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生处能熟,熟处能生

学诚法师  2016/03/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生处能熟,熟处能生

修行、学习、做事、吃饭,都要生处能熟,熟处能生。“生处能熟”,白米煮成熟饭。“熟处能生”,熟能生巧。就是说,煮饭,饭煮熟了,不等于饭就能够煮好;做事,事做完了,不等于事就做好了;说话,你话说完了,不等于话就说好了;吃饭,饭吃完了,不等于说饭就吃好了;上殿,殿上完了,不等于说殿上好了。这个好跟完是两回事情,完只是任务完成,好就是圆满,我们常常讲功德圆满。

怎样生处能熟?煮饭烧火的时候,火烧大了不行,火烧小了也不行,菜烧焦了,或者菜煮不熟,它需要一定的火候,需要一定的时间。菜煮得太熟,饭煮得太烂,也很难吃,煮得不熟也难吃。要煮得刚刚好,吃起来才可口。放的调料也是如此,油、盐、酱油,各种调料,你放得适当才好吃,放得不适当也很难吃。什么菜放什么调料,都是有讲究的。生处能熟也就是说,你不懂得炒这个菜,那就要去看菜谱,要去请教厨师,同行之间要互相研究,慢慢菜就会炒,就越炒越好,就是生处能熟了。那么,熟处能生巧,最后他就能得心应手。一个好的厨师知道什么菜怎么配料才能够做好,他会非常清楚。

但是熟能生巧也是要用心了,不用心,一样也做不好。就跟做录像一样,十分钟的拍摄,同学昨天晚上就开始调试,刚才又在调试。就是说,我们自己认为没有什么问题,我自己会,但客观条件是不听我们的,肯定要提早去做准备。否则的话,机器有时也会有故障,也很难保证一定能做好。我们常常会觉得这件事情我会了、我做过,我做过多少遍了,不会有什么问题,最后事情做不好。做不好的话,你就会怪别人不配合,又怪什么条件不具足,又会怪什么什么原因。如果我们事先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去做了,就不会造成这个事情不成功、不圆满。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生处能熟、熟处能生,哪怕你做过一百遍、一千遍,都要把它当成第一次做这个事情一样,才能够“生巧”,否则就是不用心。

我们说话也是一样。我们可能到什么地方去参访善知识,善知识跟我们说了几句话,我们听了非常受用。但是你在庙里面,同样一句话可能听了一百遍、一千遍都不受用。为什么如此呢?就是说我们去参访一位善知识的时候,因为是生处,我们就很希求、很在意,就容易接受,有希求心,听了就很相应。我们平时天天听,听久了,熟处不能生,熟处不能巧,就完了。天天学,疲了,就学不下去,就学不好。听话也是如此,要很专注的听别人在讲什么,不是说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我们这个心就会很成问题。

与人相处也是如此,刚开始班里的同学大家不熟悉,因为不熟悉,说话做事很陌生,心里很不自在,或者说不习惯,刚刚开始,大家都是“生处”嘛。一天又一天,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年又一年下来,大家相处久了,熟了,也就无所谓,你也不过如此,他也不过如此,大家都差不多,都不怎么样。一旦熟了,对同行善友、周边的人都不以为然,我们常常说“观过”。观过,毛病是很大的。

比如人去看一个东西,比如我们录像,它的镜头这样对着我们就刚好,正视。人仰视和俯视是不一样的,仰视就是向上看,俯视是向下看。向下看,不知不觉就会觉得我们要比别人高一等;仰视,就是说我们仰望,我们有对佛法僧三宝的希求心,努力追求进步的心,这是我们学佛法的一个最基本的心态。我们常常认为佛菩萨在他方世界,是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所以我们对着他方世界看不到佛菩萨产生向上仰望的心,实际上对日常生活当中具体的人和事,我们的心态、我们的眼光是往下看的。每个人的心态往下看,每个人的眼光往下看,无形当中每个人就生活在空中,生活在不是一个具体的现实生活当中,自然而然人就很难相处,这就是我们用心有偏差。

