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贫人菩萨因精进勇猛故,先成就佛果

2019/05/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贫人菩萨因精进勇猛故,先成就佛果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看到有些僧众身心懈怠,不精勤于道业,因此告诉阿难:“‘懈怠’是一切行为中最令人受累的恶习,会造成种种弊端。在家之人懈怠,就会衣食缺乏、家业衰败;出家人懈怠,则无法出离生死苦海。无论是世间、出世间一切众事,都必须精进、努力不懈,才能成就。

在家之人勤奋、精进,就能衣食丰饶,所经营的事业日益兴隆,为大众所称扬、赞叹;出家人精进无有懈倦,所行道业皆能成就。

修行之人想要具足三十七助道品、种种禅定三昧、佛法法藏,乃至截断生死之流,抵达无为安乐的涅槃彼岸,当勤精进,以勤修为本。如果想圆满六波罗蜜、四无量心,上报四恩,具足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殊胜功德,及六通、三达,成就一切智,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清净国土,乃至教化一切众生,都必须藉由精进不懈地努力,方得成办。”

佛陀又告诉阿难:“在无量劫以前,有五百位长者子设立布施大会,并且竖立高大幢幡,击鼓宣告:‘无论是沙门、婆罗门、贫穷困苦之人,乃至于乞丐,我们都将平等惠施,给与大众所需之物。’五百位长者子各各布施珍宝、象、马、车乘、衣被、饮食,依据每个人所欠乏的物品全数供给。

这时,有一位行遍许多国家的穷人,适巧来到此国,看见五百位长者子设立布施大会,赈穷济乏,毫不吝惜地救济大众,于是问他们:‘你们毫无吝惜地布施,是想祈求什么呢?’长者子回答:‘我们以此布施功德,上求佛道。’

贫人再问:‘什么是佛道?佛道的内容又是如何?’众长者子回答:‘佛道远远超越罗汉、辟支佛,于三界中最尊最贵。佛是人天的导师,有无量大慈、无尽大悲,悲愍五道众生犹如对待初生的孩儿一般;佛陀教化一切众生,悉令为善、断除堕入三涂恶道的苦报,度化有情出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安乐之处。

佛是诸恶永尽,众善具足,永无一切垢染,各种贪欲都已灭尽,六波罗蜜皆悉圆满成就,能以无量无边的善巧方便、权宜之法,依众生根性、随时节因缘教化。

佛有十神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奇特之法、三十七助道品等功德法藏无有穷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身紫金色,具足六种神通,圆满无碍;能预知无穷的未来,了知无尽的过去,现在之事无所不知;佛具天眼、宿命、漏尽三达,可以明鉴久远,穷尽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生死因果,漏尽烦恼。

因此佛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十种尊称。因为德行圆满,具足这十种尊胜之德,所以称为佛。’五百位长者子各各如是赞叹佛的无量德行。

贫人听了长者子赞扬佛的功德,心想:‘从现在开始,我也要学习他们的愿行,广度一切众生。但是,我这么贫穷、一无所有,应当用什么来普行布施呢?’随即想到:‘我应当以我的身体来惠施大众。’于是他便向人求取蜂蜜,将蜂蜜涂满全身,躺卧于坟冢间,发大誓愿:‘我现在用我的身体布施给所有众生,若有众生需要身肉、头、目、脑髓,我都将全数供养。以此布施供养功德,上求佛道,广度一切有情。’

贫人发愿后,三千大千世界立刻大为震动,诸天宫殿都起伏摇晃,诸天天人皆恐惧不安、慌张地奔走。释提桓因以天眼观察,看见菩萨躺卧在坟冢间,以自己的身体广行布施;他想考验菩萨的愿心,便来到阎浮提,化身成群狗、飞鸟、走兽来啖食菩萨的身体。

菩萨看到这些飞鸟、走兽等动物,上前啖食自己的身体,内心十分欢喜,没有丝毫恐惧、退转之意。此时,释提桓因回复原来的身相,赞叹菩萨:‘善哉!善哉!你的愿行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今日所作的布施功德是要祈求何愿?你企求作天帝、梵王,还是转轮圣王吗?’

