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贫穷也能变富有

方海权  2016/08/3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贫穷也能变富有

凡鸟要成彩凤,寒儒要变贵人,需要的是造福于人和智慧自身相结合。

贫穷有缺衣缺食的贫穷,也有内心的贫穷两种。

一者:贫穷不可怕,怕的是穷而无志。若有志,即必想改变。勤俭拼搏、勤务正业、智慧经营为改穷之本。积蓄阴德、造福于人、众善奉行、修学大乘为改穷之因。

不少人学艺不精,做事不负责任,便想一步登高,那是不可能的。当人家让你办一次事,就以试败。下次生意或要提拨你,何人再敢请你。因此,若要改变贫穷命运,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益己及他。有能力办实事才不会毕竟空谈何益。故事的结束总是满载而归,就是金榜提名。并且做任何事都要尽力尽责。贫穷才容易改变成富有。

二者:内心的贫穷就是缺少满足感,尽管已经拥有很多的财富,仍然感到寂寞、空虚、无助、恐惧。没有快乐的感觉,更不要说幸福的人生。

这个人发达了,得到财富依然想要更多。不肯施与贫苦之人,或有亲人朋友有困难请求帮助,都是以自己近来购买产业或投资缺钱搪塞了事,无非不肯助人之难。久而亲人朋友有高攀不起之感而远离。一方面感觉财富比巨富之人少,另一方面亲朋远离,内心自然难以快乐,有的是寂寞空虚无限。当然,他会用财富的那个数字来满足自己。更想保住财产不失一分钱,防盗防抢防水防火,悭吝的心充满恐惧,提心吊胆唯恐财产有失。

人生在世,要的是快乐和幸福。大量的财富并不代表快乐幸福。亲朋眷属乃至有缘众生若有困难,我们能帮助他度过难关,这不单是简单的布施,有时是改变一个人走向幸福的命运。帮助者的功德是多么的大。这是种下我们生生世世得富贵的因。

把将幸福施与别人,才能得到幸福的回报。不是守财奴式地守财,财就不会散,那也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因此,将能力贡献与众生,充满人情味的亲情,益己益人的举动。才会知道布施他人原来会令自己多么的快乐,从亲至疏等施无差别。大众自是欢喜感激,龙天拥护圣贤加持再获大福。充实的内心世界扫去贫乏空虚,人生就会产生无限的意义。

这样,经济的贫穷会好起来。内心的贫穷远离了会幸福起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方海权文章列表

你们专注的是钱

有一位长年住在山里的印第安人因为特殊的机缘,接受一...

勿以嗜欲杀身,勿以财货杀子孙

有些父母、长者非常想不开,就想着要给孩子多留一些钱...

这人好像很富有,但是这个不是福德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

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

人们常说,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是人生三大不...

钱要放在哪里才保险

很多人都知道,把钱放在自己家里并不保险,因为可能会...

尽心布施必解贫困

《法苑珠林》上记载:隋朝的时候,终南山有一位高僧,...

人生无常,别等发达才来行善

有一位人称陈姨,看到别人学佛做好事,自己也想学学。...

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

有名与有钱,都不是人生的大好事。但是世界上的人,都...

佛说四十二章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临终前身体四大的变化

说到人的死亡,其实人天天随时在死,不只一年一月的衰...

世间的聚合与离散,皆应坦然面对

因缘的聚合与离散,我们要接受无常变化的自然法则。 这...

在临命终之前,把所有的业力变成可携带式

作为净土宗的修行者,当我们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投生到极...

圆瑛法师:念佛能消业障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

【佛教词典】因中有果宗

又作因中有果论。为外道十六宗之一。即执着诸法之因中...

【佛教词典】衲僧鼻孔

禅林用语。指修行佛道者最重要之物,意即佛道之根本。...

素食是修行顺利成就的秘方

身陷在充满各种污染源的现代人,有著设备多样与华美洁...

志公禅师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

唐朝有一位得道高僧志公禅师,住在金陵,有一天他离开...

仗弥陀功德力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

破戒的过患

持戒的功德不可思议,但是破戒的过患也很可怕,因此我...

为什么净土法门那么重视信愿

信、愿是理观,持名是一种事修,但在实际念佛时,这三...

星云大师《究竟的财富》

发财,是一般人共同的愿望。大家都希望发财,但是假如...

出家有年龄限制吗

问: 出家有年龄限制吗? 体恒法师答: 出家就是脱离...

五个【不要紧】与十个【无论如何】

五个【不要紧】: 如果您的微笑得不到回应,不要紧;...

命运并非不可改变,关键是用对方法

我们天天在此禅修、静坐,目的就是为了要改变自己。修...

为什么要到寺院呢?有这三个原因

事钞云:凡入寺之行,与俗人作入道之缘。建立寺者,开...

有佛法就有办法

在我这一生中,俗家父母生养我的色身,固然劬劬劳苦,...

五种慷慨布施,能得大福报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天世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