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七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七

无着菩萨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

教授品第十五

释曰。已说菩萨随修。次说如来教授。偈曰。

 行尽一僧祇  长信令增上
 众善随信集  亦具如海满

释曰。行尽一僧祇长信令增上者。若诸菩萨行行尽一阿僧祇劫。尔时长养于信方至上品。问独信增耶。答众善随信集亦具如海满。谓于信增时一切众善随信聚集。亦得具足如大海水湛然圆满。偈曰。

 聚集福德已  佛子最初净
 极智及软心  勤修诸正行

释曰。聚集福德已者。如前所说聚集故。佛子最初净者。令护清净故。及于大乘作正直见。不颠倒受义故。极智者。得多闻故。软心者。离诸障故。勤修诸正行者。有堪能故。偈曰。

 自后蒙诸佛  法流而教授
 增益寂静智  进趣广大乘

释曰。自后蒙诸佛法流而教授者。此诸菩萨从此已后。蒙诸佛如来以修多罗等法而为说之。譬如为说十地经。增益寂静智进趣广大乘者。此菩萨若得教授则增益奢摩他智。于广大乘而能进修。如是得教授已。次起六种心。偈曰。

 想名及了句  思义亦义知
 法总亦义求  六心次第起

释曰。六心者。一根本心。二随行心。三观察心。四实解心。五总聚心。六悕望心。想名者。谓根本心。初于修多罗等法观察无有二义。唯想名聚故。了句者。谓随行心。次随诸句决了差别及次第故。思义者。谓观察心。次于彼义内正思惟故。义知者。谓实解心。于彼思义如实知故。法总者谓总聚心。更聚前法复总观故。义求者。谓悕望心。于彼义趣求得意故。如是起六心已。次起十一种作意。偈曰。

 有求亦有观  一味将止道
 观道及二俱  拔沉并抑掉
 正住与无间  于中亦尊重
 置心一切缘  作意有十一

释曰。十一种作意者。一有觉有观作意。二无觉有观作意。三无觉无观作意。四奢摩他作意。五毗钵舍那作意。六二相应作意。七起相作意。八摄相作意。九舍相作意。十恒修作意。十一恭敬作意。有求者。谓有觉有观作意。此作意以意言相续观察诸法。有观者谓无觉有观作意。此作意虽离于觉亦以意言相续观察诸法。一味者。谓无觉无观作意。此作意离于意言而相续观察诸法。止道者。谓奢摩他作意。此作意但缘诸法名。观道者。谓毗钵舍那作意。此作意但缘诸法义。二俱者。谓二相应作意。此作意能一时缘名义拔沉者。谓起相作意。此作意若缘名心沉即能策起。抑掉者。谓摄相作意。此作意若缘义心散即能摄持。正住者。谓舍相作意。此作意若心平等能住舍心。无间者。谓恒修作意。此作意能依正住修习无废。尊重者。谓恭敬作意。能于习时尊重名义。如是起十一种作意已。复应修习九种住心。偈曰。

 系缘将速摄  内略及乐住
 调厌与息乱  或起灭亦尔
 所作心自流  尔时得无作
 菩萨复应习  如此九住心

释曰。九种住心者。一安住心。二摄住心。三解住心。四转住心。五伏住心。六息住心。七灭住心。八性住心。九持住心。此九住教授方便。应知系缘者。谓安住心。安心所缘不令离故。速摄者。谓摄住心。若觉心乱速摄持故。内略者。谓解住心。觉心外广更内略故。乐住者。谓转住心。见定功德转乐住故。调厌者。谓伏住心。心若不乐应折伏故。息乱者。谓息住心。见乱过失令止息故。或起灭亦尔者。谓灭住心。贪忧等起即令灭故。所作心自流者。谓性住心。所作任运成自性故。尔时得无作者。谓持住心。不由作意得总持故。如是修习得住心已。次令此心得最上柔软。偈曰。

 下倚修令进  为进习本定
 净禅为通故  当成胜软心

释曰。下倚修令进为进习本定者。菩萨得住心时。应知已得下品身倚心倚。为增进此倚更修根本禅定。问更修本定为何功德。答净禅为通故当成胜软心。诸菩萨为起诸神通故。为欲成就最胜柔软心故。是故进修本定。问起诸神通欲何所作。胜柔软心复云何成。偈曰。

