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莲宗助念法语大观

2021/02/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莲宗助念法语大观

莲宗助念法语大观

觉光居士 辑录

死生乃人生一大事也。我等众生,旷劫以来,虚生浪死,于三界梦宅中,无缘出离。即今生幸得人身,学佛修行,于生死关头,凭自力亦难超拔。故我佛世尊,悲心宣说念佛往生净土一法,欲令有缘众生,信愿称名,仰蒙阿弥陀佛垂慈临终接引,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如是方可长揖生死,了办道业。

“莲宗助念”,即是依据净土教言而施设,意在帮助净业行人于临命终时,保持信愿行之正念,安稳往生。此法自古迄今,历代祖师大德,多有倡导。近年来,随着莲风大扇,临终助念在中华大地蔚成风尚。作弥陀使,助人往生成佛,善莫大焉。

为使临终助念谨依净土思想,本寺委托净土文化研究所编辑《莲宗助念法语大观》一书。本书根据净土宗经典以及历代祖师大德关于临终助念的开示,集录助念法语,提炼助念窍诀,旨在为净业行人如法助念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用的参考资料。俾令诸助念同仁,一册在手,有据可查,有法可依,依而行之,信心满满,胜券在握。余披览之,心生欢喜。于书付梓之际,略申数言,聊作随喜赞叹云耳。

乙未季秋释大安撰于东林寺丈室

第一编 重病关怀

第二编 临终开导

第三编 临终念佛

第四编 亡后追荐

导 言

诸佛世尊出兴于世,只为一大事因缘,即导引一切有情,觉悟“生”与“死”的本来面目,出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有情众生的“生”与“死”,只是生命在特定时空里的“显现”与“不显现”的轮回转换而已。究竟而言,众生从来都没有“生”过,当然也没有“死”过。所说的“生”与“死”,只不过是生命从一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从一时空转换到另一时空,从一形态转变成另一形态的过程而已。佛家把生命在流转过程中,在特定时空中存在的状态称之为“中有”,也叫“中阴”。在这“生”与“死”的流转过程中存在六种形态,佛家称之为六中有。其中,在“生”时有处生中有、睡梦中有、禅定中有三种状态;在“死”时有临终中有、法性中有、投生中有三种状态。佛门显密一切教法,无非是要引导众生,如何在这六种生命形态中,觉悟生命的本来面目,打破“生”与“死”的界限,出离“生”与“死”的轮转,解脱“生”与“死”的束缚,让生命得到真正的安乐与自由。

为令有情众生超越生死轮回,佛陀教化人们应断恶行善、改往修来,清净自我意识中的种种妄想,放下一切执著,明悟自身本具灵明不昧之真心,不生不灭之觉性,从而出离生死轮回虚幻之苦,得涅槃真常之乐。

为了方便众生了悟自心,照见觉性,众生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应众生不同根机,施设种种方便法门,开示佛之智慧正见,令不同根机之有情在各自不同的境界中得到相应的佛法利益,渐次悟入诸佛智慧大海,彻证一切众生本具之佛性,平等之法身。

释尊告诉我们,人身极其难得,生而为人,在一期有限的命光中,应积极寻求解脱。比如,若能依照佛陀所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渐次修行,断见思惑证人我空,得阿罗汉果;若能依照佛说“十二因缘”之缘起法,悟生死缘,断生死业,得辟支佛果;若能观一切法,皆由缘起,无有自性,并以六度四摄,勇猛精进,行菩萨道,渐次断除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直至无明惑尽,彻证法身,圆成佛果,获得常乐我净涅槃妙德。然而,五浊恶世之业力凡夫,要想通过自力修戒定慧,断贪瞋痴,出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何其之难!但幸运的是,佛陀了知末法众生难以通过自力修行来断惑证真,解决生死大事,所以特为我等末法众生慈悲宣说念佛求生净土一法,劝导众生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仰靠阿弥陀佛大誓愿力,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临命终时蒙阿弥陀佛慈光摄受,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快速出离六道轮回,越度生死苦海,直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一切众生,若以灵明不昧之觉醒心,深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广大无边,以及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功德庄严,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得蒙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往生极乐,莲华化生,证无生忍,见自性之无量光寿,圆成佛果。

但是,众生因往昔善恶业力所牵引,善根福德各不同,故一生所遇善恶顺逆种种境缘亦相差甚远。有的平生遇善因缘,得闻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信受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早早预办生死大事,可喜可贺。但更多人却在一生之中,忙忙碌碌,以宝贵之人身,追名逐利,机关算尽,造种种恶,感无量苦;命终之后,堕三恶道,久劫沉沦,可悲可叹。

所以,为了救拔超度那些生前造诸恶业、无缘修行,或修行不力即将堕落到三恶道的众生,佛陀施设了临终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之方诀,对他们展开慈悲彻底的救度,使他们在临终危急时刻,蒙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离苦得乐,究竟成佛。

《莲宗助念法语大观》一书是依照净土法门的思想理念,辑录佛经及祖师相关语录,以佛法无价珍宝,以净业行人悲智之手,为临终者奉上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信、愿、行”三资粮,令临终者安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至心愿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命终之后,顺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生,离苦得乐;华开见佛,证悟无生;永不退转,一生成佛,喜获常乐我净涅槃妙果。

《莲宗助念法语大观》以建立临终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信、愿、行”三资粮为宗旨,由重病关怀、临终开导、临终念佛、亡后追荐等四编内容,组成一个结构完整、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助念理论体系,以便净业行人参考使用。

伏愿见闻《莲宗助念法语大观》者及一切如母有情,皆能信受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之妙法,同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临终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安养莲邦,齐证无为法性身。

南无阿弥陀佛!

