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梦参老和尚讲《金刚经》

2018/03/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三天】

大家知道我们讲金刚经,金刚经教我们做什么啊?教我们不要执着!但是我们的心啊,非要执着不可,哎,特别怪!例如说有几个问题,大家请我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叫你不要生心嘛!叫你不执着!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你心还能生吗?那就叫无生嘛!就是让你不生,无生才无灭,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生!知道吧!不著色生心,不著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什么都不执着了,这个心还怎么生?这是指着妄心说的,咱们待在禅堂里头,不是经常班首师父给我们讲开示?“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我们那狂妄的心啊,一时不停,总是要攀缘,要有点执着,当你一切都无所住的时候而生其心,就告诉你不生心呐!不用文字言说,你不要瞎想!就这么句话。在禅堂用功的时候,一进禅堂里头,师父、维那师告诉你了:身心放下。当要做功夫的时候,香板一打,让你放下,什么都不要执着。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既然是无住了,你心不生了,这叫无生,无生呢也就无灭了。因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我多一点解释,告诉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没有,你解释什么呢?还要多解释吗?越多解释你越生心,这是虚妄的心,咱们众生心就是放不下,特别我们在禅堂用功,告诉你了这是选佛场。怎么样能成佛?心空及第归。你必须得先把心空掉,但是众生心呢,总要捞摸点东西,总要执着点东西,你给他把境夺了,金刚经说夺境,一切境都给它消灭掉,不夺境你心生不起来了,就是让你不生啊!多一点解释你就糊涂了,越解释多了就越糊涂,咱们学禅的人,禅门一支香,这柱香点起,在那一坐顿超直入,立证菩提,但有言说,都无实意,是灭断言说的。

我们第一句话,请诸位师父参话头,参过没有啊?当你没说话,前头是什么?话头话头啊!当你一说出就是话尾巴了,就不是话头了,还什么话头呢?参话头就是让你达到无言说,当你没说话的前头,你参吧,是什么?这是机锋啊!当你说出来,就没有实义了。你参话头是什么?就要你不生心不动念!当你一起念一生心就不是话头了,一生心就动念了,就是话尾巴了,那还叫什么话头呢?就像我们另一种说法也是跟这个意义是一样的:父母未生之前的,谁是我啊!就是我爸爸我妈妈没生我之前,我在哪里啊?这是第一个参的。生我之后我是谁?你有这个肉体了,受了生之后了,就是说,我在哪里啊?我到底是谁?谁是我?我是谁?因此呢,金刚经是启示什么,让你是离言说,不要起心动念,言语道断。言语这条道路啊,断绝了。没有,心行处灭,心里的思想,心识的运转没有了。灭就是没有了。咱们要纠正一个什么东西,古人告诉我们:越描越黑。你不说还好一点,越说是非越多,给他截止不说了,没有啦!所以咱这修禅的人言语道断,离开语言,心行处灭,心什么思想都没有,心的运动停下来了,没有心。

生住异灭四相,让我多解释一点。生住异灭四相就是没有生相,一切事物生起,这是生相了,生而后住,生来就住啊。咱们举个例吧,当我们生下来就住世了,从不会说话到渐渐会说话,会运动了,那要生活,得学本事啊!那你在住世的时候必须得学。要住嘛,要生存嘛。在这个住的时候他起变异,咱从生下来随时在变,一岁变到十岁,十岁变到二十岁,这个变异过程就是生成过程,大家去分析一下,你生了之后就是在向灭了走,生住异灭四相是轮流的,没有一刻停的。生时候,愿他快点长大,大的时候渐渐就快老了,老了完了就死了。生、住、异、灭循环。什么是生、住、异、灭相?咱们每个人受的、想的一切事物,咱们的寺庙每天都在变,它每天不停的变化,往什么地方变呢!往了灭了变,到最后消失掉,咱们这个地球尽管它多少亿万万年,它每天都在变啊!没有一时刻的停,这就是异相了。这个住相是没有的啦!看着是住,那有住相啊!它不停地演变,从住到异了,咱必须都用显现变,那十岁孩子绝不是大人,它就变啦!那就叫异啊!异是变化的意思,两岁它不停留,它变三十,三十变四十,变完了它消失了,就产生意外,不让这个规矩循环。有没有两岁死的啊!有没有十几岁死的啊!这个四相随时变化的,不是固定的,循着一切事物它的成长到它的变坏,就要你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演变当中,没有固定的。生灭,生灭法中间加住相异相其实就是生灭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那生灭灭己呢!寂灭为乐,就是佛教授我们的,这样来理解就对了。好,那么简单地把这个想问我的问题跟你们说一下,再重复一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告诉你无生,你怎么样能达到无生的境界呢?诸法不住啊!没有体性的啦!一切都无住,你这个心怎么生嘛!心不生,种种法没有,心生,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这个意思啊!本来是在教你的时候跟你说明,对我们参禅的道友可不要说明,为什么?让你参嘛!都跟你说明白了你参什么?你就不参啦!就让你参,参就是不懂父母未生我的时候,参啊!你参吧!那时候我在那里,生下我来我又是谁呢!这些个问题是让你参的,参明白了,这叫开悟啊!但是这个历程可能是三年五载,可能是三二十年。我看我们那个走廊墙上写着的:“参话头”。你参吧!当你没说话前头是什么?那个你要明白了就叫开悟了。就要你明白那个没说话前头谁是我,这个意思叫你破我执,在教下讲不要执着,没有我,就这么个意思,所以我们参就是参父母未生之前谁是我,生了我之后我又是谁,这就是要你参的呀!说破了还参什么?所以参话头,乃至写个参话头,这个已经话尾巴了,不是话头啦!有语言有文字都不是话头,这个没有说话以前,你参吧:“是什么?”这才叫做参话头。要跟你说出来那还有什么意思了嘛!那还参什么了嘛!简单说:没有说话以前,没有、什么都没有。因此呢,说一切众生他不理解,他非要找一个明白,越明白越糊涂,明白得越多糊涂越大。

