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六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六

隋章安顶法师撰

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圣行品下

起卷是如来次广答所问。破前四执文为三。一广破计常。二略破乐净。三广破计我常。我是执之端首故广破之。初破常文为三。一明外道理非。二明其言谬。三正答所问。初又三。一明非。二举过。三结非。初文者。何故名非横计有常。常非缘生缘生无常。然诸外道有计自然应不从缘。若自然者法尘对意而起此计。岂非缘生。是故外道悉是无常。善男子佛性无生下。二举过即举是对非。旧云。当果佛性故不生灭。若是缘生即是生灭。此不应然。今是举正以对邪计。三结非者。正是一道清净之理佛性之性不生不灭。岂得唯作当果释耶。以是义故故须结非。善男子是诸外道下。第二明外道言谬又为三。一论其言谬。二破其所执。三举是显非。初言谬者以不见佛性三宝真理故有所说谬而非真。若见此理言即真实。诸凡夫人下。第二破执。前文殊举邪计中。第八复次执于大地形相衣服及车乘等皆计有常今破此执。一切有为不。第三显非。善男子有为之法下。第三正答所问又为三。一双辨色心两章门。二偏明心无常。三偏明色无常。旧云。总有三聚。引梵行云。色法非色法。非色非非色法。以非色非非色为无作聚。又引圣行云。白四羯磨然后得者得于无作。是义不然。非色非无色乃是中道双忘两舍岂是无作。无作有为此过非小。白四羯磨然后乃得。此受得戒不足证于中道无作。何者作与无作皆有漏善。阐提信作不信无作。若依小乘无作有漏。若依今意无作无漏。如向引戒圣行受戒无作为证。何等无作耶。彼救云。若不许有无作义者。不文那云言无作是争论耶。答数人云。无作是色。论人云。无作无色。各执不同致成争论。我今设云有无作者终不计于色与无色况各计耶。又我设云有无作者终不定执小有大无则无争论。又准文只云色之与心何以强说作与无作。若数人心是心王数随王起。又识是心王数是想等。色有十一。谓五根五尘并无教色。论人明五根五尘四大为十四色。然此但明四大五色。下文明十一色。所以然者。互现一边不专一处。善男子心名无常下。第二偏明心是无常。又为四。一无常。二破常执。三重明无常。四重破常执。初明无常为四复次。一攀缘异。二六识异。三六尘异。四相应异。善男子心若常者下。第二破执常四复次。一明识不应独缘。第二六识不应异。第三所因不应异。第四谓名不应异。复次善男子下。第三重明无常五复次。一明三圣心异。二三凡夫心异。三三受心异。四三毒心异。五三外道心异。初如文。次三凡心中云在家远离者。身在家而心离远。善男子心若常者下。第四重破常正是破于前八复次文还有八。虽不相对或破前或生后不破。私谓前七破前。后一生后。又出没不同。没四谓不破因果杀生算数形相。而賸生后已作今作非冤非亲及我物他物。最后第八复次总结无常。私谓是则但有第一破第三专念。第二破第四忆想。第三破第七读诵賸有四五六。第七破第五修习。第八生后亦是賸文名有出没者。皆是随宜非凡所测。我今于此非色法中下。第三偏明色是无常。又二。先结前生后。次是色无常下。正辨无常自有十句。一初生异。二时异。三味异。四力异。五形状异。六果报异。七名字异。八坏合异。九次第生异。十次第灭异。皆举外对辨。中间或略。前后皆对。若无常即是苦下。第二总破前五复次计乐。三复次计净又二。先正破。后指上已答。若无常即是苦破其计乐。若苦即是不净破其计净。因迦叶上问已答者有三解。一开善云。前四谛慧圣行初说苦谛明五阴皆苦。迦叶以设诸难明有乐缘乐因理应有乐不应皆苦。佛答于下苦中横生乐想是已答竟。二冶城云。前性品中。佛有真我之性。迦叶即十二难责觅现用。佛举力士额珠等譬答竟。三诸师多用长寿品末迦叶问世间亦说梵天是常与佛说何殊。