第一编 重病关怀

一切众生,生老病死,苦不堪言。身病心苦,身心不安。是故于人重病关怀期间,首先应及时看病,周全照顾,令身安乐。安身之后,当以佛法妙理,循循善诱,皈依三宝,定其乱心。身心安定之后,当劝念佛,命归西方,神栖安养,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此为重病关怀之三要。

一、瞻病安身

临终身心苦,慈心勤看护

若苾刍、苾刍尼,若邬波索迦、邬波斯迦,若见有人将欲命终,身心苦痛。应起慈心,拔济饶益。教使香汤澡浴清净,著新净衣,安详而坐,正念思惟。若病之人自无力者,余人扶坐。又不能坐,但令病者右胁著地,合掌至心,面向西方。(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

注释:苾刍:比丘。苾刍尼:比丘尼。邬波索迦:优婆塞。邬波斯迦:优婆夷。

身病多痛苦,佛诫应瞻顾

夫有待之形多诸婴累,四大互反六府成病。若不假相提接,薄命则无所托。然则世情流变始终难一;健壮则亲昵,病弱则损舍;鄙俗恒情未能忘此。故如来深鉴人物,知善未崇恶必相遵,故亲看病。故律中佛言:汝曹不相看视,谁当应为。乃至世尊为病人洗除大小便已,扫治卧处,极令清净敷衣卧之。便立制云:自今已去,应看病比丘,应作瞻病人,若有欲供养我者应供养病人。佛为极地之人,犹励诸比丘,亲自下接,况同法义重,如何相弃。(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

病者居净处,布坛令观佛

当病者前,取一净处,唯用牛粪香泥涂地,随心大小。方角为坛,以华布地,烧众名香,四角燃灯。于其坛内悬一彩像,令彼病人心心相续,观其相好,了了分明,使发菩提心。(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

处所令庄严,远离生贪缘

《僧祇》:若大德病,应在露现处上好房中,拟道俗问讯生善,烧香涂地,供待人客。《十诵》:病人与中房舍卧具,令得容受看病者。若依《中国本传》云:祇桓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以凡生贪染,见本房内衣钵众具,多生恋著,无心厌背,故制令至别处。堂号无常,来者极多,还反一二,即事而求,专心念法。其堂中置一立像,金薄涂之,面向西方,其像右手举,左手中系一五彩幡,脚垂曳地。当安病者在像之后,左手执幡脚,作从佛往净刹之意。瞻病者烧香散华庄严。(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

为断恋物情,移室离贪境

必须别处安置。故《五百问》云:昔有比丘,念著铜钵,死作饿鬼。僧分物时,便来求钵。其身绝大,犹如黑云。有得道者,以钵还之。既得,便舌舐,放地而去。诸比丘取之,绝臭,更铸作器,犹臭,不可用。又有比丘,爱衣而死,作化生蛇等。如前说,故须移处为要。(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

生活便利事,尽心勤照顾

《四分》:若病人不能至大小行处,当近处凿坑安大小便。若不能者,屋中安便器。不离床者,听穿床作孔,便器著下。不得唾吐污地等。(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

病重难做主,佛所恒守护

病者乃至若有屎尿吐唾,随有除之,亦无有罪。《传》云:原佛垂忍土,为接群生,意在拔除烦恼,不唯粪除为恶。如诸天见人间臭秽,犹人之见屏厕,臭气难言尚不以为恶,恒来卫护。何况佛德,而有爱憎?但有归投者,无不拔济。乃至为病者随机说法。命终恒在佛所,不得移之。(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

医药当供给,贸易或乞与

若病人衣钵外,有医药直者,取之供给。无者,众僧应与。若僧无者,彼有贵价衣钵,当贸贱者,供给病者。若病人惜衣钵者,应白僧言:此病人不知无常,悭惜衣钵,不肯贸易。白僧已,软语说法,使得开解,然后为贸。若复无者,应外乞与之。(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

看病应了知,九法致橫死

《僧祇》:病人有九法成就必横死。一、知非饶益食贪食;二、不知筹量;三、内食未消而食;四、食未消而摘吐;五、已消应出而强持;六、食不随病;七、随病食而不筹量;八、懈怠;九、无慧。(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

病人饮食药,应先准备好

《五分》:每到行粥时应问,别有病人粥不。若无,应先与病人,然后行与僧也。(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

看病施安乐,施命大功德

问:供养病者,等佛何耶?

答:谓悲心看病,拔苦与乐,慈行同佛故也。又《论》云:随顺我语,名供养佛。《僧祇》:二人为伴往看佛,一伴遇病,便舍来诣佛所,具述因缘。佛种种呵责已,还令看病等。又云:有病人,得随病药食,看守则差,不者则死;是故应好看,务令如法安隐,即为施命,得大功德,诸佛赞叹。(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

看病消好食,当舍业瞻视

若僧中取好食,与看病人。又不得爱惜自业,而不瞻视。(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

佛制应看病,应具五德行

《僧祇律》云:有比丘久病,佛因见之,躬与阿难为其洗身及衣,又为说法。问云:汝曾看病否?答:不曾。佛言:汝既不看,谁当看汝。佛乃制戒,自今以后,令诸弟子,应看病比丘,若欲供养我,应供养病人。故说瞻病有五德也。

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谓供给病人饮食所须,当看其可食者,则与之;不可食者,则不与也。

二、不恶贱病人大小便利唾吐:谓若看病人所有大小便利唾吐臭秽,但尽心亲近为其洗涤,无起恶贱之心也。

三、有慈愍心不为衣食:谓或有病比丘死,佛令常视病者受其衣物,时有略曾瞻病者亦取衣物,佛言不应如是。故看病人但当以慈愍为心,不可为衣食也。

四、能经理汤药物等:谓病人若喜服药及别所须,当如实语之,应服与服,不应服则不与也。

五、能为病人说法:谓看病之人,当为说法,能令病者欢喜,亦令自己善法有所增益也。(《瞻病五德》出《四分律》,《大明三藏法数卷第十七》)