举个故事说吧:苏东坡跟佛印禅师,到寺庙里头来逛庙,佛印禅师带着苏东坡,苏东坡看到观音菩萨塑像前观音菩萨拿个念珠,塑像塑一个念珠,苏东坡就问佛印禅师说:观世音菩萨塑个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啊!佛印禅师说: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呀!这苏东坡就迷惑了,说:观世音菩萨拿念珠念“观世音菩萨”,还要计数,哎呀,佛印禅师你给我解释、解释。佛印禅师说:这是你自己的事,你参去吧!我不给你解释。两人继续在庙里头逛,出了庙了,苏东坡跟佛印禅师说:不要你说,我明白了。佛印禅师问他说:你明白了什么?求人不如求己呀!就是观音菩萨拿念珠,观音菩萨说求人不如求己。咱们今天可能还没明白,这就是让你反闻闻自性。

楞严经上说“反闻闻自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所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得闻如来如是章句,生实信否?”佛你说这句话,这种教导,众生能信吗?这是我们今天前头解释这些话,这种道理甚深难得理解啊。为什么?无相法门,叫你心什么都不住,乃至布施不要执著相,就是平等了。对一切众生如佛想,普见一切众生都把他当成佛,见众生不见众生相,见众生的法身,所以你布施时候你不执着钱的数字多少,也不要执着这个老和尚当供养,这个小和尚没修行我就不供养,这就叫执着,不平等。平等供养,对一切众生平等。平等,这佛指的是啊,见性成佛呀,见到法身啊,你对一切众生都把他看成佛,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甚深般若波罗密。

刚才没有讲经文,跟大家解释这些问题都是甚深般若波罗密。看话头,什么是话头?甚深般若波罗密。所以须菩提问佛说:佛啊你这样说话,那众生能信吗?那众生有这个智慧信入吗?佛就驳斥须菩提:说你这个说法、看法、认识问题的认识法不对,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样说,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到后五百岁——这个时候是佛在世给他说的呀。说现在起等我灭后五百年,那个时候就有人信我这句话,持戒的,修福的,有善根的,他对我说的这个能生起信心,不执著一切相,要见诸相虚妄,则见如来。相都是假的,假的就是不住法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一切无所住,那心还怎么生呢?就达到无生了。这佛就让你证得无生理呀。刚才我们问这句话也是这个含义呀,说让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还生其心哩,是要你生而无生,无相无著而生,就这么个意思。无所住,心不能生嘛,这个不生的才是真心哩,就达到无生无灭。不生的就不灭了,有生就有灭,无生无灭,这个道理得大家多用心,多用脑子啊,用心哩,你观哩,不要在语言文字上讲去。

所以佛给须菩提说,在我灭后五百年,有善根的众生修戒修福的,他对我的这个话能生信心。所以我们大家学《金刚经》我们都能生起信心,相信佛说是实实在在的,都以这个为实在的,那么说明了这个人他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的善根哩,他在无量千万佛所种的善根。那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现在能够听到般若波罗密经,能够听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个名字,还不说你内容理解,你就能听到一个名字,你也不是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啊,是千万生种的善根啊!为什么?咱们这儿已经离佛二千五百多年了,在另一种算法三千多年了,不是一个五百年了,已是五个五百年,六个五百年了,你还能听到《金刚经》,你不谤毁,还信,功德就无量。

