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魔境生起时应如何保持正念

净界法师  2014/06/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魔境生起时应如何保持正念

佛陀诃责十种魔境的过失。

魔境产生的因由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佛陀招呼了一声阿难,这一句话有警觉的意思。

阿难!你应当了知,前面十种识阴的魔境。

佛陀在诃责的时候是分二部份诃责:一、是诃责前面八种外道的邪见。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你本来应该是正念真如,你也应该去顺从法空、法空的真如,怎么在中途当中生起断常种种的邪见呢?这个邪见是怎么生起的呢?

佛陀作一个总结说:因依迷惑。

邪见还是我们自己迷惑不觉的心生起的。这很重要,你不能说我看到这件事情是他引诱我的啊!不能这样讲,外境是被动的。诸位要知道,外境永远是被动的,你有主动权,别人刺不刺激你,是他决定的,你要不要起烦恼,是你决定的。

过去有人在一本书上说:印顺老法师讲一些思想大家不同意,说打倒印顺。印顺老法师提出一个方法不错,他说:打不打归你,倒不倒归我。高明!因为外境你没办法决定,打不打我没办法决定,倒不倒我决定,我自己不迷、不取、不动,你打不了的。

这个地方佛陀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一个人会起颠倒,你自己要负责,你自己颠倒嘛!

第二个诃责、于未足中生满足想,这是佛陀对二乘圣人的诃责,对还没有圆满菩提就生起得少为足之想,这也应该加以鼓励鼓励。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总而言之,这都是在第八识的用功,所谓的真妄交攻,而产生这十种差别的魔境。

魔境的理由只有四个字:真妄交攻,你不修行就没有魔境,一个要没有修行他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他一辈子就是这样贪图五阴的快乐,福报享尽,只到死为止,他的内心当中什么事都没有。

什么叫魔境呢?你有用功才有魔境,没有用功的人他的心就是顺从妄想。为什么有魔境呢?因为我们的心皈依二个东西,一方面想要顺从善根,又想要清除妄想,就在那个地方犹豫不决,这个事情就出现了

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总而言之,在魔境当中之所以会堕落,都是因为我们一种坚固的迷惑,而我们在整个过程当中,不知道去回光返照,去找回到我们的真如,找回到我们最初的发心。在十种魔境现前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在解读魔境的时候,都是依止过去所爱着的因缘,过去生的习气来迷惑我们止观的内心。比方说,有些人他喜欢空观,他因地当中看般若经看很多,他进入到第八识的时候,他肯定执着断灭见,喜欢假观、喜欢唯识的人,他进入第八识的时候,他就容易执着常见,在第八识不常又不断的过程当中各有所爱。

这是什么回事呢?先习迷心,过去的习气来迷惑我们止观的内心,在这地方产生安住,产生休息,当作自己究竟的皈依处,认为自己已经满足无上菩提,就不用再增上了。

如果是前面八种外道的邪见,就很可能依止这个而成就大妄语,说自己成就涅槃、成就佛道等等。这都是成就外道邪魔之所招感,临命终的时候因为大妄语的过失而堕落无间地狱,这是前面八种的邪见。后面二种声闻、缘觉,因为这样子无上菩提就不能继续前进,得少为足,偏空涅槃。

劝诫保护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佛陀劝勉我们,我们应该要存大悲心来秉持大乘的如来之道,将此楞严法门,辨别邪正的法门,在佛陀灭度之后而传示于末法,魔强法弱、是非不明中,普令修习止观之人都能觉了这十种魔境的差别异相,不要被自己邪见之魔,而自己造作罪业,自己沉溺在自己的痛苦当中。

什么叫做自作沉孽?因为你到了行阴跟识阴,天魔都不能干扰你了,是你自己,你自己挖一个坑,你自己跳下去的。

保绥哀救,消息邪缘。

保护安定修行的内心,来哀救修行之人,消除心中的邪见颠倒,使令他的身心世界,能够证入佛陀中道的知见当中。从始至终能够圆满成就圆通的功德,而不遭外道、二乘的歧路,而直趋涅槃之城。

佛陀在诃责过失的时候,先讲出过失的原因,再讲出对治的方法。说我们为什么会有魔境呢?简单讲就是真妄交攻。我相信每一个人发了菩提心,开始真正修行的时候,内心一直很矛盾,这个很正常,你要不矛盾、不挣扎,你就不是在修行。

为什么呢?经典讲很清楚,一个是我过去爱着的习气,我很想这样做,第二个是我们今生修学佛法,佛陀教诫我们,我们听闻佛法所栽培的善根。那可好了!心中永远二个声音,很想这样做,不可以!很想那样做,它不同意,我们经常这样真妄交攻。世间人他活得很快乐,因为他的内心统一的,用百分之一百的心去放纵,圣人也很简单,圣人用百分之百的心安住在圣道。最困难就是这个过程最困难,有烦恼也有善根,有善根又有烦恼,这个就是真妄交攻。这时候色受想行识,就在我们的心犹豫不决,脚踏二条船的过程当中,五阴魔境就全部显现出来。

五阴魔境的过程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说《楞严经》是照妖镜,就这个意思。它把五种五十阴魔全部讲清楚,让你看过一遍。

魔境生起是真妄交攻,那怎么办呢?