重病专念佛,临终助念佛

重病入堂,便应付托后事,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又看重病,须二三人轮时,昼夜不离,凡出坡等亦免。若将临终,即白客堂。知客即派数人念佛送终,并依藏中《无常经·临终方诀》办。(仪润源洪禅师《百丈清规证义记·省行堂规》)

三堂众所依,临终助念易

尚有三堂,力未暇及。一曰养老,以诸方名德,本寺耆旧,年老息心,专办己事,不有专堂,何资净业。二曰养病,十方僧侣,孤孑一身,既来依止,即是同胞,一有疾病,不能随众,移此将息,以期速愈。如或世寿将尽,则移之助念堂中。三曰助念,凡病重临终之人,移归此堂,常住即派人轮班助念。住持、班首,当为开导,令其通身放下,一心念佛。面前当供接引佛像,令其心念口念,耳听目睹,除佛之外,一无所念。庶可正念昭彰,随佛往生。此出家修行,丛林宏法,至极紧要之一件大事。为住持执事者,当视人之老病死,为己之老病死,必使各得其所,决不肯含糊了事。则现在之道德日尊,往生之莲品更胜矣。况古人建立丛林,原为老病而设。亦令济济僧伦,有所依止,莘莘学子,有所参承。人谁无老,人谁无病,人谁无死。若不特开一堂,则老者病者,身心难安。身心不安,则于念佛求生,适成障碍。此特立养老、养病二堂之所以也。(《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天台山国清寺创建养老养病助念三堂碑记》)

印经功无边,增福消罪愆

汝母发愿寄款交光随意作功德,及助印芜钞。依光鄙见,做功德当以开人智识为最。拟以此款任印《观音颂》,普遍施送于远近,俾一切人同知观音大士,为法界众生之恃怙。随类现身,寻声救苦,兼以辅弼弥陀,接引众生。况乎现今世人,日在患难中,无法防护。倘人人见此书,知大士之恩德,无不欲仗其威力以免灾祸。既发信仰依赖大士之心,自然心存慈善,改往修来,以期不与大士相背而得蒙其覆庇护祐也。世之不治,由于人心险恶,倘人能仰慕大士之慈悲,自可日臻善域,是故此书流通,其利无穷,比较别种暂时之益者,实相去天渊。且以此增汝母福慧,消汝母罪愆,必能生获安乐,没归莲邦。至于芜钞,则见之发心修善念佛者甚多,兹不具书。(《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周孟由昆弟书》)

高年当念佛,祈生极乐国

佛七亦是求佛接引。若世寿未尽,亦必能速愈。汝等欲减己寿而增父寿,光不为然。何以故?当此高年,又经乱世,后来之事,不知如何。固宜祈亲速生西方,以免后来或不如现在,则更难助念矣。(《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三·复开生、宁生昆季书一》)

忏悔旧过缘,建殿赎前愆

至秋,左腋患痈,继以咳血,入冬益甚,中西医均无效,得无以修持力,转重报后报,为轻报现报,以了宿业乎。至腊月十一,遂卧床不起,乃将生平著作,付门人项本源、黄文浚,略嘱咐家事。颇悔从前改广福寺为议会,迁移佛像,有赞成之过,命其子进,出三千金,于东门广慧庵,改建佛殿,以赎前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四·沙健庵居士往生记》)

护生福无边,素食供亲眷

宜吃长素,切勿以血肉供亲为行孝也。此系不知佛法人之迷信。吾人既知食彼之肉,将来亦当以身命还,则此之行孝,直是令亲生生世世受人屠宰也。此孝,乃害亲于生生世世之孝,可不哀哉。(《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智乐居士书》)

念诵功具得,杀生罪难赦

儿女为母念诵,其功德母亦具得,而儿女自己亦具得。如以香奉亲,自己亦闻其香,比不奉亲,唯为己闻者无异。反是则为亲杀生,自己具得杀报,亲亦得杀报,如一人杀人,则罪归本人,受人所使,并二人同意共杀,则二人同得杀人之罪矣。惜世人不知此义,每每以行孝而陷亲与己于恶道,而不能出,可不哀哉。(《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章缘净居士书三》)

有病当念佛,忌求神杀生

世人有病,及有危险灾难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杀害生命,业上加业,实为可怜。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愈,彼鬼神自己尚在业海之中,何能令人消业。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萨之威力,直同萤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萨祈祷,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即为违背佛教,不可不知。(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周孟由昆弟书》)

净水显神力,消业正念提

今附大悲香灰少许,冲水澄清服之。纵死服之,亦能神识清明,正念往生。若不至死,则可速愈。(《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三·复开生、宁生昆季书一》)

神识不清,吃大悲水后,神识便清。可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亦不可思议(即汝等诚心)。吴泽南之母临终,舌硬不动。泽南以大悲水点于舌上,顷刻舌软而能念佛。一向声极小,此时连念三大声佛而去。(《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三·复开生、宁生昆季书二》)

孙君之病,令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向太平寺德森法师讨大悲米冲服,果至诚,必可即愈。吴泽南之母将终,往太平寺请僧助念,德师赠大悲米。至家则舌僵不能说话,急冲水向舌点之,则会说话。随众念佛,临去大声念三声,遂逝。此米乃以大悲咒加持上万遍者。(《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邵慧圆居士书五》)

凡临终人,神识昏乱,若服大悲水,或香灰水、大悲米水,均可神识清明。若又有人助念,决定念佛而逝。一二年来,已有三人如是者。(《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张觉明女居士书九》)

