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妄想纷飞该如何放下

学诚法师  2017/11/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妄想纷飞该如何放下

觉得死更容易,是不知道死后还有来生,所以才以为死能解决一切问题。但事实是,如果不去改变和对治,问题就会永远存在,死亡只是换个样子重头再受一遍苦,甚至更苦。——学诚法师

网友:师父,自己妄想纷飞,该怎么办?怎么放下?

学诚法师:人随时随地都妄想纷飞,若能察觉到这一点,已经是内心相对清明之时。可以静坐数息,令心安静下来,把自己“置身事外”来观察妄念而不随之起伏;也可诵念佛号或思维法义,让散心凝聚到正念上。

网友:请教法师,什么是“妄念”?怎么才能放下“妄念”呢?

学诚法师:妄念有粗有细,先慢慢放下过多的欲望、猛利的嗔恨、否定因果的武断,让自己心中多一些思考、进步的空间,生活中多一些平和、淡然的愉悦,生命中多一些敬畏、高尚的信念。

网友:师父,如何修行能把这些污垢净除,使我们的内心恢复圆满,灭尽一切痛苦?请师父开示!

学诚法师:人内心的烦恼很多,执著很重,所以修行不是简单一个方法就可以的,它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不能心急,也不能把修行想得很容易。初学者必要的次第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

网友:法师好!在工作中,如果对一些人宽容可能就会影响到自己和另一些人的工作成果。那宽容是对是错,还是应该确保最后的成果?

学诚法师:宽容不代表不处理事情,明白吗?

网友:阿弥陀佛!师父好!最近达成自己的目标后,变得有一点点膨胀、焦躁。自己的脾气还莫名变得易怒了。波动是察觉到了,但也仅仅是察觉到了,可怎么对治呢?

学诚法师:目标的达成不是结果,而是一个新的开始。要知道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否则人就会失去方向,心无处安放。

网友:法师好!请问,在工作生活中,因为责任感,而使得自己很累,这是否是一种执念?如何看待责任和执著二者的关系呢?

学诚法师:责任感是要尽到自己那一份力,执念是一定要把事情做成什么样。俗话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就是既要尽到责任,又要放下执著。

网友:师父好!我毕业三年了,本来按既定路线走可以过得很好,但三年来我每一个选择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看着同学事业蒸蒸日上,而我还在摸爬滚打,有时心里好恨自己,越来越不自信!求点化!

学诚法师:人生永远不知道“如果当初那样选择,我现在会怎样”,这都是自己的幻想而已。接受当下的因缘,做好现在的事情。如果觉得选择错误,要“痛定思痛”,去深刻反省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选,自己所求的到底是什么,错在哪里,然后改过。一味后悔,是没有意义的。

网友:弟子近期学修过程中发现,日常工作生活中难免会接触到一些世人公认的“某大家”们写的文章,但弟子自心越来越觉得这些人说出来的话都不圆满,不愿意看。但是同时又不免担心,弟子对待这类文章时的心相是在起慢心。请师父指点,感恩!顶礼师父!

学诚法师:之所以觉得别人的话不圆满,是借了佛菩萨的光,以佛法的理论来评判的。但这是佛菩萨的境界,并不是自己的境界。善于学习的人,既能把握佛法的宗旨,又能从别人的心得中看到闪光点,学到东西。

网友:法师好,您曾经说过:有死的勇气的话为什么不想着改变呢?可是有的时候自杀比改变更容易,您知道一个人改变自己的缺点有多困难吗?看着自己的缺点带来的四面楚歌、坐困愁城,生活自然就无望了,死就更容易一些了。

学诚法师:觉得死更容易,是不知道死后还有来生,所以才以为死能解决一切问题。但事实是,如果不去改变和对治,问题就会永远存在,死亡只是换个样子重头再受一遍苦,甚至更苦。不是要看到改变的结果了才能有希望,希望就在当下,在因地中。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太执著于眼前的境界了,不能用因果的、流动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网友:顶礼法师!如何区分“是非不分、善恶不明”与“观功念恩”?是不是只看到一切人事物正确的一面?还是说如果有错误的地方是因为自身内心存在执着、偏见、成见?需要把错误的地方非要看成是正确的地方吗?

学诚法师:“看到过失”与“观过”是不同的。观功念恩对治的是“观过”,即偏见与烦恼,而不是非要混淆对错。看到别人的过失而不观过,内心应该是这样的状态:同情难过,想帮他改善,就像慈母看见孩子生病一样,恨不能自己替他痛苦;提醒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把对方看成另一种老师;深知每个人都有缺点,都会犯错,能够包容对方过失,内心不会从此给他贴上标签。观过,内心的状态是排斥、对立、厌恶、嗔恨,内心就像热锅上的水,极不平静。一般人的毛病是容易去看别人的缺点和过错,看到后就牢记在心,却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形成偏见蒙蔽自己,还自以为对,所以尤其需要“观功念恩”的功课去纠正这种坏习惯。

网友:法师您好!善恶各有果报,顺序是怎样决定的?善有种类之分吗?恶有种类之分吗?不同种类的善恶能相互障碍平衡吗?比如,我因某些事情感得患病的恶报,但我感恩父母的善行能改变这个恶报吗?它们是互不相干,各是各的业报吗?必须通过忏悔才能改变既有的恶报吗?

