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梅光羲居士《心经》浅译

2014/07/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梅光羲居士《心经》浅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观自在者,是菩萨之名。

般若波罗密多者,乃法门之名也。

般若波罗密多是梵语,若直译之,般若此云智慧也。

波罗密多者,此云到彼岸。盖以众生迷而不觉,日在苦趣者,谓之为此岸。诸佛依智慧,以修行、觉悟正道、离脱苦趣者,名为彼岸也。

深即深浅之深,行即修行也。

照见五蕴皆空者,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为五蕴。

色蕴者,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觉,以及意之所思想者,皆色蕴也。

受蕴者,能领纳一切苦境乐境及不苦不乐境者是也。

想蕴者,即种种思想是也。

行蕴者,念念迁流者是也。

识蕴者,能了别者是也。例如耳之闻声,初时只闻其铿然之声,乃即了别是声,是为耳识。用时流入意地,又了别而知其为钟声,是为意识。此能了别者,即名为识也。

此了别之念又连续不断,即名此为行。

又闻可爱之声,则身心快乐。闻可恶之声,则身心烦恼者,则是受蕴而已。

又识有五识、六识、七识、八识之别,此只就五六易晓者浅释之耳。实则七八都被赅摄。凡此五蕴,一切皆空。

凡夫不明般若道理,妄想执著,以为实有。菩萨以深般若照之,见其当体全空也。

【度一切苦厄。】

不知般若道理,妄想五蕴是实,故造业受苦。

既明般若道理,便无妄念。无妄念故,便不造业。既不造业,自不受苦。此所以能度一切苦厄也。

【舍利子。】

此佛弟子之名也。此人智慧第一。观自在菩萨因其为众请问,故特呼其名而告之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乃说明五蕴皆空之理由也。

问曰,一切众生,今皆确见色等五蕴都是实有,何得言菩萨见空耶。

答曰:众生所执著之色蕴,本来空无也。

众生所见有者,譬如有眼病者,忽于空中见种种亭台楼阁,以及种种草木鸟兽,虽是明明看见,然其本体本来无有,不过但是眼花所妄现耳。

现在吾人耳目所遇,身心所接,一切万事万物,皆是如此。虽是宛然现有,究其本体,莫不全空,皆是一切妄心之所妄现,犹如梦境。既皆妄想所现,是故其体全空。是故应知此色与空,一而无二也。

色空不二,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空既不异,是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

故知此色本来自空,非是菩萨强观使空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也者,领纳苦乐等境之谓也。

然过去之受,已销归于无有。例如昔年旧事,今日回首已渺如云烟,乐固不可复得,苦亦不可复得矣。举凡喜怒哀乐,毁誉恩仇,事遇境迁,都如梦境,此过去之受空也。

未来之受者,事尚未来,自无所有。例如明日天气,或雨或晴,晴有热受,雨有凉受,事尚未至,今焉能觉,此未来之受空也。

现在之受,虽是有喜可喜,有忧可忧,然人生犹驹过际,俯仰之间,便成往事。细为剖析,岂唯转瞬经年,转瞬经月,深思谛观,刹那刹那,曾无暂停,停者既无,在云何有,此现在之受空也。

想谓思想,行谓迁流,识谓了别,此三者亦莫不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三世皆不可得,但凡夫妄见,妄以为有耳。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五蕴若不空者,则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今此五蕴全空,无有一法可得,更何有于生灭垢净增减也哉。

生灭等云者,全是众生妄识计度耳。譬如有眼病者,忽于灯光见有圆影,五色重叠,或生或灭,或垢或净,或增或减。然自无病者观之,实一无所有也。既一无所有,更有何生灭垢净增减之足云哉。一切众生妄念之病亦复如是。于无生无灭之中,妄见妄念,种种生灭,炽然而兴。

大智之士,知其当体全空,如梦如幻。是故得亦梦之得耳。失亦梦中之失耳。富贵亦梦中之富贵,贫贱也梦中之贫贱。去来进止,行住坐卧,无非梦中。何喜怒哀乐毁誉恩仇之可言哉。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此接上文言之,谓本无五蕴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此十二者,名为十二入,亦即是五蕴也。惟就众生根器,改换言之耳。