佛答外道。皆是窃得此言如偷牛之喻故言已答。河西记中云。即是第七卷中已答。观师云。是四倒品中具说净乐等倒。此中不复委悉但略破乐净故指上也。复次善男子下。第三明无我以答前八复次计我。文为二。初总明无我。二正破彼执。初总唱色无色二章。次释二章。前破常中亦先标次释。释之则广此中释章门即略。前亦就色心破常。今破我亦就色心。色非我下。释初章门中。先明色非我。色何故非我。可坏可破故也。非色之法下。释非色章。非色是心。心则无定从境生故。乐缘触心心即便乐。苦及不苦不乐亦尔。既其从缘故无常无我。若诸外道下。二正破所执上有八复次。今有九复次。亦不正相对。今是随机不同不破第一造作第四作业賸。第一专念第二忆想第七三法。是则第三破第七第四破第八。第五破第六。第六破第五。第八破第二。第九破第三。不次第者但随举而破应无别意。善男子是诸外道下。三结过诃责。凡举两譬。初小儿。后生盲。初小儿譬行非。生盲譬教非。如婴孩唐戏终日不营家业。外道亦尔。无益苦身不成净行故。文云。无慧方便。次如生盲人徒闻四譬不识真乳。外道亦尔。闇信韦陀宁知常乐。故文云。而问他言(云云)。文殊白佛下。第二明圆慧行。旧云。破迷四谛二谛一谛之着。又云。破前分别心。明毕竟尽净无所住着。是义不然。前标章。说次第五行。戒定两行尚无破着何独慧耶。慧行被破。戒定自破。三行破者即破圣行。圣行破五行亦破。五行若破即无所修。无修即无证。无证则破十功德。此义不然当知。此文明圆慧行。文为四。一发起。二正说。三领解。四结章。初发起中。不称四二但称一实。何以知之。昔初教中析法四谛。摩诃衍中相即二谛。先已曾说非为希有。又非无上。今临涅槃方复更转一实真谛是为希有名为无上。故次第后发起圆慧。正说为二。一明不般示圆慧。二约不更示圆慧。不般又为三。一直示。二约不转横历事示。三约如来虚空竖示。就直示又二。初止其云何。二示其真理。云何有二意。一寄文殊嗟于未达故言云何。二难文殊为是未达。为发起故故言云何。次示真理如文。二从善男子若计有我去。明不转横历诸事以示圆慧。明不转者凡历七事。谓非果非因非转非生非出非作非造。皆即事而理悉是常住。三从善男子转法轮佛境界去。是竖结圆慧无非常住。或云。如来约果理。佛性约因理。虚空通因果(云云)。从善男子语有二种下。是第二明不更为二。先明异故不更。次明同故不更。初异故不更者。既其两异何得言更。异有八。一语异。二众异。三根异。四德异。五利益异。六请主异。七所说异。八声遍异。初转法轮为五比丘。一陈如。二十力迦叶。三跋提。四頞鞞。五摩男拘利。今总言之。复次凡有所说下。二明同故不更。又三法譬结。初法中明同故无更。譬如下譬释无更。凡三譬。初譬生善灭恶。二偏灭恶。三偏生善。此等义同是故无更。是故汝今下。是第三结无更。尔时文殊下。第三领解发迹。尔时世尊下。第四结初。先对迦叶。中间对文殊。今慧行竟还对迦叶善始令终。迦叶白佛下。是第二释行名。问何故戒慧之后俱释行名定行无耶。答初后既释中间略无。今文为四。前佛复宗通结竟。今初迦叶问。次则如来别结。三迦叶更问。四如来开结。次第五行。此之五行本为五人有病行处说此法门。二乘之人得有修义。即声闻缘觉如是闻已则能奉行故名圣行。又有别根性拙度菩萨。约次第修亦名圣行。若是诸佛世尊之所行者名为圣行。此结圆行。如来行之故作不治。遇与不遇悉皆得差。正结此人及此法门。古来不见此结束意。是故不作别圆两释。若二乘人及别根性有病行处。闻佛说者修之则差。不修不差此结次第。善男子是菩萨下。二明慧行果文为五。一倡地名。二释地义。三明地体。四明地用。五结下地况上地。初文者。旧明慧果得二地谓无畏地。从初至六地。从七地至法云。名自在王地。所以得二地果者。慧行断烦恼通道疾利。今谓不然。且戒定两行不断惑。通道钝者云何。旧解。不动。堪忍。皆是初地一体异名。若其同是戒定之果。何不二地通至法云。今明只是一地自在往生。乃是无畏用不应更开。善男子若有菩萨去。