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土宗祖师对戒律是非常重视的

大安法师  2018/03/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土宗祖师对戒律是非常重视的

净土宗祖师们传承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注重戒律!

念佛求生一法虽然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但是中国净土宗祖师,在这样的修行背景上,跟宗门教下融合的一点,还是在戒律方面。

宗门教下任何的修行,共有的特点都是注重戒律。净土宗祖师们也一样,不会由于仰靠他力,自力的修行就不管了,就放任了,恰好相反,他们更自重、自尊,严守戒律。

慧远大师的修行背景是般若法门,般若法门的行人一般比较洒脱一点,不一定注意到行为的威仪、细节,但慧远大师不一样,他一方面有般若的洒脱,另一方面他在比丘法的戒律行持上真的是非常严谨。

《十诵律》是在慧远大师的敦促请求下翻译完成的,是慧远大师的因缘,咱们东土有了第一部比丘的律。

《十诵律》出来后,慧远大师是真修实干,比如说过午不食戒他持的是非常严格的。到临终的时候,他示现生病,有人请他喝点米汤,他不答应,因为过了中午了,旁边的人就说调一点蜂蜜水给他吃,但非时浆是不是可以进食,慧远大师也拿不准,就请律师去翻找律部,看是不是允许。因为律藏卷很多啊,还没有找出来,慧远大师就往生了。说明慧远大师对持戒的细节是非常注重的。

我们再来看善导大师的持戒,有几个细节:他的眼睛从来不看女人,走路是单独走的,不跟人在一起共走,与人一起共走就会说闲话啊,所以善导大师单独走,还可以自己念佛。

看到祖师们的行为,我们自己都会惭愧得无地自容啊。我们走路可能还恰好相反,要几个伴啊,要不很寂寞啊。

念念都在道上的人,他有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风范,这样才能够成就一代祖师的德业。

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他很注重梵网经菩萨戒,他有一个基本观点,你要求上辈往生,一定要受菩萨戒。

八祖莲池大师,九祖蕅益大师都是生活在明末清初,中国的戒律很松弛的时候,甚至戒坛都废弃了很长时间。

莲池大师重新恢复比丘戒法的授受,三衣一钵啊。并且对比丘戒、对菩萨戒、对沙弥戒都有整理,留下了相关的著述。

蕅益大师对戒律是一往情深,他早年在24岁的时候主要是修行禅法,径山坐禅、开悟。开悟之后,他就开始深入律藏,三次阅律藏。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著述了一本《重治毗尼事义集要》。

他看到当时禅宗的弊端,太过于洒脱,不在于所谓的著相,而是根本没有戒律之相;不在于教法很多,而是根本就没有教法。所以他要用戒律、用天台教来匡正那个时候空腹高心的狂禅。

蕅益大师就自己一边学戒律,一边带一批人学。但是我们能从蕅益大师的著述中看到,那个时候跟随大师一起学戒律的人很少,一般常随众十来个人,有时候六、七个人,最后只剩了二、三个人。

蕅益大师后来就说“庶几二三子,慰我平生思”。跟他学戒律的就是二、三个人,甚至其中还有人还不幸短命死矣。所以他觉得戒律太难弘扬了。

在五十岁那一年,蕅益大师有一次跟他的弟子成时说,我早年有一个大的志向,就想恢复佛世的芳规,聚合五比丘如法共住。因为戒律讲,无论在像法、末法,只要有五比丘如法共住,就表明佛法的正法还在这个世间。于是就一直想找五比丘如法共住,最后努力了二十多年,想求五比丘持戒共住而不可得呀。

蕅益大师说现在我不再是那个志向了,我现在是念念求生净土。现在讲点法无非给众生种一点圆顿的种子而已,不再像年轻的时候,可能志向很大,要把众生一网度尽,现在这个愿望没有了,做不到啊!要等自己从西方极乐世界回来以后再来说了。可见戒律很难弘扬,但是蕅益大师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去弘扬。

对持戒和念佛的关系,蕅益大师是非常明确地表明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念佛人一定要持戒,一个不持戒的念佛人不叫真念佛人。

