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二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二

沙门一行阿阇梨记

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之余

经云。尊贵者。此是那罗延天。外道计此天湛然常住不动。而有辅相造成万物。譬如人主无为而治。有司受命行之。以能造之主更无所尊贵者。故云尊贵。又此宗计。尊贵者。遍一切地水火风空处。昔有论师欲伏彼宗计故。往诣天祠。于彼天像身上。坐而饮食。西方以饮食之残为极不净。皆共忿怒。论师云如所宗。岂非遍一切处地水火风空界相。答言如是。论师言彼即地水火风。我亦如是。以之相入。何所不可而忿怒耶。彼众默然。不能加报。亦由不观我之自性故。生如是妄计也。

经云。自然者。谓一类外道计。一切法皆自然而有。无造作之者。如莲花生而色鲜洁。谁之所染。棘刺利端。谁之所削成。故知诸法皆自尔也。有师难云。今目覩世人造作舟船室宅之类。皆从众缘而有。非自然成。云何自尔耶。若谓虽有而未明了。故须人功发之。是亦不然。既须人功发之。即是从缘。非自然有也。

经云。内我者。有计。身中离心之外。别有我性。能运动此身作诸事业。难者云。若如是者。我即无常。何以故。若法是因。及从因生。皆无常故。若我无常。则罪福果报皆悉断灭。如是等种种论义。至挍量中广明。

经云。人量者。谓计神我之量等于人身。身小亦小身大亦大。智度云。有计。神大小随人身。死坏时神亦前出。即与此同。然彼宗。以我为常住自在之法。今既随身大小。即是无常。故知不然也。

经云。遍严者。谓计此神我能造诸法。然世间尊胜遍严之事。是我所为。与自在天计小异。如论中破自在。云自在天何故。不尽作乐人尽作苦人。而有苦者乐者。当知从爱憎生。故不自在。今遍严者。既能造诸福乐。而不能以乐遮苦。何名遍常自在耶。

经云。若寿者。谓有外道计。一切法乃至四大草木等。皆有寿命也。如草木伐已续生。当知有命。又彼夜则卷合。当知亦有情识。以睡眠故。难者云。若见斩茢还生。以为有命。则人断一支不复增长。岂无命耶。如合昏木有睡眠。则水流昼夜不息。岂是常觉。皆由不观我之自性故。生种种妄见也。

经云。补特伽罗。谓彼宗计有数取趣者。皆是一我。但随事异名耳。若有从今世趣于后世。是则识神为常。识神若常。云何有死生。死名此处灭。生名彼处出。故不得言神常。若无常。则无有我。如佛法中犊子道人。及说一切有者。此两部。计有三世法。若定有过去未来现在。则同有数取趣者。失佛三种法印。西方诸菩萨。作种种量破彼宗计也。

经云。若识者。谓有一类执。此识遍一切处。乃至地水火风虚空界。识皆遍满其中。此亦不然。若识神遍常。应独能见闻觉知。而今要由根尘和合。方有识生。则汝识神为无所用。又若识神遍五道中。云何复有死生耶。故知不尔也。经云阿赖耶者。是执持含藏义。亦是室义。此宗说。有阿赖耶能持此身。有所造作含藏万像。摄之则无所有。舒之则满世间。不同佛法中第八识义也。然世尊密意。说如来藏为阿赖耶。若佛法中人。不观自心实相。分别执着。亦同我见也。

经云。知者见者。谓有外道计。身中有知者。见者能知苦乐等事。复有计。能见者。即是真我。智度云。目覩色名为见者。五识知名为知者。皆是我计。随事异名也。难者云。汝言能见是我。而彼能闻能触知者。为是我不。若皆是者。六根境界互不相知。一不可作六。六不可作一。若有非我者。是亦同疑。故知根尘和合有所知见。无别我也。

经云。能执所执。谓有外道言。身中离识心。别有能执者。即是真我。能运动身口意。作诸事业。或有说言。能执者但是识心。其所执境界。乃名真我。此我遍一切处。然内外身受心法性。皆从缘生。无有自性。是中所执能执。执尚不可得。何况我耶。亦由不观我之自性故。作是说也。

经云。内知外知者。亦是知者别名。分为二计。有计内知为我。谓身中别有内证者。即是真我。或以外知为我。谓能知外尘境界者。即是真我也。

经云。社坦梵者。谓与知者外道宗计大同。但部党别异故。特出之耳。

经云。若摩奴阇者。智度翻为人。即是人执也。具译当言人生。此是自在天外道部类。计人即从人生。故以为名。唐三藏云意生。非也。末那是意。今云末奴。声转义别。误耳。

经云。摩纳婆者。是毗纽天外道部类。正翻应言胜我。言我于身心中。最为胜妙也。彼常于心中。观我可一寸许。智度亦云。有计。神在心中。微细如芥子。清净名为净色。或如豆麦。乃至一寸。初受身时。最在前受。譬如像骨。及其成身。如像已庄。唐三藏翻为儒童。非也。儒童。梵云摩拏婆。此云纳。义别。误耳(此二名是菩提阇梨解)。

经云。常定生者。彼外道计。我是常住不可破坏。自然常生无有更生。故以为名也。

经云。声非声者。声即是声论外道。若声显者计。声体本有。待缘显之。体性常住。若声生者计。声本生。待缘生之。生已常住。彼中复自分异计。如余处广释。非声者。与前计有异。彼计声是遍常。此宗悉拨为无。堕在无善恶法。亦无声字处。以此为实也。

经云。秘密主。如是等我分。自昔以来。分别相应。希求顺理解脱有。经中略与三十事。若随类差别。则有无量无边。如人坐得四禅。即计此法为真实常理。或生是念。我是得禅者。如是等皆是我分相应。例可知也。皆由不观我实相故。但从久远以来相承。祖习此见。各各自谓有大师薄伽梵。一切知见者。以善修瑜伽故。现觉此法。而为世间说之。唯此是究竟道。更无余道。如劫初时。独有一天。先生梵界。而作是念。若更有众生。来与我共住。岂不善哉。时有上界天。命终来生此中。先生者即谓之言。由我念力故。汝得生此。汝即我所生也。然彼亦作是念。是尊能生我等。便相随顺。计为最初有我者。从是以来。谓是梵天王能造世间。如是展转生于异见。不可胜记。希求顺理解脱者。顺理梵音瑜祇。即是古昔修瑜伽行者。谓彼得真解脱是万物之宗。今顺彼行希求解脱。故云然也。已上皆是破坏内外因果违理之心。次明最初顺理之心。顺善即是世间八心也。

