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若能忍辱不起瞋心,最终还是自己受益

星云大师  2019/01/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若能忍辱不起瞋心,最终还是自己受益

世间众生同父母,我如男女行孝养;

被他打骂不瞋嫌,勤修忍辱无怨嫉。

---《心地观经》

这首偈语旨在说明佛教的报恩主义,特别是报众生恩。佛教常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四重恩是指父母恩、国家恩、三宝恩,还有众生恩。

为什么要报众生恩呢?

我们在多生的轮回里,一切众生都有可能是我们过去世的父母,曾对我们有恩,因此要报答众生恩。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报答呢?就如偈中所云:「世间众生同父母,我如男女行孝养」,意思是对待世间众生,要如同对待父母一样,视自己如一切众生的儿女,应当对众生奉献、孝养,行仁慈。

「被他打骂不瞋嫌,勤修忍辱无怨嫉」,就算受人打骂也不怀恨,为什么?一切众生就像是父母,儿女受到父母打骂,怎能心怀怨恨、处处计较呢?还是要忍耐接受。

在这首偈语里,一方面说做子女的要孝养父母,另一面也提到,对一切众生莫起瞋恨心,若能忍辱、不起瞋心,最终还是自己受益,比方说:

第一、能息事宁人:

所谓「忍一口气海阔天空,退一步想风平浪静」,很多人我是非,只要能忍耐,纠纷最后就能无形中化解。

第二、能增长德慧:

对于别人无理的吵闹,如果能够忍耐、接受、化解,不仅增加自己的力量,也提升自己的道德,增长智慧。

第三、能消灾免难:

人生最大的修养就是忍辱,布施、持戒的功德,都远不及忍辱;忍的功德很大,可以让人消灾免难。

一个老是不能忍耐的人,会经常招灾惹祸,能忍下一口气不计较,可以消灾免难。

所以,如何报答众生恩?《心地观经》这首偈语明白指出:对众生应奉献、孝养和慈悲;若众生无明,对我们讥讽、打骂,则不必太过计较。只要能坦然以对,以忍为力,必定有助于人格提升,消灾免难,增进福德与智慧。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星云大师文章列表

用佛的慈悲智慧来包容别人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小和尚讲故事。这...

释提桓因的忍辱

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开示:很久...

圣严法师《谁惹谁生气》

有些人认为自己内心没有问题,却又常常生气,常常难过...

如此忍辱

从前的时候,在拉萨的空地上,有一个人在绕行经走,而...

世间委屈六事

人在世间生存,差不多每个人都有受委屈的经验。虽然说...

发菩提心后,如何面对顺逆的因缘

我们再看对治退还。 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

难忍能忍的须赖

佛陀住世时,舍卫城中住着一位赤贫如洗的佛弟子,名叫...

为何要先修布施才能够持戒

佛陀是什么因缘,一定要我们先布施、然后再持戒、然后...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一物降一物

人有千般苦,心有畏惧,怕就是苦。因为心生畏惧,就表...

星云大师《如何欢度老年生活》

会长、各位组长、各位先生: 这次承蒙詹会长纯鉴先生...

星云大师《维护正义的勇气》

舆论的力量与公权力的伸张是建设社会、安定社会的一股...

星云大师《四个问号》

各位贵宾、各位老师、各位学员: 在天气这样炎热的时...

【佛教词典】命终心

(术语)凡夫临命终时,起自体境界当生之三爱,而引当...

【佛教词典】百喻经

《百喻经》,旧题《百句譬喻经》,四卷(或作五卷),是...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是心不清净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上是自己的心不清净。就像一块脏兮...

就这么一个功德,百千万劫不堕三途

在《佛说华聚陀罗尼经》上,佛又说了这么一段话。佛言...

临命终的三个忆念

善根人直接从不迷下手,观想这个东西是我过去欠你的,...

修行人着魔的主要现象

一、共修时的魔事 修行人发生魔事时会有那些现象出现呢...

只需放下,便是修行

正月初五,漫天飞雪飒飒而至,忽来的暖意,雪亦成了今...

为什么我们发不起随喜赞叹的心

今天我们要从这个赞叹讲起。诸位知道,大家都是同修,...

印祖关于惭愧的开示

印祖关于惭愧的开示《涅槃经》云:佛言:有二白法,能...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很容易吗

问: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众生却对...

知身是幻--离婆多尊者的证道因缘

离婆多,此云星宿。父母祷星而生,遂以为名。《弥陀略...

不善之家,正殃在身余殃在孙

用世间狭劣的眼光去看,就把善这一个字看得太轻缓,认...

念佛即事达理之捷径

生佛同体,方可感应道交;事理圆融,故能念佛证真。净...

活在当下

从前,寺院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僧人。老僧才学广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