佛曾经这样预言:佛在涅磐了之后,佛不在世间了,佛灭度后第一个五百年之内呀,有很多闻法证果得解脱的!第一个五百年,那时跟佛在世时很相似,闻法,修道,证初果,证二果,证三果,证四果,证道的人很多的,等佛灭度第二个五百年,就是一千年啦,这个时候众生啊,修禅定的多,而且修得非常坚固坚定。佛灭后第三个五百年呢,多闻坚固,闻法的多,说法也多了,有说的才有闻的嘛,叫多闻坚固。坚固,就是这个世间上多数都是说法者,都能闻法,坚固是这个含义。

第一个五百年都能够学佛法成道,第二个五百年,闻到佛法就能修禅定,得禅定的功夫,第三个五百年就是多闻啦,第四个五百年就是二千年,修庙,建塔,建寺,做这功德的非常多,这个时间也过去了,咱们现在是第五个五百年,斗争坚固,以后啊,第六个五百年,第七个五百年,全是斗争坚固。社会上战乱,乃至佛弟子跟佛弟子的战斗,寺庙里的争斗,夺庙产的很多呀,这是第五个五百年,斗争坚固,以后就是末法啦。

所以在这段经义上讲,闻到这个《金刚经》这种章句,闻到这个说法啦就是乃至一念生净心者,清净心。什么叫无念的清净心呢?就是不执著,什么都看破了,什么都放得下,只是一念放得下都不得了了,乃至一念生净心呢?什么叫净呢?就是恢复你本来面目,咱们禅堂就是佛的本来面目,回归你那个真心,乃至就这一念的真心起,这人善根都不得了了。佛跟须菩提说,这个人如来悉知悉见。那如来就知道他,也见到他,这个众生呢就这一念的闻到这种经,这个《金刚经》,能生起清净信心来,福德无量。为什么?他这个信一点染垢没有,清净的无相,无愿,无念,这么一个清净净心,所以佛就看见他啦,佛以佛眼观,能悉知悉见到这个人。

说这一念间能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这一念,如果时间再长一点,十念,百念,乃至到一天,这就不容易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人在这一念间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叫清净信。离了一切相,生起清净心,这一念的清净信心呐,那个福德就无量了。怎么解释呢?咱们学的是金刚般若波罗蜜,他这一念心,清净心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到了彼岸了。以智慧的力量,从此岸到达彼岸,从生死当中到了无生无灭的当中。但仅仅是一念哦,不是成就了。乃至一念生净心就这么大福德,为什么?何以故?因为在这一念当中,他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就这一念间,一念,无一切相,全是般若智慧,他心契合般若。在这一念所有的虚妄、妄执啊,全消灭了,消融了。那下一念就不行了,如果念念都能这样,那不就是佛了?这是佛举例来说了,假使这一念,它没有一切相了,没有一切相就达到无生,达到诸法无生,无生了呢也无灭,达到无生无灭,但是就是一念,如果能够念念都这样子,那就是佛了。

登了地的菩萨,见了法身,见了法身理他就证得了一份,佛的十份当中他证得了一份。达到十份了就圆满了。那可不是一念了,那就是念念。所以,从凡夫地一直到佛地,所有一切的地位相状,都是有名有相的,要达到无相,顿入,禅宗有这么句话:供养千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的道人。供养千佛的功德跟供养一个无心的道人的功德相提而并论,为什么?这就是无念。因为他已经清净了,达到清净无念的信心,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他把生灭心灭掉,生灭心灭掉呢,就是不生不灭了,就是悟得了,这叫没有妄念。这一念真的能消除一切的妄念,所以这一念的清净心啊就是不可思议的,这一念是般若波罗蜜,就这么个意思。

什么原因?何以故?是诸众生,要心取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要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要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他要我们的心啊,要离相,不要执著!首先在我们眼睛上看,男相,女相,老人,年轻,出家相,在家相,我看那小狗来回跑,人相跟狗相,这都叫众生相。如果你对这些个一律的都没有分别心,要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非相呢,就是心不取相,不执着我人众生寿者,也不执着什么叫正法,什么叫非法,一切无着,这叫般若波罗蜜。所以佛叫众生:放下吧!不应该取法,也没有什么非法,也没有什么正法。不应取法,正法跟非法、正邪是分别而说的,其实法本无生,一切诸法,没有生。