经云。秘密主。愚童凡夫类。犹如羝羊。或时有一法想生。所谓持斋。彼思惟此少分。发起欢喜。数数修习。秘密主。是初种子善业发生者。羝羊是畜生中。性最下劣。但念水草及淫欲事。余无所知。故顺西方语法。以喻不知善恶因果愚童凡夫也。世间从久远来。展转相承有善法之名。然以违理之心。种种推求而不能得。后时欻然自有念生。我今节食持斋。即是善法。然犹未是佛法中八关戒也。彼由节食自戒故。即觉缘务减少。令我饮食易足。不生驰求劳苦。尔时即生少分不着之心。其心欢喜而得安稳。由见此利益故。数数有修习之。即是最初微识善恶因果。故名种子心也。

经云。复以此为因。于六斋日。施与父母男女亲戚。是第二牙种者。此六斋日。即是智度中。上代五通仙人。劝令此日断食。既顺善法。又免鬼神灾横。如彼广说也。由见止息贪求内获利乐故。欲修习此法令得增长故。于持斋之日舍己财物以与六亲。自念我无守护之忧。而令他人爱敬。获孝义之誉。以见此因果故。转生欢喜。欢喜故。善心稍增。由如从种子生牙也。

经云。复以此施授与非亲识者。是第三疱种。谓欲成此守斋善法。修习无贪慧舍之心。由数习故善心渐增长复能施与非亲识人见此平等施心功德利益故。尔时善萌倍复增广。犹如牙茎滋盛未生业时。故名疱种也。

经云。复以此施与器量高德者。是第四叶种。谓已能习行慧舍。藉此为因。渐能甄择所施之境。如此之人德行高胜。我今宜应亲近而供养之。即是慧性渐开。遇善知识之由渐也。

经云。复以此施。欢喜授与伎乐人等。及献尊宿者。谓慧性渐开。复甄别所施之境。见其利他之益。以伎乐人能化大众。令其欢喜故赏其功。凡如此类众多。是以云等也。尊宿。耆旧多所见闻。及学行高尚世所师范。以其多所遵利故。推诚欢喜而施与之。亦令我施时心倍欢喜故。即是花种也。

经云。复以此施。发亲爱心而供养之。是第六成果者。谓所习醇熟。非直欢喜而已。复能以亲爱心。施与尊行之人。又由前施因缘。得闻法利。知彼内怀胜德。谓能出离欲等。狎习亲附而供养之。望初种子。即是成果心也。复次秘密主。彼护戒生天。是第七受用种子者。谓已能造斋施见其利益。即知三业不善。皆是襄恼因缘。我当舍之护戒而住。由护戒故。现世获诸善利。有大名闻。身心安乐。倍复增广贤善。命终而得生天。譬如种果已成受用其实。故曰受用种子也。又云从一种子成百千果实。是一一果实复生若干。展转滋育不可胜数。今此受用果心。复成后心种子。亦复如是。故曰受用种子也。

经云。秘密主。以此心生死流转。于善友所闻如是言。此是天大。天与一切乐者。若虔诚供养。一切所愿皆满。所谓自在天等。乃至彼闻如是心怀庆悦。殷重恭敬随顺修行。秘密主。是名愚童异生生死流转无畏依第八婴童心。已知尊行之人宜应亲近供养。又见持戒能生善利。即是渐识因果。今复闻善知识。言有此大天能与一切乐。若虔识供养所愿皆满。即能起归依心也。虽未闻佛法。然知此诸天。因修善行得此善报。又渐信解甄别胜田。复闻佛法殊妙。必能归依信受。故为世间最上心也。问曰。前说自在天等皆是邪计。今复云归依此等是世间胜心。与前有何异耶。答曰。前是不识因果之心。但计诸法是自在天等所造。今由善根熟故。于生死流转中。求无畏依。欲效彼行因冀成胜果。故不同前计也。商羯罗。是摩醯首罗别名。黑天。梵音噜捺啰。是自在天眷属。龙尊。是诸大龙。俱吠啰等。皆世所宗奉大天也。梵天后。是世间所奉尊神。然佛法中。梵王离欲无有后妃。从波头摩以下。所谓得叉迦龙。和修吉龙。商佉龙。羯句擿剑龙。大莲花龙。俱里剑龙。摩诃泮尼龙。阿地提婆龙。萨陀龙。难陀等龙。皆是世间所奉尊神也。天仙。谓诸五通神仙。其数无量故不列名。围陀。是梵王所演四种明论。大围陀论师。是受持彼经能教授者。以能开示出欲之行故。应归依也。于彼部类之中。梵王犹如佛。四韦陀典犹如十二部经。传此法者犹如和合僧。时彼闻如是等世间三宝。欢喜归依随顺修行。是第八生死凡夫无畏依也。

