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圣严法师《佛教与心灵环保》

圣严法师  2010/11/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增一阿含经》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可知佛教的基本立场,便是为人类服务的。佛教虽常说一切众生,能够修道悟道的,确只限于人类。释迦牟尼佛是以人间的肉身成道,表示凡有人身的,均有机会转凡成圣。佛在成道之后,最初用来度脱五位比丘的法门,称为‘四圣谛’,那便是指出人类由于不悟一切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所以生在众苦之中竟然不以为苦,而且为了追求无常虚幻的五欲享受,并且希望保障能有继续不断的五欲之乐而造种种恶业,这便是‘苦谛’及‘苦集谛。’佛陀所悟的便是这个无常即空的事实,转告五比丘应当以修戒、定、慧的三无漏学、八正道来灭除苦谛及苦集谛,便是‘道谛’及‘苦灭谛。’

佛法将人的身心,及其所处的时空环境,称为‘果报体’,又分成二部分,人的身心是‘正报’,所处的时空环境是‘依报’,此正依二报,便是人生及宇宙的全部,而此果报的动力中心,乃是业所形成的心识,称为业识。由业识而形成具体的人,便是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其中色蕴是物质的眼耳鼻舌身的五根,此五根所接触的是色声香味触的五尘;至于受、想、行、识的四蕴,是非物质的心理现象及精神现象。受苦报受乐报的是此五蕴身心,造恶业、造善业的也是此五蕴身心,因此五蕴所成的身心,是因造业而感得的果报,每一个人的五蕴身心所处的时空环境,也是由于造业而感得的果报,此即是说,每一个人的身命是业报体,每一个生命所处的时空环境,不论好或不好,也都是每一个生命各别拥有的业报体,此乃是一人一宇宙的生命观及宇宙观。

不过,若从佛的智慧来看,不论是个别的身心,或者是全体的宇宙,都不离无常的自然法则,任何一物都是无常的暂有,不是长久的恒有,故无不变的自性,故名为自性是空;五蕴所成的身心及其所处的时空环境,自性亦空。五蕴既空,凡夫所以为的我及我所有的一切,当然也是自性即空。自性空,即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真谛。若能悟得此一切现象自性皆空的真谛,便证无我的涅槃,便从苦集二谛获得解脱。所以《心经》开头便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佛学的基本常识,也是以心为中心,而又抽离了一切不离一切的环保思想。

若从佛学的角度来谈心灵环保,便是基于离却贪、嗔、疑、慢等的烦恼心,而开发智慧心及增长慈悲心的立场,来面对我们所处的环境。有了智慧心,便能使自己的身心,经常处于健康、快乐、平安的状态;有了慈悲心,便能使他人也获得健康、快乐、平安的身心。至于如何转烦恼而成悲智?便是勘破五蕴构成的身心,是空不是我,此有两个结果:一是不再造作自害害人的恶业;二是当下不受苦报,纵然处身于火宅之中,犹如沐浴于清凉池内。但是尚有无数的众生不明此理,尚被困在贪、嗔、疑、慢等的烦恼火窟之中,所以要用此五蕴身心作为工具,救世救人,称为菩萨行者。

当然,东亚思想中的中国大乘佛教,号称有八大宗,那就是三论、唯识、天台、华严、净土、禅宗、密宗、律宗,每一宗都有本体论、人生论、实践论的教法,在此无暇逐一介绍。因为各宗所依据的经论不同,所持的观点,也有出入,甚至同样是依据众生的如来藏心,天台宗主张一念心性具足三千(百界千如三世间),华严宗主张理体清净不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同样是天台宗派下的学者,有的持妄心观,有的持真心观。同样是禅宗的第五祖门下,北方的神秀主张渐悟,南方的慧能主张顿悟。禅宗的四祖主张‘守一不移’,五祖主张‘看心’和‘守心’,六祖主张‘不着心’、‘不着净’、‘亦不是不动’,他们三代之间,各有主张。同样是修念佛法门,禅宗主张‘念佛心是佛’,净土宗主张专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同为马祖道一这个禅师,先说即心即佛,后说非心非佛。以类似的例子看来,似乎复杂矛盾,他们的功能也都是为了自利利人。此乃出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的状况制宜的方便;因有不同的时空及不同的人、不同的状况,就可采用多元化的、多层面的教法来应对,只要能够令人的身心健康、快乐、平安就好。

