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土圣贤录》之往生比丘

2018/11/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守真

北宋朝守真法师,俗姓纪,字法灯,是永兴万年人。他先在圣寿寺出家,拜谒从朗师,学《大乘起信论》。次后投依性光师,受学华严法界观。再后礼拜演秘阿阇黎,授他瑜伽教。从这三位师父身上,法师心要并得,明达诸法,从此宣讲经典,40年不懈怠。朝廷赐号昭信。法师常常在半夜,习无量寿观,修念佛三昧,期盼往生净土。北宋开宝4年秋,8月9日,法师让众人同唱佛名,好长时间后,说了声“停”便忽然往生,享年78岁。荼毗后,有舍利。

晤恩(文备)

宋朝晤恩法师,字修已,俗姓路,是常熟人。13岁时,他听闻别人诵《弥陀经》,心有所感,便到兴福寺出家。五代时期后唐长兴年间,他到昆山慧聚寺,修学南山律。接着又听习《法华》、《光明》诸经及《止观论》,都有很深的造诣。法师终日一食,不离衣钵,不畜财物。卧床必定右胁;坐下必定跏趺。每次布萨,都潸(shan音山)然泪下,教诲所有的人修西方净业,学一乘圆教。讲演《法华经》20余部。北宋雍熙3年8月,一日夜里,法师见白光从井中发出,对门人说:“我的报龄到此结束了。”于是绝食不说话,一心念佛。梦见一位沙门,手执金炉,焚香,沿着他的房间绕了3圈,说“我是灌顶,已生净土,钦佩你的修行,故来相迎。”梦醒后,他急忙把门人叫来,还能闻到异香。25日,法师为众人讲说《止观指归》,及《观心大义》。讲完后,便端坐面西而化,享年75岁。寺中僧众闻管弦、铃铎(duo音夺,大铃)之音,在空中嘹亮,并渐渐远去。荼毗后,得到无数舍利。法师有个弟子文备,洞明观法,坐忘于一室中,已达30年。雍熙2年,他得微病,西方净土现前,便双足趺坐而逝。

文辇

宋朝文辇(nian音年)法师,是永嘉平阳人。受戒后,他遍学三乘。在缙云明昭禅师的法会上,他疑情顿决。后来依学天台德韶禅师,又有新的悟入。一生阅读《大藏经》三遍,通宗通说,逍遥于佛法大海,毫无滞碍。太平兴国3年,他砍伐旃檀树,做成一龛,自己趺坐其中,手持火炬。发誓说:“愿舍此残躯,上供十方诸佛菩萨。”又让众人唱佛,助他往生。不一会儿,火焰腾发,烟云五色,旋转于虚空。开始还闻法师在念佛,顷刻之间便无声了。火熄后,收取了无数舍利。那年法师84岁。

义通

宋朝义通法师,字惟远,俗姓尹,是高丽国人。法师顶有肉髻,眉长五六寸。受具足戒后,修学《华严》、《起信》。五代石晋天福年间,法师游方到中国。到天台云居寺,拜见韶国师,忽有悟入。后来拜谒螺溪寂法师,听闻一心三观的要旨,便留下修学,从此具得法体。北宋开宝元年,漕使顾承徽,舍宅为寺,请法师居住。太平兴国7年,皇帝御赐寺院匾额“宝云寺。”法师开扬天台教一心三观法门,近20年,常常喊人为同乡。有人问他为什么?法师说:“我以净土为故乡,这些人都当往生,就是我的同乡。”宋太宗端拱元年10月21日,法师右胁而化,享年62岁。荼毗后,舍利盈满。

有基

宋朝有基法师,字及贤,俗姓王,是钱塘人。他5岁在天台寿昌法师座下出家,10岁受具足戒。听闻四明宝云传智者大师之教,便前往受学。学习《法华》、《止观》,能随言解义,理解深妙。端拱元年,人们请他在太平兴国寺讲经,听讲的人有好几百。每月初一、十五,法师必定要会集大众诵菩萨戒,劝道俗弟子念佛。40年后;跟随法师学佛的,达万人。遇到荒年,法师就持钵乞食,供养听众。祥符8年6月,法师示疾。弟子令祥请示说:“和尚西归,有什么遗训?”法师便广谈圆教要旨。过了一会儿,众人忽见西方现光,空中奏乐。法师说:“西方三圣来了,”便右胁西向而化。僧人中,有的梦见法师威仪无缺,直往西方;有的梦见法师坐在青莲华上,对佛说法;有的梦见阿弥陀佛为法师授记。法智师听闻后赞叹说:“卧病谈禅,临终见佛,真是希有之事。”荼毗后,舍利无数。

知礼

宋朝知礼法师,字约言,明州人,俗姓金。他的父母向佛祈祷求子,梦见神僧带来一个童子给他们,说:“这是佛的儿子罗睺罗。”此后不久就生了法师。7岁时,母亲去逝,他号哭不停,向父亲请求出家。随后在太平兴国寺,依洪选师得度,稍大之后,在宝云寺义通法师处修学教观。佛陀上乘圆顿之旨,他一听就明白了。淳化年间,义通法师圆寂,他便受请住持乾符寺。不久迁居保恩院,开扬教观,徒众接踵而至。明州大旱那年,他礼谒慈云忏主遵式大师,修光明忏,发誓3日求不来雨,当自焚一手。3天后,果然大雨滂沱。大中祥符3年,朝廷重建保恩院,赐名延庆寿。大中祥符6年,法师建念佛施戒会,并手著疏文劝导众生:

“原夫一念本融,诸法无碍。遇熏既异,感报成差。是以顺性而修,则显诸佛净土。随情而作,则循五趣苦轮。所以处娑婆者,升出尤难,堕落者众。”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直待三乘行备,方免四趣受生。盖境界粗强,烦恼炽盛,自力求脱,实难其人。若夫生安养者,国土庄严,身心清净,直至成佛,不堕三途。经云: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又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若欲生彼,但当称彼佛号,修彼佛慈,必为彼佛本愿摄取。舍此报身,定生彼国。具如经说,实非臆谈。今结万人,以为一社,心心系念,日日要期。每岁仲春,同集一处,同修供养,同听法音。会彼万心,以为一志,俾成净业,誓取往生。况劫浊命光,其犹风烛,一息不至,三途现前。何得自宽,不思来报。当依佛语,无顺人情。顿息攀缘,唯勤念佛。”参考译文如下:

“就本源而论,一念本来圆融,诸法本来无碍。但众生遭遇熏习既不一样,感应的果报也就有差别。所以说,顺性而修,就显诸佛净土。随情而作,就轮回五道苦趣。因此,处于娑婆世界,升出尤其困难,堕落的众生特别多。佛经说:得人身的,如爪上土,失人身的,如大地土。直待三乘德行完备,方免四恶道受生。这是因为境界粗强,烦恼炽盛,靠自力求解脱,实在困难。而往生于安养之人,国土庄严,身心清净,直至成佛,不堕三途。正如佛经说的: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若欲生彼,但当称彼佛号,修彼佛慈,必为彼佛本愿摄取。舍此报身,定生彼国。以上是佛经所说,并非是我臆谈。今天我们结万人社,心心系念佛,日日盼往生。每年2月,同集一处,同修供养,同听法音。会万人之心为一志,期成净业,誓取往生。何况我们身在劫浊,命光如风中烛火,一口气不来,三恶道现前。怎能自我宽慰,不思来生果报。当依佛陀经语,不可随顺人情。息除攀缘,精勤念佛。”

此后每年2月15日,法师都要会集万人念佛。法师曾集合10名僧人,修法华忏3年,准备3年期满,焚身供养《妙经》,求生净土。后来被众人阻拦,未能焚身。法师又集合10名僧人,修大悲忏3年,并然三指供佛。天僖4年,驸马李遵勖,向皇帝奏报法师的高尚德行,朝廷赐号法智大师,并敕令法师住世演教度生。法师觉得以前诸位祖师,宏扬净土的,多谈事相,很少开示观门,未尽圆顿。因而取天台教的《观无量寿佛经疏》,认真研习,洞晓旨意,写成几万字的《妙宗钞》一书。

在经题解释中,法师略述如下:“观者,总举能观,即十六观也。无量寿佛者,举所观要,摄十五境也。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三谛一境。毗庐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谈行法,无不为显此之觉体。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一常坐,即一行三昧。二常行,即般舟三昧。三半行半坐,即法华三昧。四非行非坐,亦名随自意三昧。详见摩诃止观)。虽俱念佛,而是通途显诸佛体。

若此观门,及般舟三昧,托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所言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是故今观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心。是则名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观唯境。故释观字,用一心三观。释无量寿,用一体三身。体宗力用,义并从圆,判教属顿。寄语行者,观虽深妙,本被初心。若能进功,何忧不就。纵未入品,为因亦强。生至彼邦,得预大会。所见依正,微妙难思。速入圣阶,度生亦广。况尘境粗强,诚为险处。故须外加事忏,内勤理观,正助双行,加愿要制,必于宝刹,速证无生。今解观门,其意在此。”参考译文如下:

“所谓观,概括了能观,也就是十六观。无量寿佛,是观中最要,总摄其他十五观。能观是一心三观,所观是三谛一境。毗庐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所以说,众生性德之佛,不是自不是他,不是因不是果,这就是圆常大觉的本体。故而《起信论》说:觉的本义,就是心体离念。离开念相,才能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就是如来常住法身。这个法身,又名本觉。由此可知,果佛圆明之体,就是凡夫本来具有的性德。因此,一切教理所讲的修行法门,都是为了显示这觉体。故此四种三昧,都叫念佛(一常坐,叫一行三昧;二常行,叫般舟三昧;三半行半坐,叫法华三昧;四非行非坐,叫随自意三昧。详见摩诃止观)。

虽然都念佛,而是通途显示诸佛之体。比如这个观门,及般舟三昧,依托安养世界依正庄严境相,用微妙观,专念佛陀,显真佛体。虽然依托彼境,须知依正庄严同居一心。心性周遍,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有一毫法从心外生,那就不是大乘观门。我们所说的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实际上没有能具所具,也没有能造所造。心就是法,法就是心。能造的因缘,及所造的法,本身全是心性。因此,今天所观的,无论依还是正,都是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心,这就叫作,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观唯境。故而解释观字,用一心三观。解释无量寿,用一体三身。体宗力用,义并从圆,判教属于顿教。寄语各位修行者,观虽然深妙,本被初心。如能精进加功,不愁观门不成就。纵然不能高登九品,因地强,生到彼国,得入大会。所见依正庄严,微妙不可思议。由此能速入圣人台阶,也能广度众生。我们现在尘境粗强,确是险处。故而必须外加事忏,内修理观,正助双行,再加上切愿制导,必能于西方宝刹,速证无生法忍。今天解释观门,意义就在于此。”

法师的其他著述,也都指归净土,《妙宗钞》最为切中精要。当时朝廷正诏告天下立放生池,每到佛菩萨圣诞节,法师总要结放生会,集众作法,放生鱼鸟。地方官将法师的事迹上报朝廷,皇帝让枢密刘筠起草文章,立碑于院内。天圣6年正月1日,临终前,法师建光明忏7天。到第5天,结跏趺坐,召大众说法,突然连称阿弥陀佛几百声,奄然往生,享年69岁。露龛14天,指甲毛发都生长了。荼毗时,舌根不坏,就象一朵莲华。

遵式

宋朝遵式大师,就是著名的慈云忏主。字知白,台州人,俗姓叶,母亲梦吞明珠而生下了他。稍大后,他就到东掖山,依义全师出家,勤苦自励。刚出家时学律部,接着入国清寺,在普贤菩萨像前然指供佛,发誓要宏传天台教法。雍熙初年,大师到四明宝云寺,师事义通法师,常行般舟三昧,因积劳吐血,两脚皮开肉裂,发誓宁肯学佛修行而死。忽见观音菩萨垂下宝手,指他的嘴,引出几条虫子。又从指端流出甘露灌入口中,顿时觉得身心清凉,病患如失。不久就头顶高出一寸多,说话声如洪钟,智慧辩才无碍。义通法师圆寂后,大师返回天台。淳化元年,大师居宝云寺。至道2年,大师集结出家在家弟子,专修净业,手著《誓生西方记》。咸平年间,大师到东掖,建精舍,率领大众修念佛三昧。祥符7年,大师应邀到杭州,住持昭庆寺。又到苏州,在开元寺讲经。再返杭州,住持灵山寺。王钦若作杭州通判时,奏请朝廷,恢复天竺寺旧名,并赐大师号为慈云。大师曾将天台智者大师放生的故事讲给五钦若,钦若因此奏请朝廷批准,将西湖作放生池。大师先后依据经典,撰集诸忏法,圆融三观,以净土为归。又因知府马亮的请问,讲述《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此文收在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二要。)决疑门略述如下:

“佛法有二,一者小乘不了义去,二者大乘了义去。大乘中,复有了义不了义。今谈净土,唯是大乘了义中了义之法也。此教诠旨,圆融因果,顿足佛法之妙。经云: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斯之谓也。是则十方净秽,卷怀同在于刹那。一念色心,罗列遍周于法界。并天真本具,非缘起新成。一念既然,一尘亦尔。故能一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复互周,重重无尽无障碍。一时顿现非隐显,一切圆成无胜劣。我心既然,生佛休等。此则回神亿刹,实生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乎刹那际内。信此圆谈,则事无不达。昧斯至理,则触类皆迷。故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今但直决疑情,令知净土百宝庄严,九品因果,并在众生介尔心中,理性具足,方得往生事用,随愿自然。免使常流,执此非彼。”参考译文如下:

“佛法有二,一是小乘不了义法,二是大乘了义法。大乘中,又分了义与不了义。现在我们说净土,这是大乘了义法中的了义去。其教义圆融因果,顿足佛法之妙。佛经说: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正是这个意思。这就是说,十方净秽,卷怀同在于刹那。一念色心,罗列遍周于法界。都是天然本真所具有,并非因缘起而新成。一念既是这样,一尘也是这样。所以才能每一尘中具一切国土,每一心中含一切心。每一个心尘都这样相互周含,重重无尽无障碍。一时顿现不是隐显,一切圆成没有优劣。我心既是这样,众生与佛体也是这样。这就是说,往生十万亿刹之外,实际是仍在自己心中。托胎于九品莲华,又岂能逃出刹那之际。相信这个圆顿之理,则一切事无不明白。迷昧这个道理,则一切事都迷。因此才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因此才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今天我们只解决疑情,让人知道净土百宝庄严,九品因果,都在众生一个心中。因为理性具足,方能使往生事用,随愿自然而得。免使常流,执此非彼。”行愿门因文章长就不载录了,请读者自阅《净土十要》一书。

另外,大师还在《论往生坐禅观法》中说:“欲修往生观者,当于一处,绳床西向,易观想故,表正向敌。跏趺端坐,顶脊相对,不昂不伛。调和气息,定住其心。然所修观门,经论甚多,初心凡夫,哪能遍习。今从要义,略示二种。于二种中,仍逐所宜,不必并用。其有于余观想熟者,任便。但得不离净土法门,皆应修习。所言二种,一者扶普观意。坐已,自想即时所修,计功合生极乐世界。当便起心,生于彼想。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华合想,作华开想。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于佛前,坐听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所闻,要与十二部经合。作此想时,大须坚固,令心不散。心想明了,如眼所见,经久乃起。二者,直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于华上,专系眉间白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楞。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分明。作此想时,停心注想,坚固勿移。然复应观,想念所见,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缘,无实相性,所有皆空。一如镜中面像,如水现月影,如梦如幻,即空即假即中,不一不异,非纵非横,不可思议。心想寂静,则能成就念佛三昧。”

参考译文如下:

“要修往生观,当于一处,绳床西向,为得是容易观想,表达正向。要跏趺端坐,头顶脊梁相对,不挺不曲。调和气息,定住其心。然而所修观门,经论中很多。初心凡夫,哪能遍习。今从简要容易入手,略示二种。在这二种中,仍然只挑选一种,不必并用。至于其他观想已经成熟的人,就听任自便了。只要属于净土法门,就应修习。所说的二种如下:一是扶普观意。坐好后,自想以往所修,计算功德合生极乐世界。即时起心,想自己已生彼国。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华合想,作华开想。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于佛前,坐听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凡听闻的,都要与十二部经合。作此想时,大须坚固,令心不散。心想明了,如眼所见。经过长时间后起座。这是第一种观法。第二种是直接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于华上,专心系念眉间白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楞。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明彻,难以详说。白毫相光显映金颜,分齐分明。作此想时,停心注想,坚固不动。同时应作如下观想,想念所见,若成若未成,都是想因缘,没有实性相,所见皆空。就如镜中面相,又如水现月影,如梦如幻,即空即假即中,不是一不是异,不是纵不是横,不可思议。心想寂静,就能成就念佛三昧。”

宋仁宗天圣年间,讲《维摩经》之后,与大众告别,将讲经重任交付弟子祖绍。作谢缘诗,表示将要西归。第二年,即道明元年10月8日,大师有病,拒却医药,仍为大家略说法要。让人请弥陀像,弟子将观音像请来。大师炷香礼拜祝告说:“我观观世音,前际不来,后际不去。十方诸佛,同住实际。愿受我一炷香,诸佛证明,往生安养。”有弟子叩问大师往生在哪个净土?大师回答是常寂光土。到晚上坐脱,享年69岁。有人见一颗大星从天上陨落在灵鹫峰,经光明亮。

义怀

宋朝义怀法师,俗姓际,是永嘉乐清人。他游走到京师,投景德寺当行童。天圣年间,经过考试经文,受戒得度。在遍参诸方善知识后,就依明觉禅师,住于翠峰寺。偶然因为挑水折断了扁担,忽然大悟。作偈语呈于明觉禅师,得到禅师印可。此后,法师五坐道场,从铁佛寺到天衣寺,度化引导众生特别多。法师既明了法原,仍密修净土。曾对初学者设问:“如果说舍秽土取净土,厌娑婆欣极乐,此取舍之情是凡夫妄想。如果说无净土,又违背佛语。到底应该怎么办?”又自己回答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晚年,法师因病居于池阳松山庵。弟子智才,住在临平佛日寺,将法师迎归侍奉。刚到苏州,法师就催促快走。到寺后,告别众人而逝,享年72岁。

