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

黄念祖老居士  2011/12/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行人根器,所以不能不知决择。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就是说本师世尊为什么要出现于世?只是为了宣说阿弥陀佛广大如海的本愿。也就是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广演种种经教,另开教外别传,全部目的,只为众生归净土。《大集经》中佛说:“末法中亿万人修道,难见一个人得道,只有念佛法门仍能救度众生。”藕益大师说:一句佛号,三藏十二部经论,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一切戒律都在里面。又说一切禅定也都在里面。所以末法行人,洗砂应知淘金,探龙须能得珠,学佛须明佛心,入道咸归净土,才不负两土导师苦心,才是真实佛子。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径中的捷径。《无量寿经》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小本《阿弥陀经》心“信愿持名”为宗。这就是净土宗的宗要。也就是净宗的正行。先师夏莲老于正行外,兼及重要的辅行。写了两句话:“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

这两句是一切净宗行人,背尘合觉的要径,包括了最主要的相辅的修持。上一句即是“勤修戒,定,慧。”头两个字是戒学。末后三个字“看经教”是慧学。“定须习,慧须闻,”多看经教,正是闻。一切依据圣言量,禅宗不立文字,但禅宗的司证,没有不合于圣言量的。中间“念佛”两个字是核心。念佛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三摩地,正定。念佛三昧是宝王三昧,是三昧中的王,三昧中的宝。念佛得正定,可见念佛正表定学,老实念佛就能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专心念佛,不起杂想,就暗合“无所住”,老实念佛,一念接一念,暗合“生其心”。于是暗合了《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念佛,也是慧学。念佛时“都摄六根”岂但不做恶事,心中也不起恶念,所以念佛也摄“戒学”。念佛虽摄戒,定,慧,但夏师句中,还是指出了“持戒”与“看经教”,唤起大众的重视。

夏师的第二句:“察过去习毋自欺。”正表“息灭贪,嗔,痴。”“察过”就是检查自己的过失。察是明察秋毫的察,要认真察看自己的过错。“去习”去掉不好的习气,一些不好的习惯叫作习气。多生多劫的烦恼,成为积习,烦恼虽除,相习未尽,这就是习气,所以要去掉习气。“毋自欺”:要认真,不能自己欺骗自己。这句话就是不但要除贪,嗔,痴三毒,还要对烦恼所留的余习,都要检查除去,不可欺骗自己,这才真是背尘。两句话合起来,就是净土宗的人,背尘合觉的,全面的,具体的,必要的行持,是净土行人修行的要径。我们要背沙土合觉,要证到本来是佛,要觉他要自觉,就须在这十四个字上用工夫。

在这十四个字中,要抓住“念佛”作为核心。净宗与密宗的殊胜之处,就因为这是他力法门。前在介绍观音耳根法门时,已经说了,观世音菩萨入三摩地证入楞严大定这一少,经历了多少修持,破除了多少层“能所”,一切所都破了,一切结都开了,觉也灭了,空也灭了,灭也灭了,一切生灭都灭尽了。于是寂灭,获两种殊胜,上与十方如来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并得十四无畏。你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就可以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长寿得长寿,乃至还应大涅得大涅。这就是他力法门,所求得的种种果宝,是靠观音加被之力。密宗和念佛法门都是靠他力。也都是他力门。持戒,察过去习都是靠自己,必须自己振作,自己管自己,这是靠自力。但是这个自己很难靠,不是那么老实。进进退退,力量又很微弱,所以还要靠他力。没有自力,自己根本没有动力,也不中用。介是光靠自己也不行,要靠他力。《观经》指出,至心念一句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号有这么多的功德与作用。自力能行吗?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劫是多长啊!说不清了,电子机算机都打不出来。单位是劫,八十亿个劫,这时间是多少?那么重的多劫生死的罪,一句佛号能消。要不是《观音耳根圆通章》讲出道理来,今天大家理解《观经》的话仍是很困难。观世音菩萨以超越无比的大慈大悲的心,专精勤久,勇猛无畏的精进修持,证到期了两种殊胜,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与一切众生同一悲仰。所以就可以施无畏,有这个力量,可以让你念观音号的人得到无畏。因此你念就对了。我们抓住这个救生圈。密教说观音是弥陀化身,所以念观音正是阿弥陀佛化身的名号。念佛是核心。其余是辅助,也不可没有。不持戒是个漏器,多少功德都会漏光。不看经教,行而不解,只是迷信。古德说:“行而不解,增长无明。”不但无功,反而增过,所以必须行解相资,使理解与实修互相促进,两方面自然慢慢增长起来。所以“念佛”是核心,同时一方面持戒,一方面看经教,读诵大乘。要多闻法,要多思维问题,要多问问题,这是第一句“持戒念佛看经教”。

