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修道宗范

净界法师  2021/11/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3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8页,甲二、空正见

我们从整个大乘《唯识》经论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佛陀对于生命的描述,老人家讲到:生命就像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

这个水流应该怎麽去观察呢?在佛法裡面是把它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来观察。其实这三部分是互有关连的。它们的关系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变化的。我们昨天跟今天是不一样的,今天跟明天也不一样,感受、想法都不一样,所以过去、现在、未来的生命是变化的。第二、它是相续的。也就是说,其实昨天的你,会影响到今天的你;你看你昨天喜欢拜佛,你今天也很喜欢拜佛。那麽,你今天喜欢拜佛的那个功能,是怎麽来的呢?是昨天累积来的。所以不管愿不愿意,我们一定要承当过去所留下来的痕迹,这是很头痛的一件事情,因为留下来的这些东西,大都是不好的烦恼障、业障、报障。

所以我们修行人第一要事,善导大师强调:刚开始修行,要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定位,就是我们是一个生死业障凡夫。这一点你要很清楚。我们的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烦恼障、业障在干扰我们、在主导我们,我们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开始修行。有这样的认识以后,第一件事情:过去的水流,流到现在,我们应该怎麽办?

首先第一件事情要发愿,就是我一定要改变自己!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我从今开始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生命的变化,从你发愿开始,重新设定你生命的目标。很多人,把受戒当作一个目标,这是不对的:我一定要把它修的很好才受戒。受戒是一个起步,是修行的第一步,它是因地,不是一个结果!

很多人不敢受菩萨戒,说我修的不够好,你就是修的不够好,所以才要修菩萨戒。所以,我们在受菩萨戒,所发的愿力,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在三宝面前许下誓愿,设定生命未来的目标,这是第一步。这一部分昨天讲过了。

第二、你要建立心中的大乘的空正见。我们应该怎样来观察、抉择我们的身心世界,化解心中的烦恼障、业障,使令我们的心态随顺于愿望?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建立大乘的空正见。经过誓愿力、观照力,你很自然的带动六波罗蜜的行动。有三种力量:誓愿力、观照力、行动力,去改变生命的水流,使令它趋向于佛道。我们看今天的第一个主题,甲二、空正见  分二:乙一、显正见为修道之要务。乙二、示正见之修学方法乙一、显正见为修道之要务

显「正见」为修道之要务:整个修学圣道的第一件要务,就是建立大乘的正见。我们把这一段蕅益大师的论文把它读一遍:

讨究佛法,第一要务。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傥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示真实修行出要,何由得证胜义?试观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昇反坠。故不留心教典,饶勇猛精进,定成魔外。脇尊八十出家,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将谓如来教法,仅同举子业,博名利于半生者乎。一歴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捨全身求半偈也。今佛法流布,赖迦叶阿难二祖,彻底悲心,人皆视作等閒,殊不知恒沙世界,无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灵峰宗论》

这篇论文,我们分成三大段:第一大段,讲到正见的重要性,先看第一小段:

讨究佛法,第一要务。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

我们开始设定了修学的目标,我开始要断恶修善度众生,许下这个誓愿以后,接下来,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始去亲近善知识讨论研究佛法的道理,这是第一要紧的事。

为什麽这样讲呢?以下举出一个例子说:三世诸佛在因地的时候,他们的修学,也是遵循佛法的轨则,而成功的。所谓的佛陀,刚开始也是一个生死的业障凡夫,他刚开始也是缘境发心,面对三宝的境界而许下了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一个愿望,然后产生观照,最后付出行动、六波罗密的行动。然后才慢慢的改变自己,而成就佛道。没有一尊佛是一出家,两个眼睛一闭,就自然成佛的,没有这回事情!一定要经过佛法的闻、思、修种种次第修学,才能够建立正确的观照。