省庵大师说自己是行在梵网,志在西方。印光大师对五戒十善也非常地重视,常在与信众的书信往来中,劝人持戒念佛。

由此,我们看到中国净土宗祖师对戒律是非常重视的。

目前有些不正确的说法,说末法时期的众生是不能持戒的,是持不了戒的,是不能靠持戒往生的,于是就可以不持戒。

有些不明白的人就接受了这些观点,本来还吃素,一听这种说法他素也不吃了,以为吃肉也没有关系,也能照样往生呢。

这些说法都是很偏颇的,戒律是佛教的幢相、是佛教的寿命、是佛教的生命。我们作为佛弟子怎么能不去持戒呢?我们的态度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戒,万一持不到,要生惭愧心、忏悔心,应该是这样的态度。

戒律再不好持,五戒在行为上总能做得到吧?先不谈念头上的清净嘛,这个可 以以后再说,首先我们行为上要先做到!

必须要有这种态度,我们才能够把中国净土宗祖师对戒律重视的这个家风传承下来。释迦牟尼佛在净业三福里面,第二福就谈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佛也要我们持戒。

现在为什么我们在进行昼夜念佛、十天百万佛号等精进克期取证的念佛实修活动时要受八关斋戒?这都不是我们自己立章程,都是按照经典来说的。在《佛说无量寿经》中佛特别提出一个前提,要斋戒清净!斋戒清净,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

所以不是说有了阿弥陀佛的他力,戒律就可以放任了。这一放任呢,我们种种的烦恼都现前,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信愿,甚至影响到我们整个佛教的形象。

之前有信众问,有些人喜欢去预测一些不相干的、灾难性的东西,这样对吗?实际上佛制的戒律中是不许可的。如果真正持戒,就不会做这个事情。但有人不持戒,这样显异惑众,就破坏了佛教形象。让大家怎么看佛教?你们佛教把人搞得人心惶惶,不好啊。这跟戒律是有关系的。这是持戒问题。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虚云老和尚回忆印光大师

今天是印光老法师生西十二周年纪念。各位都是他的弟子...

让内心健康的七戒

一、戒疑 疑心病者,总以为别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

【佛学漫画】净土宗祖师慧远大师

我从最初到庐山安居至今,十一年之中,三次见到西方三...

四十八大愿——(第38愿)妙服自然在身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

五戒与十善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

「十念业成」,不必执着到底几念

问曰:心若他缘,摄之令还,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

净土法门为诸法之归宿

原文: 净土法门,为诸法之归宿。犹如大海,尽世间所有...

不杀生,不教他杀,不见杀随喜

五戒的第一条不杀生,对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太有意义了。...

【注音版】供灯仪轨

供灯仪轨...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修此五念门,毕竟得生安乐国

【原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

【推荐】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十念皆生我国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关于吃素的两个认知

慈悲心的直接的表达就是不杀生,我们住在沿海地区的众...

环境恶化的根源

第四个问题谈一下净土文化与生态平衡。为什么我们要谈...

【佛教词典】三明

【三明】 又作三达、三证法。指达于无学位,除尽愚闇,...

【佛教词典】不见言见

谓为眼识曾受曾了。名为已见。彼无眼识曾受曾了。隐藏...

希求往生极乐世界是一种贪心吗

【原文】 客曰:弟子忆昔念佛,被人呵云,修行之人,当...

路边的「阿弥陀佛」

在台湾参学其间,我发现一个现象,在台湾的道边路旁,...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啊!如果带着虚...

昙鸾大师的往生故事

昙鸾大师,是魏朝时代雁门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曾上五...

修行有什么快捷方式

问: 在家居士如何去除贪、嗔、痴、慢、疑等习气? 慧...

谦卑的力量

谦卑的力量,不在于形体的大小、气势的强弱,而是用柔...

圣严法师《永恒的福德智慧》

用虚幻的人生,借假修真, 为大众多谋福祉,为自己创...

善人为何得恶报?因为你只认识了一半

我们看见的世间相好像不平等,有很多的年龄很大的都活...

味精能挽劫运说

饮食于人,关系甚大。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故曰食为民...

在方中做人,在圆中归真

○ 事业无需惊天动地,有成就行;情意无需甜言蜜语,...

参禅人,无长远心

参禅人,无长远心。这一句话,粗不尽会。细向自己胸中...

如何看待所谓的「完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做人做事没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