因境有,因外头的环境缘生诸法,这个意义很深的!所以我们看到一切诸法全是缘生的,缘生诸法无自性,没有他的体,所以他是变化的,是无常的,生灭的,因此不应该取非法,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非法,都不应该取。正法是对着非法说的,正对着邪说的。所以佛对须菩提说:如来不是常说吗,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捨,何况非法。这段文字呢,就说,佛跟须菩提说啊,知道我说的法,就像那个过河的船一样呢,像过河的筏子一样呢,摆渡啊,你要过河,得借只船,借这个筏子,过了河了,过了河了就算了,你还能把船背着吗?你过了河上岸了你就走吧,你还把船背到啊?你背得动吗?!它压下来压死你了。就是说我们人,或者闻到法,把佛所说的那个法啊,就当那个筏喻啊,是过渡的东西了。这还是正法,那非法呢?非法更不需要说了。正法也应当舍,正法都要舍,何况非法呢?所以这个事,佛跟须菩提说啊,怕须菩提不明白,所以用过河船来比喻,说我们在此岸要到彼岸,就像我们在过河,你得经过船,经过摆渡,把你从这边摆到那边去,你过了河了你就自在你就走了吧,办你的事去了吧,你能把那个船背到吗?佛所说的法,就是让你得解脱,你已经解脱了,成道了,那你不要再把佛说的法背着了,你放下吧!就是这么个意思。

佛说一切法,是方便善巧,为了消除你的业障,消除你的烦恼,等你业障跟你烦恼都消除了,你就成道了,你还背着佛的法做什么呢?这句话就这么一个含义,知道我说的法就像过河那个筏子一样的!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佛所说的正法都舍,都应该舍掉,何况世间一切法,世间事物你不要贪恋啦,就叫你放下一切、看破一切、一切不执着。这个在我们的禅堂道友们,他只是看一句话头,到禅堂修行的如果还念金刚经,咱们还讲金刚经就不是禅和子啦!是教下的,但是你学完了懂得这个道理,再回禅堂再参,参什么?参父母未生以前,参话头,你可以这样参啦!我未说话以前有什么?有东西可在吗?这叫话头,话头是什么也没有的啊!坐禅人就是要观,观什么?诸法皆空,要想我们以金刚经为例子呢,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坐在禅堂里头没个禅堂,什么都没有,那就顿超直入,立证菩提。

可有六个字:看破、放下、自在。自在就是空。空才自在,不空就不自在。这个意思啊!因为我们对佛法不明白,当我们明白了,经卷也不必太执著了。你放下吧!就是这个含义,所以说到这,佛又跟须菩提打招呼,须菩提你对这一段意思你怎么想的呀!你怎么看法,佛又再问须菩提,例如说,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说佛证了正等正觉啦!那须菩提当言是正确的啦!佛,你是证得正等正觉啦!如来有所说法耶,佛这几十年就是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佛问须菩提:你是不是看见佛成了道了,成了佛了!完了说法教化众生的?须菩提就如实答:世尊,如我解佛所说意啊!现在我明白了,我现在知道佛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一定的,什么法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啊?也无法如来可说,有法如来可说吗?为什么我这样说呢?何以故?如来所说的法不可取也不可说是正法、非法。非法呀!非非法呀!对呀!不对呀!都不可说,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啊!

须菩提这个时候他不随着佛的言转了,他明白了,无为法没有言说的,只是显现的,佛的真体、一切众生的性体,湛然寂静,不是语言能表达出来的,也没有什么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属于名相,所以一切都叫分别,都叫有为之法,但有言说都无实意,这一切的菩萨所证得的果位,二乘说证得之果位,他们所证得的不同。见真理啊!有大小、深浅之别,是有差别,但是这个差别都是不可取、不可说,说非法是错误的,说非非法也是错误的,但有言说都无实意啊!