这个意思是说:诸法的实相,并不是佛陀创造出来的,是宇宙间本来就存在的真理,是佛陀发现的而已。佛陀发现了以后,把这个真理传出来。每一尊佛都以这样的真理,来开导众生,所以佛陀是「以法来当作师」——当作一个轨范加以遵循。这个理由我们看第二段:

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

虽然说这种殊胜义理的第一义谛我空法空的真如法性,可贵的是亲证,而不在言说。

大概我们在初地的时候,无分别智亲证真如理的时候,是离一切言说相的。所以真实的亲证真如理的时候,是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的。当然这个地方是离语言文字的,我们叫做「离言真如」,但是刚开始我们要依止真如的、所谓的「依言真如」,看第二段:

傥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示真实修行出要,何由得证胜义?

身为一个初学者,我们刚开始没有经过黄卷。古时候的纸,它是没有漂白的是黄卷,赤牍这是一种竹片。古时候以黄卷跟赤牍,来记载整个佛法的经律论。假设我们没有经、律、论的语言文字,来做一个标月指,指示真实的修学出离生死的法要,我们又怎麽能够亲证二空真如之理呢?

语言文字的佛法叫做标月指。比方说:我告诉大家,冷气在那个地方,这个指头当然不是冷气,所以你执著文字那你也错误,但是你顺著文字去思惟,你就可以得到这个冷气的最后目标。我们讲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不能代表真理,但是你内心当中,不断的把这十个字,不断的思惟,你就能够在心中,产生真理;它本身不是真理,因为它只是一个生灭的音声而已,但是它里面含藏著真理「文以载道」,所以经过你的消化,就能够把真理显示出来。

佛法的经典很奇妙,虽然它本身不是真理,但经过你的咀嚼、消化之后,它会释放出真理,这个叫做标月指。所以我们初学者,没有理由拒绝对经论的学习,因为没有人引导你,等于是盲修瞎练。这以下举出两个实际的例子来做证明,一个是失败的例子,一个是成功的例子:

试观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昇反坠。故不留心教典,饶勇猛精进,定成魔外。

「试观」我们可以去反省一下,过去修行人的相貌:比方说,印度的外道,在古时候也有所谓的沙门团,印度的九十六种外道,大部分也都是辞亲出家,他们也看到生死的痛苦,也知道在每一期的生命当中,都要承受老病死的折磨,他们很清楚:痛苦的根源来自于受生,你只要在三界受生,你就不能避免老病死的痛苦,所以他们也希望出离生死啊!但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方法来引导,结果求昇反坠!

我们可以把印度的整个,修学外道可分成两大类,九十六种外道有两大类:

第一个是苦行外道:它的重点以苦行来折磨自己的色身,期望这样来消业障、解脱生死。其实,生死跟色身没有关系,因为色身只是果报体。

第二个是冥想外道:他们透过冥想、禅定的修学,来产生解脱。那么在外道它的禅定当中,产生断、常两种的邪见,反而产生更严重的过失。其实苦行外道过失不多,顶多是浪费时间,这个冥想外道的过失,是很严重的!因为他在禅定当中,产生了邪见,往往会谤无因果、谤无涅槃,因为毁谤真理的缘故,反而堕落到三恶道去,所以叫做「求昇反坠」。

蕅益大师做出结论:假设一个初学者,不留心经律论的教典,虽然你勇猛精进的修学,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变成「天魔外道」。你都是在心外求法,你没有找到真实的生死轮迴的根源在哪里,我们讲不知妄本!你根本不知道这个虚妄的根本在哪裡。佛陀在《楞严经》上说:一条绳子打了一个结扣,凡夫是往右边拉扯,外道是往左边拉扯,结果这个结,越结越深;只有佛弟子能够从中间把它解开来,因为他能够掌握它的关键。我们再看第二个例子:

脇尊八十出家,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

脇尊者是佛灭度六百年出世的,大概是在马鸣菩萨那个时代,他是到八十岁才出家,所以他的精神体力已经很有限了,但是他能够掌握正确的方法,虽然不一定有外道的精神体力,他也不一定有外道的精进,但是他掌握了整个修行的轨则,掌握了生命还灭的轨则。昼观三藏,白天研究教理,加强自己对生命的观照;夜习禅思,晚上把这个观照,不断在心中串习,修学止观,终于在三年之后,证得阿罗汉果。

所以我们一个人的解脱,跟你的精进不一定有关系的,问题是你能够找到那个虚妄的根本在哪裡。蕅益大师在《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注解当中,再三强调一个观念,他说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那么以爬山来做例子,我们今天要登上高山,你不可以拿一个镰刀,就自己开出一条路,不可以!因为你不能保证,就是一个道路。你必须要请示走过的人。所以我们初学者一定要以古德、以祖师为老师。不能说,你看了一个戒律、看到一个经典,你就望文生义,不可以。这句话的解释有它的传承,你一定要去看祖师的开导。

我遇到很多的初学者,大概出家两、三年的,他们在看经论的时候,会犯一个毛病——就是:他说「诶,这一句话,我认为怎麽样…我的想法是什麽样…」其实我讲真的,你没有资格讲这一句话,你看孔夫子,一个中国的圣人,他十五岁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他修了十五年,把自己的观念建立起来,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才把自己的修学宗旨,整个菩提道的道路安立下来,然后还经过十年的历练,四十岁才完全没有疑惑,整个生命的方向、修行的目标、自己生命的定位,才完全确定下来。

我们一个初学者,说话的口气,应该是这麽讲:这一句话,道宣律祖怎麽说…印光大师怎麽说…蕅益大师怎麽说…对你有好处;因为欲知山上路,你要问过来人。我们遵循著圣贤的脚步而走,是最安全的!你没有必要自己再去找一条路的,没有必要。

遵循圣人的轨迹,这个是修行的捷径!

这一段,就是讲这个观念:就是说初学者,我们的人生经验有限,但是我们今天能够把祖师的法语学起来,我们可以把历代祖师的传承,集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可以把这些古代圣贤,经过几百年的真理,放在心中;虽然我们的修行,只有两三年,但是已经把两千年的佛教精华,都吸收起来了,这对我们是非常好的。所以刚开始一定要依止经论、依止祖师的注解,这是第一个观念。

第二个,我们看蕅益大师所破除的错误想法: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

在当时有一个错误的想法说:如果你是年青出家,精神体力很旺盛,那麽就可以研究教典、研究戒律;如果你年纪大了,体力衰弱了,那你就好好的老实念佛就好。这个观念错在哪裡呢?蕅益大师说:难道年纪轻的,就不必念佛;年纪老的,就不可习教吗?

我们现在经常犯一个毛病,把解、行二门分开来。

好像说解门是要讲给别人听的,你研究教理,只是讲给居士听的;自己的修行,还是用你过去的那一套,所以观照力跟行动力两个是分开的,眼睛跟脚是分开的。结果变成什麽呢?把如来所宣说教法,他的目的就等同于举子业。好像古时候读书人的目的,只是为了博取功名于后半生。古时候的人,十年寒窗无人知,只是为了一举成名天下闻。他不一定要把这些教理用来改变自己。但是佛法的观念不是这样——佛法的「观照力」是要带动你的「行动力」,这叫「目足双运」。

所以说年纪大了只堪念佛。这个观念是不对的。其实,一个人是不是有资格完全的念佛,跟年纪没有关系,跟你的学习才有关系。很多人都说:我现在要老实念佛了,什麽都不看了。其实,你不一定有资格能够老实念佛。你如果深入到淨土的经论裡面去研究,你会发觉「念佛」跟「往生」没有必然的关系,没有直接的关系。

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

品位的高下,在持名的浅深。

念佛是一种强大的善业力,因为这个佛号是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无量阿僧纸劫,积功累德所成就的万德洪名。但是这个万德洪名本身并没有方向性,你必须用内心的信心跟愿望,来引导这个佛号,才能够感应道交、才能够往生淨土。所以佛号是决定品位的高下,往生与否,是看你的心态你内心的信心跟愿望。