 起通游诸界  历事诸世尊
 最上软心得  供养诸佛故

释曰。起通游诸界历事诸世尊者。诸菩萨欲往无量世界。欲经无量劫数。欲历无量诸佛。欲承事供养及闻正法。为此事故起诸神通。问何故作此事。答最上软心得供养诸佛故。由供养诸佛为因故。更得成就第一胜柔软心。如是得胜心已。便得诸佛之所称扬。偈曰。

 未入净心前  五种称扬得
 器体成净故  堪进无上乘

释曰。未入净心前五种称扬得者。谓此菩萨于净心地前。先得如来称扬。其五种功德问此称扬于菩萨有何利益。答器体成净故堪进无上乘。此菩萨得如来称扬已。便成就清净器体。于无上乘则堪进入。问如来称扬彼菩萨。何等五功德。偈曰。

 念念融诸习  身倚及心倚
 圆明与见相  满净诸法身

释曰。五功德者。一者融习。二者身倚。三者心倚。四者圆明。五者见相。融习者。一一刹那消融一切习气聚故。身倚者。修习轻安遍满身故。心倚亦尔。圆明者。圆解一切种空离分数故。见相者。见无分别相为后清净因故。满净诸法身者。为满为净一切种法身。常作如是五因故。问何时满何时净。答十地时满。佛地时净。此中应知五种功德。前三是奢摩他分。后二是毗钵舍那分。菩萨于此时中于世间法皆得具足。如是得称扬已。次起通达分善根。偈曰。

 尔时此菩萨  次第得定心
 唯见意言故  不见一切义

释曰。此菩萨初得定心离于意言。不见自相总相一切诸义。唯见意言。此见即是菩萨煖位。此位名明。如佛灰河经中所说明。此明名见法忍。偈曰。

 为长法明故  坚固精进起
 法明增长已  通达唯心住

释曰。此中菩萨为增长法明故起坚固精进。住是法明通达唯心。此通达即是菩萨顶位。偈曰。

 诸义悉是光  由见唯心故
 得断所执乱  是则住于忍

释曰。此中菩萨若见诸义悉是心光。非心光外别有异见。尔时得所执乱灭。此见即是菩萨忍位。偈曰。

 所执乱虽断  尚余能执故
 断此复速证  无间三摩提

释曰。此中菩萨为断能执乱故。复速证无间三摩提。问有何义故此三摩提名无间。答由能执乱灭时尔时入无间。故受此名。此入无间即是菩萨世间第一法位。随其次第说煖等诸位已。次说见道起。偈曰。

 远离彼二执  出世间无上
 无分别离垢  此智此时得

释曰。远离彼二执者。所执能执不和合故。出世间无上者。得无上乘故。无分别者。即彼二执分别无故。离垢者。见道所断烦恼灭故。菩萨尔时名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偈曰。

 此即是转依  以得初地故
 后经无量劫  依净方圆满

释曰。此即是转依以得初地故者此离垢。即是菩萨转依位。何以故。得初地故。问依极净耶。答后经无量劫依净方圆满。非于此初即得极清净。由后经无量阿僧祇劫。此依方得清净圆满故。偈曰。

 尔时通法界  他自心平等
 平等有五种  五无差别故

释曰。尔时通法界他自心平等者。菩萨于初地即得通达平等法界。由此通达故能观他身即是自身。亦得心平等。问此时得几种心平等。答平等有五种。五无差别故。何谓为五。一者无我平等。谓于自他相续不见有我。无差别故。二者有苦平等。谓于自他相续所有诸苦。无差别故。三者所作平等。谓于自他相续欲作断苦。无差别故。四者不求平等。谓于自他所作不求反报。无差别故。五者同得平等。如余菩萨所得我得亦尔。无差别故。偈曰。

 诸行虚分别  净智了无二
 解脱见所灭  如是说见道

释曰。诸行虚分别净智了无二者。此中菩萨于三界诸行唯见不真分别。以极净智了彼无二。净智者。出世间故。无二者。二执无故。彼无二体即法界也。解脱见所灭如是说见道者。谓解脱见道所灭烦恼。法界即是解脱。若见解脱灭烦恼时。说名菩萨初得见道。偈曰。

