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分辨和取舍究竟的佛法

济群法师  2015/12/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何分辨和取舍究竟的佛法

佛陀设教,随着众生的根基不同,除了直畅本怀,显诸法真实相又开设无量方便法门。佛陀灭后,教法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弟子们又随着自身对佛法的理解,对佛法进行阐释及发扬,这些经教典籍,自然存在方便与真实、了义与不了义,乃至正确与错误,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去分辨、判断、抉择真实而究竟的佛法呢?

依法不依人

1、依四依

(1)依法不依人:一般修学佛法的人,对佛法的信仰往往是建立在对佛陀人格崇拜的基础上,因此在接受佛法时非常注意说法的人,特别在乎佛法是不是佛说的问题,以为是佛陀亲口说的才是真正的佛法,否则就不是佛法了呢?这是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学术界的发展,出现了对佛教经典的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大乘经典是不是佛说的?”,由于出现这类问题的争议,引起了许多人在信念上发生了动摇,认为如果大乘经典不是佛陀一字一句说的,那么大乘经典都不可信。这种人对佛法的信仰完全是建立在佛陀的人格上。他们并不知道佛法虽然是佛陀所创见,但佛陀并非唯一证得佛法的人,佛法乃是三乘圣贤所共证,佛陀所说是佛法,佛弟子证佛所证,说出来的照样也是佛法。因此只要符合于宇宙人生的真理、符合于三法印,无论是谁说出来都是佛法,而不一定就要是佛说的才是真正的佛法。

只信一个人讲的法,导致了佛教出现宗派的对立。

还有一种现象是:有的人听法是凭着自己的情见,一定要选择自己所尊重的法师所讲的法他才肯相信,认为只有他所讲的法才是最可靠、最真实的佛法,反过来其他人所讲的法他就觉得不可信,因此也不愿意听,正是由于人们有这种观点,所以才导致了佛教出现宗派的对立。

围绕一个人为核心是非常不可取的,每一个人都推崇一个师父,每一个人都根据不同的师父所讲的教法作为标准。这种围绕一个人为核心来接受佛法的现象,是非常不可取的。佛陀是大智慧者,就知道众生有这种毛病,所以佛陀才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检验佛法真伪的标准,提倡要依法不依人。

三法印,是判断真理的根本方法

应该检验自己所接受的法是不是符合佛法的真理,是不是符合三法印,这才是我们判断真理的根本方法。而不应随着个人的情见与好恶,对佛法进行说是道非。

依义不依语

不能只诵经拜经而不解其义

(2)依义不依语:义是义理,语是语言、文字。佛法的弘扬必须要借助世间的语言文字,假如离开了语言文字,佛法就无法在世间上得以流传。正如我们现在接受佛法一样,通过听法师讲经,或自己看经、诵经,都要依赖语言文字。这样一来,有的人或许会以为:表达佛法的语言文字便是佛法了,因此,一些人学佛只懂得诵经、拜经,很少去注意经中究竟讲些什么。针对这种情况,佛陀教导我们要“依义不依语”。

停留在语言文字上,永远无法看到月亮

佛经中的语言文字是为了揭示宇宙人生的真实,是为帮助我们认识人生的解脱之道,我们修学佛法不可以停留在语言文字上,要透过语言文字。就如佛经里所讲的,如果有人用手指着月亮,告诉我们那边有月亮,他用手指是为了让我们能看到月亮,月亮并不在手指上,如果我们的眼光只看到他的手指,而不知道从他手指的方向看去,那么我们永远都无法看到月亮。

“虽诵千句,不解何益”

同样的道理,佛经中的一切语言就像比喻中的手指一样,是指导我们了解佛法、认识真理的工具。如果我们修学佛法只停留在语言文字上,把佛教当作一门学术去研究,纵使经历恒河沙劫,犹如蒸沙煮饭,徒劳无益。《法句经》说:“一个人虽然能诵一千个颂子,可是如果你不懂里面的意思,还不如只诵一个颂子,而了解里面的意思。”所以我们学佛不可以停留在书本文字上,学佛几十年,最后经还是经,自己还是自己,永远都得不到佛法的受用。