一切言说只是表达,这个道理我们大家可以这样去想,我们说火的时候,你说火并不是火,像我们灯里头点的是什么?那是火,当你说火不是火,为什么?说火就是火,那么把你嘴就烧掉啦!你说什么只是一个表示而己,佛所说的法只是让人家领悟而己,领悟了就放下吧!这个含义呀!这就叫你悟得无相、无相的真理,没有言说,但有言说都无实意,言说是表达的意思,让你懂得跟你说火,你感觉热,跟你说水,你感到水是流动的、不停的,但是语言不是,语言只是表达而己,所以佛说一切法的时候,是对机说的啦!不是无的放矢。因为须菩提解答了,到这个时候,经过这些辩论啊,须菩提明白了,像我们众生本具的心性跟佛是无二无别的,你成佛也不是外边得来的,现在你迷了做众生也不是失掉了,迷了就是不显现,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因为修炼才得到的,是你自己本具的,是显现而己,那诸佛修成了,众生本具而没有修成,没有修就是这么个意思。像金子在矿石里头,夹在矿石里头,你没有把它取出来的时候是矿石并不是金子,等把石头都去掉,矿石里头取出了金子,经过煅炼、经过磨擦才能显现,就是这个一样的含义。因此啊,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是非法呀,非非法呀,是对呀,是不对呀,没有这个定义。为什么?一切贤圣是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啊!无为之法,它的体不可思议的。咱们一说到体啊,我们思想就想到有个实在的东西,法体是没有实在的东西的,把它比喻成虚空一样的,空有实体吗?没有!

当我们要明白我们这个心了啊,那可大得不得了,所以华严经上说: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那是我们心的本体,跟太虚空一样的,遍满法界的,这个都显心的。这一段经文啊,是我们这个金刚经的重要重点,因为须菩提问佛“云何住心”。这心怎么住?云何降伏其心?就说我这个心不住,我降伏不了我这的心。这就是佛给他说的,都是住心降心的方法呀。咱又要举一个例子说:心本无生,因境有。说你的心啊,静下来的时候,什么境界都没有,假使有个现象,人家喊你的名字,这就境界来了。你知人叫你,这叫因境有,对,因为有境相才显现,没有境界相呢,它就不会显现了。说心本无生,因境有,遇到什么个缘,遇到什么境界相,你心就马上生起了,什么境界相都没有,那心就无生了。境没有了,你心还有吗?心也就没有了,所以前面讲的无心道人,等到你的心都没有了就成了。那个无心可不是说是妄,“没有了”是真心显现,等你狂心顿歇,歇至菩提,你的智慧可就成就了。这段意思啊,就是让明心见性。不过不像禅堂那儿只让你一句话不说让你参。

这个给你解开了。说怎么达到无心。再说浅进,你任何不执着,你不执着跟你毫没关系。毫没关系,什么事物都跟你都没关系,你一执着,什么都跟你有关系,就是这样。因此呢,如来所说的法:“何以故”。如来所说的法不可取,也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呀。说佛说的法对啊,不对啊,当然有言说都无实意,因为什么,它是无为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啊,不是有为法显现的。这个道理啊,恐怕我们一般的,特别我们在家的道友他没法理解的。那你可以从初步、最初入手。说你的心,你坐这儿没有生,外边有个境界相,你心就随着境界相就生起来了,什么境界相都没有,你静下来,你的心什么也不生。

当有人喊你,喊你的名字,你心马上就生起了,又跟你说些个什么事儿,就心随境转。心随境转的时候,那你的心啊就不是真心了,是妄心,随妄的境界转。这个道理啊不是我们现在听这么几句话就明白的,那就没有众生了,都成佛了。这个中间还要你很多的去修行。去修行啊,因为在如来所说的文字,语言文字只是给你个代表,一个符号,要你在这个上取得认识。取得认识啊,你不要产生了虚妄的知见,你要悟得。悟得什么呢?无相,没有相。诸法无相,诸法真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有相,就是假的,它要坏,它要消灭。无相还要消灭吗?谁能把虚空消灭掉啊。就是这个意思。说知解越多了,与你本心距离越远,所以说一法不生,一念不起,这样的众生,容易达归本心。但是一切法,所有的言说,佛说法是因基说的啊。有什么样根基,给他说什么样法,但是你不明心的人,永远成不到佛。必须得明心。所以明心呢就要了达你自己。比如说我们念金刚经。金刚经教我们观,观诸法不生不灭。如果你不是这样观,你口里念,你心里不去行,你能得到吗?