本如

宋朝本如法师,是明州句章人。他少年时依止法智法师,善长诗词文章。一次,他向师父请问化典经义,师父说:“在这儿作3年知事,再告诉你。”3年后,又去请问。法智法师厉声大喝,又高叫:“本如。”他豁然有所开悟,写颂偈呈上,得到师父首肯。祥符4年,他住持东山承天寺,大兴佛道,经历30多年。开讲《法华》、《涅槃》、〈光明〉、〈观无量寿〉等经,及天台教观,多至六七遍。曾集会百名僧人,修法华长忏一年,几次见到瑞应。宝历2年,皇帝赐号神照法师。与丞相章得象诸位贤人,共结白莲社。宋仁宗敬重法师的道德,赐名白莲寺。皇佑3年5月18日,得微疾,升堂说法后,与众人告别,随即逝世,享年70岁。当时江面上渔人,见云端中有僧人向西而去,时值盛暑天气,而异香非常。第二年,门人弟子用钥匙打开塔门,见法师体貌如生,有大莲华生于塔前。

仁岳

宋朝仁岳法师,字潜夫,俗姓姜,是霅(zha音炸)川人。他在听闻法智法师在南湖讲法之后,便跟随学习。久后,豁然有所开悟。又与10位同志,修请观音三昧,宴坐静宝,恍然有如大梦初醒。后来,他在杭州各寺院历任住持,大宏法化。年老后还乡,住持祥符寺,朝廷赐号净觉。晚年,专修净业,然三指供佛,持律特别精严。治平元年3月24日,他对门人说:“我明天午刻当走。”到第二天,他留下偈语,安坐而逝。法师曾手著《弥陀经疏》二卷,又作《指归记》二卷以为经文注释。30年后,寺中僧众梦见法师说应该迁塔。开龛以后,见色身不坏,舍利盈满,便举行礼仪而葬。

处谦

宋朝处谦法师,俗姓漓,是永嘉人。母亲梦见瑞云入怀,妊娠3年,才生下了他。他在常宁寺依能契师出家,并于祥符初年受戒得度。随即到天竺寺修学,深得慈云大师器重。后来,他拜谒神照如法师,深明佛法的圆顿之意。此后不久,就任寺院首座。接着,又回归常宁寺作住持。法师先后经历慈云、妙果、赤诚、慧林、净住、南屏、天竺,十坐道场。40年时间,讲经不倦,登门求学的达3000人,朝廷赐号神悟。熙宁8年4月15日早起,法师沐浴更衣,集合大众诵《普贤行法》、《阿弥陀经》。不一会儿,升座,称赞净土功德。又告诉大家说:“我得无生于日用之间,已很久了,今天以无生而生净土。”于是静静地往生了。

慧才

-宋朝慧才法师,俗姓王,是永嘉乐清人。他在祥符初年得度,13岁受具足戒,便到四明修学。恨自己昏钝愚笨,常持《大悲咒》。忽然梦见一位梵僧,身高几丈,脱下袈裟披在他身上。第二天听讲时,他豁然开悟,前后所听闻的佛法,一下子全部洞彻明了。后来他拜谒慈云大师,勤谨服侍,日夜如常。治平初年,法师住于慧宝阁,朝廷赐号广慈。不久,退居雷锋塔下。常常翘足诵《大悲咒》108遍,以为日课,又翘足一昼夜,诵弥陀佛号。一夜,他梦见自己来到宝阁宫殿。耳听得有人告诉说:“净土中品,是你的生地。”元丰元年春,法师在雷锋塔下为道俗弟子千人授大戒。刚一开始。就感应观音菩萨像顶放光,光明所照,使灯炬日光,都失去光色。净慈寺守一禅师专门为此作《戒光记》一文。元丰6年5月21日,法师更衣就座,书偈赞佛后说:“我决要生净土。”随即静静而往,享年86岁。

灵照

宋朝灵照法师,俗姓卢,兰溪人,在宝慧寺出家。不到一个月,就通晓《法华》、《光明》两部经典。几年后,到钱塘,从香岩湛师修学天台教观。又到吴兴,往依净觉岳师。从此对天台宗的来龙去脉,无不通晓。元丰年间,住持吴山解空寺,又迁居景德寺。照宁年间,迁居华亭超果寺。前后几年时间,不论在哪个地方,每年开春,必定要开净业社。入社的人,共达2万多,许多人都得到瑞相感应。法师曾在梦中见西方三圣,跪而问道:“我灵照一生诵大乘经,期盼生于安养,能满愿吗?”观音菩萨指手说:“净土不远,有愿就生。”又有一次,法师诵经到深夜,忽然梦见普贤菩萨现身。于是发心造普贤像,诵经一万部,庄严净业。元佑5年冬,法师因病卧床,对侍者说:“我往生安养之期已到。”随即面西,趺坐而化。荼毗时,异香袭人,舍利四下流迸。

思义

宋朝思义法师,字和甫,俗姓凌,是湖州武康人。出家后考试《法华》,他以第一得度。依从明智韶法师修学,悟解过人。在修习四三昧行时,脖子上生了一个肉瘤,夜间梦见功德天送他一个桃吃,从此病就好了。熙宁4年,朝廷赐紫衣袈裟,赐号净慧。丞相苏颂作杭州大帅时,请法师居天竺寺,大兴佛法。无佑3年2月18日半夜,法师忽然趺坐,告别众人而逝。众人诵念助行,久久之后,忽然苏醒过来说:“刚才跟着观音大士正走着,见金色人,长身垂臂,对我说:报缘还没尽,7天后当来迎接。”到25日,法师又趺坐而化。埋龛那天,有红云垂布而下,就如引导之状,向西而没。

宗赜

宋朝宗赜(ze音责)法师,襄阳人,父亲早亡。随母亲陈氏,就养于舅舅家。他从小学习儒业,博通世间学问。29岁时,礼拜真州长芦秀禅师出家,从此深明禅宗精要。元佑年间,法师住在长芦寺。将母亲接到方丈室东居住,劝母亲剃染,持念阿弥陀佛,前后7年时间。母亲临终无疾,念佛而逝。法师深感报答母亲之心已尽。于是依照庐山慧远大师的法度,建莲华胜会,普劝僧俗弟子,修习西方妙观。其次专持名号,回向西方,发愿期望往生净土。法师手持唱导文如下:

“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是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则上无诸佛之可念,下无净土之可生。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则总摄诸根,盖有念佛三昧,还原要术,示开往生一门。所以终日念佛,而不乖于无念。炽然往生,而不乖于无生。故能凡圣各住自位,而感应道交,东西不相往来,而神迁净刹。此不可得而致诘也。故经云,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乃至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夫如来世尊,虽分折摄二门,现居净秽两土。然大圣之意,岂直以娑婆国土,丘陵坑坎,五趣杂居,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以是为可厌。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行树参空,楼耸七珍,华敷四色,以是为可欣。盖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何则。娑婆国土,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娑婆国土,观音势至,徒仰嘉名。极乐世界,彼二上人,亲为胜友。娑婆国土,诸魔竞作,恼乱行人。

极乐世界,大光明中,决无魔事。娑婆国土,邪声挠乱,女色妖淫。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正报清净,实无女人。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浅信之人,偏生疑谤。窃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喧烦,慕兰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苦,何止俗舍之喧烦。极乐优游,岂直兰若之寂静。知出家为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万里辛勤,远求知识者,诚以发明大事,决择死生。而弥陀世尊,色心业胜,愿力洪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见佛,其惑二也。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依附。而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既欲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此方之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痴老髦,疾病相仍,昏沉睡眠,常居大半。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则尺璧寸阴,十丧其九,而未登不退,实为寒心。西方之人,寿命无量,一托莲胞,更无死苦,相续无间,直至菩提。所以便获阿惟越致,佛阶决定可期。流转娑婆促景,而迷于净土长年,其惑四也。

若乃位居不退,果证无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回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相应,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拟比大权菩萨,其惑五也。故经云,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则不信诸佛诚言,不愿往生净土,岂不迷哉。若夫信佛言而生净土,则界系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谢人间之八苦,无天上之五衰。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唯显一乘之教,决定无三。归依一体三宝,奉事十方如来。佛光照体,万惑潜消。法味资神,六通具足。三十七品助道法,应念圆成。三十二应随类身,遍尘刹土。周旋五趣,普被诸根。不动一心,遍行三昧。

洒定水于三千,引众生于火宅。自利利他,皆悉圆满。然则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盖解脱之要门,乃修行之捷径。是以了义大乘,无不指归净土。前贤后圣,自他皆愿往生。凡以度人,先须自度故也。呜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失人身,万劫深悔。故率大海众,各念弥陀佛百声千声,乃至万声,回向同缘,愿生彼国。窃冀莲池胜会,金地法明,绮互相资,必谐斯愿。操舟顺水,更加橹棹之功,十万之遥,可不劳而至也。”参考译文如下:

“以念佛为有念,以往生为有生,这是常见的错失。以不念佛、什么都不想为无念,以不往生为无生的,这是邪见的迷惑。念佛就是无念,往生就是无生,这是如来第一义谛。所以说,实际理体,本来不受一尘,自然就是上无诸佛可念、下无净土可生。而佛事门中,若论具体修行,要不舍一法,故而有念佛三昧,还原要术,广开往生之门。所以我们终日念佛,并不违背无念。炽然往生,并不违背无生。因此才能凡夫圣人各住其位,而感应道交。东土西方不相往来,而神迁净土。这个道理难以用语言说清,也无须怀疑。经文中说: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乃至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我佛如来世尊,尽管分出挫折、摄受两道门,示现清净、污秽两种国土。然而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真实心意,岂不正是:以娑婆国土,丘陵坑坎;五趣杂居,土石等山,秽恶充满,这是可厌;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行树参天,宝楼耸立,华开四色,这是可欣。为什么呢?因为初心入道,忍力未纯,必须依托清净因缘,方能增上。

因为娑婆国土,释迦已入灭,弥勒未下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娑婆国土,观音势至二大士,只能仰闻嘉名。极乐世界,象大士这样的诸上善人,却是亲为胜友。娑婆国土,诸魔竞相出现,恼乱修行人。极乐世界,在大光明中,决无魔事。娑婆国土,邪声扰乱,女色妖淫。极乐世界,水鸟树林,都说妙法,正报清净,实无女人。可见修行环境,没有比过西方的。浅信之人,偏偏爱生疑谤。我也曾经讨论过这个道理。我们这个世界的人,没有不讨厌闹市的喧烦,喜欢寺院的清净。故而对于真正的舍家出家人,无不诚心赞叹。然而娑婆之苦,又何止闹市的喧烦;极乐之美,又何止寺院的清净。知出家之妙而不愿往生,这是我不能理解的迷惑之一。不远万里,辛勤求教于善知识,为的是发明大事,了断生死。可是明知弥陀世尊,色心业胜,愿力宏深,只要一闻圆音,无不彻悟大道。愿意参拜善知识,而不欲见佛,这是我不能理解的迷惑之二。丛林寺院大道场,僧俗弟子都乐于前往,小庙则不愿依附。极乐世界,一生补处菩萨特别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既然愿意亲近丛林,却又不慕清净海众,这是我不能理解的迷惑之三。我们这个世界,人寿不过百岁。而且小时候傻,老了糊涂,疾病相连,昏沉睡眠,常占据大半光阴。在这里,菩萨犹有隔阴之昏,罗汉尚有出胎之昧。一生修行功夫,不过尺璧寸阴,还要十丧其九。未登不退转地的修行人,真是寒心。西方之人,寿命无量,一入莲胞,再无死苦,修行相续无间,直至获大菩提。所以才叫做阿惟越致,决定成佛。喜爱流转娑婆短促的光景,而不欣向净土的长年永寿,这是我不能理解的迷惑之四,至于居不退之位,证无生之果,在欲界而无欲,居尘刹而无尘,兴无缘之慈,运同体之悲,回入娑婆,示现众相,广度众生,这是自然而然的事。那些浅闻小慧之人,与少善相应,便以为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斥净土,耽搁迷恋娑婆,虽路经宝地,却掩目空归,依然流浪于生死,与牛马并肩,与泥犁(地狱)隔壁,不知自已是什么人,敢与大权菩萨相比拟。这是我不能理解的迷惑之五。因此经文才说: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不信诸佛诚实之言,不愿往生西方净土,不是迷惑是什么。

如果信佛言而生净土,自然三界不能拘留,劫波不能加害,永谢人间八苦,再无天上五衰。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唯显一乘之教,决定无三。归依一体三宝,奉事十方如来。佛光照体之后,一切迷惑全消,时时法味为食,六通具足。三十七品助道法,应念圆成。三十二应随类身,遍尘刹土。周旋于五趣,普度众生。不动一心,遍行三昧,洒定水于大千,引众生出火宅。从此自利利他,全部圆满。可见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是解脱的要门,修行的捷径。所以了义大乘佛学,无不指归净土。前代贤人,后来圣人,自他皆愿往生。这是因为凡度人之人都必须先自度的缘故。佛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失人身,万劫深悔。

所以今天我们大海众,各念弥陀佛百声、千声、万声,回向同缘,愿生彼国。期盼莲池胜会,金地法明,互相资助依靠,都满此愿。行船遇顺水,再加上摇橹之力,遥遥十万亿程土,不费力就能到达。”一天夜里,法师梦见一位戴乌巾、穿白衣、风貌清美、约30岁的年青人,向法师作揖说:“愿入莲华会,请您写上我的名字。”法师便取出名录,问他“何名?”,他回答“普慧”。写好后年青人又说:“家兄也请您写上名字。”问:“你兄长何名?”他回答说“普贤”后,便隐身而去。法师梦醒后,和诸位大德讨论说:“《华严经离世间品》,有普贤、普慧二位菩萨,助佛弘法。我们今天建莲华胜会,共期往生,感应这二位大士暗中赞助。”于是将二位大士之名写在胜会名录之道,远近之人听闻后,都来入会。

元净

宋朝元净法师,字无象。俗姓徐,是杭州于潜人。他10岁出家,稍大点后,就依止慈云大师修学。大师没后,又依止明智法师。听闻讲解止观法门,领悟第一义谛。应太守吕臻的请求,住于大悲阁,被朝廷赐号辩才。后来迁居住持上天竺寺,不久又退隐于南山龙井寺。当时贤才苏轼、赵汴等人,都十分钦佩他的道德,多次在诗中赞叹。后来他回到灵山慈云,讲经说法,昼夜不停。法师自己常修净土,从不间断。焚指供佛,左手三指,右手二指。曾经祈祷观音大士放光,光明随即出现。一天,法师与僧人熙仲一块吃饭,熙仲师看见法师眉间有个光点如萤火,法师自己用手一摸,得到几颗舍利。后来法师常常自己在睡卧的地方得到舍利。临终前,法师入方圆庵宴坐,谢绝宾客,停止饮食,对僧人道潜师说:“我净业已成,7日无障,必遂我愿。”7天后,法师出关写下偈语,右胁而华,享年81岁。那天是元佑6年9月30日。

从雅

宋朝从雅法师,是钱塘人。他开始时跟随海日辩法师,修习天台止观法门。后来进入南山天王院,诵《法华经》5藏(5048卷为一藏),《金刚般若经》4藏,《弥陀经》10藏,礼舍利塔千遍,礼释迦佛30万拜,礼弥陀佛100万拜,诵佛号5000万声,一字一拜,礼《法华经》3部。如此心心向往净土,一生坐不背西。大德居士杨杰,手著《安乐国赞》30首,赠送法师。为了发起众人对净土的信心,法师于净住寺绘九品三辈图,并将杨杰的诗刻于石碑。有人向朝廷奏报法师的道行,皇帝特赐号法宝。一天,法师面西趺坐,无病而逝。当时天乐鸣空,室有异香。

可久(以及勋公、徐道姑、孙十二郎)

宋朝可久法师,不知是哪里人,住在明州。一生诵《法华经》,愿生净土,人称久法华。元佑8年,他81岁,坐化3天后回还,对人说:“我游净土,见殊胜美妙的境界,与《十六观经》所说的一样。”又说,“我们这个世界修净业的;西方七宝池中莲华台上都已标名。有一紫金色莲华台上,标着大宋成都府广教院勋公,他已往生在华台上了。又有一金台上标名:明州孙十二郎当生其中。还有一金台上标名,久法华台。另有一银台上标名,明州徐道姑台。”说完,法师又坐化了。5年后,徐道姑往生,异香满室。12年后,孙十二郎往生,天乐盈空。有人写下这样的评语:尘世间之名,使劲儿求也未必能得到,即便得到。也不过是梦幻而已,怎能和标名在莲华台上相比呢!

此篇译文参照了《龙舒净土文》

择瑛

宋朝择瑛法师,俗姓俞,是严州桐江人。他出家于杭州寿宁寺。熙宁年间,法师参拜神悟法师,对止观法门深有悟入。又阅读《十二门金[针-十+卑]》,连续几个月不睡卧。当时一位姓鲁的施主,专门建一座寺院迎请法师,法师也从此大宏佛道,广行法布施。后来,法师遨游于杭禾苏湖之间,曾作《往生净土十愿文》如下:“愿我永离三恶道,愿我速断贪瞋痴,愿我常闻佛法僧,愿我勤修戒定慧,愿我恒随诸佛学,愿我不退菩提心,愿我速成见阿弥陀,愿我决定生安养,愿我分身遍尘刹,愿我广度诸众生。”元符2年春,法师在杭州祥符寺示现疾病,不几时便奋力靠桌向西,诵《阿弥陀经》,诵完而逝。

宗本

宋朝宗本法师,字无哲,俗姓管,是常州无锡人。他出家后,参谒天衣怀禅师,念佛有所省悟,后来便住在杭州净慈寺。有一年大旱,湖水、井水都枯竭了,而寺院西角忽然涌出甘泉,还得到一条金鳗鱼,于是开挖成井,寺中1000多名僧人,赖以安居。一户姓张的人家,女儿死了,母亲梦见她变成了蛇。梦醒后,在她的棺下发现一条蛇。就带着蛇拜求禅师,禅师为之说法,不一刻,就有一只黑蝉飞翔在棺上,而蛇却消失了。母亲祝告说:“你若是我的女儿,就飞入笼中,我们再去净慈寺。”黑蝉果然飞入笼中,禅师也再次为她说法。这夜,女儿托梦说:“两次恶报都已解脱了。”母亲问道:“生死轮回,本是真有,如何能免除?”