是第二释地义。此文与十地经合。彼解初地离五怖畏。今文亦然。在名小异意义则同。不畏贪恚下。无不活畏无死畏。不畏恶道下。无恶道畏。恶有二种下。无恶名畏。亦复不畏沙门下。无大众威德畏。无死畏即常无不活恶道畏即乐无恶名畏即净。无大众畏即我。具四德无五怖。是故此地名无畏地。亦复不畏受二十五有去。第三明地体文为三。初出体所入位。次善男子住无畏下。出体所证三是名下结。初如文。次所证者。此地得二十五三昧。名诸三昧王。一切三昧悉入其中。即是中道第一义三昧。总摄诸三昧。所谓俗缔三昧。真谛三昧。皆来摄属故得称王。一谛三谛即是其体。旧言二十五三昧断三界惑故。六地菩萨名无畏地与罗汉齐。今不用之。若二乘断二十五有得称王者可言其齐。既不是王何得云齐。文云圣行者。诸佛所行。非诸声闻缘觉境界。何得云齐。又六地菩萨断三界惑。是通菩萨非此文意。诸师谬用全不相关。释二十五三昧。具如法华玄文第四卷中。彼释二十五名具四悉意。虽二十五无非是王。为辨异故立名不同即世界意。于二十五中。如日光月光等。即为人意。如不退心乐等。即对治意。如常乐等。即第一义意。一一三昧通皆四意。一明诸有过患。所谓三惑。二本法功德。即修三谛三昧。三结行成。即三昧成入于初地。四慈悲破有谓得入初地。即能现于十法界身。遍入诸有令他破有。古人释此全无片意(云云)。善男子菩萨入如是等诸三昧王下。第四明地用又二。初明力用自在。次明生用自在。初力用中三双。一依正为一双。须弥是依。众生心是正。二自他为一双。内他入己化己为他。三少多为一双可见。次生用者。初总生诸处即十界处。次别生处即是十界。坏须弥包世界。散合十方而不染游。处地狱而不苦。即地之用。善男子菩萨成就去。是第五结下况高如文。问是诸菩萨功德悉等。云何复有高下不同。旧云。等中等悉同无别。等中不等故复浅深。兴皇释云。横论一地具诸功德。竖论则有高下。横竖亦复何定。亦如一物推倒即横。捧起即竖(云云)。尔时众中下是第二章叹经。经诠圣行依教奉行。革凡成圣故可称叹。文为四。一无垢叹教。二如来述叹。三迦叶自誓。四如来述誓。叹教为二。先经家叙。次正叹教。初经家叙内德外仪。初内中有大威德者。总论无畏地之体用。威是外用德是内证。备内外德故言具大威德。大神通者。即叹外用。如自在地有吹山覆海之用。得大总持者。得二十五三昧王持诸三昧。得无所畏者备如佛说。上诸功德皆悉具足。即从座起是叙外仪。世尊下。是正叹教又二。先领佛旨结下况高。百千功德。次叹上说次第不次第别圆之教。何故谓佛菩萨不如大乘。大乘是佛母。母能生子则教可尊崇。文云。方等力故能生诸佛。若就道不自弘。佛能说教则佛胜于教。佛能弘教此就化他。教能生佛此就自行。藏王所叹举自行边。时佛赞言下。二如来述叹为三。谓述释结。述如文。释中法说开譬合譬。开善谓譬五时教。佛合牛。出十二部经指初教。修多罗指般若。言修多罗是法本。般若是行本故。方等指净名思益。称叹菩萨故。般若是法华。法华明平等大慧。大慧只是般若。涅槃可解。又云。般若始在十二年中。终则隣于涅槃乃在法华之后。引释论毕竟品为证。若尔修多罗是净名。方等即法华。般若即般若。招提云。前三明教。后二明理。前三教者。十二部即小乘藏。修多罗即杂藏。方等即菩萨藏。佛教不出此三故。后二理者。般若是因涅槃是果。行般若因得涅槃果。兴皇云。佛说法即是十二部经。学此十二即了修多罗。知诸法本即达方等。达方等故生于般若。般若生故能了涅槃。观师云。此并从多之少从广至略。初叹十二部。十二部通于小大。此则是总。更别叹修多罗。修多罗又通。更别叹方等。方等未为希有。复别叹般若。于般若中更别叹涅槃一句佛性。如从牛出乳。乃至醍醐。则涅槃为最。义皆不然。何者十二部经通于大小。岂独是小乘。又十二部谓是初者。小非初说故不可用。复何故以修多罗为般若。余经岂无长行耶。复何故以般若为法华名不相应义云何会。假使以般若隣于涅槃。般若则是第四时教。复违尔五时次第。招提三教两理者。此文是述其叹教何故喻理。