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要拿「吝啬」当「惜福」

德光法师  2018/01/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不要拿「吝啬」当「惜福」

“吝啬”是个贬义词,“惜福”是个褒义词。

很多人生性吝啬,日常生活中处处遭人嫌弃,自己也知道这个毛病不好,可就是难以改正。学佛后,发现佛教提倡惜福,一下子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样,逢人就解释:“我这是惜福”。

这样的话骗骗别人也就罢了,说的次数多了,到最后连自己都信以为真。只能说这种人太狠了,连自己都糊弄。

“吝啬”与“惜福”是有本质区别的,请不要拿“悭贪吝啬”当“节俭惜福”。

何为吝啬

“吝啬”的字面意思是“小气,当用而舍不得用”,在佛教中常常用“悭”来指代。

《中阿含经》卷三十一曰:“我见世间人,有财痴不施。得财复更求,悭贪积聚物。”自己的东西不舍得给别人叫做“悭”,看见别人的东西就想要叫做“贪”。

这样有什么样的果报呢?隋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说:“悭贪堕此趣,此趣多饥渴,故名饿鬼。”吝啬悭贪之人,死后当堕为饿鬼,常受饥渴的恶报。其实姑且不论死后,吝啬之人活着的时候就有诸多烦恼。

从前有个财主,生性吝啬,别人请客,他吃完还要带走一份,但是自己从来不肯请别人吃饭。有一天,财主病了,想吃点好吃的,但是又舍不得多做,因此命令仆人每样菜只做一口的量。吃完饭,仆人拿了一堆碗和盘子在门前清洗,别人看见问道:“难道你家主人今天请客了吗?”

仆人无奈的回答道:“想让我们家主人请客吃饭,得等到下辈子!”结果这话被吝啬的财主听到,气得大骂仆人:“你这个多嘴的家伙!是谁让你许诺我下辈子请客的?!”这个故事看似夸张,实则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

悭吝从本质上来说是贪心在作祟,很多人不仅自己的钱舍不得用,即便拿别人的钱帮别人供养三宝或者布施,心里也会很舍不得。这是一种习气,好像钱一旦到了他的手里,这钱就是他的了,更有甚者还会暗自克扣。如果贪了三宝的钱财,那么感召的就不仅仅是饿鬼的果报了,而是直接堕入地狱。

悭贪在伤害别人的同时,首先伤害的是自己。悭贪的人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对人对己都吝啬,这种人看到别人获得的利益比自己多,得到的赞誉比自己多,生活过得比自己好的时候,心里会非常得不平衡,会很烦恼。自己想有好的生活品质,又舍不得付出。

另外一种人对自己很大方,但是对他人很悭吝,即使是对自己的父母眷属都不愿意付出,更别提其他人了。这种人只顾自己享受,不管他人死活,往往背负一个“为富不仁”的骂名,一旦有落魄的一天,别人自然也不会伸出援手。

两者区别

“惜福”看起来跟“悭贪”很像,但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悭贪”是对他人苛刻,而“惜福”是对自己苛刻。很多人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都很普通,过日子很节俭,但是对待三宝或者对有需要的人则出手很大方。

何为惜福

该用度的地方不抠门,不该花费的地方一分一毫都不浪费,这是“惜福”。

清代儒将左宗棠写过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身为一代名将的左宗棠胸怀大志,身世不可谓不显赫,但是要求自己及子孙只享下等福,这是真正的惜福。

惜福有两层含义:一是不浪费,二是不用错地方。有些人在细小的方面不注意,比如对掉几粒米,费一点水不以为意,其实这是不对的。俗语云“聚沙成塔,聚水成涓”,不防微杜渐,福报会一点点地流失掉。有些人很注意细节,一丝一毫也不浪费,但就是用的地方不对,那也不是惜福。将福报用在与修行相关的事情上,把所有的福报都转化为日后解脱的善缘,这才是最好的惜福。

对治吝啬

“悭贪吝啬”与“节俭惜福”的含义搞清楚了,对于惜福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扬,那么对于吝啬,该如何对治呢?答案是布施。

