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济群法师《正信与迷信》

济群法师  2011/12/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引言:新年伊始,名为“西园茶事”的一间茶室,在苏州西园寺悄然开张。茶室坐落在西园寺放生池边,设立在其重要的园林景观四面厅里。奇石假山、古树森森,冬雪春花夏雨秋虫,安坐下来,或者拿起笔抄抄经书,或者听听古雅的音乐小座片刻。案头的书签上有济群法师亲笔题词的“吃茶去”三个字,这段著名的禅宗公案也令“西园茶事”凭添禅意。冬日温暖的茶室里,我们焚香洗杯,感受着“茶禅一味”的意境,采访尚未开始,禅的智慧已这样淡泊地散落在人们的一举一动之中了……

1,您曾经说过,中国人如果没有特别信仰,传统信仰的认定都是佛教。春节前后中国人的诸多习俗恰恰验证了这样的说法,比如刚刚过去不久的腊八。能否请师父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腊八的真正含义。

济群法师:腊八是佛教中国化、民俗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江南地区尤盛。是日,很多寺庙会以腊八粥供佛并施众,而民众也会在这一天来寺院礼佛、敬香、喝粥。从目前情形来看,多数人对腊八粥的兴趣是在于保平安、增福报,讨吉利,这固然没什么不对,但我们要知道,腊八这个节日还蕴含着更深的意义。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寺院在这一天熬煮腊八粥,正是为了纪念佛陀历尽艰辛,终成正觉。可惜的是,后人渐渐忘记了这个节日的本意,这就有必要加以引导,使人们通过这样一个机会来认识佛陀。所以,今年西园寺在腊八期间进行了以“认识佛陀,纪念佛陀”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希望大家藉此因缘走近佛陀,走近这个2500多年前成道证果的觉悟者。

佛陀出家之前是净饭国王子,名悉达多,也像世间千万平常人一样,有着种种迷惑和烦恼,有着对生老病死的迷惘和恐惧。最终他选择了修行,以此探寻生命的答案,探寻人生的价值。他的修行和成道,代表着从烦恼走向解脱的过程,也代表着从凡夫成为圣贤的升华。我们纪念佛陀,关键就是要认识到佛陀这种求道、成道的人生,对于我们每个生命的重要意义。他为我们芸芸中的迷惑众生,找到了一条解脱的出路。

2,您所提到的“佛陀也是人”的理论对很多不太了解宗教信仰的大众来说会有些新颖,因为传统意义上,宗教的目标都是指向一个“神”,难道佛教不是让我们“信神”的吗?

济群法师:从宗教信仰层面来说,一般宗教都会建立主宰神的崇拜,通过对神的信仰,获得拯救。而从佛教观点来看,决定生命发展的不是其他,正是我们自身的行为。佛陀通过修行发现,每个生命内在都具有自我解脱和觉悟的潜在力量,也就是佛性。所以,在正信佛教徒的心目中,佛陀并不是通常所以为的神,而是一个究竟的觉悟者,一个真理的发现者,一个大慈大悲的圣者,一个将修道经验传递给我们的领路者。

在佛陀成道时,有人问他:“你是神吗?”他回答说:“我不是,我是觉醒的人。”“佛陀”这两个字的含义,就是“觉悟者”。在没有觉悟之前,他也和我们一样,是有着种种迷惑的人。当然,佛陀的修行并不仅仅在于这一生,而是有着多生累劫的积累。因为这种深厚的慧根,他才会在看到生老病死的痛苦时深受触动,毅然放下王子的身份,以寻求解脱、寻求真理作为人生目标。这是他和常人既一样又不同的地方。

佛陀这样的经历,为千千万万的生命带来了希望,让我们知道,其实每个人都具有觉悟的潜力。每个生命虽然都有迷惑和烦恼,但同时也有解脱的希望。

3,说到信仰,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迷信。甚至会想到看相,算命这类通常会被批判为迷信的事物中去,那么究竟什么是迷信呢?

