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土宗祖师对戒律是非常重视的

大安法师  2018/03/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净土宗祖师对戒律是非常重视的

净土宗祖师们传承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注重戒律!

念佛求生一法虽然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但是中国净土宗祖师,在这样的修行背景上,跟宗门教下融合的一点,还是在戒律方面。

宗门教下任何的修行,共有的特点都是注重戒律。净土宗祖师们也一样,不会由于仰靠他力,自力的修行就不管了,就放任了,恰好相反,他们更自重、自尊,严守戒律。

慧远大师的修行背景是般若法门,般若法门的行人一般比较洒脱一点,不一定注意到行为的威仪、细节,但慧远大师不一样,他一方面有般若的洒脱,另一方面他在比丘法的戒律行持上真的是非常严谨。

《十诵律》是在慧远大师的敦促请求下翻译完成的,是慧远大师的因缘,咱们东土有了第一部比丘的律。

《十诵律》出来后,慧远大师是真修实干,比如说过午不食戒他持的是非常严格的。到临终的时候,他示现生病,有人请他喝点米汤,他不答应,因为过了中午了,旁边的人就说调一点蜂蜜水给他吃,但非时浆是不是可以进食,慧远大师也拿不准,就请律师去翻找律部,看是不是允许。因为律藏卷很多啊,还没有找出来,慧远大师就往生了。说明慧远大师对持戒的细节是非常注重的。

我们再来看善导大师的持戒,有几个细节:他的眼睛从来不看女人,走路是单独走的,不跟人在一起共走,与人一起共走就会说闲话啊,所以善导大师单独走,还可以自己念佛。

看到祖师们的行为,我们自己都会惭愧得无地自容啊。我们走路可能还恰好相反,要几个伴啊,要不很寂寞啊。

念念都在道上的人,他有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风范,这样才能够成就一代祖师的德业。

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他很注重梵网经菩萨戒,他有一个基本观点,你要求上辈往生,一定要受菩萨戒。

八祖莲池大师,九祖蕅益大师都是生活在明末清初,中国的戒律很松弛的时候,甚至戒坛都废弃了很长时间。

莲池大师重新恢复比丘戒法的授受,三衣一钵啊。并且对比丘戒、对菩萨戒、对沙弥戒都有整理,留下了相关的著述。

蕅益大师对戒律是一往情深,他早年在24岁的时候主要是修行禅法,径山坐禅、开悟。开悟之后,他就开始深入律藏,三次阅律藏。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著述了一本《重治毗尼事义集要》。

他看到当时禅宗的弊端,太过于洒脱,不在于所谓的著相,而是根本没有戒律之相;不在于教法很多,而是根本就没有教法。所以他要用戒律、用天台教来匡正那个时候空腹高心的狂禅。

蕅益大师就自己一边学戒律,一边带一批人学。但是我们能从蕅益大师的著述中看到,那个时候跟随大师一起学戒律的人很少,一般常随众十来个人,有时候六、七个人,最后只剩了二、三个人。

蕅益大师后来就说“庶几二三子,慰我平生思”。跟他学戒律的就是二、三个人,甚至其中还有人还不幸短命死矣。所以他觉得戒律太难弘扬了。

在五十岁那一年,蕅益大师有一次跟他的弟子成时说,我早年有一个大的志向,就想恢复佛世的芳规,聚合五比丘如法共住。因为戒律讲,无论在像法、末法,只要有五比丘如法共住,就表明佛法的正法还在这个世间。于是就一直想找五比丘如法共住,最后努力了二十多年,想求五比丘持戒共住而不可得呀。

蕅益大师说现在我不再是那个志向了,我现在是念念求生净土。现在讲点法无非给众生种一点圆顿的种子而已,不再像年轻的时候,可能志向很大,要把众生一网度尽,现在这个愿望没有了,做不到啊!要等自己从西方极乐世界回来以后再来说了。可见戒律很难弘扬,但是蕅益大师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去弘扬。

对持戒和念佛的关系,蕅益大师是非常明确地表明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念佛人一定要持戒,一个不持戒的念佛人不叫真念佛人。

