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以僧众为对境修恭敬

明海法师  2022/07/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以僧众为对境修恭敬

僧,是四人以上的出家的团队,不局限于某一个人。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僧众,对于各位在家居士很重要。但是态度要调整到位,确实也很不容易。

我们要培养对所有僧众的恭敬。只要是出家受戒的僧众,他们都是佛法的实践者,都是我们的福田。他们也许还是凡人,但是他们走在由凡到圣的路上,所以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他们是我们供养的对境,所以不要以恶意,不要以那种张家长李家短的习性,去议论僧人的过失。这样会毁坏我们跟僧众之间的因缘。

这里并不意味着说,你们不能指出僧人的过错,不是这个意思。如果僧人有过错,有两种方式指出。第一种方式,你可以当面规劝:某某法师请你原谅我,我认为有一事你做得不妥,请允许我指出来。这是当面规劝。还有一种方式,在寺院僧团里面,你也可以向僧团的长老、负责的人,指出某些人的非法。

这里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心态,你的心态是建设性的,是维护僧团,是护法的心态,包括护持那个不如法的僧人,希望他能改进,希望他能有进步。你没有必要到处去讲,在居士里去讲,在外面去散布——特别现在是网络时代,在网络上去议论,那就错了。这种做法背后的心态,就不是建设性的,它是破坏性的。

《地藏十轮经》里讲到僧人的珍贵。释迦牟尼佛在这部经里告诉我们,即使是犯戒、破戒的比丘,他们穿着袈裟,仍然有特有的功德。因为他们让世间的人想到佛、想到法、想到僧、想到戒。简单地说,他们是佛的宣传者,佛法的宣传者。

在这部经里也介绍说,出家比丘身上搭的这身标志戒行的袈裟,它的功德很大。曾经有一个人犯了大错,被国王处罚,处罚的方式是把他送到荒山野岭。佛经讲,在那样的地方会有夜叉出没,这个人会被这些夜叉吃掉。但是这个被遗弃在荒野里的人,他身上有一小块袈裟,注意,是一小块,还不是完整的袈裟。到了晚上,夜叉们就来了,开始他们很高兴:“哎呀,终于有美食了,饿得不行啊!”走近了一看,不对呀,这不能吃,因为他身上有袈裟。他们不仅不吃,还恭敬顶礼。这是《地藏十轮经》里记载的,袈裟就有这样的力量。

这样的故事在佛经里有很多。还有一个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在山里面有一个象王,象王的牙非常漂亮。城里有一个国王,早就听到象王的美名,知道它有非常美妙的白牙,但是他们总是难以抓获它。后来国王就悬赏重金,招募捉象王的人。有一个人为了得到重金,自告奋勇,拿着弓箭和刀枪,到了山里。这个象王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生啊,也不普通。它看见一个猎人过来,先是有戒备,但是当它看见猎人身上带着一片袈裟时,就把戒备心放下来了,说你需要什么?我能帮你吗?猎人说,我需要你的牙齿。象王在这种情况下,就把自己的牙齿奉献给了猎人。你们看袈裟的力量。

共业之怪象

但是现在你们可能有困惑,在大街上会碰到穿袈裟的人,给你一种压力,甚至设一个圈套找你们要钱。新闻也报道过,在汉地一些省份,乃至于藏地,有一些村子里的人,到了某个季节,把头剃光,或者连头都不剃,戴上帽子,穿上我们出家人的衣服,到外面去化缘、赶斋;或者装扮成活佛、仁波切,让信众供养他们。你们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

对于这些人,有人建议不要称他们是“假和尚”。某种意义上,“假和尚”还是和尚,他们根本就不是和尚。说他们是“穿着我们衣服的人”,这客气啦!说“穿着我们衣服的骗子”,这有点气愤了。穿着我们衣服的这些人,现在不仅仅在国内,有的甚至走出了国门国际化了。

这确实是这个时代众生的共业。我前面讲过,现在的社会公信资本衰减得太厉害了。佛法僧三宝,本来是神圣的文化资源,现在也被某些饥渴、精神贫乏的人,变成牟利的工具了。受损伤的是谁呢?是全体社会大众。对于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敬而远之。只要穿这身衣服,我们可以对他有敬意,但是我们不一定要亲近他。至于亲近哪些僧众,可以经过观察以后,自己再决定。

结语

以上恭敬三宝的修行,我们讲了很多细节。这些细节,大家不要以为是麻烦,不要以为是啰嗦。如果你觉得麻烦、啰嗦,那一定是你的身心很粗,还没有被调伏。以三宝为对境,调伏我们的粗心,让它变得细腻、柔软;以三宝为对境,增长我们的福报,然后我们才有可能使信仰变得坚固,深入佛法的大海。这是这些细节深远的意义之所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明海法师文章列表

弘一大师的出家因缘

人生几十年只在瞬息之间,纠缠于蝇营小事中却忘了生命...

明旸法师:出家有三种不同的意义

佛陀普度众生,跟他出家学道的有五众弟子,一、沙弥...

人为什么会瞋恨

由于他有欲望,当这欲望满足的时候他很得意,当这欲望...

放下的气度:秤锤法师出家的启示

以前虚云老和尚讲个故事,那是明朝云南的事情。 有一...

如何敬佛敬法敬僧

三宝者,佛、法、僧也。其义甚广,今唯举其少分之义耳...

印顺大和尚谈出家的经历

记者: 印顺大和尚,很多人对您出家前的经历非常感兴...

修福应要注意的两点

【原文】 古有偈: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

虚心谨慎,怀有谦恭之心

一般古老的庙门槛都很高。庙门大开欢迎十方,为什么门...

【推荐】在忆佛念佛中破除障碍、增长福报

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你必须把你的生命完全投入到弥陀...

您了解您所吃的是什么吗

如果有人从坟墓中拖出一具肿胀、溃烂、脓血淋漓、血肉...

六度的感应

感应的理论处处皆有,同样地,感应的事迹也到处都是,...

净界法师:佛遗教经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

【佛教词典】海龙王女

海龙王之女,字宝锦,智慧利根,尝与迦叶尊者问答大乘...

【佛教词典】马主国

据释迦方志卷上载,雪山以北,其地寒劲宜马,善马亦多...

圣严法师《修行念佛法门的三资粮:信、愿、行》

修念佛法门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信心,第二是愿心,...

忘了这些,会使你年轻

一、忘掉年龄人的生理年龄是客观的,但心理年龄则不同...

现生可以了生死者,唯有净土一门

原文: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修之及极,皆可以了生脱死。...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上生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

生活在报恩的世界里

给遗弃你的人报恩吧,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给伤害...

处处谦卑,驾驭傲慢

卑以自牧是出自《周易》谦卦里的一句话,印祖也常常引...

起心动念也能造业

佛在印度罗阅祗竹园中传法时,有一位国王,名叫摩达王...

除苦助伴济他身,施药瞻视有病者

除苦助伴济他身,施药瞻视有病者 ,病人看病,碰到有病...

主导六道轮回的亲因缘、增上缘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

堵车时最不该做的事

堵车时最不该做的事 所谓放下执著,并非指不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