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祸福吉凶,汝自作怪

大安法师  2015/05/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祸福吉凶,汝自作怪

【示沈元辉曰:“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而外,未久必败。念既不真,不得自在,祸福吉凶,汝自作怪。”】

好,看这一段。

我们把菩萨的开示一定要想象成:就好像对自己开示一样,确实很有受用,我们一般的人都喜欢张扬炫耀。那么修道要怎么样?要深潜不露,韬光敛迹,深深地潜下来,不露自己所谓的才华。你深潜不露就在持戒,你深潜不露就在摄心:摄心为戒。你看法藏菩萨在他积功累德过程当中特别谈到这个:首先要“深乐寂灭”,深切地好乐那个寂灭的境界。寂灭就是向内心走,不是向外面五欲六尘去驰骋的;在这样深乐寂灭、深潜不露当中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当你内心向深潜的时候,当然对外部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不会去对待,不会去追求。当我们内心跟六尘不产生对待的时候,当然中间就不会有那些分别、执著、贪恋、作意在里面;你的心摄住了,这就是持戒。

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很浮躁,一切都向外去跑;那一个人为什么天天要到外面去追逐呢?无非还就是财、色、名、食、睡嘛!那你浮在外面追逐这些名利,由于心一浮躁,烦恼就会现前;烦恼现前就会造业,就会破戒,智慧也生发不出来,福德也积累不了,人际关系也搞不好;虽然你想追求外面的东西,很快——你就必然要失败。其实真正的在外面要做好一种事情,还要首先做深潜不露的修心养性的功夫。功夫到了一定层面,从体起用才能做成一个事;如果你的体性都没有开发一点,你就在外面做那些东西,肯定要失败的——做不成的。所以自古以来建功立业在心性上没有一点修养的人,是做不成的。

好,那在这个情况下,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念头,你一切成败的关键是:你的念头是不是正、是不是真诚?如果开始最初那一念就不真诚,那你就不得自在。这里面就是很深的道理了:佛法讲人与人之间种种果报的差异,实际上他都追溯到最初那一念是它的原因。由这一念,万法唯心生嘛——这个现象就现前了:如果你最初一念善,就好像你用一个甜种子播在一个肥沃的田里面;如果你一念是恶念,那就植了一个苦的种子正种在一个贫瘠的田里面;再加上水呀、土哇,阳光的这个因缘,时节到来,你无论是甜的种子,还是苦的种子,都会抽芽、布叶,次第地长出来:生出它的枝、叶、花,长出它的果子。

唯识家为什么讲异熟果?你是清净的种子还是染污的种子,是善的种子还是恶的种子,你以后的果报是跟这相应的。所以外境的优劣胜异都跟自己有关系,最终是跟自己的念头有关系。所以一个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埋怨外境,要常常端正自己的念头,这才是圣贤之学。你要使外境好的话,你一定要使自己的内心宁静下来。内心一定要宁静到什么程度?心虚境寂。你的心很冲虚,外面的境界才会安静;你的念头一起来,境界就会随之起来;你的“水”越浑浊,这个“波浪”就越显得大;你的“水潭”里面清澈,“月亮”就会现出来。明白这个道理——万法由心生,那一切修行都要在念头上下手。

所以“众妙之门”都是在这个念头里面,“祸福吉凶”都是从一念里面生发出来的。这里就直接警示:如果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的念头不真诚,不正确,由这个念头导致的行为、导致的不善业就会得到不好的果报,你就不得自在了,就被这个恶的果报所系缚,你就会痛苦;痛苦,你就会埋怨,甚至你会冤冤相报,就每况愈下——恶性循环。所以世间的命运——这种祸福吉凶,都是来自于念头在这儿作怪,不是由于其他的问题。

好,这些开示实际上,都是非常具有佛教圆顿的道理。那念头里面,我们这一念落在什么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我们的念头里面真正要做到真诚,唯有念阿弥陀佛才能够到家;所以念头一定要安立在弥陀名号当中,离开弥陀名号,你都很难去“真”,因为我们的念头念念都是虚假的、染污的、分别的——都是这个念头。我们为什么轮回三界?就是这个念头太糟糕了,对自己念头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们为什么进行百万佛号闭关?你老实的在闭关当中透过这个名号观照自己的念头,你就知道你自己是怎么回事了,知道自己是吃几碗的了。所以念头要真诚,还就是念念不要离开阿弥陀佛;你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名号,最终就能得大自在。那这里面就有得真实大利的果报在等着我们,就是离开生死的轮回,横超三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做阿鞞跋致菩萨,一生快速的成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

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 心止念绝真富贵,私...

现前一念,能缘一切正报

五戒即五常,不杀即仁,不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妄言...

随时随地防护心念

怎么样防护呢?佛告诉我们防护的方法很多,就是在我们...

把心带回家

刚开始修学佛法,我们当然攀缘外境了,我们攀缘佛菩萨...

顺逆皆方便,存乎一心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你现在桌面上有一个苹果。这...

一心不乱须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往生

问: 为何忏公师父常常在佛七法会的时候,鼓励大家要证...

日常生活中,如何锻炼「觉照」

问: 请问日常生活中,如何锻炼觉照?初学者从何下手?...

能够调伏自己,就战胜了所有的外境

正修当中有一个偈颂,先看一个偈颂。 《行论》云:恶有...

大安法师:念佛为何能对身心起作用

问: 念佛对身心确实能起作用,这如何从理体上解释呢...

发愿度人进佛门但并不如愿,是否应放弃

问: 值此末法时期,善知识难遇,众生不知念佛。弟子...

受菩萨戒后无法坚持,是否要堕地狱

问: 弟子2007年在东林祖庭受了菩萨戒,回家后只坚持了...

打坐念佛气一直在头上鼓,应该如何解决

问: 我打坐念佛好几年了,近三年打坐气一直在头上鼓,...

【佛教词典】莫诃僧祇尼迦耶

(流派)Mahāsa?ghika-nikāya,译曰大众部。寄归传一...

【佛教词典】寂种

欢喜涅槃寂灭的种性,如声闻、缘觉乘之行人是。...

德盛者其心和平,德薄者其心刻傲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 德薄...

听经闻法有八种功德

根据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二所记载,听经闻法有八种功德,...

人的一生都听了些什么声音呢

人,都有一双眼睛,是给我们看的;也都有两个耳朵,是...

我们要悟的是什么

问: 经典里经常讲的开悟、顿悟的悟是动词,悟的对象...

求生西方后为何要发愿到娑婆度众生

问: 请问法师我们一心祈求生西方,但是为何又发愿要...

圣严法师:智慧不起烦恼

不要以为开悟才是智慧,智慧是头脑冷静,是理智、理性...

学佛后是不是一定得受五戒

问: 学佛以后是不是一定得受五戒? 成刚法师答: 我...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腊月初八,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道纪念日。早在公元前...

念阿弥陀佛的宗旨是什么

念阿弥陀佛的宗旨是什么呢?念阿弥陀佛的宗旨是求生极...

世间的聚合与离散,皆应坦然面对

因缘的聚合与离散,我们要接受无常变化的自然法则。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