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佛的两种用心

竺摩法师  2012/02/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学是一种心理学,最着重心理训练和修养。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这因地,正指学佛初发心时,先把用心搞好,将来自会有好果。《阿含经》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是这个意义,因为意业的思想洗练的清净,随之而起口业和身业的行为,自然也会净无瑕疵了。

佛学是心理学,也是实践道德的学问,所以在经典里讲修养心理的法门很多。现在只说“两种用心”,是选其重要的一提吧。

一、慈去怨恨

慈悲为佛教立教的基本,一切福利社会的方便事业,皆从慈悲心而生。《故华严经》说:学佛的人若失了慈悲心,一切所做的善事,都容易变为不正的魔业。如作好事,不出之慈悲同情,而出诸贪心、嗔心、慢心、妒心,试叫这好事是正确的吗?

慈有三种:一、生缘慈,是想到众生有许多痛苦,和像自己的亲人受苦一样,发起慈愍心去救济他们;二、法缘慈,是想到众生因不知佛法的我空法空之理,错认诸法实有,生起贪嗔,造诸罪业,长沦六道,枉受众苦,因此兴起慈心,设法化度;三、无缘慈,是平等广大的慈悲心,悟证我与众生同体,苦乐与共,不起分别,任运度生,而不觉有生度,已泯除世间的功利观念了。故涅《经梵行品》说:慈之所缘一切众生,如缘父母妻子亲属,以是义故名众生缘,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无缘者,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是名无缘。由此可知佛教的慈与普通一般人所讲的爱或宗教的博爱,是有些不同的!因慈是无分别的,无我见的,而爱是有爱染,有分别有我见的。如爱我亲人,即不爱我不亲的人,爱我的种族,即不爱非我的种族,爱我的宗教,即不爱非我的宗教,没有慈的怨亲平等,人我双亡的境界。

世间一切怨恨,皆因人类失去慈心而生,若有慈心,互相爱护,即无怨恨。故《大智度论》有“以佛菩萨眼视众生。一切众生皆成佛菩萨,以牛羊眼视众生,一切众生皆成牛羊”。这便是有慈心与无慈心的用心不同。

二、忍除嗔怒

忍的用心,在学佛修养上极为重视,如菩萨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皆靠忍耐心来支持,如果无忍其他所做的善事都会受到破坏。所谓“一念嗔心起,烧尽功德林”,就因失了忍的功夫。

但忍亦有好的和不好的,如我们许多人,在此世界忍受众苦,不求出离,这忍是无价值。《法华文》句云:“娑婆此翻堪忍,其土众生,于十恶法,不肯出离,从入名土,故称为忍”。《悲华经》云:“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曰忍土”。有价值的忍,如菩萨观众生苦,不忍坐视不救,乃出生入死,和光同尘,教化众生,忍辱负重,或不惜牺牲,代众生受苦,难忍能忍,难行能行。

忍在佛学上,亦举有三种:一、耐怨害忍,如遇冤家,侵害生命,不生嗔怒,泰然受之;二、安受苦忍,对于从物质、精神、自然三方面来的痛苦,安然忍受,或适应环境,努力转移;三、谛察法忍,观察诸法缘起性空,不为一切境界所动,于诸境中忍可欲乐,不犯禁戒,策进功行。

《佛遗教经》云:“能行忍辱者,名为大力人”,能忍辱者有大智慧,以柔克刚,最具大力,如水最柔,不为一切的刚强刀斧所伤,且能洗净一切不洁的东西。能忍的人,亦是如此,不但不为一切恶境所转,且能感化转移一切的恶境。在《阿含经》中说得更好:“若人有大力,能忍无力者,此力为第一,于忍中最上;愚者谓于力,此力非为力,如法忍力者,此力不可阻”!我们努力事业的人,尤需于此多做工夫。儒书亦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故孔子教人处世的方法,在“温、良、恭、俭、让”。其内涵亦近于慈忍的用心而已。

三、慈忍示范

慈与忍的二种用心,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极为重要,故没有一个真正的佛徒,不做这两种工夫的;但在佛世时候做的最知名者,是薄拘罗尊者,他生平有二大美德:

一、以修忍故善容:薄拘罗是印语,华译善容,因他的相貌生得很好,多生修忍,不生嗔怒,故不丑陋。如阿修罗多嗔,貌极丑陋。一个漂亮的脸孔,当他发脾气时,就变成丑恶。故善容由修忍而来,亦是顺理成章,合乎因果的定律。薄拘罗自幼静默好忍,他自己曾有一偈说:“余爱静中有至乐,不欲发言扰多人;忍辱功深打不嗔,纵使受恼不加报”。他的成功,忍在多生,想张公艺的“百忍成金”,娄师德的“唾面自干”,也难与之比拟了。

二、以修慈故长寿:薄拘罗幼年,曾有五不死的奇迹:一、油灼不伤,二、汤浸不烂,三、落水不死,四、鱼吞仍活,五、刀剖鱼腹,出而无碍。后来出家修道,活到一百四十岁才圆寂。当时许多弟子会举他幼年不死、老年长寿的奇事问佛?佛说:他不但多生修忍,且在九十一劫以前即修一不杀,二护生,三施心力助人,四以佳果供养罗汉。这四种工夫,都由内涵的慈心来策动的,因此,慈与忍不但是联络情谊要素,亦是善容与长寿的妙法。大家信佛为自利利他,何乐而不为此呢?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达到什么境界才可以食肉饮酒行淫偷盗

《永明延寿禅师全书》: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

圣严法师《做个真正的贵人》

在日常生活里,大家都希望遇到贵人,盼望能有贵人相助...

深思此二十一事,可得道矣

过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为众多比丘弟子...

修一切法门都离不开观心

说到开示,讲来讲去,都是剩语,因为讲不出什么新鲜的...

内心的安住跟平常的生活怎样协调

问: 请问师父,那种安住跟平常生活怎么协调?我们安...

【推荐】初修定者须过好「三关」

三关:一是腿子关,二是散乱关,三是昏沉关。这里的三...

做人如水,做事如山

做人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

若说不能行,不名为智者

在法供养里面,如说修行这是根本,也可以说七种法供的...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刚开始念佛,一定要把心寂静下来

我们佛七的前面三天,所强调的是禅定心;刚开始念佛,...

在家居士该不该花精力追求升职加薪

问: 在家居士该不该花一些精力追求升职加薪,以及更...

我们的仇敌是贪嗔痴三毒

烦恼为因,身语意这些诸行为缘,恶业就为果,障道受苦...

因果报应的三种形式

因果是佛法的基本定律之一,佛教深信相信因果定律的正...

【佛教词典】义类

(一)梵语 artha-gati。事物之意趣、意义、种类。[俱舍...

【佛教词典】灰沙

即火化五蕴成灰烬之意。二乘之人于断除三界烦恼而悟道...

小妄语戒与大妄语戒

小妄语: 一、妄言:心口相违,欺诳他人。 二、绮语:...

什么是禅,参禅又是什么

佛教宗旨,单以一心为宗。原其此心,本来圆满,光明广...

佛用什么态度来对待众生呢

针对我们这些背性、遭苦的众生,佛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

素食是治疗心脏病的良方

许多医生以他汀类(statin)处方药比如立普妥(Lipito...

修行是为了找到自己

修行是什么,是不是一定要脱离生活跑到庙里拜佛念经呢...

星云大师《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3》

各位同学: 我今天第三次来和各位讲佛教青年成功立业...

回向给其他人的冤亲债主,是否会替他背业障

问: 请问法师,念经后回向给其他人的冤亲债主,是否替...

佛门里面也有出神吗

【原文】 或问:仙出神,禅者能之乎?曰:能之而不为也...

华严字母的殊胜之处

华严字母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已成为佛教梵呗的一颗明...

心能够无住,得这四种好处

这个地方讲到真如三昧的第四种功德。我们前面讲过引发...

我求的太多,地藏菩萨不会烦吗

要想成佛,就像商人到海采宝一样,你得请一个入海采宝...

持律弘教的慈舟法师

慈舟律师行解精进,弘传华严而希心莲宗,与弘一律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