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济群法师:如何修学戒律

济群法师  2011/06/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以往,学人往往把戒律孤立起来修学,甚至将戒律当做一切,只见戒律而不见佛法,使持戒成为一种形式、片面而孤立的行为。事实上,戒律只是佛法修学体系的一个基础,必须将其放在整个修学体系中去理解,才能更好地学戒、持戒。在此,我想从佛法修学体系的五大要素,来谈谈如何修学戒律。

一、皈依是灵魂皈依,是持戒的灵魂。

我们受戒,是从皈依中获得戒体。比如五戒、八戒、沙弥十戒,都是由三皈获得戒体。所以在受持五戒、八戒的仪轨中都有皈依的内容,分别为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十戒三皈。

比丘戒也不例外。僧团成立之初,僧众曾依“三语”受戒。只要对三宝生起信心,对着僧团三称“我某甲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今于如来所出家,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即可获得比丘戒体。后来,因为众生的根机、信心都不如从前,才形成羯磨受戒的仪式,通过隆重的仪轨,使受戒者纳法于心。

但皈依始终是戒律的灵魂。惟有对三宝具足信心,戒律才能产生相应的效果。有多少信心,就会有多少持戒的自觉性。如果不是佛教徒,对三宝没有信心,戒律对他们就只是一些条文而已,并无多少实际作用。

所以,我们受戒前必须对三宝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否则就无法得到戒体。惟有深信三宝,对三宝所发的誓言才会产生效应,不然可能只是说说而已。如果有一天三宝在我们心目中失去地位,那么,曾经对三宝所做的宣誓也就难以产生效应了。

可见,戒体完全是建立在我们对三宝的信心上,建立在皈依的基础上。所以,我们皈依之后还要不断修习皈依,以此坚固道心,强化戒体力量。一旦信心减弱,戒体的基石就会随之动摇,戒律在我们心中也将失去分量。

二、发心是根本发心,是持戒的根本。

任何一种戒律,都有相应的发心基础。如声闻戒,是依出离心而建立。惟有以出离心持戒,才会导向解脱。否则的话,无论持五戒、八戒,还是沙弥戒、比丘戒,只是人天善法而已,无法成为解脱之因。

菩萨戒,则是依菩提心而建立。这就必须发菩提心或受菩提心戒,在此过程中强化菩提心的愿望。当我们真正把菩提心变成自己的愿望,把“我要利益一切众生”当做自己的使命,再来受持菩萨戒,才会具有力量。所以,菩萨戒必须以菩提心为前提,方能导向无上菩提。不然,即使受菩萨戒,行菩萨行,同样会流于人天善法,与无上菩提了不相干。反过来说,如果有出离心,有菩提心,即使持的是五戒,也将成为解脱之因,成为无上菩提之因。

所以,首先要把出离心、菩提心的根本建立起来,依此持戒,而不只是单纯地按照戒条行持。

三、正见是方向正见,是持戒的方向。

佛法修行主要分为戒和见两部分,并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似乎两不相干。其实,戒和见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戒的清净有助于见的禅修,另一方面,见地透彻者必能认真持戒。古德云:“五度如盲,般若如导”,正是说明般若正见对持戒的指导意义。有了正见,才能正确理解戒律,实践戒律。所以,八正道是以正见为首,六和中也强调见和同解。

戒律是一种条文规定,或一种做事程序。每条戒的制定都有相关缘起,并具十种利益,即“摄取于僧”至“正法久住”的“十句义”。所以,我们学修戒律不应仅仅停留于对条文的了解,而是要从制戒的缘起及意义中认识佛陀制戒的精神。依此精神,方能对戒律有全面认识。

关于持戒的正见,首先要正确了知戒律的开遮持犯,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何为犯轻罪,何为犯重罪;哪些情况下可以开许,哪些情况下不能通融。如果没有这些认识,或是把戒持得生硬僵化,或是假“圆融”、“方便”的借口,任意歪曲戒律,受如不受。因此,了解开遮持犯,是持戒修行必须具备的正见。

此外,还要正见缘起因果。心灵各种因素的产生及成长,皆由相关因缘所致。确信每个起心动念将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因果,我们就会自觉防止不善言行,避免恶业之因,这是持戒的重要心理基础。可见,对心灵因果的透彻理解,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到持戒的意义所在,认识到惟有持戒才能阻止内心不良串习的延续,摆脱生命的恶性循环。

佛法的核心是解脱,持戒同样是以解脱为目的。戒律虽然称为别解脱,但只是在事相上别别解脱,并非究竟解脱。因为究竟解脱是依无漏慧的力量,而无漏慧的开发来自空性正见。因此,持戒须以空性见为指导,在识达开遮持犯的前提下,了知持犯相亦了不可得。正如《大智度论》所说:“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尸罗波罗蜜。”在世俗的缘起因果中,开遮持犯相虽宛然存在,但在胜义的空性中,开遮持犯相也只是因缘假相。倘不具备这样的认识,就会像道宣律祖所说的那样,“执则障道,是世善法”。

佛法的中道正见是不落于空有二边的,这样持戒,方可为得定发慧奠定基础。

四、止观是保障止观,是持戒的保障。

持戒和止观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往往以为,持戒是持戒,修定是修定,开智慧是开智慧,很少将之联系起来。事实上,持戒同样离不开止观修行。