省庵大师说自己是行在梵网,志在西方。印光大师对五戒十善也非常地重视,常在与信众的书信往来中,劝人持戒念佛。

由此,我们看到中国净土宗祖师对戒律是非常重视的。

目前有些不正确的说法,说末法时期的众生是不能持戒的,是持不了戒的,是不能靠持戒往生的,于是就可以不持戒。

有些不明白的人就接受了这些观点,本来还吃素,一听这种说法他素也不吃了,以为吃肉也没有关系,也能照样往生呢。

这些说法都是很偏颇的,戒律是佛教的幢相、是佛教的寿命、是佛教的生命。我们作为佛弟子怎么能不去持戒呢?我们的态度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戒,万一持不到,要生惭愧心、忏悔心,应该是这样的态度。

戒律再不好持,五戒在行为上总能做得到吧?先不谈念头上的清净嘛,这个可 以以后再说,首先我们行为上要先做到!

必须要有这种态度,我们才能够把中国净土宗祖师对戒律重视的这个家风传承下来。释迦牟尼佛在净业三福里面,第二福就谈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佛也要我们持戒。

现在为什么我们在进行昼夜念佛、十天百万佛号等精进克期取证的念佛实修活动时要受八关斋戒?这都不是我们自己立章程,都是按照经典来说的。在《佛说无量寿经》中佛特别提出一个前提,要斋戒清净!斋戒清净,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

所以不是说有了阿弥陀佛的他力,戒律就可以放任了。这一放任呢,我们种种的烦恼都现前,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信愿,甚至影响到我们整个佛教的形象。

之前有信众问,有些人喜欢去预测一些不相干的、灾难性的东西,这样对吗?实际上佛制的戒律中是不许可的。如果真正持戒,就不会做这个事情。但有人不持戒,这样显异惑众,就破坏了佛教形象。让大家怎么看佛教?你们佛教把人搞得人心惶惶,不好啊。这跟戒律是有关系的。这是持戒问题。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在家念佛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

贪恋娑婆修行的功德不想往生可行吗

问: 顶礼法师!佛经上说,娑婆世界修行一日一夜,抵得...

极乐世界的空间解脱境界

《华严》一微尘中,具足十方法界,无尽庄严。此则如《...

万般皆下品,唯有往生高

这几天很冷,正象征着我们修行,有一句话「不是一番寒...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从积极地行善来看,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利...

佛号护持行人不遭魔障

具足烦惑习染的众生,处斯五浊恶世,大多汩没尘劳,醉...

欲往生极乐所应修习的三种福业

为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亦为了确保在往生时,不发生...

【推荐】要像防贼一样护持自己的心念

弘一大师从不说别人的是非长短。每当别人做错了事,或...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楞严咒注音版

楞严咒注音版...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人唯知道有来春所以留着来春谷

一般的人都不知道:生是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因为对...

极乐世界是物质世界还是心灵世界

可能我们学哲学,往往他就把它分成二分法,或者是唯物...

如何理解地藏王菩萨的「碎地狱」

问: 《地藏经》云:临堕趣中。或至门首。是诸众生。...

初发心菩萨应先求生净土

初发心的菩萨,大菩提心虽然发起来了,但是他还是业力...

【佛教词典】离欲恶不善法

【离欲恶不善法】 p1430 瑜伽六十三卷五页云;问:何因...

【佛教词典】大号叫地狱

(界名)八大地狱之第五。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大号叫...

心灵美容

漫步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美容店,这美容店的作用的确不小...

净土易往,但秽土难离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但古德说,净土易往而无人。无人去...

受过三皈五戒的人,为何还会受鬼神的骚扰

问: 受过三皈五戒的人是有护法神隐形保佑的,为何还...

经商与学佛

平常人看得学佛是很难,往往听人讲究佛学,以为我未讲...

如何判断自己能不能往生

到晚年的时候,有两个指标可以看得出你会不会往生: 第...

听闻正法的功德利益

龙树菩萨在其《听闻集》中写道: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

爱的表达有时不用语言

总有一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让我们感动。而那些发生的...

佛学常见辞汇(十画)

【乘】 运载之义,是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众生从生死...

于烦恼中证入自性,是否有其合理性

问: 净土法门的修行强调断恶修善,而有些法门强调可...

将一切追求与执取放下

放得下对外境的执着、攀附、依托,放得下一种嗜好、习...

不念弥陀更念谁

念佛一法具有这么大的利益,阿弥陀佛以他的同体大慈悲...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门槛高吗

问: 尊敬的大安法师!阿弥陀佛!两个月前,念佛越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