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判断真心与妄心

净界法师  2018/12/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何判断真心与妄心

真心跟妄心,我们凡夫是永远混在一起的。我们现在修行人的问题在哪里?有时候我们安住在真心,生起戒、定、慧的功德;我们有时候安住在妄想,产生了很多的贪瞋痴。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分别,先把它分清楚,先搞清楚什么是主人、什么是贼。你还没有抓贼之前,先产生一个判断力。古德解释说,妄想跟真心的判断就是:妄想是离尘无体,离开了六尘的境界它没有自体;而真心是离尘有体。我们加以说明。

我现在生起一个想法,说:“欸,这个东西很好吃。”这是一个想。那你要知道,这个想,到底我应该随顺它,让它增长广大,还是应该把它消灭——它是一个贼,我应该把它消灭?首先,你觉得“这个东西很好吃”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你要找它的根源。它有没有根源?哦,是因为这个东西,你跟它接触,有了一个欢喜的感受而产生的;当你这样的外境拿掉以后,这个心就消失了。这个是标准的攀缘心,因为它的根源是在外面,它的生起的根源是从外面来的,这个就是贼了,因为它会破坏你的功德。那这个想法你要赶快把它消灭,因为它对你是障碍的。

“我一定要好好地拜佛。”这也是个想法。这想法是怎么来的?哦,因为拜佛能够消业障、增福慧。我们是从内心的道理的思惟而产生的;离开了六尘的境界,它本身有一个自体,它自体是从内心生起的!

妄想的根是从外来的,外境的刺激产生感受,感受引生妄想;真心的根是从你内心的道理经过如理思惟产生的。所以,你只要去找到它的根源,你就知道它到底是一个黄金,是应该保留,还是一个矿砂,应该赶快把它消灭。佛陀讲这个观念讲了三卷半,七处破妄、十番显见。

总而言之,《楞严经》在破除虚妄、开显真实的时候,它很强调你一个人不要跟着感觉走,要跟着道理走。你不要老是做“我喜欢做的事”,那就完了!要做你应该做的事,你这整个行动要从理性的思惟产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这一念无明的妄动,当下就是真如本性

明众生迷真成妄,是从众生的角度来说明妄是怎么生起,...

其实轮回就是一念的妄想

我们佛教的正见,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也就是...

枉受轮回之苦,难道不悲哀吗

文钞原文: 迨至众生机尽,如来应息,而大悲利生,终无...

怎样对治昏沉和妄想

打坐经常要注意的两个问题,就是昏沉和妄想。整个修行...

在生命当中,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

破妄显真─妄想是很抽象的,我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大...

怎样能使心不要躁动

须菩提问佛说:一切发了菩提心的人,怎么样把他心住到...

颠倒妄想不除,容易在临终刺激生死业力

第二个就是调伏我们的颠倒妄想。我们第六意识有很多的...

如何分辨虚妄与真实

虚妄的东西是变化的。你看到这个东西,看起来非常庄严...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如何预防「坐」出来的六种病

一、颈椎病 原因: 颈椎病的根源是颈椎间盘退行变性后...

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心之本觉曰佛,心之始觉曰念。顾本觉之在人心也,似异...

必须让佛号有个家

那么我们上两堂课讲到什么是佛陀,那么现在这一科讲到...

观心无常,调伏我见的颠倒

以下的观心无常跟观法无我,偏重在调伏我见的颠倒。就...

【佛教词典】业道

(术语)三道之一。善恶之所作,使人向于六趣,故名为...

【佛教词典】少林无孔笛

凡六卷。全称东阳和尚少林无孔笛。又作东阳和尚语录。...

好好地念佛,世间的福报也在里面

问: 弟子一心想念佛求生净土,但世间缘分未尽,且为...

佛教徒缺的就是信心

居士: 印祖说过: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请师父详细...

佛教寺院弘法利生的功能

从寺院弘法利生的重大作用看,至少具备如下六个方面的...

如何对治烦恼习气的现前

我们在修行中经常会遇到不如意的境界,往往会引发嗔恨...

你知道吞不下那口气的后果吗

谁是你最大的敌人?如何解脱? 无事烦恼是你最大的敌人...

神通的本质和类别

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欲求神...

公平分配财产

在百喻经中有一则很有趣的短文:有一位父亲,年老多病...

这个身体不是「我」

我们过于重视我们这个色身,把这个我的当成我,把我的...

倓虚大师《念佛论》

佛法发源于印度,流传于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其目的无...

成为一个有信仰的企业

做企业家最需要知道两个词:一个是感恩,一个是结缘。...

【推荐】小乘跟大乘的空观有什么不同

当我们从业果的思想,再进一步就是空性的道理。这个问...

危难时才显现出修行的真假

唐朝的船子和尚开悟后,每天都在溪边摇橹过渡,然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