二、说法定心

三界三途苦,归依佛受乐

复为广说三界难居,三途苦难非所生处,唯佛菩提是真归仗。以归依故,必生十方诸佛刹土,与菩萨居,受微妙乐。(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

三归戒德巍,忏悔即灭罪

与受三归,广大忏悔。忏悔毕已,复为病人受菩萨戒。若病人困不能言者,余人代受及忏悔等。除不至心,然亦罪灭得菩萨戒。(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

善说四圣谛,因缘苦空体

又为其说四谛因果、十二因缘无明老死、苦空等观。(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

病重心识迷,观佛念佛急

《十诵律》云:应随时到病者,为说法,是道非道,发其智慧;或随他先习而赞叹之,令生欢喜(《南山钞》有文)。以临终时,妄业竞集,多无立志。此是一期善恶升沉天隔。应以经卷,手示题目;又将佛像,对面观瞩;常说法语念佛,慎勿传于世事。(释道诚《释氏要览》)

胜行各有异,赞叹随其机

四、说法劝善者。《十诵》:应随时到病者所,为说深法,是道非道,发其智慧。先所习学或阿练若、诵经、持律、法师、阿毗昙、佐助众事,随其解行而赞叹之。

若阿练若者,当软语泛话讫,告云:大德,今者病笃如此,唯当善念,不畏恶道。何者?自病已前,行头陀大行,佛弟子中唯有迦叶,世尊在众常赞叹之,乃至舍座舍衣佛亲为也,以行胜行圣人共遵。大德行绍圣踪,必生善处,何忧死至,但恐失念,妄缘俗有,此是幻法,更勿思之。

若诵经者,告云:大德常诵某经以为正业,实为胜行,凡圣同钦。鹦鹉闻四谛,尚七反生天后得道迹。《大品》有《经耳品》,《涅槃》常住二字,尚闻不生恶道。况复依教广诵,无谬滥过,何能坠陷?必生善处等。

若持律者,云:大德护持禁戒顺佛正言,能于像末载隆三宝,正法久住由大德一人。今者疾患绵久,恐将后世。人谁不死,但恐无善。大德以善法自持兼摄他人,诸佛自赞岂唯言议。但当专志佛法,余无妄缘。

若法师者,云:由大德说法教化,令诸众生,识知三宝四谛。开其盲眼,破其心病,光显佛法使道俗生信,能令作佛,又使正法久流,实大德之力。

若禅师者,云:佛法贵如说行,不贵多说多诵。又云:不以口之所言而得清净,如说行者乃是佛法。大德顺佛正教,依教而修,内破我倒,外遣执著,此则成圣正因,勿先此业。如是等随其学处,于后誉之。

若佐助众事者,告云:大德经营僧事,与圣同俦。故沓婆王种,舍罗汉身,为僧知事,求坚固法;乃至迦叶蹋泥,造五精舍;祇夜破薪,供僧受用;身子扫地;目连然灯。并大罗汉,岂有恶业,但示僧为福聚,凡愚不知;各舍自业,佐助众事。然僧田福大,不同佛法。如《成论》中:诸人以衣奉佛,佛令施僧,我在僧中。由僧随我语,名供养佛;为解脱故,名供养法;众僧受用,名供养僧;供养僧者,具足三归。故知僧德大也。大德既顺佛正命,料理僧徒,佛所叹尚,是第一行,何人加之。(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

衣物钱财虚,观佛得大利

若见贪物心无大志者,告云:此衣物等,并是幻有。大德储积来久为之疲劳,及至病苦眼看不救,乃至脱死亦无一随。大德生从胎出亦不将一财来,脱至后世亦不将去。经云:往昔国王为宝所诳,及至临终无一随己,可不实乎。不须忧念幻假钱财,但须存胜业耳。亦不须付嘱余人,此则妄行颜面,终非送大德死法;但用佛语普召十方凡圣大众,羯磨分之,如法受用,令大德乘此功力,必生善处,此是佛敕,可不好也。如是种种软言谏喻,不得违逆,又非顺意。以临终妄业竞集,多无立志,此是一期大要,善恶升沉天隔。应以经卷手执,示其名号,又将佛像,对眼观瞩,恒与善语,勿传世事。(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

临终善护意,唱善令欢喜

经云忆所修福念于净命等。《传》云:中国(按:古印度有佛法之地称为中国,无佛法之地称为边地)临终者,不问道俗,亲缘在边看守,及其根识未坏,便为唱读一生已来所修善行,意令病者,内心欢喜,不忧前途。便得正念不乱,故生好处。(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

善恶决升沉,念佛定乾坤

《智论》:经中云: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从生造恶,临终善念,而生天上。问曰:临终少时,何以胜一生行业?答:以决彻故,舍诸根事急故,便能感苦乐也。(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

妄想恶业增,念佛净业成

总示中初科,初引《传》,令唱读者,准此,生前所修一切功德,并须记录。凡为看病,常在左右,策其心行,恒令念善。以舍报趣生,唯在临终心念善恶。下引《智论》为证,仍决所疑。答中初句正答,下二句转释。作恶生善道者,准天台《十疑论》,三义通之:一者约心,以造罪时,从虚妄颠倒心生是虚,今因知识劝导改心是实故;二者造罪时,由痴暗虚妄为缘是伪,今遇知识得闻佛名发菩提心是真故;三决定者,前造罪时心有间断,今临终时心猛利故,如万年暗室一灯能破,千年积薪少火烧尽(后义即同今《钞》)。(元照律师《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释瞻病篇》)

开导随机缘,念佛种九莲

劝导中初科,前明量机。病强弱者,观其健困也;心利钝者,智明昧也;业粗细者,粗如营福,细如禅讲等;情取舍者,所乐异也,如下西方兜率等是。此四观察,义无不尽,随宜方便,临事自裁。或下,次明说法。初令缘佛。或教称名,或令观相,或叹功德令生欣乐。或身下,次示心观,即性空、相空、唯识三观。至焰处者,喻相空也。谓如渴鹿,逐于阳焰,遥见似水,至彼元无。各下,后示随缘,不必如上故。(元照律师《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释瞻病篇》)

