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要只讲「空」,还要把「有」建立好

隆相法师  2017/09/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不要只讲「空」,还要把「有」建立好

在与大家的分享交流中,听到很多人谈到了空,也对空有不同的理解。

这里我要告诉各位:空,不是说这个杯子碎了就是空;也不是说人死了之后就是空。佛教说: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当体即空。佛陀之所以告诉我们这一真相,就是希望众生不要被六尘境所迷。当然,在没有正确理解空的情况下,众生习惯于对此执迷,总想牢牢抓住,因此不得解脱。想想看,若大家都明白了它是空的,还会去牢牢抓住这个空吗?

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说,什么都能放下了,甚至连身体都可以舍掉。比方说我曾经听说过的舍身岩,有人认为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与身体就是空,这个概念是错误的。就算你把身体舍掉,也不代表你真的空了。

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如果你真的看空了,你能放下一切,那你能不能把你手上的镯子送给她人?镯子没有身体重要,但是为什么你还舍不得呢?如果你真的看空了,你能不能把你的房子送给他人?你会说,身体可以不要,房子还是要的。如果你真的看空了,你能不能把你的钱、存折送给他人?你一定会说:那不行,命可以不要,但是钱是要的。举这些例子,我只想告诉大家,你理解的空不是空,跟空不搭边。看破是一种功夫,放下才是你的真实体现。看破,这一道理你能明白,但是不代表你就能放下。理明白了,是不是就代表空了?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不是的!

曾经在上个世纪80年代流行看香港功夫片,有一年轻小伙子从录像厅出来,浑身是劲,结果一出手就被人打倒,才明白自己没有功夫。从录像上看来的,受其影响心很激动,浑身是劲,实际上没有功夫。

所以看破放下要有真功夫。要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才行,不是脱离了生活而后才有。一切来自于你的生活,你的心与境,能不能对境练心。比如看到好吃的东西,闻到香味,你能不能不动心。若你整天不出门是不是就空了?不是的!喜欢购物的必须到商场去转,你能不动心,那才是功夫。如果强制自己忍,那不是真功夫,必须把这两者分开。所以必须结合你的生活,通过历缘对境来练心,能如如不动才是真功夫!

禅宗有一个故事,说一位老太太供养一位出家师父三年,有一天她叫孙女去试试这位出家人的功夫,孙女过去一把抱住禅师,禅师这个时候其心如如不动,但是老太太还是把这位禅师赶走了,说,我三年供养了一个俗汉。禅师在外修行几年后又回来了,老太太依然供养他一段时日,让孙女再去试试这个禅师,当孙女抱住禅师的时候,禅师故作小声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能让老太太知道。这是一种境界,老太太真诚顶礼这位禅师,赞叹禅师是开悟有真功夫的人。不再像以前抱着他的时候,虽然能如如不动,但就像抱着枯木一样,没有生机。

佛教是要你回归到自己本来的清净自性中,这里不管是智慧也好,福德也好,都是具足的,无欠无缺,这才是关键点。这里还有一个重点,就是一个“有”。如果一定要谈一个有,那么又对立起来了,又麻烦了。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又得要有这么一个阶梯。但是你必须明白,这一切你都不能去执着,佛所说的法你不能去执着,乃至发菩提心你也不能去执着。对于现实生活而言,比如火箭上天,不该脱离的时候不能脱离,到了该脱离的时候不脱离也不行。需要明白的是,在生活中,必须用境来检验你的心。比如说,我生活的很开心,没有烦恼,可能是你比较顺利。如果遇到逆境,看你如何对治烦恼,调伏得好,那才是你的功夫。

当然,也不能自找烦恼,对境练心可不是要把自己练成麻木的人。如见到可笑的人与事也不笑,是不正常的。这是麻木,不是功夫。你饿了就吃饭,听到可笑的事情就笑,遇到伤心的事情就哭,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是说达到圣者,哭不能哭,笑不能笑,这一点请大家一定要正确理解。在金刚经里,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不也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难道说须菩提没有断惑证圣吗?

要讲功夫,我们不要只讲空,还要把“有”建立好。我们在这里诵经,坐禅、念佛都是有,不要去打折扣。从信仰层面讲,把信建好,这个很关键,不是今天听张三说的好就跟张三跑,明天听到李四说的好就跟李四跑,这个不行,心要有定力;更不能,今天高兴就多念,心情不好就不念。除了修行念经以外,人世间的善恶是非,包括道德等,都要建立的非常好,必须要建立这个“有”,行和愿差一点都不行。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单从理论说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理路,古人也说:高山仰止,身虽未至,心向往之!

在金刚经中,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个,生活中的烦恼就会少很多。作为父母,放下是不是就不要尽责任了?不是的!佛也好,菩萨也好,都告诉我们,先要度众生才可以!你要先尽职责,你的职责尽到了,然后再放下,你还没有尽职责,就说自己空了,这是不对的。我们在此诵完经,探讨过了,回家该扫地就扫地,该煮饭就煮饭,该上班就好好工作,一定要完成好自己的使命,尽到自己的职责,并在生活与工作中观照自己的心,这才是学佛的正途!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蕅祖大师开悟时的情景

次年夏,逼拶功极,身心世界忽皆消殒,因知此身,从无...

临终时心里除佛号外,不使有别的念头

所有存款,为防养老者,亦须交与孙子。即田地契志等,...

沉默的美好

已是许久没有读书了,只因心总被琐碎的烦恼充溢,没有...

人之一生,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

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

修行人有藕断丝连的个性是没办法修行的

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简单的一句话,包含...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原文】 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

如何在布施中达到三轮体空

修布施,最重要的是了解三轮体空的道理。三轮乃指:布...

用功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放下

禅堂的禅字,又名静虑,又名思维修,总的一句话,就是...

首愚法师关于修行的开示

一、持咒 修行路上要找到跟自己相应的法门很不容易,...

为何五蕴的身心世界,本质却是真如本性呢

菩萨遇到因缘的假相,第一件事情,不是马上处理,先观...

用零散的时间来修系缘念佛法

我们常说,念佛一定要建立在信愿上,要用心把念佛人自...

【佛教词典】大杀戒人相

亦名:杀人戒人相 子题:人、初识、歌罗逻时有三事、命...

【佛教词典】疏迷惑

(术语)俱舍谓之背上使。谓见道所断十惑中贪瞋痴慢之...

人生的祸福来自于因果

人在一生中往往有各种不同的遭遇,是祸是福、是苦或是...

【推荐】哪怕有功德,也不要去争功

人有功德要藏起来,而且要把功德给别人,千万不要去争...

四大安静 众患消除

佛陀住世时,舍卫国中有一位已证得须陀洹果的须达长者...

放下内心的毒箭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

吃素应把握四原则

台湾是全球素食者比例相当高的地方,素食餐馆的数量相...

弘一大师自述出家的因缘

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

临终能否捐赠器官

所谓菩萨一切悉舍,吾人临终是否可将色身各器官,捐赠...

舍利弗和目连尊者遭诽谤的因缘

佛陀住世时,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与神通第一的目连尊...

星云大师《为社会大众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们是一群虔诚皈依您的弟子: 有的...

现在不造恶业,则当来不受苦报

世间一切事皆可众志成城,自然所作皆办。众志者,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