所谓眼者,即人身之眼,此为人所共知。耳鼻舌身亦复如是。所谓意者,即受想行识四蕴是也。

所谓色声香味触者,即眼耳鼻舌身所对之外尘是也。在眼根所对者名色,又名色尘。在耳名声,又名声尘。在鼻名香,又名香尘。在舌名味,又名味尘。在身名触,又名触尘。

凡此五尘,乃与五根相对者也。法尘则是与意根相对者也。今且就易知者言之,即色声香味触五尘所谢落之影子是也。例如去年曾与一友人分别,今日颇念此友人。此时心中所念之友人,盖即法尘是也。何以故,因即是去年所留之影子故。又如今日预定欲于明日启程遄返故乡耶,此时心中所思之故乡,亦即是法尘。何以故,因即是往时所曾住过故乡,留有影子在心中故也。既使心中想一生平所未闻未见之事,或未闻未见之地,然细为分析之,亦无非各方面之归影耳。

以上十二种名目,除意根之外,凡有十一种。此十一种者,皆即上文五蕴中之色蕴也。上文将此十一种合为一名,此处则将上文之一名,演为十一名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即十八界也。略言之,则云乃至意识界也。若详言之,则应云无眼界,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无身界,无意界,无色界,无声界,无香界,无味界,无触界,无法界,无眼识界,无耳识界,无鼻识界,无舌识界,无身识界,无意识界也。

眼耳鼻舌身意谓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谓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谓之六识。共为十八,故谓之十八界也。

眼耳鼻舌身五根,上文已明。

意根者,即上文十二入中之意也。今则演之为意根,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七种名也。

所谓眼识者,谓依于眼根,而能了别色尘。此能了别色尘者,即眼识也。

耳识者,谓依于耳根,而能了别声尘。此能了别声尘者,即耳识也。

鼻识者,谓依于鼻根,而能了别香尘。此能了别香尘者,即鼻识也。

舌识者,谓依于舌根,而能了别味尘。此能了别味尘者,即舌识也。

身识者,谓依于身根,而能了别触尘。此能了别触尘者,即身识也。

意识者,谓依于意根,而能了别法尘。此能了别法尘者,即意识也。

上来所说之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皆是就妄念所现之妄境,方便言之,假立此种种名字耳。

实则一切皆是妄念所现,一切皆如空花。花虽宛然现有,有而性常自空。性既全空,更有何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之可言哉,皆梦境耳,皆假名耳。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上所言者,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皆名为凡夫法。今此所言,直至下文之无智亦无得为止,则皆圣人法也。

此假名为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支。即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者是也。

一曰无明者,谓违背道理,妄有执着也。

二曰行者,谓因有妄执,造作诸业也。

此二支乃过去世所作之因也。

三曰识者,谓因既有前之二支,遂有脱胎之识。盖过去世中,幻形方谢,神识即驰,复讬母胎也。

四曰名色者,从脱胎后,复具受想行识等名,及形质之色也。

五曰六入者,既有名色,胎中遂具六根,遂有入尘之用也。

六曰触者,既有六入,出胎便与六尘相接触也。

七曰受者,既有接触,便有苦乐等之领受也。

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

八曰爱者,心既领受,便贪爱种种美妙事物也。

九曰取者,谓对于所爱之境贪求不息,而生取着心也。

十曰有者,谓因有爱有取,遂造种种之因,将来必有种种之报,故曰有也。

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也。

十一曰生者,即造种种之因,则来生复于四生六道之中受生也。

十二曰老死等者,谓既已有生,则自必有老死等事,具足忧悲苦恼矣。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也。

此十二因缘,众生迷而不悟,是以三世轮回,无有休息。

缘觉乘人,观此道理,依之而修,遂得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于是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灭。此十二因缘无论何处,只需一处灭,则一切皆灭矣。譬如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等等是也。此缘觉修行之法门也。

若在大乘菩萨,则知一切皆是梦幻。举凡十二因缘,一切名目,一切境界,举体全空,一无所有。故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也。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名为四谛。

苦者,即世间一切苦事也。

若就人道言之,约举之有八苦。八苦者,一曰生苦,二若老苦,三曰病苦,四曰死苦,五曰爱离别苦,六曰怨憎会苦,七曰求不得苦,八曰五阴盛苦。

所谓生苦者,有五种。

一者受胎,谓识讬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二者种子,谓识讬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

三者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臓之下,热臓之上,间夹如狱。

四者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软,如被物刺。

五者种类,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好丑。

是五者,皆生苦也。

老苦者,有二种。

一者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赢少,动止不安。

二者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是二种者,皆老苦也。

病苦者有二种。

一者身病,谓四大不调,众病交攻。若地大不调,举身沉重。若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倔强。

二者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是二种者,皆病苦也。

死苦者,有二种。

一者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二者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是二种者,皆死苦也。