 无体及似体  自性合三空
 于此三空解  此说名解空

释曰。三空者。一无体空。谓分别性。彼相无体故。二似体空。谓依他性。此相如分别性无体故。三自性空。谓真实性。自体空自体故。此偈显菩萨得空解脱门。偈曰。

 应知缘无相  悉尽诸分别
 此中无愿缘  不真分别尽

释曰。此偈上半显得无相解脱门。下半显得无愿解脱门。应知此中菩萨具得三解脱门。偈曰。

 此时所得法  一切菩提分
 应知彼菩萨  同得如见道

释曰。一切菩提分者。谓四念处等。彼菩萨得见道时亦得此法。偈曰。

 觉世唯诸行  无我唯苦着
 无义自我灭  大义依大我

释曰。觉世唯诸行无我唯苦着者。此菩萨觉诸世间但是诸行实无有我。众生计着唯着苦耳。无义自我灭者。谓染污身见灭故。大义者。利益一切众生故。大我者。以一切众生为自己故。此中菩萨灭自我见。依大我见作众生利益事。是谓大义依大我。偈曰。

 无我复我见  无苦亦极苦
 益彼不求报  以利自我故

释曰。此中诸菩萨。无我者。谓无自身无义我见。复我见者。谓有他身大义我见。无苦者。谓无自身所起诸苦。亦极苦者。谓有他身所起诸苦。益彼不求报者。无悕望故。何以故。以利自我故。诸菩萨利益众生时。即是利益自我。是故无外希望。偈曰。

 自脱心最上  他缚即坚广
 苦边不可尽  如是应勤作

释曰。自脱心者。谓灭自见道所断烦恼故。最上者。此解脱由无上乘故。他缚即坚广者。由一切众生相续所起烦恼故。苦边不可尽者。众生界无边如虚空故。如是应勤作者。众生如是苦。菩萨应为众生断苦。作边作已复作。不应休息故。偈曰。

 自苦不自忍  岂忍他诸苦
 此生及穷生  翻彼谓菩萨

释曰。众生于一期生苦及穷生死际。不可思议苦无能忍受者。此菩萨翻彼不能忍受。悉能为之忍受故。言翻彼谓菩萨。偈曰。

 于他行等爱  利彼不退转
 希有非希有  他利自利故

释曰。于他行等爱利彼不退转者。菩萨于一切众生行。平等爱心无有差别。若求乐利益。若行乐利益。若求行时。利益之心无有退转。希有非希有他利自利故者。此不退转事于诸世间希有最上。然此希有亦非希有。何以故。他得益时即是菩萨自得益故。偈曰。

 余地说修道  二智勤修习
 无分别建立  净法及众生

释曰。余地者。谓后九地。问余地何所修。答二智勤修习。二智者。一无分别智。二如所建立智。无分别智谓出世智。如所建立智谓后得世智。问此二智有何功能。答净法及众生。此中无分别智成熟佛法。是其功能。如所建立智成熟众生是其功能。偈曰。

 修位二僧祇  最后得受职
 入彼金刚定  破诸分别尽

释曰。修立二僧祇最后得受职者。二僧祇谓第二及第三大劫阿僧祇。最后谓究竟修。于此修位方便受职。问受职已更何所作。答入彼金刚定破诸分别尽。问因何义故名金刚定。答分别随眠此能破故。是故此定名金刚喻。偈曰。

 转依究竟净  成就一切种
 住此所作事  但为利群生

释曰。转依究竟净者。谓永离一切烦恼障及智障故。成就一切种者。谓得一切种智由无上故。住此所作事者。谓住此位中乃至穷众生生死际。示现成道及现涅槃故。问此事何所为。答但为利群生。如此等事一向但为利益一切众生故。自下次明因大教授得大义利。偈曰。

 牟尼尊难见  常见得大义
 以闻无等法  净信资养心

释曰。此偈明菩萨因大教授常得现前见佛常闻无等正法。常起极深净信遍满于心。此明初时得大义利。偈曰。

 若于教授中  法门如欲住
 如人拔险难  佛劝亦如是

释曰。若于教授中法门如欲住者。有诸菩萨于教授时中。或于如来法门。心欲乐住也。如人拔险难佛劝亦如是者。譬如有人堕在深坑。有能捉发悬掷高岸。佛劝亦尔。若彼菩萨乐住寂灭深坑。诸佛如来。强能置之佛果高岸。此明次时得大义利。偈曰。