当然,这个地方也有差别,如果详细的区分的话,在中国淨土宗的历代祖师当中:善导大师比较强调信心;蕅益大师比较强调愿力。善导大师的整个淨土思想:是从第十八愿建立的,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他在整个「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当中,强调的是:「至心信乐」,他说这是往生的关键。善导大师以信心来摄愿望;他说一个人是不是能够往生,关键是你心中念佛的时候,你的内心状态是不是能够顺从本愿。

什麽叫『顺从本愿』?你念佛的时候,你说我是业障深重,我是不是可以往生?你没有顺从本愿,你还是顺从你的妄想,你没有真实的皈依在第十八愿之下,你没有真实的归依在弥陀无量光无量寿的座下。你还是根据你的妄想在动,你说我福报不够、我业障深重…是不是可以往生?你打这个妄想,就不是顺从本愿!

以善导大师的标准:当佛号提起来,你的心中是一念不生,只有一句佛号!整个心通身靠倒,内心跟佛号结为一体。他说这是往生的标准。善导大师对于弥陀本愿的皈依是很强烈的,所以他以『信』来主导整个往生的关键。所以他提倡专修:对佛陀身、口、意三业的皈依,身业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口业专门称念阿弥陀佛,意业专门观想、皈依阿弥陀佛,万修万人去。

第二个传承是以「蕅益大师」为代表,包括永明延寿大师、蕅益大师这一系列的教法,是强调圆修,他的思想传承来自第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专修的,蕅益大师认为往生与否,在于你对整个生命目标的确定,你真实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善导大师的所观境在佛,蕅益大师的所观境在淨土,他认为你真正很想往生淨土这是关键。你真实的一定要离开娑婆,你一定要求生淨土!那么我是愿意到淨土去,所以我在念佛」,这是一个不同的思考,我为了菩提道而求生淨土,但是我是业障凡夫我做不到,所以我仰仗佛力的帮忙。所以蕅益大师的皈依境是在淨土,以佛号来帮他完成往生淨土的愿望;善导大师的皈依境在弥陀的本愿。这两个皈依境,一个强调「信」,一个强调「愿」,当然这个地方都有信、愿,只是各有偏重。

整个修学的心地法门的建立,我们都必须透过经论的学习、古德的开示,才能建立一个修行的道路,你才知道你要怎麽去调整你的心态去随顺于顺从本愿,去随顺于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都不是我们自己可以想出来的。所以,这个地方是说,你是不是能够专心念佛,跟年纪的大小没有关系,是看你是不是完全学习过了。我们看最后一段: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捨全身求半偈也。

这一段是说明法宝的殊胜。佛法的教理,只要经历耳根,短暂的听闻,一个观念,虽然我们不一定马上做到,但是我们只要以欢喜心,来听闻这些法义,这些种子,就存在我们的心中,在未来的生命当中,会产生一种向上增上的力量,永远的增上力量。

比方说「大士」,这地方的「大士」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前生,他过去生,曾经做一个苦行外道,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三宝并没有现前,所以没有人能够引导他修学,他只好靠冥想,自己去摸索。

他在山中冥想,刚好有一个罗刹鬼,从山洞经过,他诵了半句偈,他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他讲这半句偈时,这位苦行外道刚好在思惟人生的缘起,听到这句话就非常震撼。他说,对啊!诸行,这个「行」就是有为的身心世界,我们的身心世界是无常的生灭之法。但是这只是把众生现相讲出来,把病相讲出来并没有开示解药,那怎麽办呢?前半段只是把身心世界的无常相生灭相讲出来,我应该怎麽去扭转它呢?没有解药。

