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口业清净,自然有功德效用产生

2014/02/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口业清净,自然有功德效用产生

《说文解字注》阐述“话”字之义,即是会合善言。所以,真正会说“话”之人,所说之言,必是善语,令闻者心开意解,清耳悦心。

人在社会中,跟他人相处,处理各种问题,说话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能说话或者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文字就都形成了口业。话也有好话和坏话之分,这就给自己造下了善与恶的果报。

《无量寿经》教我们善护“口、身、意”三业,并把口业摆在第一,头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一句话极重要,它告诉我们学佛要先从“口业”开始,其次才是“身业”和“意业”。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步一步慢慢的变化过来的,这是渐教,不同于顿教。因为顿教只要一个“善护意业”就可以了,意业清净了,身和口怎么还会不清净呢?这也是佛教度化众生的不同方法,让根性不同的人都能化度。

众生内心有瞠心、嫉妒、骄慢等烦恼,因而易犯种种口过,或说话挑拨离间、恶口骂人、说不实的话欺诳他人;或说秽语、无意义的话,乃至毁谤佛、法、僧及一切众生等。由于口犯种种过失,导致今生有所言说,人不喜听、亦不信受;乃至后世贫穷下贱、容颜丑陋。而修行若能远离四种口过,未来即能感得如佛的清净梵音声,说法度众无有障碍。此外,口不犯四过,以真诚心待人处世,不但能得人信赖、尊重,念佛、持咒、诵经也会有感应,因为口业清净,自然有清净的功德效用产生。所以善护口业,就要先从清净口业开始,而清净口业就要不犯口过。

口过有四种:两舌、恶口、妄语、绮语。

“两舌”即是于两人之间挑拨离间;如看到张三说李四不好,见到李四就说张三不好;或是见他吵架,甚至于打架,自己在旁边看笑话、说风凉话,这些就是两舌。俗谚云:“嘴巴两片皮,说好说坏都是你。”

就拿夫妻吵架来说,有人劝架,若是不会说话,到两人面前,这人在丈夫的面前就会批评妻子的种种缺点,结果导致丈夫更加对妻子有意见,而在妻子面前,这人就会历数丈夫的许多劣行,煽风点火地让妻子更痛恨丈夫,可想而知这后果是越来越糟糕,甚至为此而离婚的也不少见。但是到最后,丈夫和妻子往往会同时憎恨的这个人恰恰是那个两舌的人,因为他分明没安好心,分明是在挑拨离间。

“恶口”是以粗言恶语骂人,致使他人起烦恼;或逢天雨、刮风,令身心感觉不适,即开始骂风骂雨;乃至骂畜生,不论骂詈的对象是有情或无情,这些都属于恶口。一般人对一些不经意的恶口讲成习惯,自己不容易察觉,境界一现前,很自然就讲了出来,话一出口,坏了事还不知道。

例如有人以“老子”为口头语,开口闭口离不开这两个字作点缀,虽是口头语,也是属于一种恶口的习惯。有一次,喜欢说“老子”口头语的这个人去买菜。到菜市场一个菜摊前问黄瓜多少钱一斤,摊主回答一个价钱,这人嫌贵,于是说了一句“老子不买了”就要走。可是卖菜的不高兴了,说:“你是谁老子?我还是你爷爷呢!”结果两个人就此吵了起来,最后大打出手。这就是恶口,无意中说了得罪人自己还不知道。

《大智度论》中记载有位毕陵伽婆蹉尊者,每天都到恒河对岸去化缘,每次要过恒河时就跟水神讲:“小婢,我要过河了,给我开路!”因为毕陵伽婆蹉尊者是证到罗汉的圣者,堪受三界众生所尊重,所以水神一听到尊者的话,马上就帮他开路。但是时间久了,水神心中起了烦恼:“奇怪,我帮尊者开路,尊者不但不感激我,还骂我是小婢,这口气实在很难咽下去。”就去找佛陀评理。

佛陀于是把毕陵伽婆蹉尊者找来,问他:“你每次到恒河对岸化缘托钵时,水神都帮你开路,你怎么还骂他是小婢!实在不应该。”毕陵伽婆蹉尊者说:“我并无意要骂水神,只是无心。”于是马上向水神道歉:“小婢!我现在向你道歉。”原来尊者虽然已证罗汉,可他一些在世间时形成的粗俗的习气却还存在,故仍叫水神小婢却还不自知。

所以恶口不容易改,自己要多注意,要经常检讨反省,讲话的时候是不是有过失,时时要“三思而后行”。如此,不断地薰修,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慢慢地就能修去恶口的习气。

妄语是指说谎话欺骗他人。

罗目侯罗年幼即出家,担任佛陀侍者时喜欢开人玩笑。有人来拜访佛陀,佛在精舍时他就说佛不在,佛陀不在时他却又说在。一日,佛陀唤罗目侯罗用澡盆取水来洗足,洗毕将水倒弃后,佛要他把澡盆覆地,之后又叫他注水,罗目侯罗心想:“覆盆怎么装得进水呢?”此时佛陀说:“这就像无惭无愧的人,喜欢打妄语,使自性被覆盖,道法不能人心一般。”

社会上有些从商的居士,想发心受五戒,但又认为做生意当中,极难真正说老实话,认为没办法持守不妄语戒。其实,任何事情都不离因缘果报,想要生意兴隆,便须诚实、信用。过去的百年老店能永续经营,不外乎是本着童叟无欺的理念,只要以真诚不妄之心待人处世,这个事业就是值得人们信任的金招牌,如此何须担心无法成功。