另外一句“察过去习毋自欺”。你念了半天,你的效果表现在那里?都等临死再检验,那就晚了。过去是不够,到临死才知道有什么用,落了个灰溜溜。灰溜溜就更坏,连勇猛劲都没了。所以要早知道,要早知道就早日改变这种情况,要把我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早日发挥出来。常看看念佛之后,到现在为止,自己的习气是如何了,一不是点没变呢?还是有所减轻呢?还有的人甚至是有所发展,添了毛病,所以要注意,这是我们真正的修持,真正要自觉觉他,发了大愿的人就不避讳这个问题。就时时要观照自己,所以。夏老师检点一身都是短。把自己检点一下,我这一身都是短处。这才谦虚,才不会错误估价。这才会精进。贪,嗔,痴很难对付,不可掉以轻心。不真实用一番功夫的人不知道。有人在用功过程中贪,嗔,痴会爆发,这仍是自然的现象,不是出轨。有的人淫欲心猛增,脾气越来越别扭,有的越来越糊涂,这都要警惕,不能退缩,要坚持,要祈愿,要勤求佛力加被。一切不要怕,这一句佛号就是咱们数学上的无限大。总之,你真正依靠这句佛号,真正念得清净了,你任何的习气,任何贪,嗔,痴的毒都可以彻底消除。这个信心必须得有。所以因此,持戒念佛看经教,行解相资,要加上察过去习,绵绵密密的,使得自己对于尘缘日渐淡薄。这就是背尘的初步,再加上持戒看经的自力,念佛的自力兼不可思议的他力,这便是日觉路,我们已经在背尘合觉的大路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黄念祖老居士文章列表

诵经念佛妄想很多,是否都白念了

问: 诵经、念佛不能清净,时时妄想杂念,这样是否都...

净宗三祖-承远大师

1.生平 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年),四川绵竹县人。...

《维摩诘经》的净土观及修行方式

二十世纪的现在,杀人利器发达的今日,来提倡修行净土...

当信、当愿,剩下的就是尽形寿念佛

净土法门他是怎么拣择种性的?他不在三乘或者不定种性...

不可甘心苦趣束手死门

遂使垂手徒勤,倚门空望。上孤佛化,下负己灵。今生以...

星云大师《六波罗蜜自他两利之评析》

前言 佛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宗教之一,但是佛教的教义...

「快餐式」的修持

净土念佛法门的理念与修持方式,最契现代社会之时机。...

平心静气阅读思惟净土经论

凡有阐扬净土者,平心和气读之。使扬禅抑净之心,无丝...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注音版】大轮金刚陀罗尼

大轮金刚陀罗尼...

同一件事为何有人升华有人堕落

问: 法师,同样是一件事,有的人因为这件事升华,有...

有没有浅一点又能快速得成就的佛法

问: 师父能不能讲浅一点又能速快得成就的开示? 常福...

人一定要刻意追求开心吗

问: 人一定要刻意追求开心吗?我觉得人生百味,无须...

觉得自已业障重,应如何改变

问: 如果觉得自已业障很重,应如何改变? 宽见法师答...

【佛教词典】九十八随眠中由所缘随增及由相应随增分别

【九十八随眠中由所缘随增及由相应随增分别】 p0098 俱...

【佛教词典】黄檗

唐断际禅师希运,福建人,于福清黄檗山出家,后参江西...

我们为什么喜欢习惯性评判别人

当你的心去接触境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是感受,第二个...

圣严法师《拥抱孤独,拥抱亲密》

有时候,接触到一些人,他们对我诉说着「人在江湖,身...

修道的第五难

学佛、修法很难,比如我们常说的四种难:人身难得、中...

为什么这么用功还会生病

有病,你怎么样对待病?当然我们要看、要治、要吃药。...

没有修持的人能烧出舍利子吗

问: 一个完全没有修持的人死后,能烧出舍利子吗? 大...

遇事最有水平的处理方法

1.学会沉默 有时候,你被人误解,你不想争辩,所以选...

往生时为何只见莲花不见佛

问: 往生时,为什么只看见莲花,不见阿弥陀佛来也要...

圣严法师:谦虚是非常重要的事

谦虚是非常重要的事,譬如在《易经》的六十四卦里,每...

菩萨戒的根本精神

我要告诉诸位,蕅益大师在讲菩萨戒时,他讲一句很重要...

调出入息消除内心散乱

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

用妄想造业 得虚妄果报

但是我们为什么经常被妄想缠绕,挥之不去呢?就是我们...

圣严法师《演好人生大戏》

问:许多人努力了大半辈子,回首看,难免有这辈子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