经云。秘密主。复次殊胜行。随彼所说中殊胜住。求解脱慧生等者。谓即此第八无畏依中。复有殊胜心也。既闻如上所说世间诸薄伽梵。宜应供养归依。后遂生心。此诸三宝何者为胜。我当择其善者随顺修行。由前善根力故。随彼所说法中得殊胜住。有求解脱智生。然以未知缘起法故。所有观空智慧不离断常。故曰常无常空。但随顺如是说。而勤修学。此中复有二种。若求解脱智生名殊胜心。已于空法作证名决定心。若离分说之。并前凡有十心也。世尊欲对明出世间观空智慧故。次说言。秘密主。非彼知解空非空义了知断常。虽作非有非无平等观绝诸戏论。然亦不能双离是见。由彼未解正因缘故。然佛法中。以知因缘有故。则离无见。以观自性空故。不生有见。若离有无见者。即不堕断常。若不达如是空义。虽复不着有无离言绝相。终是以分别想。作此无分别心。犹如长爪梵志观诸法实相。不受一切法而受是见。夫真空离于分别。云何分别空耶。若不解空义者。虽复一心精进勤求解脱。非彼能知涅槃。是故佛言。汝欲求涅槃者。应了知缘起之空离于断常也。由彼初种子心减损少分贪垢。即顺少分净心。从此以后斋施渐增。即是净心势力渐得萌动。由此熏习。则能甄择所归依处。有求解脱慧生。若不遇善缘。还从断常空。退入邪见。然其八心种子终不败亡。若闻佛法。但于断常空。令观缘起空即入正道。若是未生种子无机之人。虽种种为说。终不能信解也。又如行者于第八心。求生死无畏依时。若遇善知识。为说三宝真归依处。由彼渐识现世因果故。即能信受。复置是事。如彼修斋时。是人若遇善知识。告言。汝观何利故为此斋施。彼即答言。我观贪求保护因缘有种种忧苦。少欲行施得欢喜安乐住故。时善知识告言。善哉善男子。如佛所说。众生以悭贪故。现世有种种忧苦。命终以此因缘。堕恶趣中。以心离悭贪垢故。现世安乐有大名称。命终生天。后得涅槃。是故汝今更应以胜上心受八斋法。彼闻已。即便信受如说修行。若无机之人。但说世间苦乐皆是自在天造。或地等变化。以时为因。则闻如是八斋少分安净。尚不能信。何况余深事耶。问曰。如是八心最初种子。复以何为因。答曰。由世间自久远以来有善恶之名。种子从是生也。如劫初众生贪食地肥。尔时即以多食者为不善。少食者为善。或有见多食因缘起诸过患。便作是念。我今少食此味常自诫节。不亦善乎。然此众生。亦未识因果后世之报。但展转相承。谓仁义慙愧等以为善法。有能如是行者。世间共称誉之。又如少劫终竟时。众生忽尔发心。知世间恶法过患。更相劝导共行善事。尔时亦无善知识劝导使然。当知皆是自心实相熏习因缘力也。如最初种子。离微尘许心垢时。即显如微尘许净心势力。虽云善种子生。其实即是不生生。以是坚固性故。在众生识心终不败亡。未至自心实际大金刚轮中间。更无住处。离果复成种展转滋长。然亦不出阿字门。故云最上大乘句。心续生之相。诸佛大秘密。外道不能知。法华药草喻品。亦意在于此也。复次行者。归依三宝随顺如来律仪。于一日中受八斋法。由圣戒所防护故。寂静安乐。以安乐故。则信贤圣所行。数数修习。是名初种子。为令此善增长。而修诸善。乃至由戒醇净。决定生天。后至涅槃。是名受用种子。复由亲近善知识故。闻正法利。不起异归依心。是生死流转凡夫。第八真实无畏依。又于此中殊胜住。有求解脱慧生。思惟观察生决定想。从此即发声闻菩提初种子心。皆应准傍前文广分别说。乃至三乘一一地。皆具十心。迄第十地。亦具种子牙疱叶花果等。有求佛地智生。观毕竟空得至金刚际也。尔时金刚手。复请佛言。惟愿世尊说彼心。如是说已。佛告金刚手秘密主言。秘密主谛听。心相。谓贪心无贪心。嗔心慈心。痴心智心。乃至云何受生心。谓诸有修习行业彼生。心如是同性。此答前问中诸心相句也。初列六十心名。次释其相。秘密主。彼云何贪心。谓随顺染法者。谓染着前境。即是染污净心。若随顺修行此法。名有贪心。以心法微细难识。但观彼所为事业。必有相彰于外。譬如鉴烟之状貌。则火性可以比知。故诸句多以顺修明义。以可例然也。此等皆是未得出世心以来。与善种种杂起之心。若行者善识真伪。犹如农夫务除秽草以辅嘉苗。则净心势力渐渐增长。勿谓是因缘事相。轻忽至言。使心没其中。不自觉知也。第二云何无贪心。谓随顺无染法者。谓与前心相违。乃至所应进求善处。亦复不生愿乐。是故不染善法。俱障善萠。与无染污心。名同事异。最须观察也。是故行者。但观贪心实相。自然贪不染心。不应起如是无慧不贪之行。第三云何嗔心。谓随顺怒法者。怒谓嗔心发动。事彰于外。以心法难识故。以顺修怒法释之。若数起如是不寂静相。即知是嗔心相也。但于此众缘中观察嗔心。自无所住则此障不生。第四云何慈心。谓随顺修行慈法者。此慈亦是与嗔相违。爱见心垢之慈。非善种所生也。上慈字据内心。下慈字是外相所为事业。既觉知已。但治妨道之失。转转修慈无量心。即是对治。第五云何痴心。谓顺修不观法。谓不观前言善恶是非。遇便信受。凡所为事业。不能先以慧心甄别筹量是非。如是等多诸误失。皆是痴心相也。第六云何智心。谓顺修殊胜增上法者。谓是人于种种所说中。皆以智简择此胜此劣此应受此不应受。取其胜上者而彼行之。即是无痴相也。然过人之法。非智力筹量所能及之。唯信者能入耳。是故观察世智辩聪难。是彼对治。第七云何决定心。谓遵教命如说奉行。第八云何疑心。谓常收持不定等事者。今先择疑心。令决定心相易解明了故。谓此人随有所闻。便生不决定心。如受戒时。便自生疑心。我今定得戒。为不得戒耶。或疑师疑法。诸事例尔。如人道行。以疑惑故不能前进。智度偈云。乃至譬如观岐路。好利者应逐。是彼对治。又决定心者。谓随闻善友等如法教命。便即不生疑虑。至心奉行。然亦当以慧观察。生正决定心也。第九云何闇心。谓于无疑虑法。生疑虑解者。谓如四谛不净无常等。世间智者不应生疑。然彼闻之心怀犹豫。如夜见株机生种种忆度之心。若见有如是相者。当知暗心使然也。第十云何明心。谓于不疑虑法。无疑虑修行者。谓于决定法印非可疑虑之法。彼随所听闻即能悬信。当知是明心也。然是中若过若不及。即是障道之心。更处中慧。是彼对治。第十一云何积聚心。谓无量为一为性者。谓此人随于一事生信解已。更闻种种殊异法。皆合集为一。如人学得一三昧已。见余经教无量法门差别胜事。皆谓说此定心。离此之外更无余法。故名积聚心也。第十二云何斗心。谓互相是非为性者。谓闻他所说言教。常好辨论是非。谓是义应尔是事不然。假使所言合理。亦以种种方便伺求其长短。欲令堕在失处。设他来问。亦复求其长短。言此问乖僻。我不应答。有如是相现。当知是斗心也。第十三云何诤心。谓于自己而生是非者。谓内怀是非之心。如自思惟一义竟。辄复自设异端推求其失。虽善心谘受于人既领受已。还自推求得失。谓此事合尔此不合。多有如是相现。当知是诤心也。第十四云何无诤心。谓是非俱舍者。准梵本转声。云于六十心下。皆合有为性之字。例可知也。谓其心不怀向背。虽先所宗习作如是见解。更闻异言以违合理。即受行之。或先以为是。闻他以为不善。即能改之。情无所执是非俱舍。如有如是相。当知是无诤心也。觉知无记无诤之心。修诸法实相无诤之心。是彼对治也。第十五云何天心。谓心思随念成就者。如诸天以先世果报故。若有所须。不加功力随心而生。数起如是愿乐。当知是天心。亦由曾生上界故。有此习也。如真言行人。不期远大之果。但为自心所率。能障净菩提心。当自觉知勿贪世间悉地。是彼对治。第十六云何阿修罗心。谓乐处生死者。阿名为非。修罗名天。以其果报似天。而行业住处不同故。以为名也。此知有解脱之利。但深乐生死果报快乐。不能进趣。若行人有此相貌。当知名修罗心。亦由先世曾生此趣故。有此习也。观察无常苦等。是彼对治。第十七云何龙心。谓思念广大资财者。谓数作是念。我当以何方便。获如是广大资财胜妙珍宝。有此多贪无厌之想。是龙趣之心也。亦本从龙趣中来。故生此习。喜令行人愿求世间悉地。障出世净心。思惟少欲知足无常等。是彼对治。第十八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者。谓好追求思念。某甲于我有恩。我当以如是方便令得大利。某甲曾于我所有不饶益。今当报之。及种种理人利物之计。皆是人心也。当念自观心行早求法利。不应纷纭思虑他缘。是彼对治。第十九云何女心。谓随顺欲法者。亦是人趣心。但以多欲为异耳。如经说言。女人多欲百倍于男子。常念所经乐事。或想他容色姿态等。能令行者障蔽净心。亦是多生曾作女人。犹有本习也。是中以不净念处等观身实相。是彼对治。第廿云何自在心。谓思惟欲我一切如意者。自在即外道所事天神也。彼宗计。自在天能随念。造诸众生及苦乐等事。修此法者。亦常係念。愿得如其本尊。若真言行人。数念如是悉地。念我随念成就。当知是自在心。亦先习使然也。当观诸法皆悉属众因缘无有自在。是所对治。第廿一云何商人心。谓顺修初收聚后分拆法者。如世商人先务储聚货物。然后思惟分析之。此物当某处用。彼物当其处用。可得大利。若行人先务内外学问。令周备已方复筹量。此是世典当如是处用。此二乘法用应接某人。此大乘资粮是某缘所要。此名商人心。亦由先习使然也。修捷疾智是彼对治。谓随闻何法。即应观彼因缘事用。岂待多闻蓄聚。方求用处耶。第廿二云何农夫心。谓随顺初广闻而后求法者。如学稼者询问老农。云何知地良美。云何耕植耘耨。云何候时。云何获藏。如是一一知已方就功力。此心亦尔。先务谘承智者。广闻道品。然后行之。皆宿习使然也。以利智为所对治。如闻诸蕴无常。即知界入缘起等其例皆尔。又如毒箭入体。岂得竢三农月广问。而后拔之耶。第廿三云何河心。谓顺修依因二边法者。此心性双依二边。或时修常或时修断。或复邪正兼信。如河水双依两岸。其所漂流之物。亦不定係一边。此中对治。谓行人专心一境。则能有所至到。若心不定守能令事业俱辨。无此理也。第廿四云何陂池心。谓随顺渴无厌足法者。譬如陂池。若众水流入终无厌足。是心亦尔。若名利眷属等事来集其身。终无厌足。乃至于所学法亦尔。如已得乳糜不务速食。更复渴望余味。是中少欲知足以为对治。第廿五云何井心。谓如是思惟深复甚深者。谓如俯[门@视]井水浅深之量难知。此心性亦如是。凡所思惟好尚深远。所有善不善事。皆欲令人不能测量。共行住同事亦不识其心行。当知是井心也。缘起法门及善人相。皆显了易知。是彼对治。第廿六云何守护心。谓唯此心实余心不实者。如世人为护己身财物等故。乃至周牆重阁种种防守。不令为他所伤。此心亦尔。