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楞严经略讲

宏海法师  2018/12/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三讲)

各位大德法师慈悲,各位居士有缘吉祥,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我们三讲《楞严》的最后一讲。原来定的主题,今天是讲解脱之门,入这个解脱道。从怎么样发心,怎么样下手,怎么样去用功,然后怎样坚持,最后坚持坚持,路途中还有错路,还有险道。那么直至最后登地,入不退,到了等觉、妙觉,最后才能圆满,觉行圆满,才能修成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的一尊佛,人人皆可以。

那么,要讲到这个,首先昨天我们的内容,主要是讲了一下轮回的这个情状。因为昨天的课程,其实要把它依着经典里面的描绘,量是非常大的。整个在《楞严经》,如果有大德们熟读的话,就是里面讲到了光七趣,除了六道以外,《楞严经》里面又多了一道,就是讲到仙道,神仙道。那么整个这个复杂的成因,所造的各种不同的业力,怎么样相互间转化,可能一念之差,在这个轮回险道中就天壤之别了,就遥遥无期,后会无期了。那么转过头,又可能碰在一起,等等。反正就是非常繁杂。

但是,有时候真的是世间法就是表法的。刚好我来到咱们宝陀讲寺,我住的这个客房,五号楼嘛,五号楼这几天呢也是一个因缘,每天上下楼,都会有一个从北京来的老师在那儿画画。这个老师画山水画,他是琉璃厂的。我那天跟着法师一起去聊天,听到说他是北京琉璃厂画画的。就这么一张干干净净的宣纸,白纸。我那天看见他拿了个笔,在那墨汁里边还掺了好多水,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手法,就贴在墙上,他就用那笔这么来回,反正我的感觉,就是我迈了个眼神,等到我再回到那屋里往墙上看的时候,一张山水图就跃然于纸上了。所以说,一下子让我回想到,我们这几天讲的法,昨天讲的是轮回这么大的场面,其实也就是这个本明的觉性中挥了几笔,然后越挥越多,慢慢地就成了山是山,水是水,房子是房子,人物是人物,好像就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开始一幅这样的山水画就出现了。

但是不管他怎么画,再画得细,再描绘得精巧,无非就是离不开本质上就是一团墨汁,就是这个白纸和墨汁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回到这个本明之处,就是这个无明和本明的关系,一模一样。当然现在我们已经滑落到这个地步了,就像我们现前的这个五蕴之身而言,因为很多错乱的烦恼,每天牵引着我们无能为力。就是依然当作真实的法,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际关系,就这样往前走。所以一个人一辈活的呀,确实就跟发动了引擎,发动了一个什么,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其实你反过来,我们沉下心来思维一下,今天我们从这儿作一个思维。你说就这个色身、色蕴,《楞严经》里面讲到,就如同眼睛看虚空,看得久而久之,出现了狂华,飞蚊现象一样,其实本来是这么一个东西。但是问题是我们现在,明明看得见、摸得着,你掐一下他就疼呀,他就会疼呀。你割一刀子,他就会流血,是真的呀。但是我们再提升,如果他是真的,你看经里面讲到的说,为什么一个人在心里打一个妄想,说吃,这几天在吃杨梅,天天能吃到杨梅。我发了一张图,北京的同修们一看,就开始流口水了。就一张图片,他也没有吃到,他也没有来普陀山。那为什么?如果这个色身是真实坚固不虚的一个实体的话,为什么看到一张假的图片,并没有吃到口呀,然后他这个真实的身体就会流口水呢?这个口水怎么出现的?色蕴是第一坚固妄想,妄想呀。你说这种感受,等等这些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等这一切的感受,感受从哪里生起的?

经典里面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这个世界,就是假得简直是经不起推敲。你看就像两只手在空中无故地就摩擦摩擦,就感觉到有了一种触受,就这么生起的,我们所有一天的感受。这就叫做虚名妄想。这是受。因为《心经》里面不是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吗,就是他已经照见这些东西都是假的。

你说这个想相来讲,包括想阴,在经里面描绘这个想阴为什么说,刚才讲到的,听到杨梅就流口水,想着自己在这个高处悬崖边上,马上脚下就有一种紧张感。现在不是到处的旅游景点,都有那个空中的玻璃隧道,就是玻璃栈道,特别高的那个悬崖上给你弄一个玻璃桥。然后有时候网友一发,发的有的那个走到中间,先开始吹牛,往里走,走着走着,恐高症发作了,趴在那儿动都不敢动,两只眼睛蒙起来,谁去动他都哭爹喊娘的,求爷爷告奶奶地不让动他。为什么?我们看这个图片,有时候这种视频,自己脚下就开始发怵。你说四平八稳地坐在这儿,为什么会发怵?这就是想相。

这个妄想是非常厉害的。在经典里面讲到,我们的身体,你看上去这么沉重,其实是完全由这个妄想操控。就像一个随着,现在不是到处有广场舞大妈嘛,咱们在山上比较清净,你像我们天天苦凄凄地活在这个都市里边,到处都是这个广场舞,一到晚上,法源寺外边就开始了。那个节奏放得快了,他就跟着扭得快了;节奏放得慢了,跟着就走得慢了。其实妄想就是拍子,我们的身体活动就是节奏。你以为说身体控制念头,不是的。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说,说的时候,这个事情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你行的时候,你就控制不住地要反作用地往那儿走呢?就是妄想的力量是非常坚固。而且它是可以融通你的身心,就是由妄想来沟通的。想阴。

所以经典里面,《楞严经》里面把它叫做融通妄想。但是这个色阴比较坚固明显,我们的感受跟色阴相待就出来了,你看,一碰他就有感觉。虽然这个想阴比较难触摸,但是他毕竟还是有心理体会的。就是这个行阴,我们最难反馈得到。念念念念刹那生灭。所以经典里面也交代了,说完全不知道,只有看见我们的指甲,不知道怎么就长长了。头发,不知道怎么长长了,你说看着它那儿长吧,你也看不出来,很难发现。但是它确实天天在长,过几天它就变了。这就叫行阴妄想,属于非常幽隐的,触摸不到。

那么经典里面表达我们的色受想行,还有一个识嘛。这个识阴呢,怎么讲呢,就是本来我们这个念头是周遍法界的。前两天一直在讲这个觉性,现在我们怎么把它用得,执着在哪里了,局限在?就等于说两边开了两个口的瓶子,这个瓶子用两个塞子把它塞起来。然后一个人把这瓶子里面的空气运到另外一个地方,千里之外,再把这个瓶子送给别人说,送你点空气吧。我们的识阴也是这样子,为什么我们的念头,老以为我的念头就局限在我的这个身体之上呢?就等于说被两端塞了瓶口的瓶一样。

你把它局限在这个瓶子里面,在这个身体上,就是识。你把它放开了,其实哪里不是空气呀,空气整个周遍法界,到处都是虚空。这就叫智,周遍法界的。前面我们在讲“大佛顶”的时候,也是讲到他有周遍性。所以想来想去,这五样东西相互拧巴在一块儿,我就出现了。就是刚才讲到一张白纸上,山水画就出现了。所以我们就着这个掌握了以后,再开始回过头来,走一走今天要讲的解脱之门,这条妙庄严路。

大家读《楞严经》的,就发现他的缘起非常有深意。你看《楞严经》的缘起是怎么来的?唯一的情节就是阿难示堕。示堕为什么呢?一个他天天要吃东西,为吃那口饭,才走出去的。另外一个,被这个摩登伽女用梵咒给摄入淫席,就要毁戒体了,就要跟他行淫欲了,为什么?欲,淫欲。一个食欲,一个淫欲,其实是非常接地气的,引出了我们每个众生,在我们当下欲界的两大生命的根本属性,两大根本烦恼,就是要吃东西,要行淫欲。

就这么引发了,才说了《楞严经》。所以当时阿难被文殊菩萨救回来以后,也把他描绘一回,说他一向只有多闻,只会听,但是道力没有修上来,没道。最后才请佛说法,就这个因缘,才引发了佛告诉大家说,有这个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说十方如来一路超出妙庄严路。唯一的就是这个引子,引出这部十卷《楞严经》。

所以说,要走进这个解脱的道呀,我们循着《楞严经》给我们提供的内容,我把它大致分了一下,跟诸位法师汇报,就是我们可以把它分作:

一个版块是发菩提心,这是修道的初期;第二个版块,开始入三摩地,就比如说有加行;第三个版块就是修三摩地,入道,你要往前走,精进不懈地一直要在这条成佛之道上;第四个版块就是得三摩地,因为从开始入到这个圣位以后,入了初住,开始就有五十五位的菩萨阶位了,一直到最后的等觉、妙觉;最后第五个部分就是成就菩提了,得了道,成了佛了。就是这个意思,大概这么五个版块,我们进行一个串讲。

但是在此之前,我先要把一大段的内容是不容错过的。这一个版块就是前面,还有最精彩的部分,三大版块。

一个是讲七处征心。就是阿难和佛,师徒两个一问一答,说到底这个心在哪里?