女儿回答说:“六道、四生,就如井上的辘轳,没有一人能免除,唯有修习出世间法,可以解脱。您去请问净慈法主吧。”禅师显隐度化的事迹,大多与此相类似。后来禅师奉诏入住东京慧林寺,在与皇帝的问答中,使皇帝十分满意,赐号圆照禅师。平时,禅师密修净业。当时有个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殿堂殊胜妙丽,净土中人告诉他:“等净慈本禅师来入住。”又有资福寺曦公专程到慧林寺,向禅师礼足,并布施金银而去。人问为什么?他说:“我在定中见金莲华,有人告我此华专符慧林本公。周围还有无数的莲华,说是专等禅师所度化的众生。也有枯萎的,说是修习退惰的缘故。”禅师晚年住在苏州灵岸寺。元符年间,禅师即将示现入寂,沐浴之后卧床。弟子们环绕,请留下偈语。禅师看了他们很久说:“痴人,我平时尚且懒得作偈,今天留什么偈语。平日也是要卧便卧,今天又何必非要坐着。”于是要笔写后事,交给守荣,扔笔而逝,就像一个熟睡的人。

有严

宋朝有严法师,俗姓胡,是台州临海人。6岁时,他依止灵鹫法师,14岁受具足戒。此后到东山,随神照禅师学一心三观,修法华三昧。不久,法师便住持赤城寺。绍圣年间,他隐居故山东峰,在楂木旁边建庐而居,因此自号楂庵。法师严护戒律,除一钵之外,不贮畜一分一寸。所修三昧,每每显现瑞应。法师又专事净业,他的论述,多激励劝导往生。如:“或问:生欲天者,十善为因。生色天者,禅定为因。生净土者,必须修无生妙观,乃可得耳。今之学者,都懵(meng音蒙,无知)教旨,谓生天难而生净土易,又孰信乎?答曰:法无难易,难易在人。难者疑情,咫尺万里。易者信心,万里咫尺。所云修无生妙观得生者,此乃上品往生之一门耳。然不可辟一门,而塞多门。

《安乐集》云,生净土者,有二种。一有相心,谓著相欣乐。二无相心,谓理观相应。若今之世,中下钝根,愚迷障重,待理观相应方生者,或少矣。原夫佛慈接物,方便多门,有定散之善焉,有佛法之力焉,有事福,而假愿力回向焉,有垂终剧怖,而赖求救焉,如果等类,百千万数,但藉(jie音借;凭借)其一,必得往生。定善者,修心妙观,首楞严定,是也。散善者,如无量寿经十念念佛,亦得往生,是也。佛力者,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众生承佛愿力,即得往生。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其自力,轮王之力也。法力者,如佛告莲华明王菩萨,令诵灌顶神咒,加持沙土,散亡者尸,或亡者墓。

彼之亡者,或堕地狱、饿鬼、畜生中,承是真言,生极乐国,是也。事福假回向者,慈心不杀,具诸戒善,受持秘咒,读诵大乘,种种福善,回向庄严,成净土因,得生极乐,是也。垂终求救世主者,临命终时,火车相现,称佛力故,猛火化为清凉风。如僧雄俊,及张钟馗,一称佛号,俱生净土,是也。是故经云,诸小行菩萨,及修小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佛曰易往,子曰难生。乍(zha音诈,才)可顺教而谈易往,开人解脱之门。不须执迷而说难生,塞彼菩提之路。”参考译文如下:

“有人问道:能生在欲界天的,是因为修行十善。能生在色界天的,是因为修行禅定。能往生净土的,必须修行无生妙观,才能达到目的。现今学佛之人,都不懂这个教理真谛,说什么生天难而生净土容易,怎能让人信服。我的回答是:法无难易之分,难与不难是因人而异的。难的人是因为疑情,使咫尺变为万里。不难的人在于信心,使万里顿成咫尺。你所说的修无生妙观得以往生,这是上品往生的法门之一。但是不应该打开一门而堵塞多门。《安乐集》说:往生净土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相心,也就是著净土之相,欣乐往生。二是无相心,也就是理与观相应。在现今时代,多是中下钝根之人,愚迷障重。若要修到理相应再往生,那就太少了。

本来佛陀慈悲接济众生,方便之门很多。有定善与散善,有佛力与法力,有修福而凭借愿力回向,有临终惧怕而赖佛得救。这样的方便法门,有百千万种。只要凭借其中一种,必能往生。所谓定善,就是修心妙观,首楞严大定。所谓散善,如《无量寿经》中说的,十念念佛,亦得往生。所谓佛力,就是缘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众生承佛愿力,即得往生。比如平常凡夫,跟随转轮圣王,一日一夜,行遍四天下,这不是他的自力,是轮王之力。所谓法力者,就如佛告诉莲华明王菩萨,让众生诵灌顶神咒,加持沙土,散亡者的尸骨、坟墓。假如这些亡者,已经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之中,秉承神咒真言之力,往生极乐国中。所谓修福回向,就是慈心不杀,具诸戒善,受持秘咒,读诵大乘经典,以种种福善,回向庄严,成净土之因,得以往生极乐。所谓临终求救,就是临命终时,假如地狱火车相现,以称念阿弥陀佛之力,使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如僧人雄俊,及张钟馗等,一称佛号,都生净土。正因为这样,经中才说:诸小行菩萨,及修小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佛说净土易往,你却说极乐难生。我们应该顺佛教导而说易往,为人开解脱之门。不应该执著迷情而说难生,堵塞众生趣入菩提的大道。”

建中靖国元年6月的一天,有天神从空中降下说:“法师净业成啦。”接着,法师又见七宝池中大莲华,上有天乐围绕,便作了一首《自饯诗》出示众人。7天后,法师跏趺而化。

妙生

宋朝妙生法师,是会稽人。他习律学,勤修净土之业。与大通本禅师,同居于潮山象坞,同修共证。一天傍晚,会集门徒诵《弥陀经》,他在床上端坐,焚香合掌,嗒然而化。

昙异

宋朝昙异法师,俗姓杜,是余姚人。他于皇佑年间得度,在天竺寺明智法师座下习天台教观。后来他成为雷峰广慈的入室弟子,孜孜不倦,修习大道,20年不退转。学成之后回归故里,于故山开讲大法,专修净业。诵《法华经》5000部,〈普贤〉、〈弥陀〉各万卷。崇宁年秋,法师示疾。集合大众告别说:“我往生净土的时候到了,当乘金台,随佛西去。”随后,法师澡身端坐,结印而逝。焚化后,舌根处的舍利,如珠串相连。

善本

宋朝善本禅师,俗姓董,是开封人。当初他母亲无子,在佛前祈祷后生下了禅师。长大后,是考试〈华严经〉合格,方才受戒得度。是圆照本禅师的弟子,人们都称他是小本禅师。后来禅师奉朝廷诏请住持上都法云寺,皇帝赐号大通。最后,禅师归于杭州象坞寺,杜闭山门,停扫路径,专修净业。有位僧人在定中,见方丈室有弥陀佛示金色身。大观3年12月甲子日,禅师弯屈三指,告诉门说:“还有最后3天。”到那一天,禅师趺坐面西而化。

宗坦

宋朝宗坦法师,俗姓申,是潞州黎城人。他16岁落发受具足戒,少年时就通晓义学,成人后又遍访名师,50多年来,名声传遍了佛经讲坛。晚年,他在唐、邓、汝、颖之间,讲净土〈观经〉,劝人念佛,求生安养。听经者如云而至,且都皈持净业。后来在唐州青台镇,法师发誓求生安养,从此持名、观想,未尝暂时忘失。政和4年4月27日,法师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对他说:“汝说法止六日,当生净土。”醒来后法师告诉了众人,第二天,讲经、唱佛不停。到5月4日后半夜,法师自知时至,鸣钟集合僧众,对他们说:“因缘聚散,固当有时。净土殊胜因缘,岂能错过。愿大家齐来念佛,助我往生。”又说:“享年六十七,四大分离处,净土礼弥陀,永超三界苦。”说完,端坐而化。满室雷鸣,白云覆地,从西而来,三天后才消歇。

中立

宋朝中立法师,俗姓陈,是明州鄞县人。他9岁在甬东栖心寺出家,受持诸经,过目不忘。治平年间,经过经文考试,受戒得度。他起初依止广智法师学教观,等到神智法师继任南湖住,持后,他便迁居于南湖。当时神智法师座下弟子有200人,中立法师最为杰出。神智法师退位后,中立法师便继任住持,常常以净土诱导众生,让他的徒弟介然建十六观堂,接待、容纳修净行人。不久,法师谢任,不作住持。没多长时间,法师重兴宝云寺,又退居白云庵,每日宣讲止观法门,著述很多。后来在众人的坚请下,法师重新住持南湖,升座说法,广开无尽法门。法师一生,诵〈净名〉(即〈维摩俗经〉)、〈光明经〉几十过,诵〈法华经〉超过万部。凡为人祈祷禳灾,都很灵验。政和5年4月辛亥日傍晚,他忽然对门人法维说:“闻到异香了吗?”随即集合大众,含笑说道:“我往生之期到了,”便面西坐逝。