佛陀时代印度有个人非常悭吝,别说布施,就连布施两个字都说不出口。佛陀为了教化他,告诉他左手代表自己,右手代表他人,然后让他左手拿一把草,交给右手。但即便只是一把草,即便只是假设自己跟他人,他内心都犹豫不决。经过佛陀各种耐心地引导,这个人内心逐渐打开,后来连身命都可以布施,最终证得了圣果。

“吝啬”是一种习气,想要克服肯定是很难的,我自己在对治的过程中用的方法就是强迫自己去行供养和布施。只要供养的善念一生起,立马锁定,然后逼着自己一定按照最初那一念去执行。经过几次以后,慢慢布施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欢喜了。

结语

“吝啬”的人痛苦,“惜福”的人有福。其实并不是谁注定了会痛苦或者有福,正所谓“福由心生,苦由心造”,到底是苦是乐,全看个人的选择。

有福的人并非他们的人生道路就一帆风顺,而是他们能把握自己的内心,在黑暗中能望见曙光,在无助中能想到美好的未来;痛苦的人并非他们没有得到眷顾,而是他们迷失了自己的自性,甘愿成为了命运的俘虏。

人生只有两种结果,不是驾驭生命就是被生命驾驭。与其在吝啬中痛苦,在悭贪中伤害自我,不如慷慨地布施,为自己日后的解脱种下一线希望。

一片纸、一块布、一根草,乃至一朵残缺的花朵都有其自身的价值。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惜福培福,这一切终将转化为日后我们解脱的资粮。

腾讯佛学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以布施对治贪念》

贪念会带给我们许多的烦恼,该如何帮自己除贪、解毒呢...

消费与惜福

消费这个词里的消有灭的意思,费有福的意思。人们每时...

一声青磬万缘醒,这个才是真福报

富嫌千口犹伶仃,贫恨身存似绁刑 何事庄生齐物了,一声...

【推荐】福德的力量比聪明的大脑厉害

学佛后,不要去讲碰运气,或者去算命。想算一算什么时...

至诚供佛斋僧,种下殊胜福田

昔日,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时,当时城中有一位长...

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

在政治哲学上,如果想立功创业,就要注意 其安易持 这...

这样赚钱花钱必能增加福报

佛陀告诉我们,佛法是难行之法,难行还是要行。佛陀对...

修福跟没有修福的天壤之别

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可不得了,那是成圣的一念之间,这...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把我执我慢修理干净

破我执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空性、心性也是非常...

现前这念心,本来清净,本自具足

讲修行,讲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话,你我透彻了自己这一...

曲折所带来的财富

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诗中写道:莫...

让你了解素食的营养成份

吸收足够营养,提升生命力,最好多吃:瓜菜(例如红萝...

【佛教词典】十四无畏

据楞严经卷六载,观世音菩萨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不作...

【佛教词典】六种死

【六种死】 p0295 瑜伽八十五卷十六页云:复次有六种死...

【推荐】持诵准提咒的九品成就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

富在福慧之中

在佛经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一位土财主,虽然非常...

大小乘经典对提婆达多的描述为何不一样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

众生堕三恶道中,佛菩萨为何不来救拔

问曰:若有十方无量诸佛及诸菩萨,今此众生多堕三恶道...

当今邪师的十九种典型表现

依止善知识乃修行之必须,但行者不能盲目随便依止。若...

人到老年尤其要「净念相继」

修行人要把死挂在额颅上。你想到死的时候,一切对世间...

潇洒人生,坦然面对死亡

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一切宗教、哲学、文学、...

极乐世界有十种乐

慈云忏主说:极乐世界有十种乐: (1)无不常值佛苦,...

佛陀的话具足哪五种功德

只要是这句话从佛陀口中说出来,就具足五种功德: 第一...

圣严法师《大愿心》

大愿心,包括了清楚界定修行目标以及矢志实现这些目标...

饮酒食肉,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

佛陀教导我们理财的方法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必须「用之有道」。钱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