二一个是十番显见。为了让他见到这个本有的真性,就想了个诀窍,佛用了十个回合的实验,就当着阿难和当时听法众的面,不断地做这个现实生活中的实验。就给他带妄抛真,在这个专业的语境里叫带妄说真,其实就是指出来他的这个本有的真性,怎么样入手,怎么样找到。十番显见。

第三个就是会通四科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果用一句直白的话讲,就是说所有我们的生活,其实本来都是真如实相。就这个意思。

这三个版块是《楞严经》整个经文里面最精彩的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说,为什么说它是部宝典。你看如果我们从禅宗的角度,大家熟读《楞严》以后会发现,《楞严经》里面的内容,好多禅宗的什么棒喝呀,或者一些祖师爷们用的公案呀,其实全部都在《楞严经》里面,发现这里是原型,原型就出自《楞严》。所以我们首先花一点时间来了解一下。权且就把这三个部分当作起个疑情吧,再通个消息,最后落个歇处。就是想起到这样的作用。

为什么首先来讲,起疑情是很重要的?佛门里面常讲到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你没有反思,你的这个道就入不了心。因为你生活得很舒服,你这个生命节奏进行得很畅快,每天就向外奔驰,六尘六境把你骗得根本就想不起来回家。所以说这个疑情呢,当然这个不是说让我们怀疑佛法的疑,就是在现实的这个妄想境界中,你要超脱这种安逸生活的麻痹,你要超脱我们凡夫的这点俗情俗见的这种现前的堵,把我们堵得就是根本不想着把自己的生命有所升华。

所以因为在常态里面太久了,你就没有这个猛醒和重新认知的机会。所以说首先,你都没有这个心力去颠覆现前的这个凡夫境界的话,那么你想,我们怎么去起这个正行,去作这个正观呢?而且特别你看现在到了末法时期的话,所谓的五浊恶世,那就说明我们心地的这个浊乱,已经把这个本有的觉性给搅得已经非常的厚重和遮挡住了,包裹得非常厚重,你要想回到这个原始点,那就更加的不容易。

你看经典里面有一个情节,里面讲到众生的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这个专业词听起来好像……,说什么叫别业妄见?就是自己造的业所感的环境。同分妄见是什么呢?就是大家一起造的业所感的这个环境。这个别业妄见就是一个人走进误区,还比较好纠正,还可以容易把他给拽出来,说你错了。如果大家共同一伙人,全部都陷入到这个错误的境地中,走入误区的时候,这就叫同分妄见,那么大家都不太会怀疑了。

有一个明白人就这么喊一声,可能大家都不一定会听了,而且会说他神经病,人家都过得好好的,你做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可见当时释迦牟尼佛成道了以后,开始弘法也是面对的这个窘境。因为佛法太清净了,但是我们这个世间非常染浊,没有办法。所以在这个阶段上才要问,叫做要你先起疑情,疑情的作用就在这里。你先得不服这个生活,不想继续这么过。包括我们现前来讲,出家一场,可能这个走到现在到如此地步,是不是哪儿不对?每天浑浑噩噩地就这样继续下去,问题是会不会哪一天觉得,早已经流浪到一个不知所措的地方?

所以你看这阿难呢,也就是跟我们一样,在这里边疑情起不来,佛就设了一个局嘛。昨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内容,说你当时为什么要出家?他就说,我见到佛长得庄严,然后思维说,如来的这个色身,不是用爱欲生出来的。佛就继续就着这个,将计就计就问他,说你既然见到佛的三十二庄严相,那么,原话是这么说的。“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你看其实这就是当头棒喝。

说你既然见到佛的相,那你仔细想一想,谁在见呢?谁见到这个相?谁为爱乐?谁在起心动念,思维说这个相庄严,不是爱欲所生的?本来就这么不断地给他捅捅捅,但是他不行,这个疑情起不来,他还在那儿傻乎乎地说,用我的心目所见,就是用我的眼睛看到你长得庄严,然后我的心在思维呀。就这么跟佛对答。结果佛就问,说那你用眼看见,用心思维,你现在现前告诉我,你的心和目在哪里,你的心和眼睛在哪儿呢?佛就反征他。这一问,阿难还不知道,还在用他的意识心说,这很正常呀,所有世间众生的心都在身内,眼都在脸上。就跟佛来了这么一句。就这个情节,下面开始引发了七处征心。

你看如果要是利根的话,大家想,七处征心说的什么法?当时达摩祖师来了,二祖去找他安心。达摩祖师跟他要心,说你把心拿来给我安,觅心了不可得。其实说的就是,一口说的七处征心法。但是阿难他就会不了。会不了不行,佛就开始跟他进行讨论了。

当时的实验是这么做的。佛就问阿难说,你在这个,不是在祇桓精舍的一个讲法堂里面嘛,说你在这个堂里看到什么?阿难说,我先看到在屋里的大众,然后再透着窗户看到远处的园林。那佛就问说,你这个看到是不是从内而外看到的?说当然是从内而外看到的。佛说,既然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怎么能说心在身内?就反征阿难,你说心在身内,在哪里呢?既然在身内的话,那你现在看一下,你看这个房间,你先看到内,然后才看到外。

那在座的大德法师,我们皆是如此。你要想看外面的宝陀讲寺的那块牌匾,或者外面山海的风景,那一定先要看屋里的情形,才能再看到讲堂外的情形,还得透过窗户。佛就反问他说,如果说你的心在身内,为什么不按照这个道理,顺理成章地先得看到身体里的五脏六腑,对吧,才能够看到外面的一切情形。你现在这个心在身内的话,你怎么看不到五脏六腑呢?这么一问,阿难就傻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一切众生都认为心在身内,可是这个身内是错误的。你想我们现在一说心,说你心里想一想,谁不拍胸脯子呀,马上就心里要琢磨一下,就以为在这个胸腔内有个肉团心。结果阿难他这个妄念呀,这就是一念妄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你这一个妄念打起来,你根本控制不住,一念打起来就打得百千缠绕,就真的是绕地球几十圈,那是不在话下。

所以他还是用这个妄想,你说这不对,我就说那对。他就开始执着说,既然心不在身内,那就在身外吧。那么佛说,你说心在身外,好,心在身外,就说明身和心是两个东西,它不在一块儿缠绕,相互没有沟通能力。那么为什么你的眼睛,这个眼睛就代表身体,看东西的时候,这是什么东西,你的心能够知道呢?为什么身见物,你的心能知呢?那就说明你的心不在身外。

好,这么一说,阿难又没话了,他说什么呢?说,那这样的话,这个心很可能在根里潜藏着,就在这个眼根里边。那佛说,既然在眼根里边,那么这个眼睛就跟你在上面扣了一个琉璃碗一样,你现在能透过这个眼睛看到外面的世界,就如同说,眼睛透过这个眼睛上的琉璃碗,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但是他的眼睛同时还能看到琉璃碗。但是你现在心透过眼看到外面,为什么不能见到眼的本身呢?就是我们的心其实看不到我们的眼根。这就又把阿难给说住了,明明不在根内。

希望大家也跟着参究,到底这个心在哪儿呀?经典里面常讲到的,不在内、外、中间。然后阿难又说了,一会儿说心在明,一会儿说心在暗,一会儿又说心在哪里生。不是经典里面常讲到的,心生法生嘛。有种种心念生,所以有种种法生出来。感觉到说,随着心而生出来的法,那么这个法在哪里生,这个心就由那里有。

那佛就问他说,你这么说的话,你这个心是有体呢,还是没有体?如果你这个心没有体的话,怎么能够跟种种法生起来,跟种种法和合,而知道这个法在哪里呢?你这个心如果说有体的话,你身体触摸的时候,你这个心是由内出,还是外来的呢?由内出,你还在身内。由外来的话,你应该先看到自己的脸,才能够进入到自己的身。但是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看不到自己的脸。就不断地这样。

一会儿阿难又说,这个心在中间。佛就问他说,哪里有个中间呀?一个东西我们从西面看起来,它在东;从南边看上去,它在北。没有一个定性的中间。最后阿难就说,那心就在一个,实在被佛逼得无处可藏了,说,那就心在一个没有执着之处。佛最后就彻底要断他的这个妄想心。