所以这个苦行外道就赶快走出来,求罗刹鬼说:你是不是可以把下面的半句偈,也告诉我?罗刹鬼说:可以,但是我现在肚子很饿,我把这半句偈告诉你,你用你的色身来回馈我。释迦牟尼佛回答说:好!与其愚痴的活著,倒不如把我的色身献给你。所以罗刹鬼就把下半句说出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所谓的涅槃,就是当你把生灭法结束时,寂灭就现前了。这一句话,有很深的道理。五蕴身心是生灭的,但是它的本质又是不生灭的(这个我们后文会讲到)。也就是:当我们能够远离生灭的因缘的时候,其实不生灭法自然就现前,这个就是整个寂灭的安乐。所以我们的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为了求法而捨生命。为了什麽呢?因为这个「法」,是成就圣道的种子!

今佛法流布,赖迦叶阿难二祖,彻底悲心,人皆视作等閒,殊不知恒沙世界,无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

现今佛法的流布,是佛灭度后,靠迦叶尊者的五百结集,乃至于二祖的传承,才能够把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法,流传到现在,我们不应该把它等閒视之,为什麽呢?在整个恒沙世界当中…恒沙世界指空间,无量劫是指时间──我们迴观整个广大的时、空当中,有很多很多天上的飞鸟,地上的众生,乃至海上的鱼类…对于整个大乘佛法的文字,都不可以听闻的,他们都还处在愚痴当中、处在生死当中,他们根本没有得度的因缘。

我们今天的得度,除了自己的善根,是要需要三宝的引导的,因为三宝是一个增上缘。三宝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宝,所以《华严经》说:佛宝有说法之恩。我们为什麽顶礼佛陀呢?因为祂说法。法宝有开慧之恩,法能开启我们心中的智慧。僧宝有住持之恩,为什麽我们要恭敬出家众?因为他把佛法一代一代的相传下去。整个三皈依当中,其实关键点是在法宝,我们所皈依境是法,包括涅槃、包括趋向涅槃的整个修学的法门。在宗大师讲到法宝的殊胜,有一个偈颂:

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

非将己德移于馀,唯为说法令解脱。

说佛陀的出世,祂虽然有广大的波罗蜜、广大的功德,但是他不能够用祂的大悲水,来洗除我们众生的罪,「佛非水洗众生罪」;但是「亦非手拔有情苦」,他也不能用祂的双手,拔除我们的痛苦,我们有痛苦,佛陀在身边,祂也爱莫能助;祂也不能够把祂所修的功德,送给我们。那麽,佛陀出世既不能为我们拔苦,也不能为我们与乐。那佛陀做什麽事呢?「唯为说法令解脱」,佛陀只做一件事情说法,让你自己觉悟!

蕅益大师也提到类似的观念:他说:为什麽佛陀不能够直接救拔我们?因为我们的痛苦,是自己捏造出来的——「既从心起,还从心灭。」你在那地方作梦「梦裡明明有六趣」——我不能进入到你的梦境,我唯一能做就是把你叫醒!我们身心的痛苦,是我们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所以它不真实。不真实的东西,佛陀怎麽帮忙断除呢?佛陀只能用各种语言文字,让我们去如实的观察,让我们自己去觉悟,然后消灭自己心中的妄想,恢复正常。只有这个方法,没有其他的方法。所以佛法能够开启我们的智慧,那么由我们自己用智慧,来断除心中的虚妄,进而摧毁烦恼跟罪业,所以佛法它有引导我们开启智慧的功能,这个就是我们所皈依的境。

再看第二大科。前面讲到佛法的重要,以下讲到我们应该怎样建立大乘佛法的正见?我们又怎麽去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

乙二、示正见之修学方法  分三:丙一、总标相妄性真。丙二、别明五阴相状。丙三、结示劝修。

丙一、总标相妄性真

在大乘佛法当中,观察生命是分成两部分的:一个是有为的相状,一个是「无为的体性」。相状是虚妄的;『虚妄』的意思,不是说它不存在,而是说它是生灭变化的。你看:他昨天这个样子,明天就改变了。只要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耳朵可以听得到的、身体可以触摸的…你只要能见闻嗅尝觉知,能够感受它存在的东西,这个东西都是属于生灭变化的,而这个生灭变化的体质,却是不生不灭的,这个地方是一个关键点。我们看《楞严经》的经文就清楚,先看第一段:

举相幻化: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这一段,把我们生命的五阴的状态,作一个总标。佛陀招呼了阿难说:你到现在,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你想要了脱生死,但是什麽是生死,你还搞不清楚。所以说,你应该很清楚的知道,在一切浮尘的相状;这「一切」包括了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我们这一期的五阴身心,你可能是一个男人的五阴身心,或者是一个女人的五阴身心。那麽这个身心世界,它的相状是什麽呢?是一个「浮尘」,就像是飘浮在空中的灰尘,这种相状是虚幻变化的。为什麽呢?因为「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个「当处」,『处』是什麽意思?蕅益大师说这个「处」指的是现前一念心性——我们的真如本性。我们的生命是一念的心性,随因缘的和合而显现,等到结束的时候,又随因缘的别离而消失。比方说,我们前生可能是一隻蚂蚁,蚂蚁到三宝的因缘,起欢喜心跟三宝结下善缘,所以这个蚂蚁的果报结束以后,今生出现一个人的五阴身心,因为今生持戒的关系,来生又变成一个天人的五阴身心…所以生命是依止一念心性,因缘和合而显现,等到业力结束了,就消失了!

所以我们怎麽观察这个生命呢?《楞严经》有一个观念是说:我们这一期的生命,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你说:「你从什麽地方来?」我是从前生而来。这个说法不对!因为你前生的色身,跟今生长得不一样;你前生做蚂蚁,或做其它众生的时候,你的想法跟今生的想法,也不一样。如果前生可以创造你,为什麽它创造今生的你,跟前生会不一样呢?A创造了B,结果被创造的B跟A不一样,这不合道理。

所以我们从什麽地方来?我们没有从什麽地方来!那说:我这个「释淨界」寿命尽了,死掉了,我的色身消失了,我今生的想法、感受也消失了,那麽「我又跑到哪裡去呢?」也是「觅之了不可得」。所以我们的身心世界,简单讲就是没头没尾。我们的生命是没有一个头,也没有一个尾巴,只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只就是在整个成长过程当中,有一个假相存在而已。你要好好的利用,它可以创造功德;你没有好好利用,它当下就消失掉了,「觅之了不可得」。当它消失的时候,它也不知道跑哪裡去了。所以我们的生命是没头没尾,所以叫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缘和合时,虚妄的出现;因缘别离时,虚妄的消失,这是第一个,总说。我们看第二个,剖相示性:

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在整个虚妄的身心世界当中,你还不能完全否定它的存在,我这个身心世界是无头无尾、生灭变化的,那我就乾脆不要了,不可以的!因为它的「体性」是一个「妙觉明体」,是一个「真如本性」,无量无边的珍宝,就在你生灭变化的身心世界裡蕴藏著,等待你去开发。所以我们常说:借假修真,古人说是:就路还家。在生灭的因缘当中,蕴藏一个妙觉明体的功德。

徧历诸法: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

整个身心世界包括:五阴、六入(六根),十二处(六根、六尘开出来十二处),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总而言之,就是我们当下的身心世界,都是假借因缘业力的和合,而虚妄的出现;等到因缘消失时,也就虚妄的消失掉,这个是讲「相状」。这以下讲「体性」: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但是在整个生灭、去来的假相当中,它的本性是「如来藏」的真如本性,它具足四种功德。身为一个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真如本性──它是常住的,蕅益大师解释,什麽叫常住呢?没有去跟来的差别;妙明,它没有迷、悟的差别,真如本性它没有迷、也没有悟;不动,它没有生、灭的差别;周圆,它是周徧法界的。那么我们众生本具的真如本性是「常住、妙明、不动、周圆」这四种功德的妙真如性。