元照

宋朝元照律师,字湛然,俗姓唐,是余杭人。起初,他依止东藏慧鉴律师,专学毗尼。接着,他随从神悟谦师,讲习天台教观,谦虚好学,勉励自己,以究明〈法华〉为本务。后来,他又依从广慈才法师,受菩萨戒,戒光发现,于是深入研究南山律宗。每日杖锡持钵,乞食于城乡。晚年,他住持灵芝寺30年,传戒度僧近60会,坚意净业。常常说:“生时弘扬律范,死后归于安养,这是我平生唯一得到的不二法门:”律师曾编集〈净业礼忏仪〉,自作序文如下:“元照自下坛来,便知学律。但禀性庸薄,为行不肖。后遇天台神悟法师,苦口提诲,始知改迹。深求祖教,博究佛乘。于是发大誓愿,常生娑婆五浊恶世,作大导师,提诱群生,令入佛道。”

复见高僧传慧布法师云:方土虽净,非吾所愿。若使十二劫莲华中受乐,何如三途极苦处救众生也。由是坚持所见,历涉岁年,于净土门,略无皈向。见修净业,复生轻谤。后遭重病,色力痿(wei音尾, 一种身体萎缩或失去机能的病)羸(lei音雷,瘦弱),神识迷茫,莫知趣向。既向病差,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志虽洪大,力未堪任。仍览天台十疑论,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还要须常不离佛。又引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父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自是尽弃平生所学,专寻净土教门。二十余年,未尝暂舍。研详理教,披括古今,顿释群疑,愈加深信。

复见善导和尚专杂二修。若专修者,百即百生。若杂修者,万千一二。心识散乱,观行难成。一志专持四字名号。几生逃逝,今始知皈。仍以所修,展转化导。尽未来际,洪赞何穷。方便多门,以信得入。如大势至,以念佛心,获悟圆通,入三摩他。复自思念,以前所造无量罪业,不信净土,谤法毁人,业因既成,苦果必就。内怀惭耻,晓夕兢(jing音京,战战兢兢)惶(huang音皇,恐惧、惊慌)。于是躬对圣前,吐露肝胆,五体投地,苦行忏悔。仍发大愿,普摄众生,同修念佛,尽生净土。欲常修习,须立轨仪,故集诸文,布成此法。从始至末,第列十门。并准圣言,咸遵古式。事从简要,法在精专。后贤披览,知我志焉。”参考译文如下:

“我元照自从戒坛下来,就知道学戒律。只是天性平庸浅薄,行为多有不肖。后来遇到天台神悟法师,苦口婆心提携教诲,方才知道改正。从此深入探求祖师言教,广泛研究我佛大乘。于是发大誓愿,愿生生世世常住娑婆五浊恶世,作大导师,提携诱导众生,令入佛道。又见《高僧传》中慧布法师说:西方虽然清净,但也非我所愿。假如十二劫中在莲华中受乐,还不如在三途极苦之中救度众生。因此更加坚持已见,经历多年,于净土法门,没有丝毫归向。见到修净业的,还心生轻视、诽谤。后来遭遇重病,色力萎缩,身体瘦弱,神识迷迷茫茫,不知将归宿到什么地方。病略好些后,顿觉以前之错,伤感悲泣,深深自责。

学佛以来,自己志愿虽然宏大,但自知力不能胜任。接着我又读《天台十疑论》,智者大师说:初发心菩萨,还没有修得无生法忍地位,就必须常不离佛。他老人家又引用《智度论》说:具缚凡夫,如果有大悲心,愿生生世世在恶世救苦众生,这种做法毫无是处。比如婴儿,还不能离开父母。又如小鸟,只能在枝头传飞。从此以后,我尽弃平生所学,专修净土法门。20多年来,未曾暂时舍离。

在详细研究教理,阅读古今祖训之后,我所有的疑惑全消,愈加深信净土。又见善导和尚的专杂二修之说:如果专修,百修百人去。如果杂修,千万人中难得一二个往生。心识散乱,观想修行难成,应该一心一意专持四字名号。多生累劫逃离弥陀慈父,我今天才知道归向净土。愿以所修所证,展转化导众生。尽未来际,弘扬赞叹净土,难以穷尽。修行方便有多门,但都是以信得入。如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心,获悟圆通,入三摩地。我又自心思念,以前所造下的无量罪业,不信净土,谤法毁人,业因既已成立,苦果终究必报。因此心怀惭愧羞耻,从早到晚,战战兢兢,恐惧惊慌。于是身到佛前,吐露肝胆,五体投地,痛苦忏悔。重发大愿,愿普摄众生,同修念佛,使大家都能生净土。若欲时常修习,必须立下仪轨,故而会集诸文,布成此法。从始至终,共列十门。文章依照圣言为准,仪式遵照古法。修法在于简要、精专。后来贤德读览,就可知我志愿。”

律师又撰写了《十六观经疏》、《小弥陀经义疏》等书共几百卷。政和6年秋天,法师让弟子诵《观经》及《普贤行愿品》,趺坐而化。西湖的渔民,都闻空中天乐声声。

法宗

宋朝法宗法师,俗姓颜,是钱塘人,他10岁出家,依止广慈才法师,专门研习天台教观。19岁时,跟随广慧初法师,服侍勤修10年。此后又归侍广慈才法师,学止观,修大悲三昧,连续9年。凡有祈祷,都能获得灵验感应。曾经在修习天竺光明忏期内,到第5天,于禅观中,忽然睹见慈云忏主遵式大师,两旁还有侍僧几十人。他作礼问道:“已逝世的那些同修,都往生净土没有?”慈云大师回答说:“元照已得往生,择瑛依然愿在恶世中弘扬佛法。你要勤修,以成就本愿。”法师回过神来之后,即建净土道场,刻西方三圣像,燃五指供佛。每月都要会集48人,同修净业。当世名臣贤人,很多都参与法会。政和7年春天,得微疾,梦见弥陀圣众,授手接引。3天后,他沐浴更衣漱口,静静地往生了。

了然(以及与咸、有空)

宋朝了然法师,俗姓薛,是临海人。他母亲忧愁不生儿子,入寺院祈祷,回家后梦见一位僧人授以莲华,让她吃,说:“你生了儿子,他必定出家。”不长时间,她果然生了儿子。稍大点儿,就让他出家。16岁,受具足戒,在安国惠法师座下,学天台教观,慧解忽然发现。梦见自己泛游大海,见观世音菩萨,坐在山上竹林间,菩萨为他说百偈颂赞。醒来后,只记得一半,但从此辩才顿发。后来,他住在白莲寺,讲演天台教观,20多年,每天只日中一食,常常夜坐到天明。一天晚上,他梦见二龙游戏空中,其中之一化为神人,从空中落下,从衣袖中拿出一个简贴给他看,说:“法师7日后当行。”醒来后,他击鼓集合大家说法,嘱咐后事。最后写下几个大字:“因念佛力,得生极乐。凡汝诸人,可不自勉!”随即沐浴更衣,与大众同声诵〈阿弥陀经〉,诵至“西方世界”时,迅速化去。大众闻天乐盈空,祥光照亮天际。他的弟子与感、有空二人,也修净业,都念佛坐著往生。

智仙

宋朝智仙法师,俗姓李,是仙居人。他从小就不乐于世俗。出家后,游学到天台,在首座明义法师座下,得三观要旨。还乡后,依从白莲惠师,听讲止观,心中大有发明,竟然从此能代师讲经。然而法师平时系念,唯在净土。有人问:“法华三昧,一土一切土,一身一切身,一佛一切佛,为何不依照止观法门修法华三昧,却沾沾于往生西方?”他回答道:“荆溪云:分别功德品中,直观此土,具足四土(即常寂光、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凡圣同居四种佛土),故此佛身,即三佛身(即法身、报身、化身)。此大众,即一切众。只因迷惑未断,故须修同居净土。”问的人又说:“同居净土很多,何必非生于极乐同居净土?”他回答道:“这是因为教说多,宿缘厚,令专注,又阿弥陀佛愿摄受的缘故。”法师住在白莲寺,讲经13年,西向礼念,未尝有少时废止。一天,法师微觉有疾,就告别寺外诸位护法居士。还寺后,移床西向,设弥陀佛像。请观堂诸位修行人诵〈弥陀经〉,没诵完即坐化。比邻的能仁寺僧人,都闻念佛声响彻天际,仙乐盈耳。黎明后,方知法师归西。

智深

宋朝智深法师,俗姓沈,是嘉禾人。起初,他依止海月辩法师,学天台教观。学成之后,就归住嘉禾崇福西寺,建立光明期忏会,20年如一日。他的修行事迹被朝廷知道后,皇帝赐号慈行。平日,法师专志净土,劝人称佛号,凡听从教导的人,往往得到明显灵验,政和5年6月,法师示疾。有客人来,谈论一如往常。客人刚出门,他已坐化。人们共见紫色祥云向西而没。荼毗那天,异香袭人。荼毗后,舍利无数。