纵如招提所说乃叹他经非叹今教。兴皇所说乃生解次第复非叹教。藏王云。诸佛虽有无量功德。故不如是大般涅槃。从教生解非文所叹。若观师所说。从广至略而为最胜。文云。醍醐最上一切诸药悉入其中。广岂过此。既其是广可不被叹。诸师皆欲包括收摄。不觉咫尺漏失正宗。邯郸学步两无所获(云云)。今但依经即如藏王。闻佛说于次第之别不次第圆次第之教。能生渐行菩萨功德。不次第教。能生一切诸佛功德。欢喜踊跃双叹两教。佛助其喜还述叹之。若次第相生穷玄极妙更加称美。牛者即涅槃教主。乳者戒圣行。酪者定圣行。生酥者四谛慧圣行。熟酥者二谛慧圣行。醍醐者一实谛慧圣行。如五味次第宗于醍醐。五行转深极于一实故。言最胜最上。此即述其叹次第教。若单说实慧一慧一切慧慧为法界摄一切慧。不由次第。佛即醍醐最上最妙。一切诸药悉入其中。如来即是人醍醐也。一实谛者是法醍醐。醍醐之人说醍醐法。醍醐之法或醍醐人。人之与法一而无二。中间诸法无不醍醐。次第一实一而无二。叹五行之一实。即是叹一实之五行。作此释者次第叹教二义皆成。若望一期教次第者。从佛出十二部者即指华严。华严最初是十二部。修多罗者即三藏中之一藏。物不堪大即为说小。方等之教折小弹偏叹大褒圆。般若之教三人同闻专归一实。引小归大接偏成圆。及住方便未证小果许其通学摩诃衍道。大般涅槃尊极之教。已住小果斥废三修说胜常乐。若尔何以不说法华。法华破小果灭化城引入宝所与涅槃同。又迦叶如来二万灯明皆说法华。以为极唱不说涅槃。今此释迦恶世垂迹宜以异名。显于常乐。两教同极不言法华意在于此。又前番小熟者以法华熟之。后番未熟更以般若洮汰。今涅槃熟之。释论云。般若至法华后即此义也。又叹此教与一期教亦不相乖。戒是圣行之首。又戒广摄如文所说。与华严中初照义同。定圣行正与修多罗中定藏义合。四谛慧行以大涅槃三修斥小无漏之非。与方等弹诃义合。二谛慧行真俗相即正与摩诃衍即色即空义合。一实谛慧行即涅槃教。可知一期一经次第皆成。义不相违。以是义故下。第三结叹。迦叶白佛下。第三迦叶自誓。文为三。一领旨。二悯他。三自誓。自誓为四。一誓以正报皮骨以为纸笔传持五行。二誓以依报财力充足饱满令得宣行。三誓以智力折伏摄受。四誓于同好倾尽三业而宗事之。尔时佛赞下。第四佛述其誓。又为三。一赞。二记。三证。此初赞也。汝今下是记。记文有三。一记超越行。二记成道果。三记转法轮。三乃往下引证。一引昔。次证今。初举昔中有三。一陈菩萨昔行。二者诸天谋议。三者[稫-禾+彳]试陈解。初昔行如文。我修如是下。诸天谋议。二轮者福慧也。大仙我当与汝俱往下。是第三[稫-禾+彳]试。先譬烧打磨三试。次合三试者。一说半偈试有智无智。苦知文义未尽即是有智。若不知者即是无智。二示可畏身试有畏无畏。若心坚固不生怖畏。若其浮弱即生怖畏。三从索身试其能舍不舍(云云)。半偈者。但说无常一边。不说常边故言半偈。有为三相何故但明生灭而不言住。一解四句偈迮是故略之。问若略何不略余字。答此复有义。住法不显生灭迁谢。但明始终中间宜略。问三相迁法那得有住。住即是常常即不迁。又与无常异。答言。是无常之住并三相自是无常而有无常之住。亦应有无住之常(云云)。文云。所说空义此偈明无常那得是空。旧解。无常未是空。但是空方便后云得空。一解不然。只无常即是空之异名。大品云。无常即动相。动相即空相。净名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今亦无常是不生不灭义。文云。寂灭为乐者。涅槃之体非生非灭。今此既云寂灭为乐。亦得生灭。生已寂灭。生为乐不。答任道者是例不任则不例。生起相灭除相正取除生除灭是寂灭乐。生是起相涅槃无生是故不例。超越十二劫者。出曜佛藏等经。皆云超九劫。或云。根缘不同佛为增减说之。次善男子汝今亦尔下。证今(云云)。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六