常守护身心。乃至如龟藏六。不令外境所伤。谓唯此行为宝。诸余有作之务皆为不实。学声闻者多生此心也。以兼护他人。为所对治。又有人自保所解。不欲令他种种异论所伤。谓余见解悉皆不实亦是也。第廿七云何悭心。谓随顺为己亦与他法者。谓此人诸有所作。皆悉为自身。故财物伎艺乃至善法。皆好秘惜不以惠人。有此相者。知是悭心。以念施及无常等。为所对治。当念财物伎能。设无常时。无有随我去者。然今此身。念念不可自保。何惜此耶。第廿八云何狸心。谓顺修徐进法者。如猫狸伺捕禽鸟。屏息静住不务速进。望至度内然后取之。此人亦尔。遇闻种种法要。但作心领受记持而不进行。冀待良缘会合。则当勇健励行之。又如猫狸蒙种种慈育。亦不识恩分。若人但受他慈惠善言。而不念报。是狸心也。以不待时处如闻辄行常念恩德。为所对治。第廿九云何狗心。谓得少分以为喜足者。以狗以薄福因缘。所期下劣故。遇得少分麁鄙之食。便生喜足。若稍过于此者。则非本所望。此心亦尔。闻少分善法。便以为行不可尽。不复更求胜事。此声闻种习所生也。以增上意乐为所对治。乃至心如大海。少亦不拒多亦不溢。第三十云何迦楼罗心。谓随顺朋党羽翼法者。此鸟常恃两翅挟辅其身。所往随意以成大势。假少一羽则无所能为。此心亦尔。常念多得朋党与辅翼相资以成事业。又因他所作而后发心。不能独进。如见人行善。便念彼尚能行。我何不为。当念勇健菩提心。如师子王不籍助伴。为所对治。第卅一云何鼠心。谓思惟断诸系缚者。如鼠见他箱箧绳係等。辄好非理损坏。亦不作念。由断此故令我得如是利。但尔无趣为之。此心亦尔。所有系属及与成事。好为间隙而爼败之。第卅二歌咏心。梵本缺文不释。阿阇梨言。此喻传法音也。如世人度曲于他。得善巧已。复为他人奏之。出种种美妙之音。闻者欢喜。此心欲从他听闻正法。我当转为众生。以种种文句。庄严分别演说。令此妙音处处闻知也。多是声闻宿习。亦能障净心也。当念我当得内证自然之慧。然后普现色身而演说之。是彼对治。第卅三云何舞心。谓修行如是法。我当上昇种种神变者。如世人支分散动说名为舞。神变亦尔。现种种未曾有事。令前人心净悦眼。多是五通余习者。若偏尚如是悉地方便愿求。亦障净心也。当念除盖障三昧心无散动。神通不起灭定。而作加持神变。勿贪世间少验。是所对治。第卅四云何击鼓心。谓修顺是法。我当击法鼓者。鼓能警诫众生。令得觉悟。若行人作如是念。众生长夜昏寝。我当习种种无碍辨才。击大法鼓而警悟之。亦能妨碍净心也。当念早证无量语言陀罗尼。以天鼓妙音普告一切众。勿以世间小利妨大事因缘。是彼对治。第卅五云何室宅心。谓顺修自护身法者。如人造立舍宅庇卫其身。得免寒热风雨盗贼恶虫等。种种不饶益事。此心亦尔。我当持戒修善以自防护。令今世后世远离恶道众苦。多是声闻习也。当念救护一切众生非独一身。是所对治。第卅六云何师子心。谓修行一切无怯弱法者。如师子于诸兽中。随所至处皆胜。无有怯弱。此心亦尔。于一切事中。皆欲令胜一切人心不怯弱。自心谓无有难事。莫能与我觕其优劣者。若自觉知已。当发释迦师子心。当令一切众生遍胜。无有优劣。是所对治。第三十七云何鸺鶹心。谓常暗夜思念者。此鸟于大明中无所能为。夜则六情爽利。若行者昼日虽有所闻。诵习昏愦不得其善巧。至暗夜思忆所为之事。重复筹量便得明了。乃至修禅观等。亦以暗处为胜。若觉知已。当念等于明暗。令所作意无昼夜之别。是所对治。第三十八云何乌心。谓一切处惊怖思念者。如乌鸟若人善心附近惠养。或时伺求其便。俱生猜畏之心。一切时性常如是。此心亦尔。虽善友欲为饶益及陷误之者。一概猜阻而怀疑惧。乃至持戒修善时。亦于生死怀惊怖心。若觉知已。当修安定无畏心。是彼对治。第三十九云何罗刹心。谓于善中发起不善者。如人见为善事。皆作不善意解。佛说造诸塔庙得无量福。而彼反作是言。由此故横损无量小虫烦扰施主。将何所益当受苦报发起谓如是等不善心生起也。是中但以观功德利益不念彼矩。为所对治。第四十云何刺心。谓一切处恶作为性者。犹如棘丛于一切处多所损妨。令近者不安此心亦尔。若行善事如大施等。既作已便生追悔之心。若作恶事竟。复自思惟亦怀惭惧。是故常怀恶作动虑不安。此中对治法。若有犯速务忏除。勿生掉悔。所为善事。应自思惟生庆幸心。第四十一云何窟心。谓顺修为入窟法者。谓诸龙阿修罗等。皆在地下或海底深窟中。多有神仙诸药。能得长寿自在。行者或念彼中多有美女。端正同于诸天。可无夭逝之忧五欲自恣。或念留住彼中。可得劫寿见未来诸佛。皆是窟心也。当念如法修行。可于此生见法明道乃至成佛。不应抂路稽留念此世仙之法。是彼对治。第四十二云何风心。谓遍一切处发起为性者。风性散乱由不住故。此人心亦尔。于一切处遍种善根。谓于世间外道种种天尊及三乘诸行中。皆令有分。而作是念。如多种子于一切处遍之。会有成者。当如是风心也。当念石田不毛虚费种子。当求良美福田膏腴之处。专意耕耨所获必多。是彼对治。第四十三云何水心。谓顺修洗濯一切不善法者。如水性清洁。虽暂为诸垢所污。澄之则净又能洗除垢秽。此人心亦尔。常欲发露垢恶忏洗三业众罪。以见此垢此净我如是行。则能障碍净心。但当观心实相。了从本来垢法不生。自能除一切盖障。是彼治行也。第四十四云何火心。谓炽盛炎热为性者。如火性赫奕躁疾。此人心亦尔。若造善时。须臾间能成无量功德。造恶亦少时成极重业。此中治行。应思惟勐暴之心多所败伤。以柔和慈善之水方便令灭。而炽然善事务令恒久。是彼对治。第四十五泥心。梵本缺文不释。阿阇梨言。此是一向无明心也。乃至目前近事亦不能分别记忆。故律云犹如泥团。又如泥泞以淖弱故。难事越度。要令有所由藉。谓假桥梁等方能越之。若觉有此方便。必须归凭善友。令方便开发。乃能渐去无知还生慧性也。第四十六云何显色心。谓类彼为性者。譬如青黄赤白等染色。若素丝入之便与同色。此人心亦如是。见闻善法亦随彼行。见闻恶事亦依随修学。乃至无记亦尔。对种种境界随事而迁。行人自觉知已。当念专求自证之法。不由他悟不为他缘所转。是彼对治。第四十七云何板心。谓顺修随量法。舍弃余善故者。如板在水中。随其分量受载诸物。过限则不能胜。终亦倾弃之。此人心亦尔。简择善法业随己力分。行一事已便作是语。我承上以来。唯行此法不知其他。乃至习行八斋即不舍离。更不慕行余善。以发广大心学菩提行。是所对治。第四十八云何迷心。谓所执异所思异者。如人迷故。意欲向东而更向西。此人心亦如是。意欲学不净观。而反取净相。自谓我今修不净观。若修无常无我时。反行常我倒中。谓我今修无常无我。由心散乱故使然也。当念专一其心。审谛安详无倒观察。是彼对治。第四十九云何毒药心。谓顺修无生分法者。毒谓龙蛇药草诸恶毒也。如人中毒闷绝。转趣死地无有生分。此人心亦尔。不生善心亦不生恶心乃至一切心不能生起。但任运而行。渐入无因无果中。故名无生分法也。行人自觉知已。应发起大悲众善离断灭空。即是所谓甘露妙药。第五十云何羂索心。谓一切处住于我缚为性者。如人为羂索所缚。乃至手足支节不得动转。此心如是。堕于断见我缚之中。此见能缚行者心。乃至于一切处。常为所拘不能自出。最是重障也。既觉知已。应速以缘起正慧刀决除障盖。是所对治。第五十一云何械心。谓二足止住为性者。在手曰杻在足曰械。如人为械所持故。二足停住不得前进。此心亦尔。常好端坐。寂然住立而修定心。及观察法义为此所拘。故名为械心。此中治行。当于一切时处。思惟修习使静乱无间。是所对治。第五十二云何云心。谓常作降雨思念者。如西方夏三月中。霖雨特甚。以常滞淫昏艺故。时俗忧乐思虑之心。蔚翳滋多。故云作降雨时思念也。觉知已。则当行舍心。离于世间忧喜随顺法喜。是所对治。第五十三云何田心。谓常如是修事自身者。如人有良美之田。常修治耕垦芸除莣秽。种种方便令得清净。此人亦尔。常好修事其身以香花滋味等。灌涂奉养务令光洁严好。觉知已。常念回此功力修事其心。以如是诸供养具。播植福田资成胜果。是彼对治。第五十四云何盐心。谓所思念彼复增加思念者。如盐性咸。凡有所入处皆增盐味。此人心亦如是。于所思事复加思念。如忆想欲色之时。适生此意。还复自推求。是心由谁而生。作何相貌。观此心未决。复念此推求之虑有何因缘。如是则无穷尽也。既觉知已。当一向安心谛理务。使穿彻。又心性离念非忆度能知。不于分别之上更增心数也。第五十五云何剃刀心。谓唯如是依止剃除法者。剔除鬓发是离俗出家相。谓此人心但作是念。我已剔除俗相。令恶法不得复滋。更何所求。当知此心最恶。以自作分限故。能剃所有善根令不得生。当念一切贤圣所应断者。所谓无明住地三毒之根。若能剃此令妄想不生。乃名真出家也。第五十六云何弥卢等心。谓常思惟心高举为性者。如须弥山高绝众峯。无能出其上者。此人心亦尔。常以高举为性。乃至师僧父母等所应尊敬处。皆不能下意。犹如高幢不可屈挠。若欲挠之要必当折。终不改其常操。以忍辱谦卑。于一切众生作大师想。为所对治。第五十七云何海等心。谓常如是受用自身而住者。譬如大海百川归之吞纳无限。此心亦尔。于一切胜事。皆归之于己。谓嫌余人无有比者。常自持如是众多所长。自受用此而住。前心务高此心务广。故云与海等同也。行者觉知已。当念三贤十圣等。无量大功德海。展转深广。自剋心行曾未得其尘渧。不应起大慢之心也。第五十八云何穴等心。谓先决定彼后复变改为性者。譬如完坚之器。后若遇缘穿穴无所堪任。此心亦尔初时多所受持。后稍穿漏也。或初发心受戒时。具足无缺不久渐生漏法。同于已败之器法水不停。凡如此例。皆名穴心也。故行者常令所为之事皆有终始。又知性多变改。最能障碍坚固菩提心。为彼对治。第五十九云何受生心。谓诸有修习行业彼生。心如是同性者。如人由白黑业受善恶报。由所作种种杂故。受彼彼无量差别身。此心亦尔。所修诸行。皆欲回向受生。当知得果亦兼善恶也。故行者当念甄择善恶。除去不善纯修白法。就此善中。又复以慧更去麁鑛。如是次第。乃至得成纯一清净醍醐妙果。是所对治也。第六十心。梵本缺文。阿阇梨云。少一猨猴心也。猨猴之性。身心散乱常不暂住。行人亦尔。其性躁动不安故。多所攀缘。犹如猨猴放一捉一。大略言之。众生尽然。今就偏盛而言也。此中以不随动散之想。系缘一境。是所对治。犹如猨猴若系之于柱。则不复肆情跷踯腾跃。是所治也。然此六十心。或时行者本性偏多。或由行道用心发动先习。或一时杂起或次第而生。当于一切时留心觉察。自然得顺净菩提心。若阿阇梨为弟子平治心地时。亦当一一简去也。

