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笑看得失,淡观荣辱

2012/03/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个人活在世上,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幸福。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是人们向往追求的精神与物质结合的东西,人们在得到幸福后还会不停地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所以只能说,幸福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所有的人都渴望幸福,并追求幸福,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幸福其实只是点点滴滴的心灵感受。人,不管他物质生活充实或贫乏,只要他心里非常安详,就是在过着幸福的生活。不管他是处在什么样的地位,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如果心里紊乱不安,这种生活就无异是对生命的一种煎熬。

人有了安详的感受,才是生命的真正享受,也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所以唯有内心的安详,才是禅者所寻觅、追求的无价奇珍。耕云先生说:安详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内心安适,仰俯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仰俯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忍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人若让内心不安,幸福便无从建立。《左传》上记载楚武王荆尸跟他太太邓曼说:余心荡。意思是说,我最近心乱得很,安定不下来,心里非常烦乱。他太太说:王心荡,王禄尽矣。你既然失去内心的安详,你所拥有的一切也将会丧失了。没有多久,楚武王果然去世了。所以只有活在安详里才是真正的幸福,人若能生活在安详的心态里,就拥有了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幸福就会永远追随着你。

内心安详是一种达观。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具有“万象皆空幻,达人须达观”的旷达胸怀,以、他心直口快的个性,能屡遭坎坷而保持快乐,是与他身体力“行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的生存哲学分不开的,没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放达,又怎能有“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境界。

内心安详是一种荣辱不惊的心态。“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人们习惯地叫他郑板桥。乾隆元年(1736年),郑板桥考中了进士,当了知县。他做县令,刚直不阿、豁达开朗、清正廉洁,对人民的苦难生活抱有同情态度,并且不满意那些残害人民的官僚,终因得罪贪赃枉法的大官员和豪绅去职。

郑板桥在官场中出污泥而不染,官职被免回到扬州,心扉平静如水,并在心底深深渴望还乡后漫步于一方净土之上,尽情享受充满灵性的大自然,从中感受大自然赋予自己的惬意和安详,体悟生命的真实,生活的乐趣。这种旷达超然、不为物欲所累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他真正悟透了“不患得,斯无失”的人生真谛,所以,他一生生活得无拘无束,清心自在,惬意安乐。

做人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知道人生潮起潮落的规律,始终拥有平和的心态,永不丢失自己谦虚谨慎和努力勤奋的本色。顺境时能够正确对待别人的赞誉,逆境时能够冷静看待别人的毁谤,这样才能安然度过人生的困难境地,也不至于陷入骄兵必败的泥潭。不要身处顺境就张狂得忘了自己是谁,而一旦身处逆境就情绪低落,万念俱灰,否则的话,失败和痛肯定会经常伴随自己。

与人争名逐利,不如守拙归园田的恬淡轻松;与人比权量力,不如度人自度的豁达明朗。人对于生死、得失、荣辱、富贵、贫贱等等不要看得过重,要克制、忍耐人性中的缺点,豁达、地对待这些问题。懂得笑看得失、淡观荣辱的人,才是智者。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受伤未尝不是另一种成全

清朝时,淄川有一个穷小子,腊月将尽,还缺吃少穿,他...

旷劫以来,无一时一刻不在梦中

【原文】 古云:处世若大梦。经云:却来观世间,犹如梦...

还重吗

韩国的镜虚禅师带着出家不久的弟子满空出外行脚布教,...

【推荐】一个人有没有前途,就看他少年时期

美国富豪洛克菲勒每次出差,到了酒店只开普通房。侍者...

如何调伏对三界的爱取

佛法的修学啊,当我们开始从教理的学习而生起一种智慧...

【推荐】与这件事相比,其他都只是「鸡毛蒜皮」

拿破仑在一场战斗中与部下失散,生命遭遇危险之际,一...

逃离复杂,奔向简单的人生

生命驰速,人生苦短。生命脆弱,无法负重太多。人生易...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有许多聪明好学的人,有作为、有成就者,古今中外可谓...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楞严咒注音版

楞严咒注音版...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法华经」的十不思议事

本经有十事奇特,为众经所无: 1、化主不可思议: 一...

预防感冒十七字诀

感冒虽不算什么大病,但不注意防治可能引发其他多种疾...

为什么要福慧双修

由于末世众生愚痴太坚固,所以修行不容易成就,更无法...

做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美国一次舆论测验,有一题为你认为人一辈子最重要、最...

【佛教词典】羯磨所被事

子题:无事有法、有药有病、情事、非情事、情非情事、...

【佛教词典】字母

又作悉昙字数。指悉昙(梵 siddhāj)之摩多(梵 māt...

李炳南老居士:契道之法

深信因果、多修阴德 时下之人,最大毛病在于不信因果...

在道场里要懂礼仪守规矩

在道场里要尊重三宝,要懂礼仪,要守规矩。站有个站的...

初发心菩萨应先求生净土

初发心的菩萨,大菩提心虽然发起来了,但是他还是业力...

调和五事助参禅

参禅,是以见性契悟涅槃妙心为主,除此皆是助道之法。...

用慈悲观来对治嗔恨心

我们众生的烦恼,也是各式各样的,有些人贪烦恼重,有...

持名念佛简易殊胜普摄三根

念佛法门里有四种念佛。有观像念佛,观阿弥陀佛三十二...

《楞严经》与《法华经》的差别

我们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是...

证严法师:心田不长无明草

△ 欢喜心是一种涵养,能令周围的人都有如沐春风的喜...

凡夫靠自力修行,在生死关头最难得力

我们再看一段:丁三的临终加持。这个地方讲到净土宗的...

《心经》那么好,要如何去运用

《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从观自在菩...

四大

佛教中的四大主要指佛教术语。指地、水、火、风为四种...

临命终是业力激发的时候

从今生的角度来看,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业,那么到底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