皈依功德巨,念佛万行齐

自皈依后,老实念佛,不稍懈惰,欣慰之至。朱蓉棠居士代父充军,孝思可嘉。既知人生多苦,是以笃修净业。如此之人,方为真佛弟子。彼已七十三岁,与光同庚生。今欲皈依,不必远来。但依《嘉言录》、《饬终津梁》所示,自己修持。并教家中儿孙,以期临终能助念,不至破坏净业,仍在轮回六道中受生死轮回之苦也。今为彼取法名为德荫。谓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必能承佛慈荫,接引往生。然于平日以此自利,复以化他,则便可令一切人均蒙佛慈荫,故名德荫也。祈与彼说之。随于何日,在佛前顶礼,自誓皈依,即可。(《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三·复缪智修居士书》)

念佛同劝孩,自他利不乖

人无不爱儿女者,倘令儿女自小即念佛、念观音,则不知不觉,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况自己临终,常念佛者,必能不加扰动。更以念佛相助,便可决定往生西方。现生念佛、念观音,逢凶化吉,是定规的。(《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吴慧诒、罗慧澍居士书》)

患病消宿业,愿切往生决

汝母何以病不见愈,盖以宿业所致,殆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于此时以了之乎。玄奘法师临终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译之经,或有错谬。有菩萨安慰言,汝往劫罪报,悉于此小苦消之,勿怀疑也。当以此意安慰汝母,劝彼生欢喜心,勿生怨恨心,则决定可蒙佛加被,寿未尽而速愈,寿已尽而往生耳。凡人当病苦时,作退一步想,则安乐无量,近来兵火连绵,吾人幸未罹此,虽有病苦,尚可作欲出苦之警策,则但宜感激精修,自得利益。否则怨天尤人,不但宿业不能消,且将更增怨天尤人之业。当与汝母说之,果能不怨不尤,净心念佛,其消业也,如汤消雪。光自回山,日日于课诵回向时,为汝母回向,祈三宝加被,寿未尽则速愈,寿已尽则速得往生西方耳。(《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周孟由昆弟书》)

年老当警惕,早说助念理

阁下老矣。世道如此,宜将此境缘以作警策,俾求生西方之心之事十分周挚。又祈与令嗣及阖家,常说临终助念之利益,及预为洗浴换衣哭泣之祸害,使彼等利害明了,断不至为行孝故,致成落井下石之事也。(《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复潘对凫居士书一》)

巧劝病慈母,求生极乐国

昨接守良书,知汝母求生之心,尚未实发,病中且勿提及,但劝至心念佛,即得蒙佛加被,身心安乐。待大好后,婉曲劝导,令其求生,则利益大矣。并祈于汝母前,代为问好。又当为说光劝彼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是为自己要事,余皆是替儿孙殚心,有累自己念佛利益矣。(《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周孟由昆弟书》)

老死无人免,念佛登宝莲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

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晓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轮回,唯有阿弥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轮回。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寿未尽,就会速好。若世寿已尽,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

往生西方,好处说不尽,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我们在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囚在监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粪坑监牢,到清净安乐逍遥自在之家乡,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时期了。

你若能出声念,则小声念。不能出声念,则心里默念。耳朵听别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著阿弥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著阿弥陀佛。有别种念起,当自责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种念头,坏我大事。你若肯依我所说的念,决定会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劫常受快乐,了无一丝一毫之苦事见闻,又何有此种之疾病苦恼乎。

倘心中起烦恼时,要晓得这是宿世恶业所使,要坏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远受生死轮回之苦。我而今晓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随他转。除过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与佛心心相应,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记我语,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示华权师病中法语》)

死近时不多,念佛万事除

汝已七十多岁,不久就要死了。现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顿好。心里头除过念佛外,别无一件事挂牵,则临终时,方可无挂无碍。若现在还是样样放不下,看不开,则临命终时,所有贪恋衣服、首饰、房屋、子孙之心,通通现前,如何能够往生西方。既不能生西方,则汝一生守节念佛,及所作种种有益之事,完全成了福报了。汝现在尚无智慧,虽常精勤念佛,心中尚不决定求生西方。到了来生享福的时候,决定被福所迷,便要造诸恶业。既造恶业,必定就要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中受苦了。此种大苦,皆是现世念佛,不知决定求生西方之所感召的。光怜悯汝,恐汝后来或成此种景况,故预为汝设法。汝若肯依我所说,就不会因福得祸。

现在虽很强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凡现在要穿的衣服,留到穿。凡绸缎皮袄等贵重衣服,均分与孙媳等。首饰、臂钏、耳坠及金、银、翡翠等,通通救济灾民,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若心中见识小,舍不得赈灾,亦须分与女儿、孙媳、孙女等。自己身边,决不可留此种令人起贪恋的东西。所有存款,为防养老者,亦须交与孙子。即田地契志等,亦须交代的干干净净。汝心里除念佛外,不使有一点别的念头。连汝这个身子,也不预计死后作怎么样安顿。连孙子重孙等,都要当做素不相识之人,不管他们长长短短。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著佛来接引我往生西方。

汝能照我所说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临命终时,自然感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若是仍旧贪恋一切好东西,及银钱、地亩、房屋、首饰、衣服,及女儿、孙、曾等,则万万也不会生西方了。西方既不生,则下世决有痴福可享。因享福而造业,定规一气不来,堕落三途。由恶业障蔽故,心识不明,纵有活佛来救汝,也救不得了,岂不可怜可悯乎哉。愿汝信我所说,则实为莫大之幸。(《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示周余志莲女居士法语》)