说既然没有一个执着,你认为没有一个执着,那就说明还是有一个没有执着,怎么能说没有执着?就这么一串穿来,洗涤阿难,要断他的这个意识妄心。

所以大家也现前作意下,我们凡夫的特性在哪里呢?只要你的念头浮动,挨在哪个法上,那么你马上就被控制住。只有这个圣者就是哪里都不挨,哪里都不被控制,那么他是全体周遍,遍知的。我们现在只要你有一念执着,挨在哪一个法上,那么哪一个法就现前,仅此而已。缘分一直都在,就看你往哪里缘。

所以就这么一番显,不断地这样,这就叫七处征心。就征这个心在哪里,阿难找不到。所以阿难就可以说是一错再错。第一个错就是因为他全情都是定见。每一念都是一个执着,每一念都是一个执着。你看,一会儿执着决定在外,一会儿执着决定在内。就前面的都是这样的一个计较。你想有内就有外,就有中间,所有的这个一念起来了,就全起来了。所以说,第一个就是他全情都是定见。

第二个来讲,这个阿难他犯的错误叫做穷追不舍。大家都知道,比如说禅宗的这种参禅呀,参禅为什么说参得不知有生,不知有世,念念参,苦参密究,他确实是让你穷追,就像钻木取火一样。但是穷追的功用是为什么呢?让你华丽地转身,要舍。穷追的尽头重在要顿舍。这个阿难在此处就不行,他就不到黄河不死心。其实就是一向多闻的习气。现在我们很多时候去追究法义,容易犯这个过失。

你看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说,他也曾经喜欢在这个三藏名相里面去追逐,去做学问,最后发现一点用处都没有。这也是阿难的毛病,不能够顿舍,不能够尽这个情,所以他不得理。一直穷追,一直穷追,就只懂得我们常说的“踏破铁鞋”,就不懂得“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所谓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他不懂。你看有时候唐诗宋词里面常有这样的境界,我想这些诗人,也有好多确实是可能在法上有悟的。什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等这些,其实都是说的这个穷追顿舍,阿难他就舍不下来。

那么再一个错的是根本错。这两个错算枝末错。阿难总之错在哪里呢?一错再错,根本错就是以思议的心,来解这个不思议法。他的根本错就出现在这儿。现在我们很多时候也就是以思议心。后面讲到两种菩提心的根本,就要讲到这个内容。他不断地以这个起心动念的思议的心,来去解这个没有心念和言语的法。这就是一错再错,根本错。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又进入下一个情节了。

佛就开始举起来一个手,就问阿难,说你看到了吗?阿难说,我看到了。佛说,你看到什么了?他说,我看到如来的光明拳。佛就问,你用什么见?他说用眼见的。佛说,你用眼睛见,那你用什么知呢?他说,用我所谓的能分别的这个心在知。佛就说,咄,阿难!就等于说这会儿就开始把他棒喝了一样,说这根本就不是你的真心,你修行天天就在这个妄想里边,而错认为真心。我们现在何尝不是如此。很多时候付出了很多心血,用了很多功夫,就是因为在这个妄心里边,没有进入如来密因的修证了义。就一直在用这个妄想心修。

确实在咱们普陀山呀,诸位法师,可能你们因为守着名山,每天道场里面这么多的具体的事务。像我们磨嘴皮子磨惯了,毕竟有很多因缘都要去说,替释迦佛说两句。有时候你想想,你说他老人家已经涅槃了这么多年了,现在就凭着我们穿着这个衣服去说,代佛宣说。说的时候也会有因缘,很多信徒现在都是很,甚至有的很精进。

现在,你看我回来还戴一串念珠,很多法师们也有这个法器。现在都不流行念珠了,知道吧。在北京你如果去接触居士的话,都流行什么呀?就这个。人手一个计数器。每天念多少佛号,持多少咒语,每人人手一个。而且这个计数器现在也产业化了,越来越高档。最近出现了一种一个一百块,是直接跟苹果手机挂钩,就是说每天能够督促你,然后你念了多少,直接就给你记录上去了。你看现在的人多聪明,就做这些。但是有的他每天拿这么一个,就跟你说话的时候也在嘴巴嗒巴嗒,就不断地在那儿念。每天下午报功课,成立一个微信圈,然后弟子某某,今天持咒多少遍,念佛多少遍,回向怎么怎么样,每天都是如此。

就修成这样,你就不能让他的利益有一点损失,或者听一句不中听的话。只要一入耳,马上就受不了,就跟你急,就这样。为什么呢?因为根本就不入道!念咒的时候每天就想,念佛的时候就想,我今天要念多少,终于念完了。现在把我给引逗得也陷入到这个局里去了。因为你自己在那群里,号称领着大家一块修行,你得念够呀。每天着急。这两天来回来讲法,我还得休息一会儿,早上陪着师父去看了一下牙,没时间了。昨晚逼得我晚上躺在那儿,在那儿数珠子念。得把这念够。要不然他就观察你,你这群里面,全都盯着你,念不够你今天就不精进。所以说白了,说实在的,都是妄想,都是以佛法而增轮回之业,就这样。所以你看这里,为什么《楞严经》究竟?

他开始第二个就是要带妄显真了。为什么这个叫做带妄显真呢?就是说这个真如本性呀,在我们众生的思维分上,就是在梦里边的时候,你说这个梦外醒后的境界,你说不透。所以只能在梦里边给你指着,带着这个妄想,但是把你的心引到从来不到之处,来见这个本有的真如法性。这就叫带妄显真,十番显见。阿难和佛就是演这个戏。

你看,佛就着这个情节就问,说你用什么见?结果阿难说,我用我的心,妄心推比的,用眼见。佛就告诉你说,绝不是用这个来见。这就是情节引发我们看到真心的第一步。

你看我们这里边的第二个实验,又是现场做的。佛就说,你既然是用你的眼看见我,那么我来问你,如果是眼瞎了的人没有眼,你问他,他能看见什么呢?结果阿难就说,那他一定会回答,他看见的是什么呀,不像我们有眼的人看见的都是明,光明嘛,那么眼睛瞎了的人,那一定看见的当然是黑暗。可是错就错在什么呢?我们以为一个眼根坏了的人呀,看光明的时候以为是看见了,那么黑暗的时候,以为就是看不见了。错了。不管他看明,还是见暗,他真正能够看的这个东西,这个见性,从来没有变过。所以佛第一个就告诉阿难说,真正的见性是你的心,而不是你的眼。

我们在座的诸位也可以看看。你看我眼睛睁开了,看见这四处光明、在座诸位。眼睛闭起来,我们一般通常就以为这是看不见了。

实际上眼根所对的这个暗境,其实用心还是看见了。看见的光明和看见的黑暗的看见,从来没有变过,这就叫做显见是心,而不是眼。就是真正我们能见的这个见性,不是眼根在看。大家都以为是眼根在看,实际上是什么呢?是我们的本有的这个真心、真性在看。这就叫心性。明心见性,就要见这个。你看这个东西常在。

因为做实验呀,确实不好做。他做的实验,我这么一讲,未必我们在场的能跟上。但是大家想,在佛门里面,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公案,我们这样了解一下都知道,真能这样,确有其事,真有此理。大家还记得古德有一位抄《法华经》的吧,不是抄《法华经》抄着抄着,入到这个定境中了,晚上,古人哪有电呀,晚上灯灭了,蜡烛灭了以后,油灯灭了,他的眼睛,还依然在抄《法华经》,而且就像白天一样,清清晰晰、分分明明的,天都黑了还在那儿看。结果侍者进来了说,伸手不见五指了,你怎么还在抄呀?哦,一念妄想起来了,才把这个眼根的作用又给妄想生起了。那会儿为什么能够抄到天黑还能见到字,还能见到纸呢?就是因为他那会儿用的不是眼,而是见性,见性本具的光明。所以十番里边第一个就是什么呢?让他明白显见是心,而不是眼。我们现在谁不知道看东西是这个眼根呢?你看一会儿手机,眼睛就涩得胀得就不行了。都以为是眼根在看东西,其实根本不是。这就是佛法的难信之处。

所以说从这个见性之心,佛就善诱他,就让他从这个根处入手,你能见的性,而不是你能见的根,不让他在根处入手。第一个回合,阿难听到这里,突然间就什么呢?我们现场也是一个法场。当时释迦牟尼佛讲《楞严经》的时候,从来都没有这样过,为什么?人人都不说话,冷场了。为什么冷场呢?心里琢磨不透了。在以前的时候,只知道有眼才能见,现在他发现,没有眼也能见;在以前就只知道说一会儿见明,见到光明了才叫做见,现在发现,见到黑暗依然还是见;以前只能知道,能见的是眼,现在知道,能见色的不是眼,而是心,确实是心。就这样仔细玩味,但是还没有开悟。就这么仔细玩味以后,引出来后面的一番不断的层次激荡,不断的说法层次,激荡阿难对于这个本性的感受和触摸。这就是为什么叫十番显见,就是显这个见性。