(3)依智不依识: 识是虚妄的、取相分别的,我们学习佛法不能离开意识的作用,需要由妄识来接受佛法,再由识对世界人生进行重新考察,从而改变以往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但识是虚妄的,取相的,假如我们停留在识上,永远都不能与道相应,不能见道。经中说到见道要在妄识妄境都熄灭的基础上,无漏智慧生起,始能与道相应。因为觉悟的人生是以智为本,因此要依智不依识。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了义是彻底、圆满、究竟的,不了义是不彻底、不圆满、不究竟的。前面曾说过,佛陀的教法分两个方面:一是实教,一是权教,其中实教就是佛陀亲证的这种彻底、圆满、究竟的人生真理,也只有实教才能表现佛陀出世的本怀,令众生直接了当的悟入佛的知见,证得佛的境界。而权教则是属于不了义、不究竟、不彻底、不圆满的方便教,这种教法是佛陀为劣根众生设下的。

在四悉檀中:世间悉檀、对治悉檀、为人悉檀是权教;第一义悉檀则是实教。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为了适应各种根基的众生,因此又有许多方便教法的出现。学佛者应当善于分辨一大藏教中,何为了义,何为不了义;当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法华经》对于了义与不了义教也有说明。经中打了这样一个比喻,说有一位导师领着一批商人,到一个叫宝所的地方去取宝,因为这一行程实在遥远,走着走着商人嫌路程太长,就不肯往前进了,导师为了让他们继续往前走,于是就在前面布置了一个幻化的城市,说:你们快点走,前面不远就到了。商人们一听不远了,就又高兴的往前走,一旦到达化城,有吃有喝,休息一会儿后,导师又说,这里只是化城,不是我们真正要到的地方,还得再往前走。商人们经过休息一阵子就不再觉得疲惫了,于是又跟着导师继续前进。

这是比喻二乘众生嫌佛道太远不肯去修,这时佛陀告诉他们有声闻阿罗汉果的二乘法门,让他们去修,一旦他们证得了阿罗汉果后,佛陀又说这个果位还不算究竟,只是已经了断生死,可以休息一下而已,至于最高的境界还得再往前修才可抵达真正的佛位,于是又劝二乘声闻回小向大,行修六度法、菩萨行,利益无量众生、积集无量福德而圆成佛果。

这个二乘声闻就是佛为劣根众生所立的方便权教。但是佛陀出世的本怀却是要众生直接悟入佛的知见得以成佛,这才是佛陀度众生的真正目的。作为我们修学佛法,目的是为了求得佛的知见,证得佛的境界,所以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应该依佛法的实教究竟法作为我们修学的依止,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最圆满境界、达到最高的目的,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2、依三法印

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印,印证、印可、证明的意思。具有决定性的判断作用,三法印是判断佛法虚实的三种标准,我们如果要判断自己所接触的法是不是真正的佛法,就得根据三法印来印证它,如果这些法都符合三法印的道理,那么就是佛法;如果不符合三法印道理的话,我们就知道那不是佛法。今将三种法印的内容陈述如下:

(1)诸行无常: 诸行,指一切有为法;诸行无常,是说一切有为的现象都是不长久、非永恒的。人生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时间有四季变换、万事万物有苦空无常、一切物质有生住异灭。总之世间上一切东西都是生灭无常、千变万化的,世间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这就是诸行无常。

(2)诸法无我:人人都认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自我存在着,然而“我”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依印度宗教对我所下的定义是:我,具有常恒、主宰、自在的意思。可是我们观察世界上万事万物,不论是外面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万有,还是我们的内在身心,都找不到一个常恒不变的、能够自在超越的主宰者,由此可知世界上根本没有一个不变的、能自我主宰的“实我”存在。

因此佛教讲诸法无我。既然是没有我,那么万事万物究竟是依什么而存在呢?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众多因缘的组合,种种条件互相依赖、相对假立的结果。万事万物既都是因缘条件决定的,没有永恒性,没有主宰性,所以说诸法无常、无我。

(3)涅槃寂静:涅槃是寂灭的意思。寂灭,即是心中断尽了一切烦恼,达到一种寂静、安宁、自在的境界。一个人通过修行之后灭除了生命中的一切烦恼而达到解脱自在,就是涅槃。三法印是建立在缘起法上的:依缘起生灭现象,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从缘起寂灭的角度,建立涅槃寂静的境界。

上面三种法印便是验证佛法真伪的大印章,我们所接受的法是不是真正的佛法,只要用这三个印章一盖,看它是否适合这三种法印的标准,如果适合便是真正的佛法,如果不适合就不是真正的佛法,这三种法印便具备有这种特殊的功用,因此只要我们的手上能掌握了这三种法的大印章,那么任何法都欺骗不了我们了。