佛叫我们不贪、不嗔、不痴,咱们举个例子说吧:人家惹了你了,骂你了,你脑子里就没个我,你不会生烦恼?你有个假名,你张三李四,人家骂张三,因为你是张三,你不舒服了,如果你是李四呢,他骂的张三,跟我没关系。就是这个含义。如果你没相,什么相都没有,那你对一切都不执着了,任何事物你都放的下,看的破。而每个众生他都不这样去想。咱们出生带什么来了啊?你带来什么东西来了啊?当妈妈生我们的时候,你什么也都没有,当你死了之后,现在火化,给你一烧,哪个是你啊?你还有什么啊?生你没带来什么东西,等你死了你也什么东西带不走,什么也都不是你。这个道理很简单的。明白吗?人人都明白。

这个很简单,人人都明白,但是为什么人放不下呢?这个中间有一个妄心,就是那个心不歇。所以对一切事物啊,你必须得加深入了解,经常观。观,咱们在语言当中随便说什么东西,全是”我的”,家庭眷属,一切物质,都是“我的”,中间必加“的”字。为什么呢?因为不是我,“我的”都不是我,但是属于我的,你把这个“的”字去掉,那“我就”在哪里?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头和我的身体,离开身体我在哪里?这个是“我的”啊,那我呢?这个叫我们观,观就是你思维,想想就是我们修行。你每天在这儿修行,那等你把我找到了,你开悟了。所以我们说开悟啊,他明白了。这肉体不是我,那说明了肉体你死了之后,你还有个真我存在。

人人说死了,死了,死了不了啊。死不了,什么呢?业还随着你,假使百千劫,经过亿万万年,你所造的业,就你作的业是善或者恶,不了,所作业不亡,随着你,你欠人的,一定得还,就是你业不了,假使你修道修成了,一下子空观成立了,了了,这一下永远了了。空了。因为世间人都在做那福德。

前段文字都辨的是智慧,只讲智慧。那以下的文字,佛就用了个福德,物质来形容这。形容什么呢?形容这个得失,形容有无,形容无念,形容无住。“须菩提于意云何”。说你怎么想的。凡是于意云何啊,佛都问须菩提。说你怎么思考,说你怎么想的?佛就跟他说,要是有个人有好多的财富,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有这么多的财物,咱们不用说三千大千世界了,咱们就说整个江西土地上的都是珠宝,这个说得大了,三千大千世界珠宝,一个佛所化度的地方,拿来作什么?布施给别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珠宝这个来布施,那这人所得的福德,该多了吧?“宁为多否”。多不多?须菩提言:甚多呀。这个福德啊太大了。“何以故”,为什么我说他多呢?

世尊。我说不是物质,说是精神,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不论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还是有穷尽的啦,它还是有尽的,才只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还不是十方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这是显的意思啊。说用这么些个七宝来供养给众生,来布施,福德该多吧?那么须菩提就接着说:是福德,即非福德相,是相不是性。你数量再多,还是有尽的时候,要是福德体呢,那就不尽了。这个所说的空意,就是咱们所说的一切物质,它毕竟是有限的,有数量的,不是它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么,还是有限量的,因此它的体、性那是真多,所以须菩提说甚多。甚多不是相,福德即非福德相。是故如来说福德多。福德不是福德性。

这段就告诉我们,般若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啊。须菩提是以智慧来答的,佛说的是以相上来说的,相,有相皆归尽。假使我们证到无为,那个福德无穷无尽了,凡是有为法都有尽的。那佛呢举这么个例子,要是人满三千大千的这个福德,很大吧。须菩提拿理上答的,佛说的啊,福德即非福德相。这个福德不算多,福德性才算多。那福德性是什么?是空,空啊。但是是胜意空,含着无量性功德。如来说福德多的意思,福德即非福德,是名福德。这是按世俗,须菩提答呢,按理上答的。佛所说的是事,事能显理,用理来成事,佛说这个意思是比喻的,不是显这个的。是显什么?显你能够听到金刚经的,受持金刚经的,显这个福德。

佛跟须菩提说:要是有人,于此经中。此经就是金刚经。受持多少呢?四句,就是四句话,一个偈颂,就叫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四句合起来,叫一个偈子。说你对金刚经仅仅受持四句话,不但自己受持了,还去给别人说,那这个福德可大了。大到什么程度,比那个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人啊,那福德大多少倍。那是有相的,这个是无相的。

“何以故”。佛对自己啊,自设问答,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须菩提啊,一切诸佛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说一切诸佛所证得的果,成了佛了,都是因为得闻得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一佛二佛啊,一切诸佛乃至佛所证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从金刚般若波罗蜜出来的。那这个功德可大了,那不是世间财物了。因此受持金刚经的四句偈,不要多,只有四句话就可以,完了不但自己受持,而且还给别人说,那这个福德呀比你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布施大的多,那个是有相的,这个是无相的,无相的永远不可坏,有相的都是有尽的,这个是无尽的。因此一切诸佛的成佛都是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而成就的,那佛又怕众生执着这个法。