若从禅宗顿悟成佛的立场而言,乃是直指人心的,凡是用文字传流的佛经祖语,不过是修证方向的指示牌,它们本身不代表方向所指的目的物,甚至有禅宗祖师把佛经祖语,比喻成葛藤络索,这是说,如果死执文字的经教,反叫人受困扰。但是,没有佛经祖语,还是不行,所以禅宗的《六祖坛经》,教人依据《净名经》(即《维摩经》意译)的‘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的开示,修行者应当‘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便是‘一行三昧。’六祖又依据《金刚般若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主张‘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应无所住是不将一切现象跟自我中心的利害得失连系起来,而生其心是以无我的智慧心来应对处理一切的状况,所以,心不住法(现象),佛道的智慧便在你的心中产生功用,心若住法(现象),自己便被此法所束缚而智慧的功能就不现前了。

因此,在六祖以后的禅宗祖师们,主张‘道在平常日用中’,主张吃饭饮茶都是解脱道及菩萨道,担水打柴也是解脱道和菩萨道,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都是修行,甚至百丈要求自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因为若用无住的直心生活,便可时时都是身心健康、快乐、平安的时间,处处都是身心健康、快乐、平安的空间,所遇的人、所见的物、所做的事,也就无一不是好人、好物、好事了。所以,云门文偃禅师也说‘日日是好日’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我们将如何保持平静的心态

问: 很高兴来到东林寺,感受不一样的丛林生活。其实...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第...

何可心静,何可忘情

问: 何可心静,何可忘情?心燥由万事起,情却为一人...

真心被六尘所覆盖的八个原因

真心被埋没,真心给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尘所覆...

一切向上看,切莫学下流

多年前,某晚报曾出了一个题目,公开征求答案,题目是...

自己的一座佛堂

在路上遇到一位陌生人, 自称是我的读者, 他说: 听说林...

圣严法师:找不到心

禅宗说:「参禅不在腿。」这是说,参禅不一定要靠打坐...

心地功夫

幽深的石窟里,一位出家人正在精进地禅坐,他用心地在...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圣严法师《对自己有交代》

问:许多上班族因每天上班下班,不断重复,一生好像就...

婚姻的暴力

婚姻暴力不是现在才有,在中国历史上,古小说中,都有...

如何调整常想换工作的心态

在一些职场中,工作人员不断增加,但同时也有许多人员...

圣严法师《话头是什么?》

话头禅的修行,是以一句话头来达成下列目的:第一、话...

【佛教词典】不纯直

【不纯直】 p0320 瑜伽八十九卷九页云:欺诳师长,尊重...

【佛教词典】要旨

(杂语)主要之旨趣也。禅源都序上曰:禅门要旨,无是...

以愚夫愚妇自居,老实念佛得利益

很多人都说念佛人都是愚夫愚妇 ,好像他修参禅的、或者...

为何恶习未改?只因心未勇猛

一、三岁孩童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据说,晚年的白...

有七件事可以使功德利益增胜

佛与五百大比丘众在阿逾阇江水边时,一日,大均头在寂...

星云大师《福报哪里来》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辛苦,心中就认为...

为什么只靠佛号,就能把弥陀功德转到我的功德

此则与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

「无我」的简单解释

无我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指外道所执的实我及凡夫所妄...

太虚大师的志行和悲愿

太虚大师精通三藏,学贯古今,智慧圆融,悲心广大。不...

大安法师:念佛人正确的目标定位

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每天系念佛号这很好,...

末法时代怎样寻找善知识

问: 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怎么样去寻找自...

智慧与福报

一、福慧双修 一般人拜佛都想祈求福报,但是有福报却不...

贪图享乐为障道根本

一日,目连尊者因弟子生病,于是上忉利天询问神医耆婆...

幼时就应当教育少儿因果报应之事

汝侄之不知努力做人,乃从小失教所致。小时失教,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