世间又有“善意的谎言”一说,在佛教中这称为方便妄语。所谓方便妄语,指话讲出之后,对自己没损失,而别人听了不但没有损失,而且还有功德,让对方从中得到利益。诸如你看到一个顽童在追打一只小猫,而这小猫逃到了你的房间里。顽童跑来问你有没有看到小猫,你不忍小猫再受欺负,于是就问看到猫从后面窗户跑出去了。明明知道小猫躺在你的桌子下面,可还说跑掉了,这对自己没有坏处,也保护了小猫,这就是“善意的谎言”。所以佛法的精神是活用的,为救护众生,成就善法,不得已时即可用方便妄语;但是若不是为了成就善法功德,则不可说妄语。

“绮语”是指言不及义的轻浮言语,例如讲黄色笑话、言情小说令人打妄想,甚至说些取笑他人的话,自己却认为讲得很幽默,这些绮语都是一种恶业。若现世与人言谈喜论绮语,未来便会召感口齿不清、遭人戏弄轻贱的果报。

《辩意长者子经》佛陀以偈颂告诉长者子说:

欺诈迷惑众,常无有至诚,心口所作行,令身受罪深。

若生地狱中,铁钩钩舌出,烊铜灌其口,昼夜不解休。

若当生为人,口气常腥臭,人见便不喜,无有和悦欢。

常遇县官事,为人所讥论,遭逢众厄难,心意初不安。

死还人地狱,出则为畜生,辗转五道中,不脱众苦难。

又说:

人心是毒根,口为祸之门,

心念而口言,身受其罪殃。

佛陀说因为众生内心有瞠心、嫉妒、骄慢等烦恼,因而易犯种种口过,由于口犯种种过失,导致今生有所言说,人不喜听、亦不信受;乃至后世贫穷下贱、容颜丑陋。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清净自己的口业,一定不要挑拨是非叫人家彼此不和,也不要在没了解真相之前就说长论短,也不要嘲笑他人的短处或者对他人的过错津津乐道,更不要不懂装懂还偏要指手画脚,把自己弄得像个先知先觉一样。

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佛所说之言,不唯是善语,更能令众生解脱烦恼,得大自在。经云:“持口如佛口,常说诚实语……,若生于世间,谓诸香庄严,犹如香山水,流人涅盘河。”佛陀有三十二相好庄严,其中一相为“梵音声”,就是真正做到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所感得的果德。佛不只三世,乃至三大阿僧只劫,都修六波罗蜜,口业清净,所以佛的舌头,一伸即能覆面至发际,称为“广长舌”,这也表示佛说法广大无碍,无远弗届,无人能及。这些都是佛在因地修行时,口业清净所感的殊胜果报。

古德云:“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足见一句话的影响甚大!常说是非,口业不净者,人见人厌;反之,常以好言,真诚称赞别人的长处,人际关系必定很好。一个家庭里,姑嫂、妯娌或兄弟姊妹之间,彼此不和,产生嫌隙,这个家庭必定无法和乐兴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或团体与团体之间经常互相攻讦,这个社会必定乱象频仍。若是人人都能净守口业,多观察、学习别人的优点,多称赞他人的长处,这个社会就能充满和谐。

倘能学佛,口业清净,常说正语利益众生,即能口出妙香,咸令闻者欢喜信受,亦能同登自在解脱的涅盘圣地。修行若能远离四种口过,未来即能感得如佛的清净梵音声,说法度众无有障碍。此外,口不犯四过,以真诚心待人处世,不但能得人信赖、尊重,念佛、持咒、诵经也会有感应,因为口业清净,自然有清净的功德效用产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为止口业,止语三年

原文: 德美,姓王,清河临清人。年十六出家,十九剃染...

莫把他人过失扬

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

谣言止于智者

战国时候,各国之间争战不停,国与国之间也常订定各种...

违约的代价

很久以前,在印度的荒野里,一只狮子王正跟象王斗得不...

天乘十善业之口业

我们看天人的口业有四种。 第四、妄语戒。 在天人因地...

命不好的人,一定没有好口德

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是口业。一个人的命运好不好,从他有...

如何讲话才能受人欢迎

自古就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明训,讲话确实是一门艺...

说闲话的害处

佛陀在信众集会听经闻法的场合要阿难把糕饼分送给在场...

八种错误的心障

这类的情况完全是由行者的心所造作的,而不是与生俱有...

为灵魂沐浴

俗世喧嚣,红尘扰攘,我们在其中摸爬滚打,难免会让灵...

素食康寿之妙术

今日科学发达,经由研究证明植物性食品无毒且有益于健...

为什么出家人都姓释

为什么出家人都姓释? 这是从东晋时代,有一位叫道安...

【佛教词典】内护摩

(修法)密教所修之护摩,有内外二法,如六种护摩法,...

【佛教词典】邬波尼杀昙

(杂语)Upani?ad,又作坞波尼杀昙,优波尼沙陀。译曰...

十种逆境为道场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

一切是无常的,不好的事情终究会过去

即使你的人生,现在遇到很多的状况,有很多的挫折障碍...

念佛是二力法门

龙树菩萨乃是现生证得欢喜地(初地)之菩萨,其出世本怀...

「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为何还要愿往生

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

如何看待福德与功德对生活和修行的意义

问: 如何看待福德与功德对现实生活和修行的意义?修...

行善如果求回报,心就有了挂碍

从过去佛到现在佛,诸佛关于佛教的教义,有一个概括,...

汝若常怕,则著怕魔

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什么东西。念佛之人,善神护佑...

狗和树

有一只狗,在树下休息,一阵风吹来,把树枝折断了,刚...

培养临终的第二念

净土宗要培养临终的正念是什么意思?临终第二念的正念...

【推荐】「无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处

昨夜梦中,任是富贵荣华、悲欣忧苦;清晨醒来,如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