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绍升。法名际清,字允初,一字尺木,苏州长洲人。幼年时聪颖有智慧,十六岁中秀才,第二年乡试中举人,第三年到京城考试中进士。最初不信奉佛法,喜好世间的典籍文章,心中有利人济世的思想。
一日忽然省悟说:“我尚未明了自己的本心,又如何助人呢?”有人告诉他道家的修炼方法,学习三年之后,没有效验。后来读到佛书,才快然感慨地说:“道之所归就在于此啊!”然后开始信奉佛法。
彭际清极为孝顺,母丧期间,住在坟墓旁边三年。父亲过世时,为他建立念佛道场,又以平日所诵《华严经》十部、《阿弥陀经》一千部、《金刚经》一千部、佛号一千万声,代父亲回向往生西方净土。
年二十九岁,断绝肉食。五年后,追随闻学定公受持菩萨戒,至此以后不再亲近妇人,并以“知归子”自称。说他自己“志在西方净土,而行在梵网经菩萨戒。”
并自作发愿文说:
“若我际清,受戒之后,还回头破戒,增长恶法,毁坏善根。唯愿护法诸天,尽速将我诛杀殛毙,以为世人的殷鉴警戒。
若我际清,能够精进奋发克励身心,恭敬护持戒品。愿我尽此形寿,必生极乐世界。十方三宝,为我证明,令我速得念佛三昧。临命终时,远离烦恼尘垢,亲见阿弥陀佛,安然快乐地向西而去,更无任何的遮蔽障碍。
凡是见者闻者,都能如我一样地发起菩提心,得生极乐国土,获得无生法忍,回入娑婆,普度有情,同成正觉。”
后来闭关于文星阁,修一行三昧,将居所命名为“一行居”。又令画工绘画极乐世界图,经过四次的修改,历经半年才得完成。
彭际清怜悯末法众生不具学法的正眼,互相冲突,因此撰写了《一乘决疑论》《华严念佛三昧论》《净土三经新论》等著作以解除各家的争论。编辑了《居士传》、《善女人传》、发起编辑了《净土圣贤录》,随机接引众生。这些著作在世间都被广为流传,普为读诵。
彭际清还把募集的黄金创建佛寺、刊行教典、斋请僧众,开设“近取堂”“润族田”以周济及赡养贫苦的族群。创建“恤厘会”救济寡居的妇人。创立“放生会”以保全众生的性命,如是种种善行事业都各有发愿文,尽皆回向同生西方净土。
彭际清在苏州、杭州一带的僧坊隐居修行十多年,每日定有功课,也自己事先制定了临终丧葬事宜。
清乾隆六十年,也就是西元一七九五年秋,患下痢,居于文星阁。入冬后,精神渐渐衰退,将种种善会的资财交代其侄子彭祝华,令他承继下来勿使这些善业中断。
当时有位僧人真清,问他曾有过瑞相感应吗?彭际清说:“有什么瑞相感应!我的大事在明年正月官府开始办公的那一天!”到了第二年正月二十日清晨,作辞世偈曰:“出没阎浮尘点身,流离琐尾竟何因。而今蓦直西方去,瞥眼收回万劫春。”而后向西正身端坐,持念佛名而安详解脱。果然是年初官府开始办公的那一日,时年五十七岁。
编者按:
彭际清居士不仅毫不舍弃入世之行,尽心尽力在世间广行功德,其离情去欲,了生死求往生的出世之行也无比坚定,可谓修行人中功德圆满的典范。他“发心”的纯粹令我们当今修行人深思,做了世间无量功德的事,没有一丝一毫为了今生的欲乐而回向,而是全部回向一个目标:往生极乐。
我们也要往生极乐,看似信愿都很坚定,但反观自省,做了“功德”之事时,是坚定信念把全部功德回向往生极乐吗?还是念念为娑婆世界的生活留了一半功德呢?如果是前者,那么,净土法门万修万人去!如果仍然心牵娑婆,那么万人修行罕一得道!
《净土圣贤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