所以进入到第二个回合的时候,佛就给阿难说到,这个见性根本就没有动过,从来都是不动的。他当时做了两个实验。一个是,你看我们现场也可以。一个实验就是,佛就把这个兜罗绵掌给伸出来,一会儿合上,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合上,一会儿张开。他就问阿难说,我的手有张有合,那么你的见,有没有张,有没有合?你看,现在我的手也在动,一会儿张,一会儿合。但是诸位,我们见到我的手一会儿合住了,我们的见性,随着这个手有合吗?我的手张开,我们见到这个手的见性,有张开吗?没有动过。佛就给阿难左边,就用手显了一下神通,给左边打了一道光,阿难就把头转到左边一看。又给右边打了一道光,阿难又把头转到右边一看。

佛就又问他说,你的头在左右摆动的时候,大家都可以现前做这个实验,就是我们左右扭头摆动的时候,我的见性,我能见物的这个见性,有没有动过?没有动过。为什么这个实验里面用了两个境界,一个是佛给他用手开合,二一个就是让他的头在脖子上动?因为什么呢?就是外界的境界动的时候,我们找这个不动的见性,这是比较容易知道的。但是如果我们自己的头在左右摇摆、动的时候,我们再找这个见性,就容易被转了。因为你对于这个见性的守候性不够。恒守的这个能力不够,也就是我们说的定力。所以现在我们都以为说,你等你自己的头都能够左右摇摆的时候,这个见性还能够守着他。诸位法师,这个东西就叫本性。你看,我们现在晃着头的时候,你说我们能见物的这个见性有动吗?看着东边的窗户和西边的窗户,这个能看的看性,没有动过。这就叫见性。

所以大家说了生死、了生死,怎么了生死呢?整个一切万事万法,无非生灭变化,就在动。那么在三界之内,没有一法在不动。但是这个能见的见性,从来没有动过,一直就在那儿守候着。我们头一天讲过说,三十里铺的好妹妹,一直在那儿守候,没有动过。那如果说三界的一切动法,就这种生灭法,最大的动是什么呢?无非就是这个色身生、色身死嘛。这是我们三界内所面临的最大的动。你能在这个动的时候,你依然能够守住这个见性的性不动,就了却了,就抽身出来了,就所做已办,就了生脱死了,这辈子出家的事就成功了。显见不动。

所以大家说一个公案。现场也依样画葫芦,我们现在没办法,老虎见不到,就照着猫,看看猫,就知道老虎了。在佛教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禅师,叫做汾州无业禅师。无业禅师他去参马祖。参马祖的时候,祖师爷就给他演。他就问祖师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马祖就说,哎呀,现场的人太多了,这会儿吵得不行。就跟孙悟空的师父一样,背着手给他说,你晚上三更再来。那么马祖就说,现在人太多了,你别时来,说你换个时间再来。好,这个无业禅师就当真了。说师父让我换个时间再来,那我就走吧,就等于从这个门堂,就门口要出去了。走到门口,背着马祖,要往出走的时候,马祖叫了一句,马祖叫说:“大德。”这个无业禅师一听叫他大德,赶紧就回首。

一叫他,他赶紧回头,想问一下祖师爷叫他干什么。结果马祖道一就盯着他说,是什么呢?就一声大德喊去,他的头一调,就问他是什么呢?就这么一问,言下就大悟了。言下一大悟,整个法界就动了,那个时候龙天就开始马上欢呼鼓掌说,又有一位南阎浮提的众生悟道了。你看这个公案,跟我们现在讲的这个一模一样。就在这回首之间,见性如如不动,两个人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就通。就悟这个,显见不动。所以大家想想,我们现在摇头摆脑,你就不断地动,举手投足,就这个性不动。这个性,看在眼睛上,就叫做见性;如果听在耳朵的话,就叫做闻性,就这一个性。如果有味道熏出来了,你闻到了,诶,有香味了。

那么没有味道的时候,你闻味道的这个功能不在吗?也在,就这个性。身体,我触一下麦克风,我的手有感觉了,我的手没触的时候,我的手能感觉的这个感觉失去了吗?还在呀。这就叫触性。色声香味触法,所有的性就是一个性,就是我们本有的真心自性。就这个东西。所以你看佛陀,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大教育家。

我们现在学习《楞严经》,有时候听不进去了,还觉得说,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呀,你说的这么教条,这是佛学院讲的课吧。这就是现前的生活。谁天天不摇头摆脑的?你上个厕所,你还得蹲下去站起来,但是见性没动,闻性没动。

所以第三个回合,这个我们再跟大家分享一下,佛确实是大教育家。为什么?又出现了一个人物,就是当时的波斯匿王。这个波斯匿王出来以后说,哎呀,老了老了,不行了,快死了。佛就问他说,你的身体还在,你怎么知道要死呀?说你明明活着,你怎么知道要死呢?王就说了,说我这个身体从小到老,现在刹那刹那不住。

小的时候,非常的身体强壮,面色光润。现在已经头发也白了,面皮都皱了,快要死了。当时还打了个比喻,说就好比我们烧香一样,虽然这个香还没有灭,但是我看着这根香,一点一点地烧得快完了,就知道这个香终究要灭,就推出来这个,所以说肯定要死了。佛就反问道,你既然知道你的身体在生灭,那么你能知道你的身体中还有不生灭的东西吗?这个波斯匿王被问住了,搞不清楚还有不生灭的东西。

结果佛就说,你小时候总看过恒河水吧。在座的诸位法师,可能也有的到印度去朝过圣,去过恒河。当时你看佛就就着现场的这个资料,他就给波斯匿王说法。说你看过恒河水,那你三岁的时候、十三岁的时候,现在六十三岁了,你看恒河水有变过吗?说,哎呀,好像恒河水还没有变过。说不但恒河水没有变过,其实在变你还不知道,说你看恒河水的这个能看的功能,有没有变过?大家跟着把自己也实验一下。

诸位来到普陀山,有的十年了,有的五年了,有的三年,就按最少的说,三年了吧。你三年看这个海,三年前看,和现在三年后看,能看海的这个功能作用,就是这个见性,没有变过。这就叫性。

所以你看,后来南怀瑾先生在讲这个“见性不动”的时候,还即兴作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什么:“白头雾里观河见,犹是童年过后心”。就是虽然恒河已经哗哗地流了六十几年了,我三岁的时候跟六十三岁的时候,能见恒河的这个功能,从来都是如如不动。尽未来际,十世古今,都没有动过。后来接着就是一连串的,因为十番显见,有十番的实验不断地给大家做,在场的听法众就在佛的智慧的这种指陈中,不断地点拨嘛,大家不断地智慧发挥。那么有十番,因为我们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地给大家讲解。

总而言之,你比如还有一个叫“显见不失”。不管你的这个,又做了一个实验,就是胳膊一会儿向上,胳膊一会儿向下,就问阿难说,什么是正呀?什么是颠倒呀?什么是向上正呢?阿难就说,那世间人都认为胳膊向上是正的,向下是颠倒的。佛就说,我在上在下的时候,虽然你的心有颠倒,就是你的心跟着颠倒了,你能见的见性有跟着颠倒吗?阿难被问住,说没有颠倒。所以大家要知道,为什么前天我告诉诸位说,哪怕我们现在在看手机,打妄想,还是这个真的,只要你敢认,就是这个意思。虽然说修习佛法,端坐在这儿念佛是向上的,好像是就在这个真心、如来密因中,你这会儿造业,埋头造业,往下了,还是这个不动的真心。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佛就问他了,又说显见无还。无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有来处呀。你看,这个光明是从灯这儿出来的,那你一看灯就知道,光明是从灯来的。既然从灯来的,就可以说,现场的这个亮度是由灯而起的,可以还给灯。我们是父母生出来的,就是出处在父母那儿,可以还给父母。只有现前的这个见性它没处还去,不知道从哪里来,因为它一直在。一直在,而且你看,我看诸位,从这边,每一位法师,每一位法师,一人一个样,但是我的见性呀,没有跟着一人一个样而一个样,始终只有一个样。这就叫“见性不杂”。不会因为万事万物各式各样,你的见性就跟着也各式各样,没有。这就叫“见性不杂”。

再第七个,显“见性无碍”。什么叫做无碍呢?我们现在看近距离的东西,我看诸位,看的就算近。那么我出去眺望一下南海观音那边的大海,难道这个见性就因为在屋里的时候就变小了,出去以后就变大吗?没有。你上去看这个九霄之外的月亮,依然还是这个见性,没有拉长,也没有缩短。这就叫“见性无碍”。