佛陀在本经当中的方法只有一个:不迷、不取、不动。你不要乱动,不要轻举妄动,你一乱动你就完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永远是仁者心动,你心一动,你就前功尽弃了。

所以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起跑点很多人跑得很快,但是最后的终点你不一定达得到,这个过程很重要。不是说你开始很用功就怎么样,你这过程很多事情要处理的。我讲实在话,烦恼不会放过你的,它不会投降的,你要对治它,它也不是简单的,它肯定要跟你反抗,但是有一个好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它没有实体。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们所做的戒定慧是称合本性,我们是真实体性,它只是一时颠倒所成的,我们是真实体性的。

所以无明烦恼最怕什么?烦恼有一个天敌就是时间,你要不动,它就消失掉。它怎么能够跟你这样耗下去呢?它哪有时间呢?烦恼是一种情绪化,它是生住异灭,因为它不称合本性,所以它一起来的时候,你一旦不随顺它,它就消失掉。烦恼最大的天敌就是时间,它经不起你时间跟它耗,你要不动,魔就消失掉了,你连对治都不要对治,你要一动,你就完了!它要的就是你动,那这事情就没完没了。

我们要慢慢体会这六字真言:不迷、不取、不动。这六字真言主要来自哪里呢?它的理论基础来自于: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因为你没有实体,我敢跟你耗下去,我的戒定慧是从我的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是有真实体性的。这地方我们前面花了很多、很多时间讲七处破妄,十翻显见,妄想是本空的,真如是本有的。

这地方我们要知道,我们是真实的,它是虚妄的,所以你不要怕它,而且你不要跟它对治,你只要作一件事:不迷、不取、不动,当然不迷是最重要,你一颠倒你就完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身处生死轮回,我们该怎么办

《楞严经》的整个观念就是返妄归真。返妄归真当然你要...

时时修正我们的思想

如果土壤中没有种子,就不会有禾苗破土而出,也不会有...

觉得唯识学很沉重,可以看看《楞严经》

我个人学《法华经》有一段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

妄念纷纭只是一念

承示近来做工夫,于本地渐有入处,欲得秘密一语,以为...

一切诸相都从心所造,都是虚幻的

「一念」之道,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心生种种法生,心...

不动心才是真修行

某处闹着灾荒,佛教界的一些人士也想尽些济助之心,因...

鬼道众生是怎么来的

己二、示恶鬼趣 今天讲到七趣当中的第二趣。鬼是怯懦怖...

生死凡夫有资格学楞严经吗

问: 我们生死凡夫有资格学《楞严》吗? 净界法师答:...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心微起恶念,即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息

原文: 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于佛...

佛陀的三十二相从何而来

有很多人都听说过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是说佛...

盐在生活中的妙用

虽然食盐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放个几年不成问题,但是...

不看轻别人,也别看轻自己

我们时常拿自己和别人比较,看到别人强过自己,就会产...

【佛教词典】六识身因缘

【六识身因缘】 p0305 瑜伽九十一卷一页云:复次由二因...

【佛教词典】放光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放种种色光之三昧也。智度论四...

无「我」让心灵不受到伤害

人生在世,心灵常常受到伤害,伤心、伤感、伤痛经常折...

别让理想毁了人生

这是一片广袤的田野,土地肥沃,水草丰美。为了灌溉庄...

如何理解「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中说:烦恼以忍辱为菩...

只要有这个欲望,想出离就没有办法

佛要我们修道人著惭愧衣,服惭愧药。惭和愧,确实我们...

妄念是业障重的一种表象

人如果业障重,妄念(杂念)就多,平时心浮气躁,不得...

圣严法师《什么是佛法?》

佛法就是解脱法。但是有很多层次,有浅、有深、有更深...

净土这个法门最直捷、圆顿

佛陀施设教法,我们可以分成实法跟权法,好比我们今天...

在承受中锻炼和改变自己

生命中总有着太多太多的羁绊,无法抗拒,唯有学会承受...

修行中种种的不顺障碍,跟我们的福报是有关系的

我们都在学习佛法,在研究佛法的道理的时候,都是唯恐...

增添成功十大关键要点

极多烦恼皆由不明白做人处世时,造下的后患。故我们应...

憨山大师开示持咒之方法

禅人以持明(持咒)为专行,从事者三十年,心地未有发...

普贤菩萨行愿无穷 分身尘刹度众生

普贤菩萨,行愿无穷,分身尘刹,随缘教化众生。据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