怕死入轮回,愿死生净土

况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华,佛授一生之记矣。(《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一》)

三、念佛归命

令信极乐国,归命阿弥陀

问病者言:“汝今乐生何佛土也?”病者答言:“我意乐生某佛世界。”时说法人,当随病者心之所欲,而为宣说佛土因缘、十六观等,犹如西方无量寿国,一一具说,令病者心,乐生佛土。为说法已,复教谛观,随何方国,佛身相好。(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

临终嘱亲友,念佛心悠悠

初居士将终前十余日,忽疽生于项,殆属宿业。内溃,寒热间作。居士欲借此苦,速获往生,令眷属就室念佛,以助正念。亦有友人来助念者,每至数十。预嘱眷属,临终不得先行洗濯换衣哭泣等。丧中无论祭神待客,俱不得用荤酒。殓服唯素布,不得用绸帛。子媳咸遵。雪峰达本方丈,特来开示。故十余日中,虽有痛苦,心常镇定,了无异念。(《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三·闽侯罗梓生居士生西记》)

临终万法休,净土至心求

知归子问善道和尚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便属后世。一念差错,便堕轮回。小子累蒙开诲,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又恐病来死至之时,心识散乱,仍虑他人惑动正念,忘失净因。伏望重示归径之方,俾脱沉沦之苦。

师曰:善哉问也!凡一切人,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形,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著。凡遇有病之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看病人、往来问候之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言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之语。

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当同声念佛,助其往生,待气尽了,多时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

又问曰:求医服药,还可用否?

答曰:求医服药,初不相妨。然药者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命若尽时,药岂奈何?若杀物命为药,切不可也。

又问曰:求神祈福如何?

答曰:人命长短,生时已定,何假鬼神能延之耶?若迷惑信邪,杀害众生,祭祀鬼神,但增罪业,反损寿矣。大命若尽,小鬼奈何?空自慞惶,俱无所济,切宜谨之。当以抄写此文,帖向目前,令时时见之,免致临危忘失。

又问曰:平生未尝念佛人,还用得否?

答曰:此法僧俗、男女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无疑矣。余多见世人,于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及致病来,却又怕死,都不说著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鸣钟。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也?死门事大,须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无事时,当以此法精进念佛,竭力受持,是为临终大事。可谓一条荡荡西方路,径直归家莫问津。(唐道镜、善道共集《念佛镜卷二·临终正念往生文》)

诸佛当敬仰,更念佛中王

其瞻病者,随其前人,病有强弱,心有利钝,业有粗细,情有去取,当依志愿,随后述之。或缘西方无量寿佛;或兜率弥勒佛;或灵鹫释迦本师。或身本无人,妄自立我;或外相似有实自空无,如至焰处则无水相;或为说唯识无境,唯情妄见。各随机辩,而诱导之。(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

赞病持戒德,念三宝不懈

又请大德行人智者数来示导。《善见》云:看病人赞病者言:长老持戒具足,莫恋著住处及衣物知识朋友,但存念三宝及念身不净,于三界中慎莫懈怠,随命长短而作云云。(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

佛像立其堂,念佛向西方

其堂中下,次明设像。立弥陀者,归心有处也。然十方净土而偏指西方者,系心一境想念易成故。西方诸佛而独归弥陀者,誓愿弘深结缘成熟故。是以古今儒释靡不留心。况浊世凡愚,烦恼垢重,心猿未锁,欲马难调,舍此他求,终无出路。请寻大小《弥陀经》、《十六观经》、《往生论》、《十疑论》等诸文,详究圣言,必生深信矣。像面向西病者在后,谓将终之时已前,常须瞻像,令其系心。(元照律师《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释瞻病篇》)

临终业习牵,闻磬念佛免

临终念善生善道则升,念恶堕恶道故沉,升沉止在刹那故,是一期大要。期,时也。三中,初示经像,引《华严》为证,经文两偈,传写讹脱。此出《贤首菩萨品》,初偈云:又放光明名见佛,彼光觉悟命终者。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次偈脱初句,彼云:见彼命终劝念佛,方接《钞》中三句。若新译本云: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终者,令随忆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此偈赞佛果一光明功德。)见有临终劝念佛,及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此偈赞佛因中修此光明之行。)四中,初请他劝。《善见》明看病自劝,《母论》明互违结犯。依前斟酌,指上次科。若下,明将死打磬,令闻生善。天台智者临终语维那曰:人命将终,得闻钟磬,增其正念。唯长唯久,气尽为期。云何身冷方声磬耶?(今时死已方打,故知无益。)(元照律师《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释瞻病篇》)

病人应看护,诱导令念佛

又《僧祇律》云:“若道逢出家五众病人,即应觅车乘驮载,如法供养。乃至死时,亦应阇维殡埋,不得弃舍。凡瞻病之人,恒与善语,勿传恶言。以临终时,多有恶业相现,不能立志排除。”是故瞻病之人,特须方便,善巧诱言,令其念佛,或不能作声,但令心念,并令念念相续,刹那不驻,乘此福力,作往生净土之因。故《智度论》云:“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从生作恶,临终善念,而生天上。”更将经像(经须《弥陀经》,像须弥陀像)至病人所,题其经名像名,语令开目睹见,俾其惺悟。如是看病,功德宏矣。(仪润源洪禅师《百丈清规证义记·附看病人》)

及早劝双亲,念佛生净土

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

予生晚,甫闻佛法,而风木之悲已至,痛极终天,虽欲追之,末繇也已。奉告诸人,父母在堂,早劝念佛。(莲池大师《云栖净土汇语·出世间大孝<一>》)