须菩提啊,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不要执著啊一执著就不行了,所以在《金刚经》前头说后头就谴,谴呢就是让你不执著,一执著,一执著就不解脱了,一执著就有形相了,但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无相法门,大千世界是有相的,而佛证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相的,这怎能相比啊?此经的功德是让你去一些执著,去一些障碍,将来圆满佛果的,一切诸法,一切诸佛的成就都是从金刚般若波罗蜜而产生的,所以我们现在学金刚般若波罗蜜,尽管我们还不能深入,还不能悟得,你就从现象上能听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这个名字,功德无量。为什么?这是无相法门,因此,你闻到《金刚经》一句话胜过你得世界财富三千大千世界,因为那个能失掉,你这个闻了金刚经般若波罗蜜经的种子永远不会失掉,永远不会失掉。所以说一切佛从此经出,一切法从此经出。这是真缔里说的,叫《金刚经》的真实性,《金刚经》所产生的真实性。因此说诸佛皆从此经出,原因在此。

那么,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你能遇到,你的耳根能听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这个名字,就有这么大的善根,就有这么大的力量,但是你要受持,你信,信产生力度,有力量了,有力量就领受,不只相信,还要领受,“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四句话,你要能够经常这样念,经常理解,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的。你要是说《金刚经》,现在你没开悟没有证得,那如果你一天念一遍,念上几年,如果念上十年,你对全经的意思啊即使没有大彻大悟,也已经明白很多了,这叫受持。受持之后所产生的力度那就更大了,更大了,那么依着《金刚经〉》而开悟,悟得了,悟得了什么呢?你就是了生死了,不受生死轮回所约束。

你有这个种子种下去,你生死一定了,今生没了,来生,来生没了,再来生,因为这种金刚种子在你根深蒂固思想里头,它种下去了,它要生根,它要发芽,它要成长,你生生世世的都会受持读诵,因此联想到我们现在能听到《金刚经》的名字,咱们前头已经讲了,前面佛已经说过了,不是一生二生千百生所受持过的,那是亿万生,不然你遇不到,遇不到《金刚经》的名字,听个名字都不容易,你还容易学它义理吗?

以下佛就讲诸相无相,乃至诸相一相,一切相是虚妄的,一切性是真实的,说一相无相,以下就讲无相分,不要执著,咱们肉体是假的,随时消灭的,但是我们这个性体永远不会消灭。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又问须菩提了,说你怎么想啊?“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说:“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这意思说一相无相,上面所讲的法是不可取不可说,那人家就疑惑了,那声闻所证的果是真的,是假的?是不是证的?那不是有取吗?有证吗?因此,佛这样子假设证人问到:须菩提,你怎么样想的?“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说证了初果的人。须陀洹是证了初果的人,说证了初果的人呢他是不是就这样想法?说:我证了须陀洹果位了?须菩提:“不也,世尊。”什么缘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那就是初果的圣人啊!须陀洹看破了,对人间的事物看破了,他把见烦恼断了,见什么不起分别了,说证了果哩,断了惑了。惑是迷惑呀,不被这个见的迷惑。佛问须菩提说,你怎么样想的,须陀洹,证了须陀洹果位的人他是不是有这个念头:我得了须陀洹果了,我证得初果了。

须菩提:“不也,世尊。”须菩提说不是这个样子,什么原因呢?“须陀洹名为入流”。入流啊,入了圣人的流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圣人啦,虽然没有全部了生死,已经把见惑断了,断了,入流无所入。为什么说无所入呢?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啊,对六尘境界相他不起分别了,他不为六尘境界相所转,这就证了初果的圣人。那么一般的没有证这个果位的人,见色就起分别,闻声也起爱憎,香味触法都执著贪享,有是非观念。须陀洹证得了,对这个色声香味触法呢,他不起分别,没有迷惑了,他明白了,全是假的,不为色生香味触法所迷,就这个意思。咱们凡夫呢?就被色生香味触法而迷,吃好的,穿好的,有分别心啊,有贪爱心。证了初果,他在这些个事物上不起贪爱心了,不起分别心了,因此就叫证了果了,断了这种迷惑。咱们见什么分别什么,等证了初果的人,他见惑断了,他不起分别了。这个断惑,看来是出凡入圣,但是这一步非常难,难啊!在凡夫,突然证了圣果,那佛形容这“如四十里路急流水”。说从那个山坡往下流,大概四十华里,那股力量,能够把他断绝了,使他不流,得有这么大力量。