佛教以法为中心

佛法是以法为中心的,佛陀之所以成之为佛陀,因为他证得了这种法,另外佛陀在四依里也讲到了要依法不依人,由此可知这个法在佛法里该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佛陀说法时也曾告诉弟子们,在修行过程中要自依止、法依止。

自己的烦恼必须自己用佛法去清除

佛陀是一代大教育家、大智慧家,为什么不教导我们依止他而是要我们依止自己呢?因为佛法的修行完全是靠自觉的,从断除烦恼到开发智慧的过程中,完全是靠自己的觉悟,自己内在的烦恼必须自己用佛法去洗涤、用智慧去清除,这就像你肚子饿了必须你自己去吃饭才能饱一样,如果你不肯吃饭,别人就算对你再好也无法帮助你吃饭令你饱,佛法修证也是一样的道理,作为佛陀,就算他具备了那么大的威德、智慧和能力,证得了佛果的大觉者,但也只能把他证悟的经验告诉我们,让我们自己能够沿着他的这条路子走出生死、证得佛果,但如果你自己不肯往这条路子迈进一步,佛陀再想帮助你也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修行路上首先应当自依止。

法依止

我们为什么要依止于法呢?一个人活在世间上,人人都知道追求快乐而不喜欢烦恼痛苦,但是我们所得到的快乐却很少,而烦恼痛苦却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心中没有真实的法,这就比如我们要与敌人作战而手中没有武器一样,终归是败战而归,同样的道理我们要与烦恼作战,那么我们手上一定要有断烦恼的武器,这个武器是什么呢?那就是依赖佛法,佛陀证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后,他对人生的痛苦及解脱的方法悟出了一整套道理,因此唯有佛法才能真正的引导我们走出生死长夜,达到究竟的解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早晚课的内容合在一起念可以吗

问: 请问师父,弟子下班很晚,没有时间做晚课,把早...

至今未受三皈五戒,这样算盲修瞎练吗

问: 弟子学习的途径为自学和网络听法师讲经,每日定课...

没有断除淫欲,能往生极乐世界吗

问:如今想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知道修什么行,种...

与师父相处时的礼仪

不少人在初学佛时,常会不知如何与法师相处,担心自己...

何谓「名字即佛」与「观行即佛」

名字即佛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

能同时依止一净一禅两位善士吗

问: 请问法师,弟子能同时依止一净一禅两位善士吗?弟...

五位百法——心法的种类功能与意义

学习佛法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为不了解名相的含义所障碍...

你跟哪部经有缘,对你机就是好的

我们好多过去的父母等我们救度。一子得道,九族升天。...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济群法师《佛陀制戒的原因及意义》

戒律是否过时?在今天这个时代,如何认识戒律的价值?...

不忘初心,成佛有余

教界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修学上不去。原因固然很...

生命的正确价值观

我们现有的生命体是五蕴和合而成,也是无明制造的一个...

「五福临门」从何而来

古人视五福临门为祥瑞。所谓五福,即长寿、富足、康宁...

【佛教词典】法威力

【法威力】 p0760   瑜伽三十七卷一页云:二者、法威...

【佛教词典】观

(术语)观察妄惑之谓,又达观真理也。即智之别名。梵...

用五色豆来补五脏

民间有每天吃豆三钱,何需服药连年的谚语,意思是说如...

哪些是修净土之人不去做的范围

(上)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今天讲修持门中的第七...

一切善缘皆回向愿生西方

斋僧供佛、烧香献花、悬幡建塔、念佛礼忏,种种三宝上...

造恶业不得果报的两种原因

《大乘起信论》说:修习正念真如的人,第一件事情--先...

闭住你的嘴,看住你的心,修好你的法

现在很多人学佛,往往流于形式,喜欢聚会、赶法会,自...

杀生可以致富,那是前世的福德因缘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告诉诸比丘们...

梦参老和尚《用普贤十大愿念阿弥陀佛》

和尚慈悲,诸位执事慈悲,大众师父慈悲,请坐下。今天...

祖师禅的手眼

出家人有这样一句话,叫久住有缘,久坐有禅,说一个人...

圣严法师《懂得放下,才能自在》

问:法师常劝人遇到困境时,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

【推荐】修行要如何去修

太虚大师说得好: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

黄庭坚戒淫发愿文

我从昔来,因痴有爱,饮酒食肉,增长爱渴,入邪见林,...

所有的法门,以无住为本

佛陀依止不生灭心,基本上是心量广大的;我们凡夫依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