济群法师:迷为昏乱,分辨不清;信为相信、顺从。而迷信就是盲目的相信和崇拜。换句话说,凡不能把人导向觉悟、智慧和真理的信仰,皆可称为迷信。从所信的对象来看,如果对象本身尚且处于迷妄状态,那么建立其上的信自然也是迷妄的。通常,我们总觉得宗教信仰中才存在迷信现象。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陷于迷信而不自知。如贪财的人为财迷,爱看戏的人为戏迷。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从我们自身来看,如果极端执迷于某事,也会引发迷信行为。如算命、看相之类,本可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未必是无稽之谈。因为命运的确有一定规律可循,这也就是佛法所说的“如是因感如是果”。但是缘起的生命现象甚深难知,其中还包含诸多可以改造的不确定因素。如果我们过分相信算命、看相,以为命运一定是如此这般,那就成为机械的宿命论者了。

佛教是以追求觉悟、智慧为目标,是一种智慧的信仰。学佛的目的,是要帮助我们开启内心的智慧,解除每个人内心的迷惑、烦恼和执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所要做的正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4,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气氛当中,您也会看到每天有很多人烧香,拜佛,求求拜拜,供上几个水果,然后向菩萨提出一大堆要求,您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济群法师:对这些现象,我们首先要理解,而不是带着嘲讽的心态看待。作为普通百姓来说,希望健康、希望平安、希望发财、希望过好日子,这些要求都是正当的。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所以对大慈大悲的菩萨提出来,也是出于对菩萨的信赖,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对菩萨具足信心,至诚祈求,且愿望合理,菩萨自然也会慈悲加被。但我们要知道,佛教的真正作用并不仅在于此,而是要帮助我们改变内在的生命品质。通过学习佛法,使我们了解人生的真相,了解世界的真相。通过了解,逐步改变观念,调整心态,最终开智慧、断烦恼,完成生命的彻底改善。这才是佛教存在于世的真正意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看护病人会犯煞犯冲吗

问: 朋友与亲戚有病苦,当我欲前往探望病人之际,相...

如何找到出世与入世的平衡点

问: 末学如何来找到解行并重,世界法物质的累加与出...

如何保持内心清净

问: 面对这缤纷的世界,如何保持内心清净? 大安法师...

佛为什么不现身让众生看见

问: 众生不信佛法,阿弥陀佛为什么不大放光明,显示...

如何对治修行中的懈怠

问: 如何对治修行中的懈怠? 慧律法师答: 对治懈怠...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的含义

问: 请开示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的含义。 大安法师...

星云大师《如何处理得失》

各位都是退休公教人员,从年轻的时候,就为国家社会服...

为家人买肉和烟酒会影响往生吗

问: 我想吃长素和受持五戒,但是身边家人朋友要我帮...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观无量寿佛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印光法师 人生世间,祸福吉...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

如何理解佛教的「无我」

问: 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无我? 济群法师答: 我们每天...

面对逆境如何做到处之泰然

面对同样的境界时,不同人会有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区...

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

问: 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 济群法师...

富足生活极具诱惑力,但财富等同于幸福吗

近几个世纪以来,科技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崭新的生活。尤...

【佛教词典】遗落食戒缘起

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居士设食。六群手把...

【佛教词典】法身略由三处应知依止

【法身略由三处应知依止】 p0766   摄论三卷十六页云...

圣严法师:不以自我为中心

《心经》中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是化解、对治「五...

【推荐】最大的成功莫过于豁达的胸怀

楼下有个杂货店,开店的是位老人,面容慈祥,性情开朗...

临终是否要在佛号上才能往生

大家可以看看四十八愿的其中三愿十八愿,十九愿,二十...

本来什么都没有,只是循业发现而已

《楞严经》把我们一念心性的体用做一个说明,如来藏简...

掉举的三种情况

第四弃掉悔盖:掉有三种: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

【推荐】方海权《日行一善》

一、行善积德篇 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能使自身得福最快,...

佛说骨节烦疼因缘

佛住止在阿耨大泉时,有五百位大比丘众随侍在侧,皆是...

圣严法师《勿把可敬的对手当做敌人》

对立不见得是坏事,有时候相反的两个立场,往往能激发...

做人的四个基本条件

应笑而不笑,应喜而不喜,应慈而不慈,闻恶而不改,闻...

密勒日巴之歌

年轻像夏日之花朵,很快就凋谢了。 老年如火势蔓延至...

净土宗如何看待持戒

问: 净土宗如何看待持戒? 大安法师答: 大家都知道...

受持八关斋戒,栽培出世的善根

接着介绍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为什么在家众受五戒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