熟处不能生,熟处不能善巧,与同行善友相处就会有障碍,就会觉得好像又很熟悉,但是又越来越陌生,好多同学都有这样的心态。这是一个什么心态呢?就是说,处在一种半生不熟的状态。刚刚开始没有进入佛门,完全对佛法、对寺庙不了解,觉得寺庙好,出家的生活好,很希求,有仰望的心。慢慢熟了,就不用心了,没有希求心了,不能“生”。

就是说,每天不能很好的发心,每天不能很好的用功。熟了不能巧,例如你现在负责典座,负责大寮,你认为:反正把饭煮熟就可以,把菜煮熟就可以,就变成这样一种心态。这种心态持续等流,一天又一天下去,慢慢慢慢,我们这种心态就会带到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人(上),在任何时候。慢慢慢慢,我们的心就越来越麻木,越来越难以认清自己,就越来越无奈,越来越难以超越自我。这也是我们真正去用功、去用心、有体会,我们才会觉察得出来。

如果没有的话,在日常生活当中,越是周边的人越是观过,越会有事;很远的人,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人,不是同一个部门,不是同一个组别的人,关系很好。不是同一帮的人,关系很好;同一帮的人,关系不好,就会变成这样子。就是熟了以后不能再“生”,他要去找另外生的人。不找熟人,再找生人;熟了以后又再找生人……这个就有毛病,用功出了问题。为什么他会不断去找生人?就说明我们的心比别人高,就是刚才谈到的俯视的心理,喜欢给别人讲,喜欢给别人开导,都是这样一个毛病。

昨天我们几位同修回来,他看到其他法师——出家比较久的同学,都顶礼。沙弥看到法师回来,都顶礼,这就非常好。为什么呢?这样熟了还能生,有恭敬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心态,不是做出来给人看的,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修行就是修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星云大师《天堂地狱在一念之间》

在我弘法的岁月中,经常有人问我:「天堂地狱在那里?...

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闭关,又称掩关,这名词和风气,在印度并没有,在中国...

能成才和幸福的八大要义

一个人的成长都有一定的因缘,向好向坏来自教育的重要...

你能够这样做,你就是菩萨

【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

学佛修行人应有的心态

蕅益大师开示曰: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

转五蕴为五智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这一生啊,就这样下去,完了

出于丛林,入于古刹,从这个禅堂出来到那个禅堂去,一...

略释《四料简》要义

佛教的大纲,不外乎五宗。这五宗是:律,教,禅,密,净...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龙藏本)...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要懂得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中国古诗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

只剩一具尸首,你还想她吗

一个人的一口气没有断,很像一个样子。等到无常鬼一到...

一心归命如何运用在生活中

问: 请问师父,何谓一心归命,我们修行净土的行者,...

他去养老院之前,留下了这一封信

我要去养老院了!非不得已,我是不会去养老院的。但是...

【佛教词典】辩才无碍解

【辩才无碍解】 p1462 杂集论十四卷二页云:辩才无碍解...

【佛教词典】粗恶语业道

【粗恶语业道】 p1474 瑜伽五十九卷十四页云:麁恶语业...

为什么一定要念佛呢

佛法的最要问题,就是了生死。若论了生死这桩大事,很...

【推荐】相同的肺病,不同的境遇

我的俗家四老中,有两位是因肺癌去世的,前后仅相差两...

四字佛号和六字佛号功德是否一样

问: 念阿弥陀佛名号或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是否一...

圣严法师《佛教入门》

如何理解佛教 对于中国人而言,不论他信不信佛,在日...

法藏菩萨成佛以来已经十劫

【经文】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

如何看待「好人无好报,恶人活逍遥」

社会上很多人看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常常抱怨说:好人无...

过午不食

《律海十门》八戒近住分别门第四云: 一日夜不晚黄昏...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

为什么修道人会着魔

为什么修道人会着魔? 「贪求冥感」。 在修行当中的时...

如何理解因果的道理

这个地方我们讲到业果的轻重,最后我们把业果的道理作...

真正的大道不需要任何神通与炫奇

有一次,南泉普愿禅师偶然到达一个村庄,不料见到庄主...

念佛三昧最为第一

【原文】 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