见辞汇(十二画)

【惠能】 人名,为禅宗第六祖。六祖降生时,有异僧到...

少吃肉的10个益处

美国《健康》杂志刊文,总结了少吃肉的10个益处。 1.减...

达摩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

【推荐】在家居士的婚姻观

一提起佛教,映现在许多人脑海的,可能就是没有家庭生...

吃素的30个理由

1.不杀生是培养慈悲心的第一步。 2.人皆贪生怕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