爱别离苦者,谓常所亲爱之人,远离分散,不得共处,是名爱别离苦也。

怨憎会苦者,谓常所冤仇憎恨之人,本欲远之,而反集聚,是名怨憎会苦也。

求不得苦者,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也。

五阴盛苦者,五阴者,即五蕴。谓五蕴炽盛,众苦聚集,故名苦也。

此外五道众生,亦皆有种种苦事。

集者,即谓一切可以招引苦果之种种恶因是也。

灭者,谓一切苦恼永灭也。

道者,谓一切圣道,修之即能灭除苦恼者是也。

声闻乘人,厌一切苦事,断一切苦因,欣羡烦恼灭尽之可乐,修一切道行以求之,此皆声闻乘人所观之境。

大乘菩萨则照了此境,当体全空,故皆云无也。

【无智亦无得。】

智者,即能观能照之智。得者,即所观所照之理也。

非但无前诸法,即此能观能照之智,亦复全空。

非但能观能照之智全空,即此所观所照之理,亦不可得。

故云无智亦无得也。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一切万法,既当体全空,大乘菩萨依此修行,初用功时,则依此道理,念念观照一切万事万物,知其当体无有,如幻如化如梦。虽是宛然现有,而体长自空。

久久观照,熏习纯熟,便能对境无心,妄念不起。

妄念不起,则自心无挂碍。

心无挂碍,则自无有恐怖。

无有恐怖,则颠倒梦想自然远离。

妄想都尽,一念不生,是名究竟涅槃矣。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非但菩萨依此而修,即三世诸佛,亦莫不皆依此般若而得最高无上之正觉。

由此而观,故知般若之法,能趋生死烦恼之魔,能破生死长夜之暗。一切法门,无有高于此者。般若为一切法门之母。依此能生一切无量功德。其他之法门,再无有能与此相等者。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佛法有显说密说之两法,上文所说者,皆显说般若也。此段之咒,则密说般若也。

佛之密咒,不可强为意解,但宜依法诵持。其收功之速,有不可思议者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印光大师谈《心经》

(一) 《心经》,发挥三世诸佛所证之菩提涅槃,一切众...

圣严法师《观世音菩萨的性别》

很多人想知道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是女?是印度人还是中...

星云大师《黑白观音》

某位信徒拥有一尊白瓷观音。整尊观音圣像质地细致,塑...

大慧宗杲禅师礼观音文

清净三业,一心五体投地,皈依南无十方慈父、广大灵感...

如何「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

礼拜供养,这里面讲到乃至于一时礼拜供养观音菩萨都有...

普陀山的不可思议

说到普陀山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议! 山上有前寺后寺,前寺...

熏闻离尘,色所不劫

别明三毒无畏。 这一段等于是说明十四种无所畏的功德,...

洒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问: 洒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仁清法师答: 好几种,...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推荐】如何正视福报与建立福报呢

我们常说要福慧双修,如何正视福报与建立福报呢?经过...

20种五谷杂粮的药用价值

一、小米: 小米能益肾和胃、除热补虚、安神健胃。小...

一念佛名,能净身口意三业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轻,乃是最简单、最圆妙之无上法...

什么是「普贤行」

壬二、普贤观耳识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

【佛教词典】马鸣菩萨

(菩萨)天竺相传此菩萨为化作蚕虫之人。养蚕之神也。...

【佛教词典】无住处涅槃

【无住处涅槃】 p1075 成唯识论十卷六页云:四、无住处...

培养第二念的反击力量

我们的修行,第一件事是什么,诸位知道吗?就是创造一...

要得大涅槃,反而不能急

麻谷宝彻随侍马祖道一,问说:如何是大涅槃?马祖答:...

「南无阿弥陀佛」之声

您听过回声吗?有一种回音壁,弧形的,两端相距有几百...

善巧方便化婆媳间的矛盾

话说兴化县商人马文安,品学兼优,且喜研究佛理,他娶...

观心的下手功夫

古人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可见心量广大,心能...

身心的污秽,才感招环境的污秽

这个身就是革囊,革囊就是包着一层皮的这种厕所:我们...

忏云法师《修行法语·净土篇》

○劝修净土 余少闻轮回往返之说,辄自悲流浪五浊,怅...

洗手间里的宴会

女佣住在主人家附近,独自带一个四岁的男孩。主人也曾...

世俗忍辱观与佛教忍辱观

忍辱波罗蜜,是六波罗蜜之一,为大乘佛教的重要教理和...

【推荐】在忆佛念佛中破除障碍、增长福报

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你必须把你的生命完全投入到弥陀...

净土法门的十种信念与八大要领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

药师法门的意义及修持仪轨

第一:我们为什么要修学药师法门 我曾给我的《药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