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奉献自己的生命,使它更具价值

2016/11/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何奉献自己的生命,使它更具价值

我们虽然知道自己的生命并不长久,却沉迷于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为自己带来烦恼,还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受苦。我们应该自我反省自问,倒数时光,我们活在人世的时间还剩下多少?我们应该如何奉献自己的生命,使它更具价值。

时光流水,时间绝不会为我们而停留,我们的生命逐分逐秒地减少。为了让大家能警觉地生活,有位法师曾详细地就这件事作了解释,现在与大家分享。

法师经常提醒来寺院修功德的居士们:

“每个人都是厌苦喜乐,人的生命却无法拒绝痛苦,所以生命则有乐与苦。我们随时都要准备以正念去面对痛苦。”

“每个人一生就有苦相随,这是无法避免的。苦有三种,即是老病死。这些苦每天都正在等着我们,只是轻或重罢了。”

“说实在的,我们都能清楚地看到随身之苦,我们被其他的事情覆盖了自己的苦,甚至还去寻找更多的苦。我们希望能从爱人、丈夫、妻子、孩子等身上得到快乐,其实他们本身,也跟我们一样有随身之苦。”

“照理我们得到他们时可以如愿地得到快乐。但我们却要分担他们的随身之苦,同时还要加上离别之苦。”

“谁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就应该了解这些苦,工作、生活与照顾父母亲,几乎把我们的时间用完了。一旦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后,还必须担当夫妻的角色,以及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完成。因此家庭生活令我们担心与执着。”

“如果懂得正确地过家庭生活,也会有快乐的时光,但是最后谁都无法脱离痛苦,因为生离死别不停地在世间上演着,虽然非常相爱、非常关心、非常执着,总有一天必定要分离的。虽然我们都不想去面对,但这是生命的事实,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遇上它。因此人活在世上,若要快快乐乐地过生活,必要懂得忍耐,接受痛苦,千万不要痴傻地去寻找新痛苦。”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教导方式是悲观的。但要先了解这个世间人事物的本质,我们才能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它。”

“佛陀是离苦得乐的伟大胜利者,他告诉我们,坦然面对意外之苦的人,随时准备身心面对老病死的威胁,还需不断地提醒自己三件事,即是:

(一)懂得生命的真正目标:即是明了我们生而为人,不是为了嬉戏享乐,在轮回中徘徊轮转,而是累积功德,跟随正等正觉佛陀的脚步,迈向涅槃。

(二)懂得提醒自己:即是要经常意念死亡,死亡是必然的,我们是无法逃脱与避免死亡的,也无法知道自己将在何时死亡,同时更无法确定自己所喜爱的人事物,会在何时离开我们。

经常意念死亡的人有两种:

第一种会想:认为自己反正不久就会死,而不想做任何事情,得过且过,不愿行善,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

第二种会想:认为人既然无论如何一定会死。所以在死之前,一定要好好地利用我们的人身,致力于行善,让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让善业跟随着自己到未来世去。”

行善会死,造恶也会死;懒惰会死,用功也会死;聪明会死,愚笨也会死;富翁会死,乞丐也会死,每个人都会死!但是死亡不是生命的最后目标。每个生命的目标,都是为了修功德波罗蜜,以便自己能断除一切烦恼,往向涅槃。当我们还有烦恼时,就应该修更多的善业,直到命终。能如此想、如此做是最好的。

我们要时常“念死”、“念分离”,每天晚上入睡之前就会让我们警惕,静坐时心情就能保持平和,容易入静。我们千万不可放逸,要随时接受死亡的到来,不受任何人与事物的束缚,认真行善,不起退心。其实,我们诞生,死亡就在等待着我们,这是自然的规律。我们的生命只在呼吸之间,随时随地都要面对死亡的威胁。

(三)懂得勤修与累积功德:生命的价值,在于我们能好好地把握时间,精进修行,累积功德,让这些善业跟随我们到未来世去。相反地,如果我们把时间花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对己对人都没有利益。

正等正觉佛陀告诉我们,这世间“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因果。世尊开示说: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我们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则得恶果,谁也无法代替我们承受这些果报。”

行善会死,造恶也会死;懒惰会死,用功也会死;聪明会死,愚笨也会死;富翁会死,乞丐也会死,每个人都会死!但是死亡不是生命的最后目标。每个生命的目标,都是为了修功德波罗蜜,以便自己能断除一切烦恼,往向涅槃。

佛陀为了教导我们能好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提出了三项生活原则:

(一)诸恶莫作:如果曾经造过恶,就必须改过自新,今后切不可再重蹈覆辙,更不可去造作新的恶业,因为这会加重业力,甚至可能因此而堕落地狱,无法往生天界,往向涅槃。

(二)众善奉行:如果有功德还未修,就要加以勤修。修过了的功德,应该再修、多修,精进地修。这样,我们才不会堕地狱,而能往生天界,往向涅槃。

(三)自净其意:即是净化心灵,让心在呼与吸之间,都能保持清净。如果我们只吸气而不呼气;或只呼气而不吸气都会死亡。死亡是不会预先通知我们的,因此,我们必须经常保持一颗清净的心,随时接受死亡。

心的清净与混浊,是往生天界或堕落地狱的关键。

如果在临终时心混浊不清,只能想到自己曾经造过的恶业,那么,心识就会向下堕落地狱,遭受自己在世时,所造作的恶业报。相反地,如果临终时,心很清净,一直忆念自己曾经修过的善业,那么,心识就会往上,转世到天界去,享受自己在世时所修过的善果报。

正等正觉佛陀教导我们十种舍恶行善,使心清净纯洁的方法,称之为“十善业如下:

(一) 布施:将物品给予他人,与他人分享。

(二) 持戒:保持身口意清净,不可伤害他人。

(三) 静坐:通过静坐来训练心志,使心清净。

(四) 尊敬服从:对有品德者要尊敬服从。

(五) 热心公益:积极行善,不做有违法律的事、应从事促进文化与道德的善事。

(六) 回向;将功德回向,与他人分享。

(七) 随喜功德:随喜他人的功德。

(八) 闻法:听闻佛法。

(九) 讲法:讲佛法。

(十) 正念:守护自己的意念,使之正向,善良。

“十善业可以总括为:三善业,即是布施、持戒、静坐。

能了解生命目标的人,会经常想到死亡,会积极行善。他认清事实,勇敢的面对世界,任何痛苦都无法使他的心动摇,快乐一定会在今生来世跟随着他的步履前进。”

上述所说都是师父的教诲。他时刻提醒我们,生活不可放逸。每天都要认真地舍恶行善,使心保持清净纯洁,这样生命才会有价值。笔者希望与大家分享师父之教诲,让大家懂得如何面对与解决痛苦。因为生命真正的价值,是利用在世的时间勤修功德波罗蜜,关闭地狱之门,而迈向涅槃境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成功学」背后的社会焦虑

一、问世间成功为何物 几年前,我以记者身份,去中国最...

一位医生在长期行医中看到这样的无常观

掐指算来,我从九六年考上医学院至今已经十余年了,从...

慧广法师:生命的意义

一、 生命不在长短,只要活得有意义。 十年、二十年五...

人生的财富不代表你有多少金钱

有这样一个故事,虽然很平常,却意义深刻。 瑞士是世界...

以平常之心品味人生四季

不论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苏东坡的...

人生的总预测

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它的吉凶祸福都是在做梦:...

人与人之间的道路有哪些

人生为了到达目的地,必须起程上路。路,是通往目标的...

人生的劫数完全是自己造成的

【原文】 先曾祖润生公,尝于襄阳见一僧,本惠登相之幕...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佛说四十二章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你有三分的修行,佛菩萨就会给你七分的感应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

小事做不来,大事难成就

俗语说:小事做不来,大事难成就。此是从小事上可反映...

不能改变今生,但你可以改变念头

一切都是唯识所现,唯识无尽,但人生是苦不堪言,很多...

皈依三宝让我们找到吉祥幸福的人生

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佛,他完全觉悟了,他能觉悟我们,...

【佛教词典】总愿

(术语)诸佛有总愿别愿。如四弘誓愿为总愿。如药师十...

【佛教词典】犍陀利咒

为大法炬陀罗尼经卷十三所说三种恶咒之一。与“瞿梨咒...

贪欲对内心世界的影响

在物质文明的典范现代化大都市中,环境污染严重,空气...

观世音菩萨为我排忧解难

二〇〇〇年八月,我六十寿诞时,女儿送了一尊观世音菩...

吸烟是如何引起致命疾病的

按:新加坡政府在2002年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发表文章指...

忏悔法门「无生观」很重要

假设我们这一念心跟人事接触的时候都有真正结合,无量...

念佛的目的不要搞错了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这...

星云大师《如何与人相处》

人与人相处之道,看起来很难,但下列四点意见只要你做...

念佛要离憎爱二心

各位居士在家也念佛,可能念佛用不上力。用不上力的原...

半日学解,半日学行

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这意思是说,你对净土法门不...

战胜天魔波旬之五力

往昔,佛陀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向比丘们开...

从阿弥陀佛因地发愿来解释无量寿

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此亦佛佛道同,...

半根手指

我受单位派遣,去拜会市里一家知名公司的老总。 与其...

日日是好日

经常有人叫我看看这个日子好不好,或者问哪个日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