 

上篇:大般涅槃经疏

下篇:涅槃经游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两卷无量寿经宗要

两卷无量寿经宗要 释元晓选 将申两卷经旨。略开四门分...

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

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卷上 零妙寺僧释不可思议撰...

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

华严七处九会颂释章序 昔者圭峯禅师有华严纶贯之作。...

人本欲生经注

人本欲生经序 人本欲生经者。照于十二因缘而成四谛也...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

佛说杂譬喻经

杂譬喻经 比丘道略集 雀离寺师将沙弥下喻 圣王生九百...

佛说四无所畏经

佛说四无所畏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

曹洞语录序 荆山之璞。非逢明世与和氏。则空藏荆石之...

佛说帝释所问经

佛说帝释所问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

长爪梵志请问经

长爪梵志请问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 陈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

佛说阿耨风经

佛说阿耨风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一时...

康僧会大师:诚感舍利,传法东吴

康僧会(?-280年)祖籍康居,世居天堂师,随其父经商移...

崔母何以五六年工夫就能往生

圣人诚明之道,如来真常之法,匹夫匹妇,皆堪与知与能...

念东林佛号起妄念昏沉如何对治

问: 在念东林佛号时由于每两句佛号之间的停顿时间较...

【推荐】有婚外情该怎么办

问: 我看到一位女同事有婚外情,我是佛弟子,我该怎...

宏海法师:云水见闻—五台山

参拜大螺顶 阿弥陀佛! 各位,我们已经成功的拜上来了...

生活禅开题

在生活中修行 经常有信徒向我提问:我们应该怎样把学佛...

每个月这十天做好事,功德都能加倍

佛还同时告诉我们,修十斋日,这是对没有时间修行的人...

法灭之时,独留此经住世百年

《无量寿经》中,释尊悬记: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

学佛多年为何生不起信心

问: 为什么学佛多年,但长养不起来道心? 如瑞法师答...

金钱的拖累

从前,印度有个婆罗门,他的家中生了一个男孩,长得英...

果公上人语录

一、要发心培福,有机会就培福,如去庙上带支好香供养...

婚外恋的十大典型心态

一、 补偿心理 有的人因为夫妻分居,寂寞难耐,或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