经云。秘密主。一二三四五再数。凡百六十心。越世间三妄执。出世间心生。乃至四分之一。度于信解者。亦是答诸心想及心殊异也。由有无明故。生五根本烦恼心。谓贪嗔痴慢疑。所以不说五见者。以属见烦恼多在六十心中也。此五根本烦恼。初再数为十。第二再数成二十。第三再数成四十。第四再数成八十。第五再数成一百六十心。故云一二三四五再数成百六十心也。以众生烦恼心。常依二法不得中道故。随事异名。辄分为二。就此二中。复更展转细分之。其名相。具如十万偈中说。若更约上中下九品等。乃至成八万尘劳。广则无量。譬如从一种子生五根本。于一根本皆破为二枝。至第五破则成百六十心小枝。从此复更离分。则条叶不可胜计。又如劫初时。人皆化生。以念为食。身光自然安乐无碍。然以不知心实相故。稍贪着地肥。由食味多少。色貌随异。是非胜负之心。犹此而生。以有憍慢心故。福利衰减地肥隐没。乃至地肤林藤亦复不现。次食自然粳米。始有男女之类。淫盗杀妄等种种非法。次第而起。是事阿含中广明。从是以来。有种种族姓种种方俗。起种种业烦恼结。成种种众生趣。造种种五阴之身。自非一切智人。则不能究其条末。诸阿阇梨。所以为此喻者。欲表一无明心随事离分。即成阿僧祇妄执也。越世间三妄执出世间心生者。若以净菩提心为出世间心。即是超越三劫瑜祇行。梵云劫跛。有二义。一者时分。二者妄执。若依常途解释。度三阿僧祇劫得成正觉。若秘密释。超一劫瑜祇行。即度百六十心等一重麁妄执。名一阿僧祇劫。超二劫瑜祇行。又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细妄执。名二阿僧祇劫。真言门行者。复越一劫。更度百六十心等一重极细妄执。得至佛慧初心。故云三阿僧祇劫成佛也。若一生度此三妄执。则一生成佛。何论时分耶。然就第一重内。最初解了唯蕴无我时。即名出世间心生也。度世间六十心。离我倒所生三毒根本。名越三妄执也。复次有三妄执。所谓根境界淹留修行。根谓六根。境谓六尘。界谓六识界。以内外十二界即是根境。故合言之。此是三果学人所留滞处。故云淹留修行也。复次有三妄执。所谓业烦恼株杌。及无明种子。即是无学圣人所断。最难断处。凡有三种三妄执也。学摩诃衍人。初得出世初。心与小乘见道适齐。然不堕声闻正位。所以尔者。由彼从初发心。即知心性但为我倒所覆。未得现前。尔时谛观阴界入等。悉从缘生无常变异。是中何者是神耶。作如是推求。即了神本不生。度无量见网。净菩提心少分增明。由得菩提心势力。所以不堕二乘地也。然彼行者有法执当心。若修禅定道品种种诸度时。虽不于中起诸我倒。而心住于禅慧等法稽留淹滞。不能速至菩提。以非如实巧度故。名淹留修行也。然亦稍离下地三执。能拔业烦恼根本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知如是甚深之法。有佛无佛性相常尔。如前所说。建立净不建立无净等。种种宗计皆不相应。乃至长爪先尼诸大论师等。自心以智慧利根。推求诸法实相。皆亦不能图度。此十二因缘义。如稻芉等经广明。言湛寂者。寂是不生义。谓五根本烦恼。及百六十随烦恼等。皆毕竟不生故名为寂。湛者是甚深义。譬如清潭万仞澄恬镜彻。临视之者不测浅深。故说云三兽渡河。各随足迹之所至处。独有大香象王。能渐次深进入到其源底耳。此中有三乘之人。同以无言说道。得诸法实相。然声闻入法性最浅。故厌怖生死。自谓已得涅槃。生灭度想。辟支佛所入差深。故于生死不甚忩遽。然不能以方便力发起大悲。菩萨悟如是法时。即知是心垢渐除。所以净心渐现。尔时便得菩提心务力。能以不住道学种种度门。故同前共一法中。而昇沉有异也。