总结: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其实,在真实常住的一念心性当中,去找它的「去来、迷悟、生死」,是觅之了不可得。所以,当我们回归到真如本性的时候,是没有所谓的生死的问题。那这样子讲,我们来看生命体,就从两方面来看:我们看左边这个讲表:

净界法师:修道宗范

中间这个圆圈,是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我们习惯称它为本来面目。就是我们整个生命,我们把它观察过去的时候「你从什麽地方来?」,你一直观、一直观…观到我们生命的原点,这个地方就是我们「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不生不灭的本性」。但是,我们一念心性妄动以后,就产生业力,就产生识阴、行阴、想阴、受阴跟色阴。当五阴生起的时候,「生」从「识」起,生的时候是从微细的「识蕴」开始;「灭」从「色」除,在破坏五阴的时候,应先破坏色阴,是从外面粗相破坏进来。

也就是说:我们在看生命的时候,一个是整体的生命,一个是个体的生命。《楞严经》讲出一个譬喻说,像这个大海,大海就表示我们不生不灭的整体生命,大海由于业力风一吹,产生一个泡沫,这个水泡,就是你现在的生命,你各别的生命;这个生命出现以后,产生一个水泡,没多久,它迟早又会回到大海;但是又出现另外一个水泡,出现水泡以后,又回归大海…所以我们生命体是一个「生灭」跟「不生灭」的结合体。

你说:我们的生命是「不生灭」,也对;你说,它是「生灭」,也对。从我们「个体的生命」角度来看,是生灭变化的;从我们的「本来面目」来说,它没有所谓的生灭。

这个地方的问题在哪裡?问题是我们的心,我们一直「住」在生灭的五阴身心世界,我们一路走来,被我们的色法、感受、想法一再的干扰,所以我们被五阴弄得团团转,所以我们没办法回到我们的真如本性。我们不能够远离对「五阴的爱取」,也就不能够远离「三界的生死」!

我们刚开始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讲「空、假、中」三观,第一个是修「空观」——把心带回家——回到你的清淨本性,这是第一点。在智者大师的《忏悔法门》当中,他说:你一个要要把罪忏清淨,你一定要站在「真如本性」的角度来忏罪。我们忏罪的心态,要站在一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角度来忏罪;就是我们本性没有罪业,我们只是一念的迷情,而虚妄的出现很多业力,但是我们的本性是清淨、不受染污的。所以忏悔是站在一个「清淨本性」的角度来忏悔,你才可以彻底的把罪忏清淨,否则永远也忏不清淨。

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当中,很多人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毛病: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他的心住在业障裡面,心有所住。你一直认为你业障深重,只有一个结果:你果然业障深重。所以,我们往生与否,其实都是自己想出来的——「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把五阴身心无限的扩大,其实五阴身心并不可怕,它只就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的假相,问题是我们太过执著它,使令它对我们的干扰扩大,我们永远找不到我们回去的家,所以构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一个五阴结束后,又创造另外一个五阴,因为我们前面的颠倒,又起惑造业,又创造另外一个五阴…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五阴的本质,所以就不能脱离五阴的繫缚。

所以不管从断恶的角度、从修善的角度,黄念祖老居士有讲到一个观念,在《无量寿经》的讲义中,他说:临终十念的往生不容易。在临命终的时候内忧外患外,在环境的干扰,内心烦恼的活动,为什麽有些人能够十念往生,有些人十念不能往生呢?黄念祖老居士说:关键点,这个往生的人,要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照——不随妄转,正念真如!一般没有经过佛法训练的人,我们的「心」住在哪裡?肯定住在五阴,最差的人住在「色阴」,一天到晚注意自己的色身,我是不是变老了,我是不是有很多的病痛…结果整天都被色阴带著走。你管色阴做什麽,这个色身只是老病死的一个臭皮囊。最低程度的人是住在「色阴」,好一点的人开始注意精神状态,注意「受、想」。有多人很注意自己的感受,他整天就注意自己的感受:「诶,你跟我讲这句话,我感受不好哦!」我们老是住在感受,你就没办法得到解脱,再怎麽拜佛也没有用,问题是你被这个「受阴」,你对它有所住,它就对你产生一定的控制。我们讲感应道交,你注意「受」,你就跟它感应,它本来没有繫缚你的能力,是你自己去招惹它的。我们要知道「色不迷人,人自迷」,五阴本身对我们,本来没有主动干扰,是因为我们执著它,然后它才干扰你。

