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浓的滋味

2017/01/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浓的滋味

事上磨练,修行至要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人只有在磨练中才能成才,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这就是在事上磨练的含义,也就是要培养活智慧,而不做死学问。

真学问,称之为“学道”,即“坐而论道,起而行之”,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常常被误以为是专在心里空想,实际上王阳明一再告诫弟子,别悬空虚想,要在事上磨练。

事上磨练,通俗地说,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

1、事上磨练,铸造强大内心

民间有句俗语这样说,“不受烟火不成神,不受折磨不成人”,不经事,不经磨练成不了有担当的人。

王阳明说:“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着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改变了自己,洗心革面,在平常状态下看不到,只有当利害关头,经历了重大变故,遭到了委屈和侮辱的时候,平时容易发怒的人能不发怒,胆小怕事的人能无所畏惧,才可以说磨练到了一定境界,这些紧要关头也是修心要猛下工夫的时候。

在人生遭遇骤变打击之时,能做方寸不乱,需要的是大智慧。在重大的挫折和打击面前,保持住一颗平常心,并能够把命运的迎头痛击当作磨练心性、超越自我的大好机会,才能动心忍性,意志坚强,使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断提高。

2、事上磨练,尤其重在实践

王阳明早年推崇“静处体悟”,就是让人静坐,抛开一切思虑杂念,体认本心。

后来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因此,他又强调“事上磨炼”,尤其重视实践。

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满口都是圣贤话语,却不去实践,这不是真正的“知”,同样熟读经典,不通实务,百无一用的书生,就算品德高尚,也不是真正的“知”。

王阳明一介文人,不是战将出身,却能用兵如神,屡建奇功,其中一个原因是王阳明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读书人”,早年骑马射箭游塞外,二十六岁时苦读兵法,用果核排列成阵形进行演练,被人笑为是赵括“纸上谈兵”。

人生如粥,熬出至味

人生如熬粥,有一首诗这样说:“人生好比粥一锅,煎熬滚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张罗。”

一锅好粥,需要慢慢地熬,才能熬出最浓的滋味;人生如一锅粥,同样需要在时间的文火上慢慢地熬,当中因为融入了不同的心情,融入了不同的情感,就会熬出各种不同的味道。这其中有甜有咸也有酸,当我们细细品味时,才能体会出那份平淡真实的悠然与优雅。

1、熬是笑到最后的智慧

评书名家单田芳,总结人生就一个字:熬。

身处逆境,苦熬能挺住;陷入危机,苦熬撑得起;适逢险阻,苦熬能过关。人生不怕熬,要熬出智慧,熬出功力,熬出精粹,熬出境界。

人生进退是常事,关键是能够“熬”住。“熬”就是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步地努力,达到理想的目标。

“熬”得住,就能笑到最后。

2、熬是稳定平和的心境

阅遍世事的人都明白,许多事情,一眼是看不到头的。一时春风得意,或一时折戟沉沙,都不会永远算数。只有不急不躁,气定神闲的人,才会是有长性,“熬”得住的人。

熬是出发与成功的中间点,就好比茶需要慢慢泡才有味,酒要慢慢酿才香醇,生米要慢慢煮才会变熟。

“熬”的过程,也是一种修行的过程。修内心的宁静,修处世的淡定。有磨练,才体现出成功的弥足珍贵。

熬的不是岁月,熬的是心态。

3、熬是历久弥坚的意志

整个人生就是一段又一段的,需要“熬”的过程。

熬的过程并不是坐以待毙,熬是磨练意志,熬是蓄势待发,熬是不动声色默默努力,等待着熬出头时的一鸣惊人。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快熬不过去了,无法坚持了,时过境迁后,再回头看,一切都熬过去了。

那些能耐住性子去“熬”,不肯轻易言弃的人,熬得久了,在百折千磨中,愈挫愈勇,屡败屡战,成为一批可以被打倒,内心却永远不会被击垮的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高处不胜寒

现代的都市都是靠高楼来代表它的雄伟壮观,现代人也都...

幸与不幸,完全由自己而定

佛陀在世时,波斯匿王来到佛陀讲经说法的祇树给孤独园...

人生的选择

有一位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成了一名...

怎么做好人生的收尾

问: 阿弥陀佛!我想请教一下,怎么做好人生的收尾? ...

中国三大处世奇书最精华30句

《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并称为修身养性...

做一个不后悔的人

一个落第的青年,穷途潦倒,后来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做...

圣严法师:不要让人生空虚无奈

现在大部分人的生活,几乎就是日复一日地上班、下班,...

如何能够不见别人的是非过患

人,往往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

大悲咒注音版

1)南na 无mo 喝he 啰la 怛dan 那na 哆duo 啰la 夜ye...

【注音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学佛,是学会生活

学佛,是学会生活。因为佛法,并不在生活以外,而是在...

净界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1讲 我们从今天起跟大...

三法印之诸法无我

我们凡夫的心有两种攀缘,第一个,攀缘外境。第二个,...

您能认得出那是谁的肉?

您认得出那是谁的肉? 当我在外科实习的时候,每一天都...

【佛教词典】外门同行相应

复有外门同行相应,谓多分欲界系心心所。...

【佛教词典】随意闻法愿

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四十六愿。谓誓愿令极乐佛土...

修行中种种的不顺障碍,跟我们的福报是有关系的

我们都在学习佛法,在研究佛法的道理的时候,都是唯恐...

学佛人须以躬行实践为事

汝既发心皈依,今为汝取法名为德熙。谓以大菩提心,俾...

金明法师:学佛的好处

人类的需要,除了物质食粮以外,还要精神食粮;在许多...

如何掌握唯识的宗旨

唯识的宗趣应该怎么掌握呢?更进一步怎么掌握呢?看下...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

学佛弟子应依四依法为标准

当今学佛群众大量增加,但因宿根不同学习深浅不同,以...

慎选人生方向

世间有许多微妙的事,譬如心境,有时一点点起心动念,...

出家者要远离爱欲

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着种种不同的人物。假若把佛陀的弟...

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

圆破色阴超劫浊 在整个五阴的对治当中,第一个所要对治...

善调身心,知所进退

第一个,从破恶的角度叫作擐甲精进。就是一般我们对于...

慧律法师《佛教的解脱思想》

各位尊敬的大和尚、大法师、比丘、比丘尼各位慈悲的护...

四十八大愿——(第46愿)自然得闻妙法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