经云。一切外道所不能知者。此宗中说有两种外道。外外道。犹如覩见清潭。逆生怖畏不敢习近。内外道。虽能游泳其中。适热除垢得清凉乐。然不觉是中有无量宝王。一则不入而不识。二则入而不识。故云一切外道不能知也。先佛宣说离一切过者。言十方三世诸佛。唯有此一门。诱进群迷出于火宅。是处无复障碍戏论不生。故种种因量诸师。无能出其过者。然未度法障。未名真净菩提心。如莲华已离浊泥尚未出水。故经云。出世间心住蕴中也。以行者于瑜伽中。湛寂之心虽已明显。然涉事时。根尘识等犹尚当心。由厌怖有为故。着无为法。然以菩提心势力。自然不由他教也。有如是慧随生能于蕴等发起其心。修离着方便。于五种譬喻观察无性空。初句观察聚沫者如水上浮沫。虽可目覩有种种形。推求性实了不可得。色阴亦尔。若麁若细。无不从众缘生。缘生生无性。即是色本不生也。次句浮泡者。如夏时暴雨。水上浮泡。亦但属众缘。四句观之都无起灭。受阴亦尔。诸苦乐等。皆从情尘和合生。从缘无性。即是受本不生也。次句阳炎者。如春月地气。日光望之如水。迷渴者生企求心。奔趣徒勤去之弥远。众生亦尔。不知缘起性空。有法想生。若悟实相。即想本不生也。次芭蕉者。如人求芭蕉中坚实。乃至分分披拆之。至于隣虚亦不可得。行阴亦尔。一微涉于动境。无不从众缘生。缘生无性。即是行本不生也。次幻事者。如世间咒术药力。蔽惑人心现种种未曾有事。识阴亦尔。从一念无明。幻心初出三界。究其源本。都无生灭去来。当知从众缘生无自性故。亦复本不生也。声闻经中。虽说此五喻。而意明无我。今此中五喻。意明诸蕴性空。如观五蕴者。当知十二入十八界六入十二缘等。皆应广分别说。如大般若中说。行者如是观察时。从无性门达诸法即空。得离一重法倒了知心性。如是不为蕴界处能执所执之所动摇。故名证寂然界。证此寂然界时。渐过二乘境界。如莲花虽未开敷。而稍出清流之上。行者亦尔。不复心没蕴中。故名出世间心。若据正译。当言上世间心也。秘密主彼离违顺八心相续业烦恼网者。如前所说种子根疱等。及归依三宝。为人天乘行斋施善法。皆名顺世八心。若三乘初发道意。迄至拔业烦恼根本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名违世八心。或可就见道修道等诸位分之。各自有八心也。大乘行者。了达诸蕴性空故。于一切法中。都无所取亦无所舍。双离违顺八心我蕴两倒二种业烦恼网。是名超越一劫瑜祇行。瑜伽译为相应。若以女声呼之。则曰瑜祇。所谓相应者。即是观行应理之人也。依常途解释。是菩萨从发心以来。经一大阿僧祇劫。方证如是寂然界。今秘密宗。但度此一重妄执。即是超一阿僧祇劫。行者未过此劫。与辟支佛位齐时。名为极无言说处。尔时心滞无为法相。若失方便。多堕二乘地证小涅槃。然以菩提心势力。还能发起悲愿。从此以后三乘径路始分。然所观人法俱空。与成实诸宗未甚悬绝。犹约偏真之理。作此平等观耳。故以三乘上中下出世间心。合论一僧祇劫。至第二僧祇。乃与二乘异也。