下等人住在「色阴」;中等人住在「受、想」;有禅定的人是住在「行阴跟识阴」,这是很微细的,一般我们做不到,因为「行」跟「识」是很微细、很微细的活动,有禅定的人才感觉得出来,才看得到念头的迁流。

整个《楞严经》就是在破除「五阴」的执著,因为五阴它的生灭现象,使令我们产生颠倒,而在那个地方产生一个,捏造一个自我,那么使令我们这个生命轮迴的根源,一再的重複。

所以首先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你要知道你的问题在哪裡,就是我们对五阴的过度执著,但是五阴本身没有错,是我们内心的执取。就是消灭对五阴的执取,把我们的心尽量回归到清淨的本性,在那个地方安住,这是一个基本的思考模式。那么详细的情况,我们在第二堂讲,再来作说明。

0:00 / 0:00
修道宗范1
修道宗范2
修道宗范3
修道宗范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数十年只念大悲咒,临终得观音菩萨接引

我们大家对于我们的修行,念佛,或你专持一行,或是诵...

忙的没时间老

佛光禅师门下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归来,正在法...

星云大师《尊重异己》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只要有两个以上,就不会有绝对相同...

如此修行毫无意义

拜佛烧香 不断恶因 求佛改命毫无意义 赚钱积蓄 不行善...

让反思成为成功的加速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但不是所...

佛说扫地的五种功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 世尊于逝多林...

可以同时修多个法门吗

问: 师父,一个修行人可否同时修几个法门?其实,很...

星云大师《做人密行二十五事》

1、 忍一句,耐一时,退一步,饶一着,是为做人的密行...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怎样观察念佛有没有进步

今天是佛七第五天了,假如根机好而又真诚心念佛的人,...

晚出家者,有十种罪过

夫晚出家者,有十种罪过: 一者,健斗,世言竭斗,俗气...

韦驮菩萨的十大愿

第一愿:修菩萨道愿 世尊。我愿于尔时修菩萨道。修诸苦...

净土三资粮之如何发愿

云何作愿 世亲菩萨在《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往生...

【佛教词典】无眼人

对无信仰者之贬称。见佛而不知佛之真义者,称无眼人;...

【佛教词典】心意识三种差别

【心意识三种差别】 p0356 成唯识论五卷五页云:谓薄伽...

证严法师《认清因果》

在无常的人生历程中,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我始终...

化缘有缘

昭引和尚云水各地,被大家认做是一个行脚僧时,有信徒...

【佛学漫画】皈依

对于真心学佛的人,不会觉得皈依仪式是多余的,反而会...

心律法师:孝顺从当下做起

大家都说,李生是个很孝顺的人。他不仅常说:等我有钱...

「鱼王」吃甲鱼而毙命

我只有一个堂哥,比我大不了多少,由于他父母死得早,...

于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分别故

由于现前现住安立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分...

文殊菩萨善巧度化外道

在说法会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向舍利弗说道:我曾经见...

预留余地,才有回转的空间

家中土地狠多,留一点余地给未来的子孙建筑;家里的钱...

星云大师《金刚经》白话文浅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

它们灭绝只因善良

树虎 一百年前,人们在亚马逊河两岸砍伐树木时,发现...

你执着什么,就对治什么

咱们经常讲无我。无我它有两种,一种是人无我,一种是...

千念万念成就临终纯净的一念

忆佛、念佛是我们人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情,我们要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