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

2019/07/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学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

学佛第一个观念,就是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看众生的过错,永远污染自己,根本不可能修行。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有涵养的修行人却从不会去看。若每天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要赶快忏悔,这就是修行。为什么呢?

因为佛家讲修定,总看别人有过,永远不会得定,没有定就没有修为。因为心不停地随着别人的境界转,不停的着相。“见世间过”是什么?六根着外面的境界相,着相!着色声香味触法,里面生贪嗔痴欲诸想,才见到世间过。如果不着相,见不到世间过。自己改自己的过失都来不及,哪里还能有时间去管别人?一管别人,自己就先起嗔恨傲慢心。

学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内心存有对我或对法的成见,境界现前,遇到与自己想法意见看法不同时,心中就容易生起烦燥与嗔恨心。但如果能够放开胸怀,以欢喜心去接受遭遇的事物,偏执的心态就将会得到修正,而懂得念念反观自照,境界反而成为反省的工具与修行之增上缘。

“我执”是很严重的一种心灵病态,也就是指人无法彻底了解自己,所以对种种有关于“我”的事物产生错觉,认定为是我所拥有,是我的,因而过份执着,以至于捆绑束缚了自己。

好比“人世无常”但是我们往往不去认识、探究无常是什么?无法给自己一个健康、正确的观念,通常误将世间一切视为永恒;直到有一天,因为疾病,住进了加护病房,才突然感到死亡的恐惧,才开始担心能不能平安出院!然而,即使在濒临死亡时,却没想再与死神搏一搏,不会设法为自己住生预做准备,这就是我执的一种错觉。

“法执”是指无法透视法的真相;是来自于知识上、见解上或宗教信仰上的错误执着。单就信仰而言,信仰的本身并无好坏,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与他自身最相契合的宗教,运用智慧理性的判断、探讨为什么此宗教值得我去信仰;可是有些人就会有一种心态,当他专注于一种信仰时,对其它宗教就一概持否定态度,逢人就只赞叹己宗,贬低他派,仿佛只有他所选择的宗教信仰才最正确、最优秀,这就是一种法执。

因此,学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内心存有对我或对法的成见,境界现前,遇到与自己想法意见看法不同时,心中就容易生起烦燥与嗔恨心。但如果能够放开胸怀,以欢喜心去接受遭遇的事物,偏执的心态就将会得到修正,而懂得念念反观自照,境界反而成为反省的工具与修行之增上缘。

佛说不要用抗拒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凡事以对立的心态对待,唠叨、抱怨就会不断,如此便难以宽容的心来原谅、接受他人不同的见解,于是就很难活得快乐、自在。我们想要解脱,一定要先了解心的毛病,面对现实、面对社会,以智慧来圆融事相、超脱凡情。

“我慢”是指以“我”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执之“我”而形成骄慢心。简言之,即指自尊心过于强烈的心态。自尊心过于强烈的人,内心其实是脆弱的、无助的。人常常为了保护自我,不容许他人毁谤、批评,于是虽然给自己套上一个圣人的外壳,其内心却充满着高低不平的尊严,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

置身在这个婆婆世界,每个人都非常“我慢”,你切记勿祈求他人给你面子。在个人修养方面,应该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倘若遇到非常骄傲,言语暴躁直冲的人,更应当以忍耐、谦退、柔和之心来应对,如此便可以避免无谓的争执和纠纷。

“我痴”则可说是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痴”在经典上又解释为无明,亦即内心无光明、无智慧。人的内心如果没有智慧,就会有偏差的行为。

当一个人须藉由外界的赞美过日子,或受到外在环境影响,而激增对物欲的需求,或痴想一步登天、一夜成名之时,他将会因期待与失望,而陷入苦痛焦虑的深渊。佛说:“世上没有任何人能够给你痛苦,唯有你自己!”智慧之言,的确值得我们深省。

“我见”就是指看法不同。一般人都会执着在五蕴背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也就是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这种意识型态,就会导致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是对的;由于强烈的‘我见’,致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不必要的争执。

好比夫妻之间,因为看法不同而发生争吵,兄弟之间因财产分配不均而对簿公堂,这种事情亦多有所闻。

“我爱”是指深深执爱着自我,通俗而言,就是所谓私心。人最大的私心,是爱自己。凡是和自己有切身关系的人情世故,都是他贪恋、占有的对象。从情感的角度来说,夫妻、男女之间的感情,是独一无二、不容许第三者的介入,连子女对父母的情感,也不容他人占有、分享。从事物的角度来探索,人往往为了权势、地位、名利,因此患得患失。

因贪爱所造成的烦恼,其实是无量无边。当一个人过分执著于自己所拥有的,沉醉于成就当中,是非常容易迷失的。

事实上,当我们死了之后,什么也带不走,只有那些因为功名利碌、私心染着所造下的业,会紧随着我们生生世世而轮回,所以,想要修行得到解脱,一定要从去除(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这四种心态下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学佛人不应偏重求知,而忽略力行

普通人研究佛教,多偏重求知,忽略了力行,这也是众生...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起贪计身见愿

第十 不起贪计身见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

学佛的目的在于解脱自在

学佛的目的,在于解脱、自在。而不少人,学佛之后,处...

没学佛的人生是没办法规划的,因为做不了主

一个生死凡夫为什么加罪障呢?因为我们的生命当中,每...

圣严法师:不以自我为中心

《心经》中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是化解、对治「五...

学佛的两种用心

佛学是一种心理学,最着重心理训练和修养。楞严经说:...

证严法师:学佛要体会佛心

大地众生都有其功能本性,一大清早,我们听听大地之音...

这些行为根本称不上是「精进」

每天念佛多少万声是不是精进呢?每天拜佛多少拜、打坐...

【注音版】慈悲药师宝忏

慈悲药师宝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每一天的观想

一早起身,就观想祈祷三宝加持,弟子今天可以过一个快...

宁可千年不悟,也不能一时住境

现在正是用功的时候,功夫用到什么地方,那只有自己心...

惟贤长老《论祸福之本》

世间现象是相对的,有空间的,有超空间的;有生物,有...

有五种情况会使所造的业变重

没有对治,简单说就是你一天过一天,没有目标,没有宗...

【佛教词典】相待

【相待】 自他相待,藉以存立。如三线相待为三角,若缺...

【佛教词典】世眼

佛的别名,因佛能开世人之眼,令见真理。...

从本来面目来发动佛号,每一句佛号都是不可思议

春秋战国时代,鲁国有一口祖先留下来的古钟,这个钟特...

一言不慎即招无量剧苦

释迦世尊,在过去因地修菩萨行的时候,曾经当过印度波...

圣严法师《心自在和身自在》

什么叫自在?自在的意思可分身自在和心自在。身自在是...

出家人的戒刀

好,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大家吉祥。 今天道场白华庵,跟...

如何为自己卜得一只上上签

明朝憨山德清禅师说:抛却身心见法王,前程不必问行藏...

净土宗最怕就是你抗拒

如果从《弥陀要解》的标准来看,念佛人临终的时候,他...

【推荐】梦参老和尚谈修行

离开纽约不到四年,这次重回纽约,我问了很多道友:有...

笑看得失,淡观荣辱

一个人活在世上,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幸福。到底什么才是...

福德薄厚,入胎时显现的境象不同

若薄福者,当生下贱种,彼于死时及入胎时闻纷乱声,及...

受持五戒的意义与功德

佛教的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

出家作比丘尼的障碍

汝但谛思,自知取舍。至于不能出家,即欲舍命,此念虽...

【推荐】印光大师论逆境

所谓逆境,就是指使身心感到不顺利的环境。逆境,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