菩萨起身回答:‘我不祈求作天帝、转轮圣王、魔王、梵王,也不企求三界中的种种享乐,我以至诚之心,发愿上求佛道。但是因为贫穷,没有钱财、宝物可以布施供养,所以便用自己的身体来布施,祈愿上求佛道,广度一切众生。’

释提桓因与无数天人异口同声赞叹:‘善哉!善哉!愿心殊胜高远,令人望尘莫及!’这时,释提桓因便以偈赞叹:

‘欲求最胜道,不惜其躯命,弃身如粪土,解了无吾我。虽用财宝施,此事不为难,勇猛如是者,精进得佛疾。’

释提桓因告诉菩萨:‘你发愿成就佛道的愿心,无比精进勇猛,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得到的。你不惜生命,舍身布施给众生的殊胜功德,超过这五百位菩萨布施功德的百千亿倍,乃至不可计量的倍数,你将在五百位菩萨之前,先成就佛道。’释提桓因与诸天天人,以香花散布于菩萨上方,欢喜离去。”

佛告诉阿难:“当时的贫人,就是如来的过去身。五百位长者子,则是今日弥勒等五百位菩萨。如来因为精进、勇猛的缘故,超过这些菩萨所作的功德,先成就佛果。所以,必须精进勤修,不能懈怠。菩萨应如是布施!”

阿难及在座的比丘们,闻佛所说,无不欢喜,向佛顶礼,各各精进,勤修道行。

典故摘自《菩萨本行经·卷一》

省思:

《释论》云︰“在家懈怠,失于俗利;出家懒惰,丧于法宝。”无论世间、出世间,懈怠都是堕落、失败的根源。所有一切善法、功德,都因精进努力而得成就。

故事中,如来以“精进勤修,不能懈怠,菩萨应如是布施”勉励弟子精进,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智慧,力行布施,广度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仅代众生受无量苦,也在利他当中成就了自己的道业。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如何消除修行中的疑和悔

信佛的人在修行过程中会有种种障碍,心生忧虑、疑悔。...

七佛传法偈

毗婆尸佛偈 身从无相中受生 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

气质的培养

一:沉稳: (1)不要随便显露你的情绪。 (2)不要逢...

圣严法师《为什么而忍》

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当山挡在前面,一味退让,永远也...

修行不要搞得太复杂了

问: 师父您好!请您开示,业障烦恼覆蔽身心时,是否...

老实念佛的人是什么样的

祖师大德总是苦口婆心劝人老实念佛。这句看似简单,实...

戒为无上菩提本,修行应一门深入

佛教弟子,不消谈得。就是佛教徒,但因为善根浅薄的原...

问问自己的修行有没有把握

当你两只眼睛一闭,寿命尽了,能不能解脱?如果没有把...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罗刹女的故事

佛陀时代中的罗刹女,专门喜欢吃人家的小孩,一群失去...

冒失的檀腻觭

从前有个人,名叫檀腻觭。家境清寒,经常食不果腹,衣...

波斯匿王减肥记

有一天,波斯匿王来到只树给孤独园,他顶礼佛陀后便坐...

不为富贵贫贱而转移

历代禅师写诗者为数不少,往往禅境颇高,超凡入圣,成...

【佛教词典】五轮塔

(堂塔)密教所说。五轮为地水火风空之五大,大日如来...

【佛教词典】观照般若

(术语)三种般若之一。观照实相之理之智慧,即般若之...

人生所有的相遇都不过是久别的重逢

人生本是一场旅行,当你被业力无情的抛到这个世界的那...

如何判断自己能不能往生

到晚年的时候,有两个指标可以看得出你会不会往生: 第...

因为吃亏,才带来无穷无尽的福报

君子之德,益及子孙。今日之贵,昨天之功。 大千世界,...

一天24小时的使用法

每个人一天都有二十四小时,但是有的人不善于规划、安...

大安法师:畜生也能具备信愿吗

问: 修净土法门的行人,必须具备有信愿,念佛才能往...

祖师在生死关头,尚且要示现恳切念佛

佛示现在这个世间上八相成道就是要饶益众生,在给众生...

邪淫会带来三种严重的障碍

邪淫手淫会对人带来诸多的障碍,这些障碍都是可以感觉...

「布施妻儿和头目脑髓」是怎么回事

问: 请问师父,佛经中提到的布施妻儿和头目脑髓是怎么...

抢不走

一日,临济禅师跟随老师黄檗禅师一同下田工作。临济禅...

死尽偷心 宝此一行 当生往生

如果我们不能深知五浊恶世很难出离,就会在心里打妄想...

修行是要修正自己

观察他人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不要以为自己微不足道...

积聚福德资粮

我们知道积聚福德资粮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不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