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用佛法理念来生活,将是美满智慧的人生

2017/07/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用佛法理念来生活,将是美满智慧的人生

刚学佛时以为学佛与做人是不同的两回事,现在看来,原来学佛与做人是相通的,而不是相违背。太虚法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句话也是学佛与做人关系的概括吧。佛法能够让社会更和谐、促进人与人友善、改善不和睦的家庭关系等,但究竟的意义还在于让每一位众生能够最终脱离痛苦的轮回。佛法与世间法并不发生冲突,只要细心加以体会就能发现,用佛法理念去生活,将是美满和智慧的人生。

专心致志

佛经里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即是说明在学习佛法过程中,对于学修的教法要专注,才能深入了解教法含义,不至于浮光掠影式的闻思。在生活中亦是如此,无论学业还是事业,只要长期坚持一个领域或学科,再配以正确的方法,就一定会有一番作为与成就。

有的朋友常说现在的工作难找,学业难成。其实不然,社会越是快速发展,就越需要大量的人才做为支撑,只是自身技能不完善的前提下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如果能调整好心态,完善与提高自身的技能,一定会有所成就。

做人只有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最有意义的事情上才会有所突破,在学佛中体悟做人的道理,在生活中领会佛法的智慧妙用,这样互相借助才能获得智慧洒脱的人生。

诚实守信

五戒当中讲到不妄语,即是心口如是,言行如一。从小父母就教导我不能撒谎,做人要诚实。很多商人始终相信一句话: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如果一个人从做人与经商方面不能做到诚实讲信用,我想他在其他方面将会失败。对同事、对亲人、对师长不能存有虚伪之心,当你怀着一颗真诚心与他人相处之时,对方能切实感受到的,也才能回报你以真诚,而不是彼此之间的尔虞我诈。

做人只有诚实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可以在任何场合下都无所畏惧,因为不存在对他人的欺诈,自然也不会担心会有他人的恶意相加。做人只有始终以诚信为主,说话才会被他人采信,讲过的话才会有份量,如果经常是口是心非,久而久之身边的人也会离这种人远去的。

积极乐观

人的生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态,不同的观念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做人做事无论什么时候都应怀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消极避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大乘佛法也主张自利利他,相信通过今天的努力学修,一定会成就明日的无上佛道,从而广渡十方一切有情。

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次艰难困苦,只有培养一种乐观健康的心态才能不被困难所击倒。古今中外在做学问或者事业上有一翻作为的人,都是经历了无数障碍才能有所成就的,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佛与做人都是如此。乐观的心态能使疾病快速转好;乐观的心态能使困境转为佳境;乐观的心态能转败为胜;乐观的心态能使悲观的人生走向光明。

自 省

人格要想不断完善就需要自省,学佛要想不断进步也需要经常悔悟是否在修行上有哪些不足。我觉得自省的概念与忏悔的概念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相似,都在某种层面有着反思的本质在其中。道德高尚者通过长年累月与人交往过程中反思总结出的,因为人无完人,做事难免有过失,有了过失要悔改,才能不断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吾日三省吾身;佛法教导我们经常忏悔。目的都在不断完善人格与修行。人最难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的。通常见到他人的不足,很少反醒自己的过失,这也是人与人的不同。自省也是美德,也能促进人际交往。在工作犹豫不前时需要自省一下工作方式;在人际关系糟糕时自省是否要改善关系模式;在佛法修学上遇到障碍也要自省,是否修行方法与理解上产生了岐义。

宽以待人

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员,人的一生中要与形形色色的各种人打交道,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地区,所接受的教育与民俗也各不相同,只有敞开胸怀无敌意的与大家相处,才会取得非常融洽的氛围。有个很洽当的比喻,大家都说寺院建筑的最前面通常是天王殿,里面坐着弥勒菩萨,笑脸慈视一切前面敬香的众生。我们佛弟子同样要向佛菩萨学习这种平等慈视一切众生的心量。佛陀也教导我们要对一切众生慈悲,即能力所能及的施予众生安乐,拔济众生苦难,我们虽然现在是凡夫,但也要尽量向佛菩萨学习。对待不顺遂自己心意的人和事,要转变一种心态去看待,人在世间生存,不可能事事都以自己的意愿为转移,要学着换位思考,用种包容与体谅的心态与众人相处,毕竟人在社会生存是要与其他个体互动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做人与做事能有多大的成就,也取决于心量能有多大,正所谓心量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要做一个无所不包的人,才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愉悦的生活。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心中有春天,所见所闻无不是春意盎然

笔者有一位从事社工的学生,最近生活得非常充实。原来...

没学佛的人生是没办法规划的,因为做不了主

一个生死凡夫为什么加罪障呢?因为我们的生命当中,每...

我不是为了生气才活着的

如果你问别人,你活着是为了什么?有的人会说为了快乐...

惟贤长老《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

一、人间佛教思想的历史沿革 (一)释迦佛的应化示现...

忙是人生的滋养剂

一、忙是人生的滋养剂 一个人如果怕做事,偷懒,如何会...

《古文观止》中的十大人生启迪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历...

七难、七不净,四无常

1.凡人皆有七种不净,因而对自身不必过于执着,有这样...

有人只是小聪明,有人则拥有大智慧

能够在内心深处明是非、辨真伪,而不张扬、不虚妄,便...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注音版】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古德云:尘劳迥脱事非常,什么是尘劳?眼、耳、鼻、舌...

为人处事当宽厚缓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 处难处之人愈宜厚, 处至急之事愈...

破戒人临终时想念佛却念不出

大家要注意!业果已成熟,业报一现前时,就没有办法免...

善知识的八种相

居士要亲近善知识,居士在学习佛法,其目的无非是要求...

【佛教词典】般若理趣经

梵名 Prajā-pāramitā-naya-?atapac?āatikā。全一...

【佛教词典】四种善友相及四种非善友相

【四种善友相及四种非善友相】 p0470 瑜伽五卷十六页云...

俯提劣机曲护初心,唯此法门最为第一

原文: 倘惑业未尽,道果未成。纵有修持,不能自主。久...

学佛人的十八项过失

(一) 为了成就世间法而息隐住山,乃学佛人之过失。 ...

认识缘起法而发起菩提心

大乘佛法的特色菩提心 我们如果通达了佛法,必定会发...

何谓「四重二谛」

第一重:以有为俗谛,以空为真谛。 第二重:说空说有皆...

万物皆可为师

在印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古鲁即将去世,一弟子向他求...

比宝石还贵重的东西

有一个云游四方的修道人,途中,捡到一颗珍奇的宝石,...

为什么要向竞争者祝福

一个苦恼的杂货商来找禅师,向禅师诉苦道,最近他的店...

凡圣同居土由两种能感的因所构成

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

知道「没有声音」的是谁呢

我们看就闻性示因常,就着听闻的体性(注意,不是就着...

【推荐】《了凡四训》漫画版

《了凡四训》漫画版...

巢窟不可爱,终将败坏

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于清晨前往河边洗浴,后至岸边歇...

地藏如意宝,能满众生一切愿

在《地藏十轮经》中,说地藏王菩萨就是法界的如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