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逃避并不能解决痛苦

阿姜查  2021/12/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逃避并不能解决痛苦

防护并非意指不看、不听、不闻、不尝、不触或不想任何事。若行者不了解这点,一旦见闻到什么,就退缩逃避,以为只要这么做,那件事最后就会丧失控制的力量,然后他们就能超越它。但往往事与愿违,他们根本无法超越任何事。若他们逃避而未了知实相,相同的事不久仍会生起,一样得再面对。

例如那些永不满足的行者,在寺院、森林或山中受持头陀支,他们到处行脚,东看看,西瞧瞧,认为如此就能获得满足。他们努力爬上山顶:“啊!就是这里,现在我没问题了。”感到几天的平静后,就对它厌烦了。“哦,好吧!下山到海边去。”“啊!这里既舒适又凉快,在这里修行一定很好。”

不久后,他又对海边感到厌倦。对森林、山顶、海边厌倦,对一切厌倦,这并非正见,也不是厌离 的正确意义,而仅仅是感到乏味,是一种邪见。

当他们回到寺院,“现在,我该怎么做?每个地方都去过了,却一无所获”。因此他们弃钵、卸袍,还俗去了。为何要还俗?因为他们不了解修行,不晓得还有什么事可做。他们去南方、北方、海边、山顶、森林,仍不了解任何事,因此结束一切,他们便死了。事情的演变就是如此,因为他们一直逃避事物,智慧便无从生起。

从心里跳脱,不是逃避面对事情

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假设有个比丘,下定决心不逃避事物,要勇敢面对它们。他照顾自己,并了解自己和他人,持续努力地解决各种问题。假设他是位住持,经常得不断面对需要注意的事物;人们一直来询问,因此必须时常保持觉醒。在可以打瞌睡之前,他们就会再用另一个问题唤醒你。这让你能思维、了解所面对的事物,你变得能以各种善巧方式处理自己与别人的问题。

这技巧从接触、面对、处理与不逃避事情中生起。我们不是以身体逃避,而是使用智慧,从心里跳脱,靠当下的智慧而了解,不逃避任何事。

这是智慧的源头,每个人都必须工作,必须和其他事物联系。例如,住在大寺院中都必须帮忙处理事情,从某个角度看,你可能会说那些都是烦恼。和许多比丘、比丘尼、沙弥住在一起,在家众来来去去,可能会生出许多烦恼,但为了增长智慧、断除愚痴,我们必须如此生活。我们要选择哪一条路,是为了消除愚痴,还是为了增加它而生活?

苦所在之处即不苦生起之处

我们必须深入思维。每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外境时,我们都应该镇定与审慎。当苦生起时,是谁在受苦?为何苦会生起?寺院的住持必须管理众多弟子,这可能会造成痛苦。若我们害怕痛苦而不想面对,要如何与它战斗呢?若不知痛苦生起,我们要如何解决它呢?

跳脱痛苦意味着知道离苦的方法,它的意思绝非从每个痛苦生起的地方逃跑,这样做只会把痛苦带在身上。

若想了知苦,就必须深入观察目前的情况。佛陀教导我们,问题从哪里生起,就必须在那里解决。痛苦所在之处,正是不苦生起的地方;一个息灭,另一个就生起,你应该在那里解决自己的问题。因害怕而逃避痛苦的人是最愚痴的人,他们只会无止境地增加愚痴。

苦,是除此之外无他的第一圣谛,不是吗?你怎么会把它看成坏事呢?苦谛、生起苦之集谛、苦止息之灭谛、灭苦之道谛,若逃避这些事物,就不是根据真实法而修行。

佛陀教导我们要以智慧跳脱。你踏到荆棘或碎片,脚底被扎伤,走路有时会痛,有时则不会。当踩到石头或树枝,真的很痛时,便检查脚底,但未找到任何东西,你不理它继续走路,然后又踩到某样东西,再次感到疼痛。这种情况反复发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三千亿无形财产

有位勤政爱民的国王,有一天出宫巡视人民的生活。一到...

如何正确修习大乘的空观

大乘止观的智慧,我们在这个地方作一个总结。大乘止观...

苦的根源来自于各种欲望

有一群猴子喜欢偷吃农民的大米,而它们又是一种很难捕...

120岁传奇高僧虚云老和尚一生的十大劫难

一难生为肉球 老和尚是在清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七月...

助念主事者宜明理,莫以世间俗情贻害病人

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

【推荐】热心公益皈依佛法的他,为何却痛失爱子

接到了你写给明道法师的信,悉知你的第三子,年纪才二...

让我们轮转不休受痛苦的就是五欲

无量劫以来我们在五欲六尘打滚,你说对五欲六尘能够通...

【推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个地方讲到多欲为苦,就是讲我们对欲望越执着,就会...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无心的阿赖耶识「犹隔一重关」

修学佛法跟修学世间法这当中的差别,蕅益大师有一段的...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我们...

以什么样的心态听法,能得到最大利益

宗喀巴大师讲一个偈颂说: 佛非水洗众生罪, 亦非手拔...

李炳南居士《佛七开示系列》

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 第一次开示 念佛结七迄今二十有...

【佛教词典】苦法略有八种

【苦法略有八种】 p0848   集论四卷六页云:复次苦法...

【佛教词典】一髻

(杂语)顶上结一髻也。古梵志中有此风。...

蕅益大师《净土玄门》

○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六卷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

少欲无为,身心就会自在

我们常常说四大不调即是病,「四大」是地、水、火、风...

上智不如下愚,老实方获利益

【弟以阐提出家,自揣根性庸劣,罪业洪深。故于宗教二...

净土法门是一条捷径,所证之果又非常胜妙

修行通途佛法,一定要强调戒定慧三无漏学由戒生定,由...

跟佛菩萨感应道交,必须具备一些条件

为什么我们要打佛七? 因为要跟佛菩萨感应道交,必须具...

二十四种入魔之因

魔分四种: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第一种魔称为...

富楼那-说法第一

满慈子的名号 做大圣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修道解脱生死...

经常这样去想,就不会怨天尤人

有时我们认为是冤枉的业,是法律不公,或者处理你这件...

【推荐】净土宗的思考,永远要把功德归于佛陀

什么叫皈依?就是:必须要空掉自我! 我们能够往生,是...

去除烦恼习气要下狠心

但是我们这些烦恼习气也不是一生养成的,过去无量劫来...

脾胃虚应多吃9种食物

有脾胃虚弱一定要注意调养,调养好了身体才好。一般脾...

心佛众生一体之圆顿法义

疏文: 心、佛、众生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