 世间极净眼  胜觉无分别
 譬如大日出  除幽朗世间

释曰。若诸菩萨成佛时。永退一切世间法故眼得最极清净。尔时名得无分别胜觉。譬如日轮大出能除幽暗照朗世间。此明毕竟时得大义利。如是广说已。次以一偈总结前义。偈曰。

 佛子善集满  成就极广定
 恒受尊教授  能穷功德海

释曰。此偈义如文显现。教授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业伴品第十六

释曰。已说如来大教授。菩萨起业以方便为伴。今当说。偈曰。

 譬如大地种  任持四种物
 如是三种业  建立一切善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集起业方便。譬如大地种任持四种物者。何谓四物。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是谓四物。如是三种业建立一切善者。海等四物譬一切善法。如是菩萨三业能聚集一切诸善。所谓檀等诸波罗蜜。及一切菩提分法。偈曰。

 难行业能行  应形无量劫
 身口心自性  拔彼不退转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救他业方便。难行业能行应形无量劫者。何谓难行业。谓众生欲得小乘出离。菩萨于彼极生大苦。欲令彼转异乘心故。变种种形。于无量世界经无量劫数。而能久受勤苦作种种难行业。身口心自性拔彼不退转者。谓菩萨为拔彼故。虽复处处久受勤苦。三业自性终无退屈。偈曰。

 如人怖四害  深防为自身
 菩萨畏二乘  护业亦如是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自护业方便。如人怖四害深防为自身者。何谓四害。一者毒物。二者兵仗。三者恶食。四者怨仇。是谓四害。深防者为利益自身故。菩萨畏二乘护业亦如是者。毒等四害譬二乘人诸业方便。菩萨怖畏此故。深自防护起二乘心。何以故。由断大乘种故。大乘善根未起令不起故。已起复令灭故。及与佛果作障碍故。偈曰。

 作者业所作  三轮不分别
 得度净业海  功德无有边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清净业方便。作者业所作三轮不分别者。何谓三轮。一者作者。二者业。三者所作。是谓三轮。不分别者。此三不可得故。由此故三轮得清净。三轮清净故业清净。得度净业海功德无有边者。到业彼岸故。功德无边者由无尽故。业伴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度摄品第十七之一

释曰。已说起业方便业所聚集诸波罗蜜。今当说。此中先说忧陀那偈。偈曰。

 数相次第名  修习差别摄
 治障德互显  度十义应知

释曰。此中六波罗蜜应知有十种义。一制数。二显相。三次第。四释名。五修习。六差别。七摄行。八治障。九功德。十互显。此中有六偈制立六波罗蜜数唯有六。偈曰。

 资生身眷属  发起初四成
 第五惑不染  第六业不倒

释曰。此偈显示为摄自利三事故。立波罗蜜数唯有六。一者增进。二者不染。三者不倒。彼初四波罗蜜。如其次第能令四事增进。一资生成就。由布施故。二自身成就。由持戒故。三眷属成就。由于忍辱。行忍辱者多人爱故。四发起成就。由于精进。一切事业因此成故。第五禅波罗蜜。能令烦恼不染。折伏烦恼由此力故。第六般若波罗蜜。令业不颠倒。一切所作如实知故。偈曰。

 施彼及不恼  忍恼是利他
 有因及心住  解脱是自利

释曰。此偈显示为摄二利六事故。立波罗蜜数唯有六。初为摄利他三事故。立前三波罗蜜令起正勤。如其次第一者施彼。二者不恼。三者忍彼恼后为摄自利。三事故须立。后三波罗蜜令起正勤。如其次第。一者有因。由依精进故。二者心住。由心不定令定故。三者解脱。由心已定令解脱故。偈曰。

 不乏亦不恼  忍恼及不退
 归向与善说  利他即自成

释曰。此偈显示为摄利他六事故。立波罗蜜数唯有六。菩萨行六波罗蜜时。如其次第。于彼受用令不乏故。不恼彼故。忍彼恼故。助彼所作令不退故。以神通力令归向故。以善说法断彼疑故。菩萨如是利他即是自利。为他所作即自所作。由此因缘得大菩提故。偈曰。

 不染及极敬  不退有二种
 亦二无分别  具摄大乘因

释曰。此偈显示为摄大乘四因故。立波罗蜜数唯有六。一者不染。二者极敬。三者不退。四者无分别。菩萨修行施时于财不染无顾恋故。受持戒时于诸学处起极敬故。行忍辱精进时。此二不退。忍于众生非众生所作苦得不退故。精进于修行善时得不退故。行禅定般若时。此二无分别。奢摩他毗钵舍那平等所摄故。如此四因摄一切大乘因尽偈曰。