思照

宋朝思照法师,俗姓阳,是钱塘人。14岁时,他就跟随净住寺从雅法师,在南屏听讲《法华》、《方等》经典。后到东掖,参访神悟法师,大有悟入。刺血书《法华经》,一字一拜,共10过。诵《十六观经》5藏,《弥陀经》10藏,《法华经》1000部。礼拜《华严》、《梵网》、净土七经等,总计270卷。专修念佛三昧,筑小庵起名德云,刻西方三圣像。每夜四更天就起身唱念佛号,那些懈怠的比丘,闻声之时,既恐惧又惭愧。在每月23日,他都要率领道、俗众人系念三圣,道场之中常达千人,如此30年不变。一天,法师对弟子说:“我夜里梦见丈六金身佛像,这是往生之兆。”从此每日请七位僧人助念,到第7天晚上,他一下子坐起,合掌高声唱佛,趺坐结印而化。这时是宣和元年春天。荼毗后,牙齿明莹,犹如玉石一样。

若愚(以及则章)

宋朝若愚法师,俗姓马,是海盐人。他师从辩才法师习天台教观,在龙井住了许多年。后来在西湖仙潭,筑僧房,接待僧众,建无量寿佛阁,普劝僧俗念佛,来此道场的常达几百人。30年中,预见诸佛菩萨,临终时,伴有种种瑞应。有人向朝廷奏报法师道行,皇帝赐号法鉴。有僧人释则章,与法师为友,同修净业。则章法师没后,若愚法师梦见神人告说:“你的同学则章,得普贤行愿三昧,已往生净土,正等你同去。”若愚法师于是沐浴更衣,让众人诵《观无量寿化经》,自己端坐默听。诵经结束,他忽然说:“净土已现前,我要去了,”随即写下偈语而逝。偈语如下:

“本自无家可得归,云边有路许谁知,

溪光摇落西山月,正是仙潭梦断时。”

“空里千花罗网,梦中七宝莲池,

踏得西归路稳,更无一点狐疑。”

这天在靖康元年9月,法师72岁。荼毗后,得舍利几百粒。

仲闵

宋朝仲闵法师,衢(qu音渠)州人,在祥符寺出家学佛。后来依止南文法师,以雄辩为人所称叹。政和初年还乡,居于浮石山,求学的的特别多。他尝说:“我座下不上500僧众,不讲大经。”故而一生只讲《光明经》、《观音经》。随缘入灭那天,法师集合大众升堂,自登师子座。刚跏趺坐好,忽见银台从西而来。法师说:“我生平解第一义,愿取金台,为何不能满愿。”说完,瞑目而化。

介然

宋朝介然法师,宁波鄞县人,在福泉山延寿寺出家修道。当时明智立法师居于南湖,他便前往学天台教观。元丰初年,法师开始专修净业。3年期满时,他对同修说:“念佛三昧是往生的要法。”于是燃3指供佛,发誓建十六观堂。中间供西方三圣像,四周环绕池水莲华。竣工那天,又燃3指以报佛恩。建炎4年正月7日,金兵到明州,寺中僧众都外出躲避,唯独法师不去。金兵入寺,诃斥说:“你不怕死吗?”法师说:“贫僧一生愿力,建起这个观堂,现在老了,不忍心舍弃而求活路。”金兵商议后对他说:“与我们一起到北地,当再建一座观堂,和这座一样。”随即强拉而去。后人以法师去日为他的忌日,尊称他为定慧尊者,并立像于观堂之侧。

齐玉

宋朝齐玉法师,俗姓莫,128页川人。他幼年出家,每日记背几千字经文。开始时参访祥符神智法师,后来依止慈辩法师,修习一心三观。出师后,他居于苕溪宝藏寺。每到年终,就大兴净业社。迁居横山,立丈六佛像,率领道俗修行。

一天中夜,他对众人说:“我辈未念佛时,作诸不善,其罪无量。犯一吉罗,尚受九百千岁地狱之苦,况犯篇聚重罪乎?唯有一心念佛,则念念中能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庶得出离地狱,成就庄严。况父母生我,令我出家,唯望度脱,以报重恩。若破戒堕陷,何以为人,何以为子?”参考译文如下:

“我们未念佛时,造作诸多不善之业,其罪有无量。犯一吉罗小罪,尚且要受九百千岁地狱之苦,又何况重罪记录成篇累章。唯有一心念佛,则念念之间能灭80亿劫生死之罪。只有这样,才能出离地狱,成就庄严。再说父母生下我们,又让出家,唯一希望我们的只是度脱二字,这才是报父母重恩。若是破戒堕落三途,何以为人,何以为子。”

众人听说后,无不倾尽诚心忏悔,举身自扑拜佛,许多人磕破了头,哭出了声。宣和6年,法师迁居上竺,常常中夜顶像修道。有个僧人失礼犯规,他呵责说:“你这样无知,真与畜生一样。”接着自己忏悔说:“他虽然不好,我呵责他是畜生,玷污了三宝。”为此,对佛悔过整整3年。建炎元年秋天,他对首座修慧说:“床前现出多宝塔,这不是我的本愿。我愿见阿弥陀佛,请为我集会大众念佛。”首座就鸣钟,集合僧众百余人。法师抬头作礼说:“佛来了。”随即端坐合掌而化。

蕴齐

宋朝蕴齐法师,字清辩,俗姓周,是钱塘人。他在少年时就通过经文考试,受戒得度,在法明会贤师座下修习天台教观。一次得病后,百药无效,于是努力课诵观音圣号。梦中见一女人,用凿子划开他的胸膛,为他换了颗心,再以手抚摩。从此,不但疾病痊愈,往昔所读经论,无不通晓,下笔成章,全与佛旨相合。依次住持杭州各寺院作方丈,晚年归于常熟上方寺。建炎4年正月,他集合大众诵《弥陀经》,称佛号而化。荼毗后,获得了舍得,就在上方寺起塔供养。

道言

宋朝道言法师,会稽人,是灵芝元照律师的弟子。他专修净业,临终前几天,见二位神人高有一丈多,说“法师为何不系念弥陀名号?”于是法师大集僧俗,称念佛名号三昼夜,将近结束,法师升座说法,为众生忏悔。天晓时,就座而化。

元肇

宋朝元肇法师,俗姓陆,明州人。他早年间修习律宗,阅《大藏经》,诵《莲经》一万部。又刺血书《莲经》一部、律宗诸疏三部。建炎4年,金兵攻破明州,法师当时住在湖心寺,被金兵强拉北行。走到南徐,他对左右人说:“我要西归了。”随即闻见笙歌声,法师西望念佛而化。

思净

宋朝思净法师,俗姓喻,钱塘人,在德藏瑛法师座前受《法华经》。解悟经旨后,就归心净土,专志念佛,日课《观经》。大观初年,他在府治北关创建精舍,饭僧300万名,因此又扩舍为寺,接待四方僧侣。宣和初年,遭遇匪乱,法师单身直到匪巢,愿以已身代一城人命。匪徒悚然起敬,行为略有收敛。法师善长画佛,每次绘画前,先在净室念佛,注想久久之后,方才下笔。一天,画丈六佛像时,忽然睹见佛光,好长时间才消失,众人都瞻仰礼拜,世人也因此称法师为“喻弥陀”。有人问:“修净为何不参禅?”法师答道:

“平生只解念弥陀,不解参禅可奈何。

但得五湖风月在,太平不用起干戈。”

绍兴7年冬,法师端坐想佛。经过7天,他忽然起身燃香供佛,归座,跏趺而化。头顶上7日犹暖,异香也7日不散。

如湛

宋朝如湛法师,俗姓焦,永嘉人,母亲梦见宝塔而生下了他。小时候考试《法华经》合格而受戒得度。先是,他依从车溪卿法师,后来,到横山参访慧觉玉法师,昼夜体会探究,尽通天台教观。此后,法师住持车溪寿圣寺,每日讲法之余,课诵《法华经》一部,佛号二万声。有人求法师,想做寺院知事,法师没有任用他,于是就怀恨在心,持刀入室,却见高官满座,惊恐退出。第二天夜里又来,则昏黑找不着路。又一天傍晚再来,却看到有十几个如湛法师,一模一样,他害怕之极,便逃走了。后来,他私下将此事告诉别人,人们也因此钦佩法师的神智德行。法师很少睡觉,每年入夏,都要坐在草丛中,口诵《法华》,袒露上身布施蚊虫。门人弟子劝师父年高少息,法师说:“昆虫之类,从何处能得妙法。所愿它们啖我血、闻我经,以结净土之缘。”后人因此将这个地方叫作“喂蚊台”。晚年,法师谢去职事,闲居小庵,日熏净业。绍兴10年9月,念佛一如往常。端坐而化。荼毗后,得到五色舍利。法师著有《净业记》、《释观经疏》等书。

宗利

宋朝宗利法师,俗姓高,会稽人。他7岁在天华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就到苏州,依止神悟上人,入普贤忏室,发誓3年修成。一天,忽然梦见逝去的母亲感谢他说:“靠你忏悔功德,我已往生善处。”此后又见普贤菩萨从空而过。忏业期满,他又到灵芝,拜谒大智律师,增受戒法。曾于定中,神游净土,见宝池莲华宝林境界。因此,法师便往新城碧沼寺,专修念佛三昧。10年后,重游天台、雁荡、天封等,都是净土道场。晚年,法师归天华,建无量寿佛阁。建炎末年,入道味山,命名自己的居处为“一相庵。”绍兴14年正月,法师对弟子说:“我见白华遍满空中。”3天后,又说:“佛来了。”于是书偈如下:

“吾年九十头雪白,世上应无百年客。

一相道人归去来,金台坐断乾坤窄。”

写完,端坐而逝。那天,山寺附近的人,都见满山都是异僧,却不知从何而来,归向何处。

道琛

宋朝道琛(chenu音嗔,珍宝)法师,俗姓彭,温州乐清人。他18岁受具足戒,先学律仪。后来到法明寺,从渊师座前得闻微言妙旨,一闻便领悟,接着便先后住持广济寺、广慈寺。建炎3年,皇帝下旨请法师住持资福院,赐号圆辩。从此,法师专修念佛三昧,作《唯心净土说》。原文略录如下:

“或问,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为当往生,为即心是。若往生者,何谓唯心。若即心是,何故经云过十万亿佛土耶?答曰,当知十界四土,若净若秽,不离我心,此但直具而已。若达全具为遍,遍彼生佛。彼彼生佛,互遍亦尔。趣举一法,是法界之大都。互具各具,互融互摄。参而不杂,离亦不分。一多自在,不相留碍。夫如是者,岂有娑婆释迦,乐邦弥陀,而离我心耶?故《辅行》曰,学者纵知内心具三千法,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尔。苟顺凡情,生内外见,应照理体,本无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今更以譬喻显之。如彼帝释殿上,千珠宝网,众珠之影,映在一珠。一珠具足众珠,彼彼千珠,互映亦尔。现前一心,即是千珠中一。彼弥陀佛土,亦是千珠中一。所有十界众生,趣举一界,皆是千珠中一。既我一珠能映众珠,我珠之外无复众珠,则离我心外,无别净土。何故尔耶?以释迦亦是一珠,既举一全收,岂心外有法。故曰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也。若尔,唯心而已,何云净土。须知体非因果,一念唯心。迷悟既珠,因果宛尔。弥陀果悟,我等因迷,欣厌心生,顺佛劝往。故云唯心,又称净土矣。然则既有取舍欣厌,莫成虚伪耶?曰,当知圆人舍则舍秽究竟,三土九界皆舍。取则取净穷原,直取上品寂光。故妙宗曰,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良由寂光不离三土,十界只是四土耳。若以四眼二智观之,则万像森罗,三土九界须舍。若以佛眼观之,则真空冥寂,非离三土九界,别有寂光,非寂光外,别有娑婆。如古德曰,只缘即心是佛,须假修行者,乃此意也。若了唯心本性,只一三千融妙之法,十万遐方,皆不为碍。何以故?以心具故,以三千故,以融摄故,故得如斯。

以上略提梗概。若欲深证此理,须除情想。”参考译文如下:

“有人问,经论上说,唯心净土,本性弥陀。既是如此,我们是往生净土对呢?还是即心是佛对呢?若往生对,什么叫唯心?若即心是佛对,为什么经典又说由此过西方十万亿佛土才是弥陀净土呢?答案是这样的:我们应该知道十法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四种佛土(即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不论净土秽土,都不离我心,这只是直说本具而已。若能明了通达十界四土全体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诸佛,而且众生与诸佛,互相遍处,也同样如此。随我们任举一法,都具足十界四土。法与法之间,各各都互相具足,互相融通,互相摄受。参迭而不杂乱,相离又不分开。一与多之间自在相处互不防碍。这样说来,又岂有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极乐国土、弥陀世尊,而离开我心,在我心外?所以湛然大师说:学佛人纵知我心具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法,可惜不知我心遍一切三千大千世界。各个三千大千世界,互遍也是这样。若是顺凡情妄测,就产生了内外分别,若是按照真理本体认识,本来就没有四性,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的。

现在我再以比喻说明这个道理:比如帝释殿上的千珠宝网,众珠的影子,映在一珠之上。一珠具足众珠,千珠互映同是如此。我们现前这一心,就是千珠之一。阿弥陀佛净土,也是千珠之一。十法界所有众生,任举一界、一众生,都是千珠之一。既然我这一珠能映显众珠,则我珠之外就没有众珠,则离我心外,就没有别的净土。为什么呢?因为释迦如来也是一珠,既然举一就全有,又岂能说心外有法。所以经论才说唯心净土,本性弥陀。既是这样唯心就够了,又何必说净土呢?我们应该知道本体本来就非因非果,只是一念唯心而已。迷悟既然不同,因果也就不一样。弥陀在果位,是已悟的众生,我们在因地,是迷中之佛。我们实在是应该厌娑婆、欣极乐,顺佛劝、生净土。所以才既说唯心,又称净土。

然而既然有取有舍有欣有厌,岂不是虚假妄伪之见吗?答案是这样的:当知圆觉修成之人,舍就舍得彻底究竟,三土(四土中除常寂光土)九界(十界中除佛法界)全舍。取就取得净极穷源,直取上品常寂光净土。所以《妙宗钞》说:取舍若到极处,就与无取无舍没有两样。这是因为常寂光净土,并不离开其他三土,十法界就是四土。如果用四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中,除却佛眼为四眼)二智(缘觉、声闻二乘之智)观察,则森罗万像、三土九界都应该舍。如果用佛眼来看,则本来就是真空静寂,并不是离开三土九界,另外有个常寂光土是诸佛如来的住处,也不是常寂光土之外,另外有个娑婆世界,是受苦众生的住处。正如古德说的:只因即心是佛,才必须假修行而成佛,也就是这个意思。若真了达唯心本性,就真正懂得,不过只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一圆融微妙之法,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都不是障碍。为什么呢?因为我心本具,因为世界本来如此,为因万法互融互摄,所以才能这样。以上只是略说个大概,如要深深证入,必须除去迷情妄执。”

一天,法师在禅定中,见一位老各和尚坐在床上,对他说:“我是四明的法智。”法师惊喜作礼问道:“我道琛对于一家法相,还未能通达,求您指教!”老和尚点头答应。出定之后,法师心地豁然,智慧辩才日见长进。从此凡学天台教观的,都禀受求教。

绍兴12年,法师住持南湖,修法华三昧,感应普贤菩萨放光。建净土系念会,于每月23日,集合僧俗念佛,曾达到万人,建炎23年12月16日,法师集合大众诵《观经》,昼夜不停。在众人闻到异香时,法师说:“佛来接我了。”随即沐浴更衣,书偈如下:“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写完,让人诵《法华经安乐行品》,诵经未完,法师便低头而逝。尸体在龛中停留了一个多月,仍是面貌如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极乐净土,人人不再设防的世界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第三十九愿:受乐同于漏尽愿 第三...

诗人白居易的一生佛缘,暮年潜修净业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极虔诚...

心不知心,如何万虑休

在不念阿弥陀佛名号之前,我们每天都在打妄想,都在念...

【推荐】难道您还没有玩够吗

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文殊菩萨与净土法门的因缘

文殊菩萨为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又与普贤菩萨同为释...

「阿弥陀」三个字意义重大

【阿弥陀】这三个字,在净土中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

作众恶业——一位保安的学佛感应

前段时间我收到一封信,是来自深圳的一位保安。他做过...

淡泊宁静,安住道法

出家修行这条路,发心确立深远目标非常重要。这个目标...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注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地藏十轮经...

【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雨宝陀罗尼...

佛说四十二章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

烧水的智慧

一位青年满怀烦恼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学毕业后,曾豪情...

修行从忍耐开始

法远圆监禅师在未证悟前,与天衣义怀禅师听说叶县地方...

一亿村的故事

以前有个名为一亿村的地方,拥有一亿元财富的人,才有...

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一个苦者找到一个和尚倾诉他的心事。 他说:我放不下...

【佛教词典】复令修练根行

复次若诸菩萨性是利根,云何复令修练根耶?谓令依利软...

【佛教词典】焰摩天曼荼罗

(图像)以焰魔天为中心而建立之曼荼罗也。中央焰魔天...

【推荐】临终时会有两种力量浮出水面

净土宗念佛法门最重要的特色,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

一切诸法皆如幻梦境界

禅人真遇,生长卢陵,弃妻子出家,乐远离行,志向名山...

临终往生是否需要正念

问: 关于临终往生是否需要正念,是否平时具足信愿持...

净业三福,庄严人间国土,标指极乐净土

我们透过这三福来看,佛法是非常圆融的,它能够把世间...

睡觉时能戴着楞严咒吗

佛教的咒语确实是有加持力的,楞严咒也是寺院每天早课...

皮肤粗糙不干净,是什么罪业导致的呢

一鬼问言。我有一夫。而畜多妇。我应直宿。而不见纳。...

成佛的三个步骤

我们现在怎么去成佛?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解决往生的...

净界法师:对恶法的态度

当我们修习四念处以后,接下来要修助行四正勤。 四正...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要这样明因果

今天我们讲讲名词,第一明因果,相信因果。 简单地说谁...

一切烦恼都在五蕴中累积

学佛要用心了解「色、受、想、行、识」五蕴,因为,我...

吃五辛的五种过失

还有「此法为菩萨说,此法为声闻说」这部经是给谁谁谁...

样样与他人较量,必定是很痛苦的事

某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游泳比赛,由日本选手得到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