经云。复次秘密主大乘行。发无缘乘心法无我性。何以故。如彼往昔如是修行者。观察蕴阿赖耶。知自性如幻阳焰影响旋火轮乾闼婆城者。即是明第二重观法无我性也。梵音莾钵罗是无义亦是他义。所谓他缘乘者。谓发平等大誓。为法界众生。行菩萨道。乃至诸一阐提。及二乘未入正位者。亦当以种种方便折伏摄受。普令同入是乘。约此无缘大悲。故名他缘乘。又无缘乘者。至此僧祇。始能观察阿陀那深细之识。解了三界唯心。心外更无一法而可得者。乘此无缘心。而行大菩提道。故名无缘乘也。此无缘乘心。即是法无我性。以行者初劫修观行时心没蕴中故。以五种无性空门。观法无我。然望缘生中道。犹属对治悉檀。若失般若方便。即堕于断灭。名恶取空者滥方广道人。今大乘不可得空相。空相亦不可得。虽观诸法无所有。然亦于诸法无所空。故须离有离无道。观法无我性。为欲净除智障故。随顺古昔诸菩萨修学。观蕴阿赖耶。即楞伽解深密等经。八识三性三无性。皆是此意。经言知自性者。即是知三界唯心也。如幻阳焰影响旋火轮乾闼婆城六喻。皆是双辨有无。明蕴阿赖耶别缘起义。与前劫上五喻观无性空意。复有殊矣。阿赖耶。义云含藏正翻为室。谓诸蕴于此中生于此中灭。即是诸蕴窠窟。故以为名。然阿赖耶有三种义。一者分别义。二者因缘义。三者真实义。如大乘庄严论求真实偈中。以离二及迷依。无说无戏论故。应知三性俱真实。所云离二者。谓分别性真实。由能所毕竟无故。迷依者。谓依他性真实。由此起诸分别故。无说无戏论者。谓真实性真实。由自性无戏论故。次说求真实譬喻偈云。如彼起幻师。譬说虚分别。如彼诸幻事。譬说二种迷。释曰。如幻师依咒术力。变木石等以为迷因。如是虚分别依他性亦尔。起种种分别为颠倒因。又如幻像金等种种相貌显现。如是所起分别性亦尔。能取所取故。二迷恒时显现。次偈云。如彼无体故。得入第一义。如彼可得故。通达世谛实。此中意言。如彼幻事无有实体。此譬依他分别二相亦无实体。由此道理。即得通达第一义谛。又如幻者幻事体亦可得。此譬虚妄分别亦尔。由此道理。即得通达世谛之实。又偈云。彼事无体故。即得真实境。如是转依故。即得真实义。释云。若人了彼幻事无体。即得木等实境。若诸菩萨。了彼二迷无体得转依时。即得真实性义也。又偈云。是事彼处有。彼有体亦无。有体无有故。是故说是幻。此偈明幻事有而非有。何以故。有谓幻像事。彼处显现故。非有谓彼实体。不可得故。如是有体与无体无二。由此义故说彼是幻。又偈云。无体非无体。非无体即体。无体有体无二。是故说是幻。此偈明幻事非有而有。何以故。非有。谓彼幻事无体。由无实体故。而有。谓幻事非无体。由像显现故。如是无体与有体无二。由此义故说彼是幻。此幻即譬诸蕴。是故当知虚妄分别。有而非有。何以故。彼二影显现。而实体不可得故。故说色等有体即是无体。复次虚妄分别。非有而有。何以故。彼二都无实体。然有影显现故。故说色等无体与有体无二。由此有无不二。能遮建立诽谤及趣小乘寂灭。所以然者。由于无体知无体故。不应安立。由于有体知世谛故。不应诽谤。又以彼二无别故。不应厌体入小涅槃。彼偈又云。幻像及取幻。迷故说有二。如是无彼二。而有二可得。骨像及取骨。观故亦说二。无二而说二。可得亦如是。前偈意云。迷人于幻像及取幻。以迷故说有能取所取二事。彼二虽无而二可得。由迷显现故。后偈意云。观行人亦尔。于骨像及取骨。由观故说有能观所观二事。彼二虽无而二亦可得。由观显现故。问曰。如是观已。何法为所治。故彼复说二偈云。应知所治体。谓彼法迷相。如是体无体。有非有如幻。应知能治体。念处等诸法。如是体无相。如幻亦如是。前偈意云。何所治体。即是迷法相。迷法相者。谓如是如是体故。然如是体可说为有。由虚妄分别故。亦说非有由能取所取二体。与非体无别故。如是有亦如幻。无亦如幻故。说此相如幻。后偈意云。能治体即是诸法。谓佛所说念处等。如是如是体故。彼体亦皆如幻。何以故。如诸凡夫所取。如是如是有体故。如诸佛所说。如是如是无体故。如是体无相。而佛世尊示现入胎出生踰城出家成等正觉。如是无相。而影显现。是故如幻。问曰。若诸法同如幻者。以何义故。一为能治一为所治。彼偈答言。譬如强幻主。令余幻王即退。如是清净法。能令染法尽。由此义故。菩萨虽修众行。而无所得也。彼论明观察蕴阿赖耶。了知自性如幻。最与此经符会。故具出之。当知阳焰影响旋火轮乾闼婆城。亦应如是广说。前劫五喻有泡沫芭蕉。此中所以不论者。此三事。犹带拆。法明无性空。然此中幻焰等喻意。明唯识无境体法难解之空。即是麁相转融故不论也。行者解诸蕴唯心。即是知法自性。未了如是自性时。畏堕有所得故。不能尽理观有。畏堕断灭故。不能尽理观空。非但见有不明。亦复见空未尽。今以如幻等门。照有空不二。而人法二空之相。亦不当心。乃名真入法空。悟唯识性故。