 不着及不乱  不舍亦增进
 净惑及智障  是道皆悉摄

释曰。此偈显示为摄大乘六道故。立波罗蜜数唯有六。问道者何义。答有方便者为道。此中檀波罗蜜。于诸资财不着为道。由施时于境离染着故。尸波罗蜜。于诸境界不乱为道。由求受戒时一切心乱摄令住故。及比丘住护者。求境界时。一切业乱不能转故。羼提波罗蜜。于诸众生不舍为道。由一切不饶益事不生厌故。毗梨耶波罗蜜。于修诸善增长为道。由精进发起令增上故。禅波罗蜜。于烦恼障令清净为道。般若波罗蜜。于智慧障令清净为道。如是六种道摄一切大乘道尽。偈曰。

 为摄三学故  说度有六种
 初三二初一  后二二一三

释曰。此偈显示为摄三种增上学故。立波罗蜜数唯有六。此中立初三波罗蜜。为摄初一戒增上学。戒有二种谓聚及眷属。尸罗为聚。檀及羼提为眷属。何以故。施于求受时资财不悋故。忍于护持时打骂不报故。此中立后二波罗蜜。如其次第。为摄心慧二增上学。此中立第四一波罗蜜。应知具摄三增上学。由一切三学精进为伴故。已制六波罗蜜数。次显六波罗蜜相。偈曰。

 分别六度体  一一有四相
 治障及合智  满愿亦成生

释曰。诸菩萨修诸波罗蜜。一一皆有四相。一治障。二合智。三满愿。四成生。治障者。檀等六行。如其次第。对治悭贪破戒瞋恚懈怠乱心愚痴故。合智者。悉与无分别智共行。由通达法无我故。满愿者。施于求财者随其所欲而给与之。戒于求戒者随其所欲以身口意护而教授之。忍于悔过者与之欢喜。精进于作业者随欲助之。定于学定者随欲授法。智于有疑者随欲决断。成生者。先以施摄。后以三乘法随其所应而成熟之。先安立于戒等中。后以三乘成熟亦尔。已显六波罗蜜。相次说六波罗蜜次第。偈曰。

 前后及下上  麁细次第起
 如是说六度  不乱有三因

释曰。六波罗蜜次第有三因缘。一前后。二下上。三麁细。前后者。谓依前后得起。何以故。由不顾资财故受持戒。行持戒已能起忍辱。忍辱已能起精进。精进已能起禅定。禅定已能解真法。下上者。前者为下后者为上。下者施上者戒。乃至下者定上者智。麁细者。前者为麁后者为细。麁者施细者戒。乃至麁者定细者智。何故麁易入易作故。何故细难入难作故。已说六波罗蜜次第。次释六波罗蜜名。偈曰。

 除贫亦令凉  破瞋与建善
 心持及真解  是说六行义

释曰。能除贫穷故名施。能令清凉故名戒。由具戒者于境界相中烦恼热息故。能破瞋恚故名忍。忍破瞋恚能令尽故。能建善故名进。建立善法由此力故。能持心故名定。摄持内意故。能解真法故名慧。晓了第一义谛故。已释六波罗蜜名。次说修习六波罗蜜。偈曰。