世孝利益小,念佛真大孝

世间之孝三,出世间之孝一。世间之孝,一者承欢侍彩,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是三则世间之所谓孝也。

出世间之孝,则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趣。莲胎托质,亲觐弥陀,得不退转。人子报亲,于是为大。

予昔甫知入道,而二亲云亡,作《自伤不孝文》以伸悲恨。今见在家出家二众中有具庆者,于是倍增感慨,而涕泗交零,稽首顿首以劝。(莲池大师《云栖净土汇语·出世间大孝<二>》)

所遇惑业成,念佛万法省

人之处世,遇顺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忧以危。然而顺未足为幸,逆未足为不幸也。溺于意之所便,则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后厌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万苦交于前,但以正智观察苦从何生?从身生。身从何生?从业生。业从何生?从惑生。因惑造业,因业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问所以破惑之方,只须就本参话头上理会念佛的是谁。捉败此疑,诸惑皆破。思之毋忽。

又闻病,今开三法。

一曰对治。病既生于劳郁,当以逸治劳,以舒治郁。逸非懒惰不简之谓也;万缘尽废,如初生孩子,六识不行,是之谓逸。舒非散放无忌之谓也;知身世如幻梦,随缘顺受,不被境瞒,和即今病之愈否、身之生死,一并放下,是之谓舒。

二曰调摄。调摄在节饮食、慎药饵。饮食不待论矣,药饵不宜多服。知柏芩连等苦寒之剂,使金寒水冷,阴未能滋,火未能降,而胃气先败,食不下咽,或洞泄,危矣。宜与高明议之。

三曰正念。即前所告,苦从身生,身从业生等。病即苦中之一,其展转相因,亦复如是。应孜孜密密,日夕体究。究之不得,只消提一句本参念佛话头,回光自看。识得此念下落,则惑自破。惑破则展转消灭,亦复如是。只此三事,宜力行之。

又须信万事是宿缘,不但顺逆穷通,乃至死生,都抛却大海,莫起忧怖。收拾身心,返观内照本参话头。切记切记。

又念佛非止明心,亦无病不治。倘有劝进道术者,不必信受。恐失正知见,特预陈之。

又尊恙至是,亦甚危矣。宜以所欲言事,尽底书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无牵挂,一心正念。若平日于念佛法门信得及,便可心目内照四字佛名,历历明明,无间无断。从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设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岁亦可。此为要紧语,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处。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贪生怕死,而误大事。(莲池大师《云栖净土汇语·与嘉兴朱西宗居士广振》)

了却万事缘,念佛向西天

古人有言:“病者众生之良药。”则人于病中当生大欢喜,一切不如意处,莫起烦恼。又言:“死生有命。”则人于病中当生大解脱,任其死生,莫起恐怖。

又过去如幻,现在如幻,未来如幻,尽情放下,单持正念而已。病中千万宁耐,莫怀速愈之躁心,乃所以为速愈之良方也。

又将家事处置了却,放下万缘,空空地心上只念六字佛名,刻刻不忘,自然业障消灭。业障既消,自然夜卧安宁,身心康健矣。念佛人要发愿舍此恶世,生彼乐邦。(莲池大师《云栖净土汇语·示病人》)

命悬急念佛,临终助念佛

汝父年高,当令即刻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念时须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即不开口,心中默念,亦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以心一起念,即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朗朗。能常听得清楚,则心归一处,神不外驰。故眼也不他视,鼻也不他嗅,身也不放逸,故名都摄六根。如此念佛,名为净念(此三句,师自加密圈)。以摄心于佛号,则杂念虽尚未全无,然已轻减多多矣。若能常常相继,便可浅得一心不乱,深则得念佛三昧矣。此系平日勖令专心致志之要义。日日常作将往生想,心中不留一事。

有宜交代者,即预交代之。子孙有宜问者,即预问之。待至临终,则全家念佛。无一事可问,亦无一事交代,大家同声念佛。若自己有把握,自己会洗澡换衣,则甚好。若自己不能,则万不可预为抹澡、换衣、问事、哭泣等。一有此种瞎张罗,定规破坏正念,不得往生矣。(《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复夏寿祺居士书》)

死生当重视,念佛了生死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窃谓徒悲,究有何益。须知生死大事也。信愿念佛大法也。既知死之可悲,当于未死之前,修此大法。则死不但无可悲,且大可幸也。何以故?以净业成熟,仗佛慈力,直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渐次修习,直至成佛而后已也。然欲得此大幸,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加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便可决定即得矣。(《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饬终津梁跋》)

念佛最稳当,行善信愿长

汝弟燮卿,亦已六十,亦当以此书示之。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其余一切法门,皆须修到业尽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不了。若论业尽情空,现今恐举世亦难得其一二。若以信愿念佛求生,则万不漏一。然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慈愍一切,爱惜物命,戒杀吃素,广行方便,俾此心常与佛合则可矣。倘外现修持之象,内无真实之心,则是假善人。假善人,何能得真利益乎。(《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许熙唐居士书》)

嗣夭悟苦因,念佛成贤圣

知居士年已六十有五,一子一孙,均已夭殇。约世间人情论,极为可痛心者。若约了生死之净土法门论,则实为超凡入圣之最胜因缘。世间人生不知来,死不知去,实为人生一大要事。但以为子孙计之念重,于自己生死大事,反漠然置之。使居士儿孙长寿仕进,或被富贵福禄所迷,恐难以发此皈依三宝、求受五戒之心,亦不过以福寿善终为止。至于自己之法身慧命,仍以不闻不信。纵令事事称心,岂能超出虚生浪死之外。今日境遇不嘉,知人世无非是苦。又得净土诸书而详阅之,知吾人本有故乡安乐处所,可以安身立命。而日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直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尽未来际,受胜妙乐。由是言之,其子与孙,实为成就汝了生死一大事而先逝者。当生大感激心,愿以自己念佛功德,消彼罪业,增彼善根。俾彼亦得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庶可不致彼子与孙,徒然早死也。善得益者,无往而非益。甘受损者,无往而非损,是在各人之见解何如耳。(《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许熙唐居士书》)