最后一直讲到什么呢?让我们为了死尽偷心,讲到“见性不分”。什么叫做见性不分呢?就是你不要在这个见性上说他是见性还是不是见性,皆是戏论。见性不分。不知道大德法师们,你们对这个“见性不分”有没有感觉?大致是什么意思,我们说一下。再引一个公案吧。当时最著名的天台山不是有一个寒山拾得,这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来的嘛。还有一个叫丰干和尚,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丰干饶舌”这句话都知道。这个丰干要去朝五台山。到了五台山以后,见了一个老和尚,给他指点。他指点完了以后,他就心里嘀咕说,你是不是文殊菩萨化现的?结果这个老和尚说,岂有二文殊?岂有二文殊,说难道还有两个文殊菩萨吗?那我们用这个妄想心,寻常这样推比一下。

好像老和尚说,那难道有两个吗?那可能这就是一个化身,本身就是只有一尊文殊菩萨。这个公案不在这上面会了,就在这个显见不分上会。什么意思呢?文殊菩萨活生生的就是文殊菩萨,你形容他是文殊菩萨的时候,已经就成了两个文殊菩萨了。大家仔细会一会。就跟这个话筒一样,岂有二话筒呢。话筒本来就是话筒。佛像本来就是佛像。你在上面要把它叫话筒的时候,就到了第二头了,就成了二文殊了。所以这就叫显见不分。你说他是文殊,不是文殊,是话筒,不是话筒,都属于戏论。只有本性,就是话筒。说时迟那时快,说话筒的时候,已经就晚了。这就叫显见不分。

最后一直讲到“显见超情”,就是离一切妄想烦恼。显见离见,就是你说有一个见的时候,说有一个见性的时候,已经晚了。就这么十番洗涤,不断地让阿难和在场的大众起疑情,然后通消息。七处征心,就属于起疑情,让他反思心在哪里。十番显见,就属于通消息,让他看到这个消息,门缝里至少先看一下。这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两大版块。

那么第三大版块开始,就是会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就等于最后给他说,曾经都是妄,今日妄皆真了。这不是天台六即佛里边,最后究竟即佛的时候:曾经以为都是妄,现在以为妄想都是真。就是让他尘埃落定。我们常讲到说:全事都是理,全相都是性。当然教条地从这个佛学的专业术语上,可能在座的还有些居士同修,越听越糊涂了。什么叫做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说白了,就是所有现前的生活,当体都是真如佛性。就这么个意思。现前的生活,你就不要在上面做文章了,全体都是本来面目。所以这就是从起疑情,通个消息,最后让你得个歇处,谛信本来是佛,无疑无虑。

因为时间关系,不能给大家把这个四科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细讲了。就是我们这样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当时阿难与大众蒙佛开示以后,所有的都身心荡然,整个就一场法会听下来,就心无挂碍了。大家都知道自己的真心自性遍满世间。这个波斯匿王一看,自己原来这个见性有不生灭的地方,知道自己死不了了,非常高兴。最后大家都看到十方虚空的世界,都跟自己在手里放的一片叶子一样。就现证这个境界。这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这三大版块,让大家都知道,“妄”本来是空的,“真”本来是具的,大家都知道,本具的。这就是我们在《楞严经》里面最重要的,开发“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的内容,所传达给我们的讯息。

当然讲了这么多,也是从内容上来讲比较散。现在我们现场做个实验吧,就是这个七处征心、十番显见,然后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比喻可能不太亲切。我们现场来浓缩一下,做个感受,到底这段话,就是刚才我们前部分的内容讲的到底是什么。我自己也在悟,也在悟。

什么叫做七处征心呢?大家现在看看,就我本人坐在这儿。这外面的广告,那个屏幕牌上也打到,“宏海法师,三讲楞严”。大家,包括我自己也认为,我是宏海。诸位大德都有自己的上下。你自己就想想,我是某某。虽然我是宏海,可是我现在就浑身上下到处找,找不出来一个地方是宏海。告诉诸位这是真的。你就说现在浑身上下哪里有,什么能够标志说这是宏海。就这胳膊腿,这个头,这个眼睛,这个眉毛,这宏海在哪里嘛,浑身上下真的找不着呀,没有嘛。这就叫七处征心。

什么叫四科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虽然浑身上下找不到宏海,但是就这块肉,就这张嘴巴,就这个宏海,当然说宏海的时候,已经成了二宏海了。就这个,就这个,就在这儿坐着半天,讲了三天了,坐了半天,今天又说了将近两个小时,你能说他没有吗?全体上下都是宏海。这就叫妙真如性。所以为什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那么中间的十番显见,它起了一个功能作用,就是为了大家认识真实的自我。这个十番显见就等于什么呢?我们身体里面的这个不是宏海的宏海,怎么构成的呢?细胞构成的。身体里面的细胞在刹那刹那不断地生灭,但是身体中的细胞刹那刹那的生灭中,这个身体其实没有生灭,一直坐在这儿。这就叫十番显见。如果大家能跟得上的话,这三个比喻,足以说明现场就是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会通四科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就这个意思。不知道听得如何,反正讲的大致如此。

这就是我们在《楞严经》前四卷里边最核心的部分,起疑情,通个消息,落个歇处。但是问题是什么呢?这就属于悟的部分,后面开始要讲修的部分。为什么这么说呢?悟,你可以顿悟。但是必须要依教起行,一点一点地要有次第。所以你看经里边这就讲到了,佛就告诉阿难说,虽然你们现在已经差不多都得了须陀洹果,已经就证入到预流位了,见道了。但是还不知道自己根中,就是身体里面集聚的这无始以来的习气,要用修所断得,要修行才能断。所以就讲这个道理,说理要顿悟,事上还要渐渐地来修,要有次第。当时在《正脉疏》里面,有一个比喻非常有意思,就说到鬼的故事。昨天,这上来吹牛好吹,这下了法座呀,真的吹不得。

前天吃完饭,跟惟航法师在那儿聊天,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要加持我,他给我讲了三个还是四个鬼故事。他说他们那会儿住在普济寺,在佛学院,晚上呼呼地就来鬼了,一刮旋风就来鬼了,还能说话,说有一个老和尚还能跟鬼说话。我就这么一带而过听,觉得这讲个鬼故事有啥意思。晚上到了十点多,什么事都没有,呼隆地一下子,念头想起他讲的故事了。你们这里这个五号客房还大,我们这北京来的人真受不了,就是非常嫉妒恨,你们这儿的房间大,又有洗手间。我们在法源寺的话,挤到那院儿里,一个人有这么十几平米的一间就算可以了,有一个独间就算可以了。说那房子大,一下子一念这恐惧心生起来,吓得我把这个卧室的门给关得紧紧的,把钥匙又给配了一下。钥匙不是在一起嘛,原来我以为卧室没有钥匙,就里边把它关上,就怕鬼。

那我们为什么怕鬼呢?这就讲到这个要顿悟和渐修的意思。就是好比说我们在夜间,看到一个没有树枝的树,你就以为是鬼,鬼过来了。这个时候你惊慌失措赶紧跑,跑到荒郊野外,一下子就跑出来二里路。但是如果被人说破,就是有人告诉你说这就是一棵树嘛,枯树嘛。咱们这个四大寺门外面不是有两个木头桩子嘛,老高了。说那不是鬼,那就是一个木桩子,你怕什么呀。被人说破了,这就叫做顿悟了。哦,原来不是鬼。但是虽然顿悟了,知道他不是鬼,你一念害怕心跑了那二里路呀,可不是顿悟就能回来的,还得一转身,慢慢慢慢回来,这就叫渐修。理要顿悟,事要渐修,必须要把你跑出去的二里路,再一点一点地经历回来,才能回到原始点。这就是为什么要渐修。

所以下面我们就趁还有一点时间,五个版块第一个,就是发菩提心。因为《楞严经》它是全面的,所以说它在佛的一代教法里面,是修学的总汇。那么我们发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必由的起点。那当然在这经里边,如来一门深入的内容里面,佛就告诉他,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你看这具体的内容,经文里边是这么讲的:“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就是没有发菩提心,“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也就是现在的我们,“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第一个就是讲的发菩提心。

那么佛讲发菩提心的时候,在《楞严经》里面有什么内容呢?有两种决定义,就是你必须要从这儿下手。否则你这个菩提心是假的,是偏的。“云何初心?二决定义。”大家来看:

第一个,就是看我们起步修行的心,你要审查好,“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咱们现在所发的心,你是发的生灭心呢,还是发的真如心?说白了,你的起修的第一念下手处,是依照着妄想修呢,还是依照着我们刚才给大家不断地提醒,让抓住的这个本有的自性心而修?这是两种修。依着妄想心修,就等于用沙子煮饭一样,尽未来际煮不熟,就是有为心。你用的有为心,因地的心,怎么能得这个佛的无为果呢?所以这就是第一个决定义,就是你的因果,你要观是否同步。诸位大德,我们下手处,你是不是同步。