学诚法师:业感果的顺序,是重业先感果,其次是近业,再次是串习得多的业,最后是造业的先后顺序。善恶业分别感果,不能抵消。恶业必须忏悔,在忏悔改过的基础上造善业,才能减轻业障。

网友:师父,我总是爱生气,有时会受不了别人的一言一行。虽然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但总是做不到。喜欢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别人对我不好或做不到我就很失望难过。我该怎么办呢?

学诚法师:反观自省,多看看自己做得怎样,不要总要求别人。

网友:师父,我看到贤二机器僧的回答,“孝顺,是内心对父母的感恩和爱,既不在于表面为父母做了多少事,也不在于要事事服从。”那您的意思是孝顺从内心孝,不在于表面?

学诚法师:重要的是,你要先确认内心的爱和感恩,而不是以“内心孝”为理由不管自己的行为,否则是表面也没有,内心更没有。

网友:师父,请问如何培养自己的利他心?谢谢!

学诚法师:深信因果、知恩报恩、自他不二。

网友:请问法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学诚法师:善恶有不同的层次。通常来说,对现在(今生)和未来(来生)都有益,能感召好的果报的行为称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能感召恶报的行为称为恶。佛陀指出最粗重的十大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反过来就是善业。

网友:顶礼法师!我小时候不吃肉、蛋、奶,近半年五荤也不吃。可最近生病了,乏力体虚,提不起精神来。家人劝着要吃点肉,我也开始纠结要不要吃点肉补身体。希望法师帮忙开导。

学诚法师:吃肉的人也会生病。你可以去看看中医,也可以多了解一些素食营养的知识。

网友:法师,我现在对因果起了质疑。单位里的小人、坏人,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孩子学业有成,身体强健,每天乐呵呵。而好人却身体糟糕,家庭不睦,郁郁寡欢。我不再相信因果了。

学诚法师:你所理解的,很可能是“假”的因果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哪一个因,对哪一个果;感果有什么特点、条件……如果这些都不清楚,何谈“相信因果”呢?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众生的苦恼就是错认一切都不会变化

我们讲肉眼看问题,肉眼是我们凡夫所具足的眼睛。从空...

大安法师:修学净土是否也需传承

问: 有些人说修学佛法,没有传承不能成就,请问修学...

舍报自杀念佛,可以往生吗

问: 舍报自杀念着佛号,又有人助念,可以往生吗? 大...

如何才是一门深入

问: 请问一门深入,如何是一门深入,是读一部经还是...

嗔恨心重,控制不住该怎么办

问: 末学瞋恨心很重,每次对境都不能把持自己,伤害他...

为什么不结婚

为什么不结婚?这问题,我遇到了许多朋友,都曾这样问...

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问: 学佛人平时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大安...

现在很年轻想往生,阿弥陀佛会来接引吗

问: 比如我现在还很年轻,身体又好,生活事业都好,我...

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御製无量寿佛赞  西方极乐世界尊,  无量寿佛世希...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观无量寿佛经》第三观:地观

【经文】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

经常生起淫欲的烦恼,会有什么过失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

鸡蛋真的很有营养吗

很多人认为鸡蛋是人不可缺少的营养食品,每天都要进补...

开经偈与武则天的故事

当我们翻开经典都会看见一首开经偈,这一首偈就是八十...

【佛教词典】梵服

(杂名)袈裟之异名。为梵天之服,又为梵行者之服,故...

【佛教词典】无有见

谓于我及世间。起非常非恒想。由此生忍乐慧观见。名无...

习惯得到,便忘记了感恩

A不喜欢吃鸡蛋,每次发了鸡蛋都给B吃。刚开始B很感谢...

《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第三个结构段是谈《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古圣先...

众生皆有佛性 不宜杀生庆贺

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无明妄动,是为大咎。从真...

你必须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离

孔夫子,他有一天带着他的弟子游行在陈蔡之间,陈国跟...

二块砖的福报

诸位今天能够来佛堂打佛七,住在道场,安坐佛堂里,都...

如何正确运用十念记数法念佛

问: 我平时用印光法师讲得念十声的方法记数,但我发现...

旷劫以来,无一时一刻不在梦中

【原文】 古云:处世若大梦。经云:却来观世间,犹如梦...

思考方式决定你快乐或烦恼

有时候我想:人为什么会生气?其实人生气的时候往往是...

心里的坟土早干了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老子和庄子是放旷逍遥哲学家...

佛经中说:梦见这四种相最为吉祥

《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中说:若人梦中见四种相者,...

正思惟与邪思惟

【原文】 禅那者,此云思惟修,故称禅思比丘,是贵思也...

要增加修养,先要从改做起

一个人要增加修养,先要从改做起,从受做起,从自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