常谈苦乐境,令具信愿行

佛法利益,唯亲受者方知。汝家劫贼不入。令慈于不省人事时,心中尚能念佛,手指尚在掐珠,此实宿世善根,现生修持所感。当常与谈净土种种乐境,娑婆种种苦境。令生信发愿,决定求生西方,不存一念得人天福报之心。日与眷属,相拌助念。如《文钞》与黄涵之道尹所说,则便可决定往生西方矣。人子报亲恩,唯此为大,祈努力行之,俾妻室儿女、兄弟姊妹皆如是行。所谓度众生者在此,笃伦理者亦在此。(《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三·复智正居士书一》)

年老死将至,持名出生死

今老矣,除持名外,无一法应学。以死期将至,恐所学愈多,心识愈难淳净。或致与佛感应不交。则一不往生,永劫流转,岂不大可哀哉。(《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时促不研经,念佛诞慧命

六十七岁老人,亦不必又去研究别种经典。但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自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其余一切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方可了生脱死。念佛法门,但具信愿,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其间难易,奚啻天渊。祈认真修持,又须令眷属同念,按《饬终津梁》,说临终助念之利益,破坏之祸害,使彼等念熟听熟。待汝临终,则可大家相助。否则,必定大家相破坏矣。(《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与赵奉之居士书》)

念佛愿往生,病愈或往生

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则决定无由往生,以不愿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汝母之病,宜切劝放下求往生,如寿未尽,求往生,反能速愈,以心至诚故,得蒙佛慈加被也。祈与汝母婉曲言之,令勿效痴人说痴话也。(《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周孟由昆弟书》)

年高病苦多,早念阿弥陀

汝母年高,于净土一法,未能认真修持。宜常与谈说六道轮回之苦,极乐世界之乐。人生世间,超升最难,堕落最易。若不往生西方,且莫说人道不足恃,即生于天上,福寿甚长,福力一尽,仍旧堕落人间,及三途恶道受苦。不知佛法,则无可如何。今既略晓佛法,岂可将此一番大利益事,让与别人,自己甘心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永无解脱之日乎。如是说之,或可发其宿世善根,信受奉行也。菩萨度生,随顺机宜,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汝能力修孝友,及以净土法门,劝导自己眷属,及一切有缘者,同作莲池会里人,则功德大矣。(《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周孟由昆弟书》)

念佛向西方,助念见佛王

汝之病,不算大病。香灰水服之,或可好。即不好,何必定要吃饭。麦粥比米粥养人力道大,馒头乃北人日日当饭吃的,又何足介意。至于发愿求病好,或可如愿。即不如愿,亦不可发痴固求。或恐反致有损无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世间事一一通身放下。眷属再能与陈飞青之子同,则可决定往生矣。若或有生人天之念,则西方便无分矣。以生死心熟极,一丝毫力,可敌了生死心千钧。(《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倪文卿居士书》)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怎么下功夫

2015年9月24日,受大安法师委托,《净土》杂志编辑部一...

【推荐】第三世怨的结果

净土宗祖师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修行人没有对净土法门产...

莲池大师《三难净土》略解

第一难:娑婆未变净土难 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

「心与佛合」才是真正的善人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

【推荐】种种佛事,念佛功德最大

我们要做种种佛事,无非是消灾延寿、祈福、超度,要知...

金色容颜转凡心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佛说无...

临终时怎么知道来的是阿弥陀佛

问: 请问法师,临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但我没见过佛...

念佛含摄一切法,具足了一切功德

从这里来看,很多净业行人要注意了,我们自己做没做到...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佛菩萨为何不示现来化度众生

【原文】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

什么叫作佛号安住呢

整个生命的改变来自于修习止观,这个止叫五停心,四念...

父母的无尽深恩大德

因为父母有此无尽之深恩大德,所以我们必须尽此生中,...

如何学习唯识

问: 请开示学唯识的学习方法? 惟贤长老答: 一是把...

【佛教词典】坚摄

【坚摄】 p1028 瑜伽三卷四页云:坚摄云何?谓彼种子。...

【佛教词典】解脱食

出世五食、九食之一。出家行人由解脱惑业之系缚,增长...

把佛友当成朋友,是很可惜的

如果学佛了,大家都互称师兄,也称为道友。道友就是以...

在家居士能做幽冥界皈依吗

问: 弟子最近在网上看到,有在家居士做幽冥界皈依,...

请您来安排我的一切!

世上的一切,有多少人力不能为?至爱的亲人离世,人命...

放下的气度:秤锤法师出家的启示

以前虚云老和尚讲个故事,那是明朝云南的事情。 有一...

用观想法来修供养,让有限变无量

我们知道三宝是众生的良福田,也就是是最好的福田。在...

何谓「三法印」

印者,印定义。法相楷定不易之义。内外之分,真伪之辨...

平实的人生有何利益

米实了,煮出来的饭,才会香美可口;木实了,做出来的...

愚痴者只看外表

很久以前,一位年轻的修行者,在前往舍卫城化缘的途中...

《善生经》为现代人提供的保富法

追求财富是世人普遍的希望和目标。然而,世间的富人,...

「不舍一法,不受一尘」该如何理解

问: 师父慈悲,弟子心中不明经义,「佛氏门中不舍一...

如果选择逃避,问题永远都解决不了

位和尚问洞山良价禅师:「寒暑来的时候,要躲到那里去...

常拳公主

某日,佛陀带领阿难尊者及众比丘入王舍城托钵乞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