第二个,确定要发无上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就是你不能以有求心来修,有求的心,修不来无求的真实果。你的生灭心,得不了真常果。这就是发菩提心的标准。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下手处第一个就是,要守住这个性,而不能随着这个心,妄想心。不能像阿难一样随着妄想心,问心在内,不在内了,他就歇不下来,说在外,又在中间。

我们一听说,心不在内、外、中间,即刻要守着这个刚才提醒大家的这个闻性和见性。这就是本有的心。你就一直这样守,一直这样守,慢慢地一定能够入这个三摩地。但是我们现在的话,从此看的话,就确实是,你如果说在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天天就这么晃晃悠悠、浑浑噩噩地过,是绝守不住这个本性的。

那么守不住这个本性,第二点就是入三摩地,我们说的要有加行。现在很多时候用功用不起来,甚至连用功的心都没有,连了道的心都生不起。为什么?没有加行,你修不起来嘛。你想用功,关在屋子里,因缘就催着你,必须要去外面的六根六尘中走。有因缘、有事物牵扯着你。

所以你看我们现在,藏传佛法不是讲究这个加行,非常明显。其实咱们汉传佛法也有非常严谨、合理的加行,科学的加行。为什么说在丛林里边,一进去就让你去当火头军,先去给大众行堂,切菜,蒸馒头,为什么呢?这就是加行。丛林里边有一句话叫什么?说花生是树上长的,你就不许说花生是地里生的。这跟藏地里面说绝对地信受上师,上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如佛一样,你说无二无别的功德。丛林里面就是这么息我们的妄,显我们的真的。所以说其实有很严谨的加行。所以佛就告阿难,修行的三决定义,“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定慧三学。加行就是什么呢?非常明确,要必须从戒定慧修起。

那么这里就讲到的,第一个加行就是四种清净明诲。四种清净明诲,断淫欲心、断杀生、断偷盗、断妄语。为什么你看这里,在《楞严经》里面是以断淫为首呢?菩萨戒里面不是以断杀为首嘛。因为我们本经里面主要修的是圆通的大禅定,所以一定是淫心是最大的乱心。这个《楞严经》是最大的禅定,相对来说就得断这个最大的乱心,所以首当去除的就是淫欲心。

第二个,就是要断杀业。你一旦有杀业的话,你杀心不除,你跟众生之间有杀业,牵引着你,牵扯你就走不了,入不了定,脱不了关系。

再一个就是偷盗和妄语。偷盗的话,我们说“偷心不除,尘不可出”。妄语,犯大妄语,就以凡乱圣的话,这就等于说,经典里面形容的,拿一块屎去刻成一个佛,然后还能让他散发香气一样,不行的。这是四根本,这是加行。

时间关系,我们不能细讲。现在我们有时候出去,给在家的信徒们讲到说,杀盗淫妄,这是戒律的根本,害我们的法身,转我们的色身,可以说是六根门头的大禁忌。但是戒律也是六根门头的守护神呀,四种清净明诲。你想想这四样,你脱不了关系的话,你生生世世怎么入这个无为之定?给外面的居士们讲的时候,就是讲到说这个杀盗淫妄的果报,说你自己看看,你过去的这个四根本持得怎么样?你如果这辈子病死连天的,你不断地生病,那就是你的杀业没有尽。

一件事情你总是成就不了,总是中间有障碍,总是求不得,那就是你的盗业没有尽,盗业,犯盗的这个业力没有消光嘛。你在家的人,这辈子你碰不到如意的眷属,老是背叛,什么有第三者插足,那就是你的邪淫业没有尽。你说话没人相信,永远没有个诚信,人家都不相信你,说的真话人家都当做假话,那就是你的妄语业没有尽。你这么仔细反思一下,过去无量劫来你无恶不作。我自己也反思一下,我到现在也觉得我过去无量劫来无恶不作。四种清净明诲,这是第一加行。

当然第二加行,这就是有了助于咒力,就是持《楞严咒》。因为持咒能够除这个习气。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的这个妄习种子翻腾得不行的时候,只有用佛的咒语来把它降住。因为佛说的咒语叫秘密语,就是从佛的这个大禅定,像《楞严咒》就是楞严定里边平等流露出来的佛的境界。用佛境界来洗涤我们的凡夫习气,这就是咒语的功德。持咒。所以你看为什么阿难跟这个摩登伽女,五百世的夫妻姻缘,这个淫欲缘,结果被《楞严咒》一下子就给搞定了。

当然这里面的内容还多了,首先你要建立道场。依照《楞严经》里边来讲,是非常严谨的。现在我们汉传里边,最缺乏的就是这个严谨。包括我们现在有时候打水陆法会,放焰口等等,我想应该这都确实好,但是因为可能量太大了,做的也太多了,又心没有在道上,就往往容易最后就流于形式。形式的话,那就越省事、越能少越好,慢慢就成这样了。所以这个建立道场,包括有坛仪、庄严、供养、安置佛像、护法像,等等这些。严格地如法地修的话,一百天就能够保证证果。一百天呀。当然这些内容我们就不能够细讲了。这是属于入三摩地,要开始修加行。

那么第三个修三摩地,就开始进入正行了。正行里边也开始讲到说,也没有抛开这个持戒。你看在经文里边讲到是这样的: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才能把这个甘露的法给放进去。里面提到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三渐次,有次第。

第一个三渐次就叫修习,就是“除其助因”。什么意思呢?我们之所以要轮回,就是生命的这个业力来轮回,这就叫正因。正因是什么?淫欲心。还有吃东西。欲界的正因。那么你要去除其,这个正因不断地牵引着我们轮回,那么为了去转这个正因,你就得做一个修习,就是不让这个正因继续有力量地去做。但是我们现在没有把这个正因能够停止下来,至少推动这个正因发展的这些行为,我们先要戒掉。

这里边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不食五荤。葱、蒜、韭菜,有一个叫做兴渠的,我们这里没有。就是我们常说的,熟吃了以后发淫欲心,生吃了以后容易生嗔恚,等等这些。这就是助成我们轮回下堕的因,所以这个先要戒掉,明确的。这就叫“除其助因”。

那么第二个层面,三渐次的第二层次就是“真修,刳其正性”。刚才我们讲到的四种清净明诲,也是这里面的内容,就是得持戒。杀盗淫妄,等等这些能够障禅定的。不食酒肉,因为酒肉会乱性,助成我们这个淫欲业,或者等等这些,相互偿还的这些宿债等等,你先得把它抖落干净。这就叫做刳其正性,你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这是第二渐次。这就等于说,把后路给截断。后路截断了,我们现在还在这个道上,你还在往前,还在往这个轮回走着。

所以第三渐次就是“违其现业”。你现前的这个业,也就是你要改变现业的发挥,现行,你现在的命运你得改。这个层面就关联到我们开始要进入修禅定,修圆通法门的这个下手处了。所以你看,前面所有的这些给大家讲的,提携出来,就是让我们找到这个下手处,你要触摸到什么叫做性,守着这个性,不动的这个性。这就叫做三渐次里面的增进正修了,修三摩地。

那么具体的正修呀,这个法门就讲到我们本经的核心了。那当然,在这个观音菩萨的道场,能给大家这么贯一遍耳根圆通法门,确实是非常的殊胜。就是说,虽然我们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但是我们下手处,你只要有一个根就可以了,你不可能六根面面俱到。那么六根中,你挑一个什么根呢?这不是,《圆通章》里面,文殊菩萨挑的耳根。

为什么挑这个耳根呢?他是有用意的。就是说,耳根最容易让我们能够感受得到。因为我们这儿的声音一直存在,最灵敏的就是耳朵。声音是我们这儿生命载体里面的主要内容。当然如果你说,从六根来讲,不要说六根了,包括这些六尘六识,你看前面不是有二十五圆通嘛,每一位菩萨、罗汉,都给佛汇报他曾经怎么修这个入的三摩地,怎么修的圆通法门,每一个都给他汇报。而且从这个内容中我们也看出来,确实修行就在生活中。为什么说修行就在生活中呢?你看里边有一个药王、药上童子,他们两个人为什么叫药王、药上童子,说白了,他们就是抓药的,天天抓药。那他们天天抓药的时候,他工作中就是这样,他就慢慢想这个药味,这个药怎么来的,就不断地在这个药性上摆弄,最后就入了圆通法门。

