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念佛与消业

智一法师  2012/09/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业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佛教不但把世间的贫富贵贱、人生的一切际遇归根于业(行为)的结果,而且也认为业是生死轮回的主因,是解脱生死、修行和成佛的一大障碍。因此,消除业障成为修学佛法之人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念佛法门是一个他力法门。通过念佛,冀期与诸佛菩萨相应,凭籍诸佛菩萨的悲愿之力而往生净土,从而达到摆脱人间苦难、脱离生死轮回的目的。

这个他力法门是释迦牟尼佛悲悯未法众生业障深重、根机愚钝,无力自我解脱,因此权巧方便而善说的一个法门。在原始佛教及自诩保留最原始佛法的上座部佛教,他们提倡自力解脱,因此通过念佛而寻求解脱的他力法门不被推重。但是在中国,由于历代高僧大德们的大力弘扬,他力的念佛法门极其兴盛,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说法。近世,由于莲池大师、印光大师、净空法师和黄念祖老居士等的极力提倡弘扬,念佛之声更是处处可闻。

由于业是生死轮回的主因,修行解脱的一大障碍,因此欲往生净土者,必然也须消除业障。因此,诸净土经论都提到念佛具有消除罪业之功德神力。如《观无量寿佛经》云:“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又云:“阿弥陀佛大慈悲,十力威德难赞说。称名一声起一念,八十亿劫罪皆除。”

《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卷上说:“若发信心念佛功德。而造佛像。一切业障。皆得消除。于生死中。速出无碍。”《佛说大阿弥陀经》也说:“西方极乐世界尊,无量寿佛世希有;能灭无始亿劫业,令彼苦恼悉消除。”

由上可见,念佛是可以消业的。但是,为什么念佛可以消除罪业呢?它的道理何在。根据佛教,罪业是一种由不净心所造作的行为。念佛,也是一种行为,是一种由清净心所造作的行为。那么念佛消业,岂不是以一种行为去消除另外一种行为吗?依据因果律,凡是行为都将有其自身的结果。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么,吾人过去或现在所造的罪业,都必将有其相应的罪报。念佛,是一种清净的善业,也必将有其相应的善报。如果说念佛能够消业,岂不是说善恶能够相互抵消吗?这岂不是有违“善恶各有报”的因果法则吗?那么,为什么经上却说念佛可以消业呢?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念佛消业这一思想呢?

首先,必须指出我们之所以会有以上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常常受到世间的语言文字所局限,我们的理解力也常常停留在语言文字的一些表层涵义上。正如,佛教的‘空’的概念,往往被人肤浅地理解为虚无或空无一物,因而误以为佛教是在提倡一种消极悲观的遁世思想。

念佛消业的真正涵义,不应理解为以一种行为去消除另外一种行为。依据佛教,行为是不能消除或抹灭的。吾人所造作的每一行为,虽然行为已成过去,但都会留下一股力量,即是业力。业力,在没有感得业报之前,一直潜留着,等待因缘生起。无论经过多长时间,如果因缘不具足的话,业力将无法现起业报,但业力也不会消失。正如经上所言:“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生。”

因此,消业的真正涵义,不应理解为消除行为(业)的自体,而是通过止自息或改变业报现起所需要之助缘(业缘),令其因缘不具足,从而消除或避免其可能现起的业报,因为:“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生。”换句话说,如果因缘不具足的话,果报也就不现起了。那么,人们接着可能会问,念佛又如何能够止息或改变业缘,从而令业报不现起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去理解。

其一:依据他力,改变业缘。念佛法门,是一个他力法门。通过称念诸佛菩萨名号,以求得诸佛菩萨的力量加持,从而达到消除或改变业报的可能性。这个道理可以三个譬喻说明。

A.佛力如日,能融万物。

诸佛菩萨具有悲愿之力,强烈犹如火热的日光一般,它不但能消霜融雪,也能曝晒万物。世间任何植物,在烈日的曝晒之下,都将枯萎而失去生机。同样的道理,众生的一切罪业,在诸佛菩萨的强烈的悲愿之烈日的曝晒之下,也都将枯萎而不再有果报现起的可能性了。因此,众生无论有多大的罪业,通过至诚念佛,便能得到诸佛菩萨的力量加持,从而消除了业报现起的可能性。

B.佛力如灯,能破百暗。

诸佛菩萨的悲愿之力,光明犹如灯光一样,能破除一切黑暗。虽然凡夫众生,在过去世可能造下了无边罪业,这些罪业沉重犹如黑夜一般。但是通过至诚念佛,便能得到诸佛菩萨的悲愿之力的加持,所有的罪业,在诸佛菩萨的悲愿之力的光照之下,都将隐匿消失,而不再存在。好比暗房,若点起一盏明点,黑暗便不再存在。

C.佛力如船,能载重物

在《那先比丘经》里有这么一段对话。“卿曹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藏。临欲死时念佛。死后者皆生天上。我不信是语。复言杀一生死即入泥犁中。我不信是也。那先问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没耶。王言其石没。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宁没不。王言不没。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中。便生天上。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佛经死后便入泥犁。”

