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观心的下手功夫

净慧法师  2021/12/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观心的下手功夫

古人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可见心量广大,心能包括一切。有句话叫做“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又有经典上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五祖弘忍大师也讲过:“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所以说,学佛最终的目的是认识我们自己这一念心,把心的问题解决了,学佛也就大事了毕。法门无量,但是不管哪一法,都离不开心,因为心外无法故。

我们在平常用功的时候,怎样才能够从管住这个心到彻底地认识、掌握这个心?这其中的过程,既非常艰苦,也非常漫长。但是,只要懂得有这件事,并且心向往之,努力去做,我们就有最终了解、掌握的那一天。

今天有不少道友见了面便说,他的妄念多得很,可以说是心猿意马。不静坐不用功时,仿佛自己没有什么妄想;一用功、一静坐下来,则妄念纷飞,此伏彼起。实际上,并不是静坐时妄想才有,不静坐时妄想就没有;应该说,由于静坐时提起觉照,观察此心,才发现有妄想。这是好事,这是你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自己的心态。

又有道友讲:“妄想起来了怎么办呢?”我说:“你别管它。”昨天讲到要孤立此心。所谓孤立此心,便是不续前,不引后。所谓不续前,就是不要和过去的心相牵扯;不引后,便是叫你不要和未来的心发生联系,把当下这一念照顾得了了分明。做到了了分明地照顾当下一念,那么不管你有无妄想,只需做到“念起即觉,觉之即无”。知道是妄想,就不要去追逐它、继续妄想下去,而是要提起正念。

正念,是不是妄想呢?讲到底正念也是妄想。不过,它是把意念寄托在(或说集中在)一个念头上,以一念来代替纷杂万念。说到底,虽然念佛号也是妄念,但是这个妄念和别的妄念有根本的区别。这一念佛之念具有恒沙功德,所谓“念佛一句,罪灭河沙”,其他的念头就不具备这种功德,不具备这种加持力。

在一些祖师的语录上讲,这叫做以毒攻毒,或说以一念代万念。到了究竟的时候,连这一念也是多余的。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程度、层次,距离那种时刻还遥远得很。在当前用功的时候,必须牢牢把握一个正念,以一念正念来代替万念。这是观心的一个下手功夫,也是把握自心的一个下手功夫,千万不要夸夸其谈,好高骛远,要老老实实地面对自己的心态,把握自己的心态。修行,找到一根拐杖,就不要把这根拐杖随便地扔掉了,扔掉了这根拐杖,你就会摔交。这个拐杖就是一个法门,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心、了解自心的一种方便。

实际上,我们要认识这个心,要把握住它是很难很难的。我们的赵州和尚,他老人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三十年不杂用心”,可见用功之难。赵州老人,人称古佛再来,他也示现出用功的难度,何况我们平常的人,我们这种劣根性的人!要想真正地把握自己的心态,我们就必须天天、时时、刻刻都要知道有这件事,天天、时时、刻刻都要不断地磨炼自己的心。

在座的有很多六七十岁的老人,说要三十年不用杂心,便说:“我都七十岁了,还能活几天呢?这一辈子要想了结这件事是不是就没有希望了呢?”也不是的。这个心的认识,说容易也容易得很。怎么容易呢?就是要死下这个心,死下妄心,死下想讨便宜的心,以最大的决心,努力地精进不息。有很多人是在晚年才信仰佛教,才知道有一个所谓生死大事,才开始修行。大多数人都能够程度不同地得到受用,那是因为他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决心和毅力。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并不一定年轻人修行就进步快,老年人修行就进步慢。年轻人倘若他心不急,不肯坚持,悠悠忽忽,也有可能会空过一辈子。年老的人,信得及,有紧迫感,他可能在三年五载就能够解决这个大问题。

能不能了解、掌握这个心,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决心、信心和毅力。佛教讲修行就是讲修心,所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们时时刻刻要抓住这个根本问题,把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一切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修行不是苦的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告诉我们,修行不是苦的。在《未曾有...

圣严法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安心?》

曾经有一位居士问我: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都很快,在日常...

常持诵《心经》,身心皆可发生改变

在佛家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

我们的心要安住在什么地方

我们的心要安住在什么地方?你看《金刚经》是怎么展开...

坚持真如,妄想自然消失

成就三不 (不迷、不取、不动) 成就三不,你不是安住...

未论学佛,先学修身

未论学佛,先学修身。今开十端,众当谛听: 一不欺心 ...

修行要依法不依人,依人的风险太大

为何而来 作为凡夫的我们,在这样一个普遍都向下沉沦的...

沙弥的发心

过去,在雀离寺有一位证得阿罗汉果的长老比丘。一日,...

在家佛教徒必读经典

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

新春的供养

今天讲的内容都关系到我们怎样做人,怎样修行,怎样务...

无常不是说着玩的,要正确去面对

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七天的时间,转瞬之间就过去...

入禅之门第五讲:无门关

今天给大家讲的题目叫无门关。我想进入这个关、禅的关...

【佛教词典】毗钵舍那支

【毗钵舍那支】 p0863   瑜伽八十九卷三页云:毗钵舍...

【佛教词典】善施

(人名)梵语苏达多。译曰善施。善施与人之义。西域记...

你真的确定自己是对的吗

曾经有个男人必须离家一段很长的时间,在他离开前,并...

净业行人的专修与杂修

善导大师谈到,一个净业行人,要有五种专修。专修里面...

佛说圣法印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门槛高吗

问: 尊敬的大安法师!阿弥陀佛!两个月前,念佛越念...

你一天到晚看别人,就容易起烦恼

问: 师父在《楞严经》有提到:就是他的根跟识,是一个...

圣严法师《把福报吃完了》

有则寓言故事说,有位穷困的老僧,自知无福,希望透过...

怒宜努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怒宜努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这一条同样是告诉我们:...

待人处世的「三好四给五和」

三好: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 四给:给人信心、给...

一念因果一念觉

因果理论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之一,每一位学佛人对此都不...

佛说施灯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