那我们现在,大家都是当和尚的,你天天就在和尚的这点事情上,你也可以起修呀。就上早晚课,每天做佛事,去当香灯,接待客人,等等这些,时时刻刻工作中,不是说我忙得没时间修。只要你会修,你守住这个性就可以了,你爱干嘛干嘛。你看人家药王、药上童子就是工作中修。当然也不是说忙了能修,闲了不能修。香严童子他就闲下来修的,静坐在那儿,他就想这个香味怎么出现的。也可以呀。跋陀是怎么修成就的?他在洗澡的时候修的,洗澡的时候他就修。还有一个叫毕陵菩萨的,他在要饭乞食的时候修,就不断地这样修。甚至残疾的也可以修,阿那律不就是残疾了嘛。都可以修这个圆通法门,只要你能够守得住这个不动的性就可以了。

所以说由此一来,实际上法门是平等普度的,为什么咱们这儿挑了一个耳根圆通呢?就是因为就我们这个此土的众生来讲,耳根最好入道。怎么讲呢?你看,鼻子也罢,舌头也罢,或者身体也罢,你鼻子要闻味道呀,要有味道的时候你才能闻,要合起来,就是叫做“合中知”嘛。鼻子要跟香味触摸到的时候,才能够起作用。那么这个舌头也是,要尝味道呀,要这个东西到了你的舌头根这儿了,你才能把味道尝出来。身体你要碰到东西了,你的这个身体“合”了这个触尘,你才能感受得到。所以这就叫“合中知”,不是时时刻刻有机会起修的,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

那么如果说从意根来讲的话,这个意识太迷离了,我们难以把握。只有这个耳根,最容易体现出来圆通的本性。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我们现在的耳根,为什么是圆的呢?四面八方的声音都可以听得到,所以它具足圆通的这个同步性。眼睛的话只能够看到前方、左方、右方,后方就看不到。所以这个耳根,第一个就是圆的这个同步性它就具足有。第二个,通的同步性它也有。为什么?它没有障碍。眼根看外边的色就看不见了。但是外边谁喊一声,能传到我们耳根里。所以这就叫通,没有障碍。第三个,它是常的,经常在。不是像这个味道也罢,或者说品尝东西也罢,一会儿在,一会儿不在。耳根的闻性是经常在的。在经典里面就做了一个实验,佛就一会儿让罗候罗敲一声钟,问大家说,你们听到了吗?说听到了。

就不敲了,说听到了吗?说没听到。又敲了一下,听到了吗?说听到了。又不敲了,说听到了吗?说没听到。佛就说,你们瞎说。为什么是瞎说呢?有声音的时候你说听到了,那没声音的时候你又没听到。那第三声的声音响起来的时候,你怎么听到的?他们就悟到说,原来这个耳根的闻性确实是常在的。包括睡觉睡着了,为什么能够叫醒我们呢?就是因为我们的闻性常在。所以真正的修法怎么修呢?最简单的,你现在找这个闻性。诸位大德,我们现场就可以起修。我们现在,我说话的时候你在听,我不说话了,你的听的功能作用还在,这就叫闻性。守着闻性,向内就叫入流;不守着闻性,随着向外的声音去攀援、奔逸,就叫做出流。所以起修的下手处就在这个点上,你是入流呢,还是出流呢?你是背觉合尘,就叫做出流,背尘合觉,就叫做入流。

入流怎么入?好,我们就看一下《圆通章》里边前面的一段话。可以说这就是《楞严经》提供法门的一个根本修法。“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我相信有的法师都会背。就是守着这个闻性,不随着声音,声尘呀,外面声音的这个诱惑性,不被外在的这个声音受它的冲击了。那么大家要知道,守着这个闻性,渐渐把注意力守到这个闻性上来,现在就可以试试。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是随着南无阿弥陀佛走了,还是随着自己能闻的闻性走?现在来讲,这是兵分两路的。但是大家要知道,不是说把声音灭掉了,这个声尘消失掉了,才入流亡所了。而是你自己随着这个闻性功夫成片了,守着的定力非常强了,渐渐地会怎么样呢?就亡失掉你所闻的这个声音的声相了。不是外面的声尘消失掉了,而是这个声音的声相对你没有影响了,这就叫做“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慢慢地随着你的闻性,当然我只能供养大家下手处,真正的功夫,得诸位自己修。愿意修,你可以试一试。

那么随着你的深入闻性守的这个定力越来越强,那就风光无限了。大家看:“所入既静,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是一直安住在这个心地的功夫中,外面的声音,声音的本质上不就是动静结合嘛,我们才有声音的感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观照这个闻性,不观照声音,进一步,动静二相就变得寂灭了,就收了,不再发生了。这叫“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什么意思呢?虽然你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了,可是你能闻的这个根性还在。能闻的根还在,但是只要你的定力渐渐地深了,能闻的根和所闻的声尘的这个对立面也合二为一了。这就叫做“闻所闻尽”。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虽然你灭掉了能闻和所闻的对立,但是根尘双泯,就是合二为一的这个境界,虽然不起作用了,你还觉得有一个觉在觉照他们不起作用,其实还是在作用。在这个时候,能照的觉和所觉的境也合二为一了,就叫做“觉所觉空”。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就是说,觉和所觉为空的这个境界,就叫做空,什么都空掉了。那么能空的觉和所觉的这个空智,这个智慧就叫做觉。能觉和所觉的空都又合二为一,空掉了,这就叫做“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一旦到了这个地步,最后那一刹那,守着,就如如不动,一直守着,“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就修成就了。到这个地步的话,再往前一走,就要见佛性,就是开始破无明,见佛性了。

如果从通常的角度,就开始登地了。就守着这个闻性,就这么一直走。其实这个闻性,就刚才讲的这一段一串穿来,就这么几句话,就把我们一开始给大家讲的五蕴给空掉了,五蕴皆空。

当然,在这五蕴空的过程中,就刚才我们给大家讲的这个里边,中途还有险象环生,就是《楞严经》里面讲到的五十种阴魔境。这个时候你还不能够认错。特别是你看,比如说我们把色阴破掉的时候,这个时候出什么境界呀?你都可以穿墙透壁。肚子里有什么虫子,你手进去就可以抓出来。空中可以听到诸佛菩萨讲法。我有一次回老家的时候,就我们那儿号称学佛的居士,就听净空法师讲经,天天听碟片,听得听得,我也不知道,大概她是心比较净了吧,就突然间到了我跟前,给我写了一堆,一张纸上又一张纸上,一张纸又一张纸,全是那偈子,偈颂。她连小学都没毕业,她写的那偈颂,说实在的,就跟那些法性还挺通的。

但是我当时感觉到,她这个两眼泛绿光,能感觉到她那种我慢心已经生起来了。不知道有没有破掉色蕴,但是至少她那个时候已经不对劲了。就回老家,你看都有这样的,她一天一天就听经。因为妇女嘛,她什么也不干,就在那儿纳鞋底。一边纳鞋底,一边就听讲经,她说她二十四小时几乎都在听经,如果不听法,她就过不去,就成了这样。做饭时也听,给孩子洗衣服也听,就这样。所以你看,这个色阴破的时候就有这境界。

如果受阴破掉的话,就更出境界了。受阴破掉的话,这个时候就觉得一念就能超越三大阿僧祇劫,就容易生我慢大魔种。或者见到一切众生枉受轮回,就生起无比的大悲心,就入了悲魔了。就是这样子。

至于破到想阴的时候,这个时候境界就非常高了,包括破这个想阴以后,就能够知道宿命。有的人破掉想阴以后,如果他贪求知道宿命的话,他可以不吃饭,一天一夜地不吃饭,身体还膘肥体壮的,血气充满。然后大家就以为他修行好,就跟着他,其实是魔变幻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色受想行识吧。

总归是什么呢?这五十种阴魔境,就是刚才讲到的,在修圆通的时候出现。当然有一些境界不一定,如果这个人业障比较轻,就不一定全出现,业障比较重,很可能更多。但是在这里边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什么呢?太虚大师讲得非常妙。太虚大师他老人家讲到,我们怎么应对这五十种阴魔境界的时候,他说了一个比喻,比如什么呢?“轻舟过重山”就是你在水上乘一个舟,过重山,虽然两岸猿声啼不住,就是说两边老有风光嘛,你如果知道这是风光,任它这个猿在那儿乱叫,但是你只管轻舟依然往前走,那么这五十种境界,全部就属于善境界,就是胜境。

所以我们诸位大家也知道,虽然就这么口里讲,就这五十种境界我都没见过,想都想象不来。你把色阴破掉了,都能手伸到肚子里挖虫子,我这手都伸进不去呀,所以说这要出魔境,还得修行人才能出,我们现在都出不了。但是你一旦境界现前的时候,如果你不执着,就是善境,继续向前走。如果你一旦执着了,就成了魔境,就即受群魔。所以这就是太虚大师说,只要你一上岸,船一停,你就着了魔境。你只要不被两岸诱惑,继续往前走,轻舟必过万重山。就是这样。其实我们现在有时候,不仅仅说修圆通这样,其实一切修法都是这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用这句勘。这就是五十种阴魔。