凡夫众生在过去或现世虽造下了无量无数的罪业,而每一罪业都有可能令他们堕落地狱之中。但是通过至诚念佛,借助诸佛菩萨的悲愿之船只的运载支持,便能避免堕落地狱之中,反能往生净土。正如那先比丘所譬喻那样‘一石能没水中,百石却因船故而不没水中。’众生虽有重业,却因念佛之力而不堕泥犁(地狱)。

在以上的三个譬喻中,日、灯和船都象征了念佛之功用,说明了念佛为何具有消除或避免业报现起之力量的道理。

其二:依据自力,止息业缘。念佛不但是一个他力法门,同时也是一个自力法门。念佛法门的要旨在于一个“念”字。念佛之人,必须专心念佛,系心于佛,这才能感得诸佛菩萨的现身加持。因此,《阿弥陀经》说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世间众生,之所以造业感果,便是因为心不清净,心念杂乱,妄想纷飞。通过专注念佛,使心系念于佛,达到一心不乱,则妄想杂念便不再有机会生起。如果不再兴起妄想杂念,也就止息了造作恶业之一切因缘。若心清净,不再造作恶业,过去所造作之罪业也就失去了生起果报之因缘,从而不再现起果报。正如世间之花草树木之种,若无阳光水分之照耀湿润,便会枯萎死去。同样的道理,如果念佛之人,系心于佛,专注念佛,过去恶业,便将失去了现前烦恼之湿润而不再现起果报。此时,无须诸佛菩萨的悲愿之力的加持,自身就能消除或避免果报之现起。由此可见,念佛其实也具足了自力消业之理。

其三:念佛实相,罪性本空。

佛为觉者之意。一切诸佛之所以被尊称为佛,便是因为他们已体证诸法之实相。因此,佛其实也象征了诸法实相。念佛的最高境界,不只是口头上的称念佛名,而是要深入地观察诸法之实相,从而体证诸法实相。从诸法实相的角度看,一切事物皆是缘起生灭法,它们如幻如化,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自体性。同样的道理,罪业也是缘起生灭法,自性本空的。念佛之人,如果通过念佛而体悟了诸法实相之理,便不会再为过去所造之虚幻罪业所困扰,从而达到了消除罪业的目的。

通过以上三个角度的观察,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了念佛消业的真正内涵。这种思想的提出是有着理论根据的,也符合缘起的因果法则。正确认识念佛消业的道理,不但有助于我们修行念佛,同时也能端正我们现世人生生活的态度。明白人生并非宿命,而是业感缘起的。只要积极进取,多行善事,便能消除或改变我们宿世恶业所可能带来的恶报,从而拥有一个更美好更快乐的人生。如果悲观消沉,不思进取,不多行善事,便会受到宿世恶业的牵引托累,从而将使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艰难。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业障并不是障碍我们的关键

其实我们不能怪业力给我们痛苦,业力它只做了一件事情...

持名念佛的胜妙功用

疏文:今念佛者,以佛大愿摄受,大力匡持。威莫敢干,...

我们要有这两种的决定相信

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

李炳南居士《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1.西方极乐世界从什么地方去? 从心上去。这个问题必...

【推荐】净业持名四十八法

自序 若论净土,法门广大。诸上善人,依佛教而往生者...

念佛打妄想是什么原因

问: 我阿弥陀佛念到今天,还是打妄想,这是什么原因...

正如法师《念佛以求生西方为究竟》

(第一日)念佛的利益 念佛,乃种植善根福德因缘,其...

信愿行三资粮和念佛的方法

诸位善知识,今天奉家师慈老的面谕,与诸位结缘,并请...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因为我们的愚痴,过去已经付出了惨痛代价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 世界到头终有坏,人...

念佛的精进与调适

各人应尽最大的力量去念佛,但须各自量力,不可用力太...

拜佛时为什么要烧香点灯

香烛是象征心香和心光。因为众生和佛一样,本来有着心...

你有三分的修行,佛菩萨就会给你七分的感应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

【佛教词典】摄受有三障

【摄受有三障】 p1459 辩中边论上卷十二页云:发菩提心...

【佛教词典】解脱幢相衣

(衣服)袈裟之异名。袈裟为求解脱人所服,而不为邪所...

净土法门的至简至易

净土法门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胜异方便,速疾解脱。 这跟之...

如何对治修行中的懈怠

问: 如何对治修行中的懈怠? 慧律法师答: 对治懈怠...

星云大师《什么是禅》

今天和大家讲的题目是《什么是禅?》。凡是对佛教有研...

10种有益皮肤健康的食物

好皮肤也靠吃出来。美国《预防》杂志最新载文,刊出了...

杀业之结,唯食肉最为酷烈

原文: 旷观古今,治时少而乱时多,纵令大治,亦不过百...

日行一善

人们相互之间喜欢祝愿吉祥如意,其实这仅是良好心愿,...

少年时代的玄奘大师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少年时代,少年时代是萌发理想的时...

睡莲花开的声音

有时候,最后结局的定夺往往来源于内心的信心。 我们...

以三见阐明破三关

修行要在实行,不是口说就能起作用的。此事无形无相,...

孝顺的哥哥

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女主人留下一子往生了。男主人不...

身患恶疮见佛陀,阿阇世王惭悔得救

提婆达多灭亡以后,阿阇世王并不因他的灭亡而悲哀,反...

乐于睡眠的二十种过失

《大宝积经》中,佛陀对弥勒佛说:应当观察喜欢睡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