我们为什么要持戒?是因为戒律由佛陀制定,觉得应该持,还是真正意识到持戒对修行、解脱确有利益?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加以思考。

如果仅仅因为戒由佛陀制定才去受持,我们会觉得,持戒只是为了佛陀而不是自己。那么,对佛陀没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前,我们往往会对持戒敷衍了事。就像很多孩子在没有认识到学习对未来人生的重要性时,总以为自己是为老师读书,于是就会想方设法地敷衍老师。同样,我们没有认识到持戒对现有人生的意义之前,一旦戒律规范和固有习惯产生冲突,我们往往会找到种种借口,什么“戒律过时了”,什么“现在不实用了”,等等。总之,是不会真正把它当做一回事。

惟有真正认识到持戒对生命的作用,我们才能调动持戒的自觉性,而不是以任何借口敷衍。那样的话,等于是害了自己。所以,我们要经常对每条戒进行思考和观察,认识受持这条戒的利益,及不持这条戒的过患。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观察修的过程。当我们对每条戒或每种做法经过深入思维,明确受持利益和不持过患后,自然就会认真对待,将心安住其上,这也是修习止观的内容。

此外,我们还要进一步修定,修空性慧。如果有了禅定基础,持戒便能事半功倍。我们之所以觉得持戒艰难,正是因为内心躁动不安。尤其是面对各种外缘时,各种妄想此起彼伏。在这样的内心波澜中,我们往往会失去控制。但若是有相应定力,能将心安住在善所缘境中,很多念头就无法产生活动。一个有定力的人,尤其在定的状态中,必然不会犯戒。比如定共戒,就是在禅定中成就的,在定中自然具有防非止恶的功能。

而依正见建立的观照力量,也是持戒的有力保障。当我们以佛法正见观照世间,观照财富、地位、名闻利养时,就会透彻其虚妄本质,从而保有超然的心态。尤其是具备空性慧之后,所有念头都无法构成干扰,即道共戒。当心安住于空性时,五欲六尘只是漂浮的影像而已,是没有力量产生干扰的。反之,如果没有真正看破,对轮回及五欲六尘还有期待贪执之心,心便会随串习左右,那样的话,持戒自然也就格外艰难。

戒是定慧的基础,而修定发慧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持戒。如果没有定和慧,持戒只是依靠意志的力量,那是比较被动的。倘以定慧之力作为辅助,持戒就有了坚强的后盾。所以说,止观是持戒的保障。

以上,结合修学佛法的五大要素,提出如何修学戒律的几点方法。

修学戒律,一是要根据佛陀制戒的精神来实践,二是要把戒律放在整个佛法修学体系中重新认识。惟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理解戒律在修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持戒。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四种情况成就犯邪淫戒的根本

请我们看具缘成犯。在淫戒有四种情况,是成就犯戒的根...

戒酒不难,有没有下决心而已

说戒酒不容易,其实是没下决心而已。我可以告诉大家戒...

受持八关斋戒,卧具和饮食应注意哪些

第七条、不坐卧高广大床。 关于律中的床这样东西,中国...

修行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我们的业力

在祖师大德的判教当中,把我们整个大乘的成佛之道分成...

让内心健康的七戒

一、戒疑 疑心病者,总以为别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

受持三戒

舍卫城中有一良家子弟听了佛陀的说法,便皈依三宝,出...

略谈菩萨戒中的「说四众过」问题

菩萨戒也称大乘戒、佛性戒、一心戒、心地戒、方等戒、...

受持菩萨戒之功德利益

通常菩萨戒有:在家优婆塞菩萨戒,有名出发心菩萨戒(...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佛法中所说的业力

业力,是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在有情生命延续中,...

出家的几个偈颂

【出家功德偈】 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 弃恩入无为...

为利益而舍道德,人生必将埋下隐患

对大众来说,遵循道德的利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

济群法师《戒律的名称及作用》

学习戒律,首先要了解这一名称的内涵。为什么叫戒律?...

【佛教词典】二种妄语报

由前世妄语,今生所得之二种报。据法苑珠林卷七十之记...

【佛教词典】能忍

释尊之别号。释尊出现于此娑婆世界,而娑婆之梵语为 s...

这四种行业的罪业无量无边

【善男子。譬如有人压油为业。一一麻粒皆有虫生。以轮...

人的相貌是善恶业的综合表现

世上的人,长相千差万别。这是为什么?人的相貌是这个...

妙莲老和尚《念弥陀圣号的利益》

一句弥陀具足无量光寿 为什么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呢?小...

参梦老和尚为朝五台山的弟子开示

你是相信文殊菩萨有?你是相信文殊菩萨没有? 那我们朝...

因为这一幕,屠夫从此不再杀生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远离杀生,即是施与一...

达到什么境界才可以食肉饮酒行淫偷盗

《永明延寿禅师全书》: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

四点建议避免学佛走偏

对于学佛人来说,这几个重要的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不能...

惑障、业障和报障

障碍,我们修行的障碍,一般说是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

培养孩子的仁慈之心

教育儿童要爱惜生命,即使是弱小的昆虫,诸如蚂蚁、蚊...

如何做到远离六尘而行布施

问: 想请问在金刚经讲录中有关不住色布施,不住声、...

不修功德、多有罪过

不修功德、多有罪过,看见天、看见云彩也忧愁,听见其...

妄想断则恶业消,恶业消则百福集

夫善恶感应,捷如影响,声和响顺,形直影端。故圣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