如果真能够过这五十种阴魔,下面开始就风光无限了。过了险象环生就风光无限。五十五位禅那证位,就是得三摩地了。刚才是修三摩地,这时候就得三摩地了。那我们都知道,从干慧地开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进入十地,特别是十地。当然大家学习《楞严经》,因为《楞严经》所立的圣位跟《华严经》或者《梵网经》里面还不一样,你不能这样地非得这个跟那个去配。蕅益大师就讲过:佛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把它会通的,所以你还不要强去配。你只要依着这部《楞严经》,就依着这个圣位走就可以了。一直走走走,时间关系,我们前面的不讲了,我们只能关注一下,到了第九地的时候,叫做善慧地。到了善慧地,就可以退休了,保证成佛。

为什么呢?到了善慧地的时候,修行上的功德已经全部圆满了,也就是你的资粮已经赚够了,只论证,不论修了,第九地。善慧地的时候就是等于说,你不要再种因了,只享受这个果就可以了,马上就直入如来地。那么证到第十地叫法云地,那就整个诸佛所证的涅槃性海,全部到了你的现前,本有法性,就快要成佛了。苦凄凄地生生世世当和尚,号称要成佛之道,要成佛了。那么成佛了以后,开始到等觉位。所以大家,以后诸位法师你们看《楞严经》的注释,真的是蕅益大师的可以说是最见地高。他讲到这个等觉位的时候,是怎么讲呢?因为到了等觉位呀,是我们循着这一条路修上去的,其他路也得圆满呀。所以修到等觉位的金刚心,就是等于到了妙高山峰了,不是就成了妙觉了。为什么?你还得一览众山小地把所有没修过的法门,用这个金刚心快速地修一遍,一念之中就修。这就叫等觉。

我以前那会儿不知道的时候,没有深入的时候,老想什么叫等觉呢?为什么跟佛已经相等了,那就叫妙觉了,为什么还就叫等觉?那么既然叫等觉,就应该跟佛有差嘛,为什么还要等呢?其实等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凡夫成为佛的时候,到了等觉,要往佛的涅槃海要进了。那么成了以后,到了涅槃海,要往九法界度众生要出了。等觉菩萨一脚迈进去,要进了。佛一脚迈出去,要出了。一进一出,两个人在门槛上交会的时候,叫等觉。等觉一迈进门槛,就叫妙觉。所以说一进门,这个时候才叫做三大阿僧祇劫因圆果满,终于可以什么呀?阿弥陀佛,终于可以歇手了,成佛了。所以这就叫做得三摩地,最后成就菩提。

因为确实是时间关系,你看,其实今天的内容,主要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七处征心和十番显见。这个对于我们道人来讲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现在下手处、关口,甚至对佛法模糊不清,都是因为在这儿没有认真对待,或者根本不想。那么后面的就等于说以点带面了,一口气就串到佛的圆满果觉上了。至少从缘起来讲,跟诸位大德这三天的法供养也算圆满了吧。

也许虽然讲得不甚明晰,或者透彻,或者说听着也觉得这无关紧要,你说这么多,《楞严经》一看都是明白的,意义也不大,不起作用,不解渴。但是大家知道,其实我们现在的问题,并不是说佛法深邃,不透彻,而是我们可能很多的时候没有真的关注生死问题。其实我们前天、昨天、今天讲的,这些所谓的佛法,我们说有佛法有办法,就只有这个办法。只有这一法,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提升到从凡到圣的这个角度。如果不想这个办法,其他的都毫无办法,任何问题都不解决,也没有意义。所以这三天吧,跟诸位这次有缘的大德法师们来共勉,特别是现在的这个年代,可能大家都能够,我就不再再地、一次又一次地羡慕诸位,能够守着这个名山。

在山里面不知道山外的事,现在的佛教来讲,现在的佛教教徒来讲,现在佛教的四众弟子来讲,不管见地也罢,修为也罢,整个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也罢,其实已经非常复杂,甚至是很危急了。而且现在不说这些外道邪师,这些乱说的,为什么我们一开始就跟大家讲,我不敢,虽然不多说、不少说,最主要的是我不敢乱说。现在乱说的非常多,而且还能折腾,徒众还盛。到处全方位地把这些媒体,整个这些版面,他都能控制得住,追随的还多,到处圈人,一不小心就拉走。这还算附佛外道,真正佛外道那就更多了。你看有一次我们浙江的一位大德,杭州的,到中国佛学院去有一个活动,其实他就是去送奖学金嘛。他就说在杭州这个地方非常危险,说基督教已经控制到什么程度了,村长不信基督,你当不了村长。这就在浙江呀。所以我们确实有时候,山里不知山外的事,其实现在也真的不容易。

我们虽然不敢当所谓的弘法利生,但是确实有时候也在第一线,会观察到一些现象。你想佛法怎么流传呢?住持者、修法者,还有护法者和信法者,信徒。一旦信徒开始减少或者变质,那你坐吃山空,马上就会加速度。以前佛源老和尚说:全凭有这些折腾的人,如果连折腾的人都没有了,那就完蛋了。

我们身为佛法僧三宝之一,没有法,什么都没有。你吃谁喝谁?吃老佛爷,喝老佛爷?那老佛爷凭什么,不还是凭法嘛。僧宝天然来讲,就是侍奉佛、弘扬法的。

所以借这个机会,这也是空谈两句吧,希望引发大家对于法的研习和修证。那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最缺的就是具有德行的领众修行者。这是中国佛教协会提出来的,不缺说嘴皮子的,也不缺住持寺院,建寺院的现在更是精英更多。但是建完寺了,没有法。所以就是说这些闲话吧,跟诸位大德作一个提示。

那么非常荣幸,这几天感恩观音菩萨,我们一切对这次法会的成就,和成就这次法会的所有有缘,特别感恩诸位大德法师们,来这里能够陪着我这样地学修几天。在此也祈望,愿此功德祈望国泰民安,天下和顺,愿以此功德,同生西方净土中。

谢谢诸位。

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慧律法师《楞严经重点提示》

请合掌,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南无...

为什么布施会有福报

我们布施为什么会有福报?这个福报是从什么地方来?诸...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应用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我们...

泄佛密因,轻言未学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是什么意思

整部《楞严经》的修学重点,就在破妄显真。那么在整个...

修学首楞严王三昧时要注意的两个重点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基本上要注意两个重...

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念观音圣号要知道怎样名为观音?应顾名思义,因义知名...

为什么不能吃葱、蒜、韭菜

所谓素食,不仅仅是不吃肉而已,而且连葱、洋葱、韭菜...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自利利他是圆满成功的人生

安住正念修自我,明续初心利群生 安住正念修自我,说的...

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 世界到头终有坏,人...

做父亲很难,做出家人的父亲更难

相比于母亲节,父亲节好像冷淡了许多,子女也不太重视...

乐于睡眠的二十种过失

《大宝积经》中,佛陀对弥勒佛说:应当观察喜欢睡觉的...

【佛教词典】不退土

不退之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十因曰:出轮回之乡...

【佛教词典】见苦所断烦恼部

【见苦所断烦恼部】 p0644   品类足论七卷七页云:见...

出家人的五堂功课是哪五堂

参加三坛大戒的新戒们报到后,就要接受五堂功课的考核...

一句话

鹃鹃原本在美国工作,公司给她的待遇很好,再加上单身...

修禅要除去比较的心态

有一个学僧道岫,虽然精于禅道的修持,但始终不能契悟...

人生就是要有个好心情

人生的话就是要有个好心情。你有个好的心情,一切负面...

修净土法门不要自卑

有些人总觉得修念佛法门,似乎有点低人一等。你看人家...

如何修学念佛法门才不至于走弯路

问: 如何修学念佛法门才不至于走弯路? 大安法师答:...

僧人的鞋为何要破六个洞呢

在佛寺里,凡人也常有能体会的智慧。 像我在寺里看到比...

为什么这三个动作值得我们注意

后面这几个动作,我们说明一下,蕅益大师说是表法的。...

四种良马巧喻众生根器

昔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一日,佛告诸比丘:世间...

为何要学习印光法师文钞

一、是净土论典中最佳著作之一 一来我们一直在专学专修...

佛学常见辞汇(三画)

【三力】 1.一、我功德力,即自身的修行;二、如来...

堪忍世界需放下

常有人问命运以及如何解除如此痛苦的人生的问题。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