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观想的供养能否得到真实的福报

德光法师  2016/10/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观想的供养能否得到真实的福报

很多学佛修行的人,初学佛的时候总是有所求的,或是希望家庭祥和、事业顺利,或是希望身体健康、诸事顺利,或是希望升官发财、名利双收,总之是追求福报。我们通过学佛可以得知,培植福报最根本的方式就是供养和布施,但是即便知道上供下施能够增长自己的福报,可是很多时候仍然舍不得,总想寻求一些不用真实付出就能获得回报的方式,比如观想献供。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观想供养是否可以获得真实的果报?

《贤愚经》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佛陀时期,有一位长者家中生了一个儿子,儿子下生之时,天降七宝雨,家中堆满了七宝。长者赶紧找占相师询问,占相师看了小孩面相,说这个孩子面相特殊,很有福报,不如就起名叫宝天吧。

后来这个小孩长大了,听闻佛陀圣迹,心怀渴仰之心,就随佛出家,当下就证得了阿罗汉果。当时阿难就问佛陀,到底是什么因缘如此殊胜啊?佛陀就给众人讲述了这个宝天比丘的来历。在毗婆尸佛时期,有一次僧众游行村落,当地有福报的居士就迎请僧众,广作供养。

当时有个人很穷,他很想供养,可是实在是没钱,就找了一堆像宝珠的白石头观想成珠宝,洒向僧众作供养,并且发大誓愿。当时的那个穷人,就是现在的宝天比丘。他以供养白石的果报,九十一劫中福报无量,多具财宝,衣食自然。而今世遇到我,并且出家证阿罗汉果。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要供养,要积累福田资粮,不见得有多少钱,有多大的福报,最重要的是发心要清净。如果有福报,但是没有恭敬心和虔诚心,那么这个“供养”能不能感召福报,还真的不好说。

有很多很有福报的居士,去供养寺庙或者供养师父的时候,态度不够端正,不是以供养的心态,反而像恩赐一般,这种发心就不清净。供养是为自己种福田,师父能够接受你的供养,应该感恩才对,只有发心清净了才能获得无量福报。说到无量福报,很多居士也许会有疑问了,这无量是不是溢美之词啊,供养得有限,收获的怎么可能是无量呢?其实佛陀时代就有人有这个疑惑了。

有一次,佛陀到舍卫国乞食,来到一个女居士门口。这位居士供养完佛陀,退到一边,恭敬站立。这时佛陀为她说法:“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如是生万生亿,得见谛道。” 意思是,种下一,可以生长至十;种下十,可以生长至百;种下百,可以生长至千,乃至生长至万、至亿……最终便能见到真谛。

女居士的丈夫不信佛法,听了佛陀的偈颂,心生怀疑,就说:“沙门,你也太言过其实了吧?区区一碗饭怎么能得到那么多的福报呢?”佛陀就问他:“你见过城中的尼拘类树吗?”他说:“我见过,那树高达四十里,每年能收获数万斛的果实,它的种子就如芥子一样,很小很小。”佛说:“那要播多少种子,才能长这么大的树啊?”

他说:“不用不用,只一粒种子而已。”佛说:“你太言过其实了吧?种一芥子,就能长到四十里高,得十万果实?”他说:“真是这样的。”佛说:“大地无知,尚能成熟如是果报,更何况以欢喜心供养佛陀一钵饭呢?这个福德,是无法衡量的。”这样一说,夫妇二人心开意解,当下获得圣果。

对于那些确实没有能力供养,一贫如洗的穷人,或者真正具备作意幻供境界的利根者,佛经中开许可以用土粉、瓦砾供养。当年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中闭关的时候,没有真实的供养,就通过作意幻供修行圆满了。米拉日巴大师之所以通过观想献供就可以获得圆满,是因为其达到了观想与真实无二无别的境界。观想和布施本质相同,但是在对境上有所区别。对境是佛菩萨,就是供养;对境是众生,就是布施。但是二者的本体都是施舍心,修的布施波罗蜜。

能达到无二无别的境界很难,贫穷到一点财物都拿不出也是很难的。很多拥有万贯家财的人舍不得拿真实的财物上供下施,反倒在家修观想供养,这实在是自欺欺人。作为普通人还是不要寻求捷径,好好得做真实的供养和布施。能有机会供养就尽量多供养,众生有求于你,就尽量布施帮助。

平时没有真实对境的时候,在家修曼陀罗法,也要尽量用上好的材质,能有条件用珍珠、玛瑙等真七宝的就尽量不用几块钱一斤的假七宝;能用大米的就尽量不用砂砾。《诸法集要经》云:“是心能作罪,亦能修福业。”供养、布施本身就是对治自己吝啬心的,如果在上供下施的时候还想种种方便钻空子,到头来骗的只能是自己。

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里说:如果依靠福德来成办事业,就如同阳光能普照万物,而不必依赖别的助缘;若仅仅依靠精勤来成办事业,则如同灯光照明一样,仍然需要依靠外力。所以,自身一定要有福德,否则,做什么事都会违缘重重。而积累福德最快的方式就是供养和布施,所以希望大家在上供下施的时候一定要怀着虔诚、恭敬和清净之心,只有这样,才能感召真正的福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童子欢喜以花献佛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一天,和比丘们...

圣严法师:如何祈福才能有福

社会由于迅速转型而隐藏了种种危机,总括来说有以下三...

真正地孝顺父母,一定要让他们归信三宝

为人子女要常念父母之恩。世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侍奉父...

法供养的意义和种类

缘起作用不空、不错乱,每种供养都会得相应果报。比如...

《观无量寿佛经》第五观:宝池观

【经文】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

恶业不能靠布施抵消,只有忏悔才能折损恶业

我讲一个小故事,大家体会体会这个观念:佛在世的时候...

为何放不下?因为还没看到人生真相

你能够真实的觉悟,你才能够真实的放下! 今天我们讲到...

在生活中惜福造福

现代科技发达,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却因追求享...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注音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菩萨成就国土,要有两种准备

这一科是与之授记。舍利弗尊者在方便品明白了权实不二...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生命不过是灵魂随业流转而不断生生...

吃肉的六大危害

吃肉无论是对个人的身心健康,还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

从净土宗角度看器官捐赠

现在有很多人提倡器官捐赠,器官捐赠在佛教界有多次地...

【佛教词典】自性善

【自性善】 p0597   瑜伽五十五卷五页云:问:何等为...

【佛教词典】三衣不受转净

行事钞·二衣总别篇:“萨婆多,三衣虽不受持,过日无...

指与月

有位无尽藏尼,虽为女身,精研佛理,平时常诵《涅槃经...

做人的七品

生而为人不能没有品,没有品,生活就会与现实脱节,就...

念佛如同醒梦

【原文】 今念佛求生净土,正返迷归悟,至圆至顿,概以...

星云大师:欲作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先从做人起 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两句话:欲成最佳龙象,...

电脑族应常吃的食物

整天忙于电脑前工作的人群易受亚健康影响,工作是无法...

悭财者世世贫穷,悭法者世世愚痴

这个悭就是耽,是爱的意思。不过耽比爱的势力更强大,...

母亲离世的警醒

我出生在一个佛化家庭,家里三代人都有佛教徒,因此我...

只念佛不学其他经典可以吗

问: 有很多人动员我们,不要学《金刚经》、《楞严经》...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

财物化为灰烬,商人竟能悠然睡觉

有位商人的家里失了火,不仅房子严重损坏,连财物都几...

顺治皇帝出家之迷

太宗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在叔父摄政王多尔衮辅佐下即了帝...

关掉生死业力的开关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前面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