咱们见色,生贪爱心,好的,就想取,这不高兴的,就想舍,舍又舍不掉,取又取不着,这叫迷惑。证了初果的圣人呢,他没有这种思想了,他能断,所以佛形容“如断四十里路急流水”。但是,看来是入圣道的时候,这个是第一步,但是在这大菩萨看到这初果呀,他看着很小,在我们一般的我们出家人学了佛法的,对于初果圣人呢,这小果,证不证没什么关系,其实是你能断了这个见惑无分别,就很难很难了!很难很难了!咱们见什么起贪爱心,见什么起分别心,因此而造的业,造的这个染业啊,很重很重!若能把这个断了,第一步就达到了。但这也是入空意啊,入空意啊!在这个空的当中呢,没有色生香味触法,也得悟到空理,那叫顿断,悟到空理那叫顿断啊!因为须陀洹他现在入到圣流,入了圣位了,入了圣流,从凡夫地出入圣流已经非常不容易,非常不容易!他见什么能够断贪爱心,那我们呢?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牵引了,牵了,你随着外头的业缘转化,外头的业缘,你见什么分别什么,见什么贪爱什么。所以,能断个见惑,不被六尘境界牵引,已经非常不容易,但是对我们说般若波罗蜜的人啊,这个不是我们的目标,不是我们的目标啊。那下回再讲吧,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0:00 / 0:00
《金刚经》(真如禅寺)1
《金刚经》(真如禅寺)2
《金刚经》(真如禅寺)3
《金刚经》(真如禅寺)4
《金刚经》(真如禅寺)5
《金刚经》(真如禅寺)6
《金刚经》(真如禅寺)7
《金刚经》(真如禅寺)8
《金刚经》(真如禅寺)9
《金刚经》(真如禅寺)10
《金刚经》(真如禅寺)11
《金刚经》(真如禅寺)12
《金刚经》(真如禅寺)13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从信仰式念佛提升到智慧引导式的念佛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把我们念佛的人,大方向分成两...

读《金刚经》一年,却看不破情字怎么办

问: 大师您好,我读《金刚经》近一年了,外貌变的愈...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与持诵事迹

金刚经十大威力依《金刚般若经旨赞》开示:此经有『十...

「远离颠倒梦想」中的四种颠倒

若如大火能烧尽一切执著,不仅对有为法不应起执著,对...

《金刚经》教我们做什么

大家知道我们讲《金刚经》,《金刚经》教我们做什么啊...

圣严法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问:这句话是不是叫我们不要执着,但也不要因无所执着...

如何理解「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问: 如何理解《金刚经》中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

怎样理解一切法得成于忍

问: 师父,《金刚经》上讲一切法得成于忍中的这个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注音版】往生论

往生论...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梦参老和尚:心经上的第一个字

《心经》上的第一个字就叫你观,观就是思惟,思惟就是...

梦参老和尚《了生死》

祝各位道友吉祥!今天要跟大家讲讲什么呢?了生死。 我...

修行起来为何很困难不容易成就

要如何修行?有几个重要的观点是我们应当要先认识的。...

「辗转施」的功德更大

往往有这样的弟子、这样的道友,若他给我一件东西,他...

【佛教词典】法界观门

(书名)一卷,华严初祖终南杜顺着。明三重之法界观,...

【佛教词典】一炷

(杂语)烧香一次,又灯明一次。楞严经六曰:于身上爇...

没有文化的人,念阿弥陀佛圣号就可以

现在信徒来皈依三宝的也很多,皈依三宝就是皈依过了之...

怎样才能留住你的护法神

依《阿含经》表示,每个人一出生时,就有鬼神随侍左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整个中国陷入了战争之中。...

成功的两步

有一位禅师欲到普陀寺去朝拜,以酬宿愿。 寺庙,距离...

感受是跟你的业力有关系

诸位要知道一个事情,当你看到某一个人,你起快乐的感...

心中的贪念就是贫穷的种子

我们今天总说缺钱,找不到工作,但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

修药师法门是否比弥陀法门好

问: 有人说弥陀法门是送死的法门,如果修药师法门,...

大安法师:持名念佛的方法

问:念佛法门下手易而得效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持...

念佛人要把成佛的心发起来

问: 省庵大师在《西方发愿文注》中说:念佛而不发大菩...

自从学佛后跟人格格不入....

一个居士说:自从学佛后,似乎跟人处处格格不入了,因...

波斯匿王的慈悲胸怀

过去,波斯匿王与阿阇世王两军交战,二国战力相当,但...

佛法的修学要先修心再修相

诈跟诳的共同点─都是创造一个假相来欺骗别人。我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