 物与思及心  方便并势力
 当知修六行  说有五依止

释曰。诸菩萨修习诸波罗蜜有五依止。一者物依止。二者思惟依止。三者心依止。四者方便依止。五者势力依止。物依止修诸波罗蜜有四种。一者依止因。依种性力而修习故。二者依止报。依自身成就力而修习故。三者依止愿。依昔愿力而修习故。四者依止数。依智慧力而修习故。思惟依止修诸波罗蜜亦有四种。一者信思惟。于诸波罗蜜相应教而生信心故。二者味思惟。于诸波罗蜜中见功德味故。三者随喜思惟。于一切世界一切众生所有诸波罗蜜皆生随喜故。四者悕望思惟。于自身及他未来所有胜波罗蜜起悕望故。心依止修诸波罗蜜有六种。一者无厌心。二者广大心。三者胜喜心。四者胜利心。五者不染心。六者善净心。何谓修檀六种心。若菩萨以满恒河沙数世界七宝及以身命。于一刹那施一众生。如是乃至尽众生界。所愿成熟无上菩提者以此门施心无厌足。如是相心是名修檀无厌心。若菩萨如是相施。从初相续乃至成佛。无刹那顷有绝有减。如是相心是名修檀广大心。若菩萨以施摄他时生极重欢喜。过于受者得财时生喜。如是相心是名修檀胜喜心。若菩萨以施摄他时。见他受物极饶益我。非我自用为极饶益。何以故。由施摄他令我成就无上菩提因故。如是相心是名修檀胜利心。若菩萨如是广施不求报恩及以果报。如是相心是名修檀不染心。若菩萨如是广施所生福聚所得果报。愿施一切众生非为自受。又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无上菩提。如是相心是名修檀善净心。何谓修戒等六种心。若菩萨有恒河沙数自身。一一身复有恒河沙数劫寿。一一寿中复乏一切资生。于此乏中复有火聚。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菩萨以此多身经此多寿在此火聚起四威仪。于一刹那但修一戒。如是乃至尽诸戒聚。乃至尽诸智聚。能得无上菩提者。菩萨修之心无厌足。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无厌心。若菩萨从初修戒乃至修智。极坐道场无有间断。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广大心。若菩萨修戒等摄他时生极重欢喜。过于受摄者得利益时生喜。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胜喜心。若菩萨修戒等摄他时。见他得利极饶益我。非我自利为极饶益。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胜利心。若菩萨修戒等时。不求报恩及以果报。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不染心。若菩萨广修戒等所生福聚所得果报。愿施一切众生非为自受。又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无上菩提。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善净心。方便依止修诸波罗蜜有三种。三种者即是三轮清净。此清净由无分别智为方便故。以此方便一切作意悉得成就。势力依止修诸波罗蜜亦有三种。一者身势力。二者行势力。三者说势力。身势力者。应知是佛自性身及受用身。行势力者。应知是佛化身。以此化身于一切相为一切众生示现一切善行故。说势力者。谓演说六波罗蜜一切种时无滞碍故。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七

 

上篇:大乘庄严经论

下篇: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瑜伽部目录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解捲论

解捲论一卷 陈那菩萨造 陈西印度三藏真谛译 三界者。...

菩萨地持经

菩萨地持经卷第一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于姑臧译 菩萨...

摄大乘论释论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一 世亲菩萨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

大乘五蕴论

大乘五蕴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

大乘显识经

大乘显识经卷上 中天竺国沙门地婆诃罗奉 诏译 如是我...

佛说如来兴显经

佛说如来兴显经卷第一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注音版】佛说净业障经

佛说净业障经...

二谛义

补刻二谛章叙 嘉祥藏大师所撰二谛义章三卷。传流吾国...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序...

禅宗决疑集

禅宗决疑集 西蜀野衲智彻述 源湛流清门 原夫法不孤起...

【注音版】佛说老母女六英经

佛说老母女六英经...

佛说大迦叶本经

佛说大迦叶本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佛...

为病人助念,会承担病人的业力吗

问: 有人说,为病人助念,病人的业力就会转移到助念...

4种补钙的蔬菜

说到补钙,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喝牛奶、骨头汤或是服用钙...

两声口哨换来50年牢狱之灾

近在网络上看到不少去死吧、你是猪之类的不文明用语。...

八句古言,开悟今人

1、宵行者能无为奸,而不能令狗无吠也。 --出处:《战...

佛门高僧——圆拙老和尚

绪言 圆拙老法师的声誉载道,已早为教内外人士所敬慕,...

至诚供养得生天道

佛陀时代,王舍城的频婆娑罗王好乐佛法,并因听闻佛陀...

烧出舍利就一定是往生极乐世界了吗

问:请问师父,人往生后烧出舍利子,一定是去西方极乐...

精诚的道心

有一位修行人自小不曾娶妻,父母双亡后,更是抛家散财...

如何在生活中改变自己的错误言行

问: 在生活环境中改不了自己的错误言行,怎么办? 大...

怀疑是往生的最大障碍

万修万人去这句话是真实不虚的。阿弥陀佛太慈悲,太有...

一切诸相都从心所造,都是虚幻的

「一念」之道,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心生种种法生,心...

国土有哪三种

我们要知道,极乐国土不是业力所感,我们再三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