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济群法师:乐观与悲观

济群法师  2011/05/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佛教是悲观的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世人的生活方式来衡量,佛教徒与世无争,不去追逐世间的功名利禄。尤其是出家人,过着简朴、淡泊、少欲知足的生活。

其次,佛教说人生是苦,这在世人看来无疑是悲观的。在人们的心目中,苦就意味着失败和挫折。因此,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试图摆脱人生面临痛苦,将希望寄托于对财富和事业的追逐。其实佛教所认识的苦,是佛陀对人生实质的透视。佛陀昔为太子时,外出郊游,见农夫在烈日下埋头苦干,大汗淋漓;耕牛颈上勒着粗绳,稍一迟缓立遭鞭打,以致皮破血流;犁铧翻出的小虫,又被飞鸟争相啄食,生存的残酷使一切生命都陷于普遍的苦难之中。而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生老病死之苦更是难以幸免的。除了观人生是苦,佛陀还要我们时时“念死无常”,这在人们的眼中,也是悲观消极的表现。我们平时总是忙忙碌碌,不敢让自己闲下来面对我们的内心。人在年轻时可以寻找很多乐趣来弥补内心的空虚,但现实终究要去面对的,人生的终点是什么?不是我们毕生追求的名利和享乐,而是任何人无法回避的死亡结局。请问明天远还是死亡远?生命是脆弱的,我们谁也无法保证自己可以活到明天,但在我们颠倒的观念中,我们总是拒绝将死亡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不愿接受对死亡的正确认识。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对佛法产生错误的理解。很多人学佛后执着于空,把世界看得很虚无,对人生的种种努力都觉得毫无意义,从而产生悲观情绪。这也是世人对佛教形成误解的原因之一。

那么,佛教徒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世界?准确地说,佛教徒并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即不偏不倚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说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因为学佛修行的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在民国年间的人生观大讨论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佛法为人心建设的准则,认为佛教不仅是人类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盖应于此时代要求之一良药”。因为菩萨的救世精神正是积极精进的体现,基于此,他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中标举佛教“乃兼善而非独善”,“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厌世”。

为什么我们又说佛教徒也不是乐观的呢?因为生命的前景虽是光明的,但现实不容我们乐观。

首先,人生的实质是苦。这在佛教的诸多经典中都有说明,如三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大千世界不过是迁流不息、变化无常的苦集之地。世人由于无明,所认为的幸福往往停留在事物表面,不曾触及到幸福背后所隐藏的真相。我们以结婚成家为幸福,不知这正是束缚的开始;我们以生儿育女为幸福,不知这正是牵挂的开始;我们以事业有成为幸福,不知道这正是争斗的开始……面对人生的现实,我们无法乐观。

其次,我们必须正视生命的无常。生命是脆弱的,众生在生老病死中沉浮挣扎,随时都会被淹没。而我们对自己的命运又没有把握,生时尚且不能做自己的主,一旦死亡来临,更没有能力做自己的主人。

再次,我们要看到轮回的现实,只要生命中还有痛苦和烦恼,将永远在六道中生生不已地流转。即使来生能够继续做人,能否生在有善知识的地方,能否听闻到佛法,都是未知数,所以,生命的去向不容我们乐观。

同时,我们还必须正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污浊和罪恶,在这五浊恶世,天灾人祸不计其数,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已经被人类的贪欲破坏得满目苍痍,无量有情都在生死苦海中挣扎。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我们也实在无法乐观。

什么是学佛者应有的中观的人生态度呢?

佛教徒要在智慧的观照下如实观察,如理思维,正确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光明面和阴暗面。既看到人生存在的痛苦,又对通过修行所能抵达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了解人生的真相是为了离苦得乐。佛陀帮助我们正视人生的痛苦,并不是要我们回避痛苦或被动地接受痛苦,而是要进一步找到痛苦的根源,从根本上断除痛苦。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无助地沉溺在痛苦之中,才能积极坦然地面对人生,运用佛法的智慧去改造生命,改善社会。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佛教智慧与幸福人生

为什么生活中很多人总是有怨气,有委屈,满腹牢骚? 快...

【推荐】星云大师《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所要讲的是现代青年应...

请把开心当成一种习惯吧

已看惯了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阴晴圆缺;习惯了春夏...

一切聚合离散都是因缘和合

我们在生活修行中会遇到种种障缘和阻挠,十件事中不如...

找一条真正的成功路

对于出家人而言,成功本来就是一个妄念,是世间人的游...

人生如苦海,学佛到彼岸

人生如苦海,每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便是哭喊着与痛...

如何自我充实

有人说,时间是最公平的,不管贤与不肖,每个人的一天...

职场的特效药

有钱当念无钱日,得意休轻失意人。为道了无寒暑变,利...

佛说佛名经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祇树给...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永嘉证道歌

君不见。绝学无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什么是随缘不变

问: 什么是随缘不变? 济群法师答: 随缘不变是菩萨...

出家人如何面对外在诱惑

问: 现在社会诱惑很大。您是如何面对外在诱惑的?出...

济群法师《普贤行愿品》

第一章 导论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净...

济群法师:如何看待玄学与佛学的关系

问: 本人学习玄学,涉及到风水、六爻、八卦、相面等...

【佛教词典】心田

(譬喻)心能生善恶之苗,故曰心田。古尊宿录曰:沩山...

【佛教词典】众香国

(界名)佛经假设之词。谓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楼...

家庭顺利吉祥之因

人们都渴望过着美好的生活,家庭中事事都如意,事事都...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什么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已婚男女相处应注意的事项

由于时代变迁,现代社会不但男女工作机会平等,交友机...

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

言恶作者,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此即于果假...

【图】惟贤长老弘法足迹

2009年4月,惟贤长老出席首届世界佛教论坛闭幕式。 20...

阿赖耶识浅说

一、阿赖耶定义 梵语阿赖耶,华译为藏,有能藏、所藏...

观想佛陀的方法

(四)修观之法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

【佛学漫画】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的故事...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纪晓岚曾经被流放至新疆,所以他著的《阅微草堂笔记》...

永不见佛,永不闻法,这是最可怕的

如斯罪人 永不见佛 众圣之王 说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难...

学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

学佛第一个观念,就是 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 。看众生...

不淫戒的功德与淫欲的过失

《佛说不淫戒经》白话译文: 何谓不淫戒呢?守持不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