经云。秘密主。彼如是舍无我。心主自在觉自心本不生。心主即心王也。以不滞有无心无罣碍。所为妙业随意能成。故云心王自在。心王自在。明即是净菩提心。更作一转开明倍胜于前劫也。心王犹如池水性本清净。心数净除犹如客尘清净。是故证此性净时。即能自觉心本不生。何以故。以心前后际俱不可得故。譬如大海波浪以从缘起故。非是先无后无。而水性不尔。波浪从缘起时。水性非是先无。波浪因缘尽时。水性非是后无。心王亦复如是。无前后际。以前后际断故。虽复遇境界风从缘起灭。而心性常无生灭。觉此心本不生。即是渐入阿字门。尔时复离百六十心等。尘沙上烦恼一重微细妄执。名第二阿僧祇劫。故经云。知自心性。是超越二劫瑜祇行也。此中无为生死缘因生怀等义。如胜鬘宝性佛性论中广明。今且明宗义故不详说。然上来原始要终。自发一毫之善。以至于超度人法有无二障。虽宗极炳着转妙转深。犹是对治心外之垢。尚未开此心中秘密种种不思议事。从此以后方乃说之。若不作如此对辨则常情各翫先习。不能觉其微妙也。

经云。复次秘密主。真言门修行菩萨行诸菩萨。无量无数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积集。无量功德智慧。具修诸行无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者。即是欲明超第三劫之心。欲令见闻者信乐尊重故。先叹其功德耳。可知如余教中菩萨。行于方便对治道。次第渐除心垢。经无量阿僧祇劫。或有得至菩提。或不至者。今此教诸菩萨。则不如是。直以真言为乘。超入净菩提心门。若见此心明道时。诸菩萨无数劫中所修福慧。自然具足。譬如有人以舟车跋涉。经险难恶道得达五百由旬。更有一人。直乘神通飞空而度。其所经过及至到之处。虽则无异。而所乘法有殊。又世尊所以先广说如上诸心相者。为教真言门诸观行人。若行至如是境界时。则须明识。不得未到谓到。而于中路稽留也。复次如轮王太子初诞育时。众相备足无所缺减。虽未能遍习众艺统御四洲。然已能任持七宝。成就圣王家业。何以故。以即是轮王具体故。真言行者初入净菩提心。亦复如是。虽未于无数阿僧祇劫。具备普贤众行。满足大悲方便。然此等如来功德。皆已成就。何以故。即是毗卢遮那具体法身故。是以经云。无量无数劫。乃至智慧方便皆悉成就也。又如王子始生。又已龙神兆庶之所宗归。初发净菩提心。亦复如是。已为天人世间迷失正道者。作大归依。若常途诸论所明。证此心时。即名为佛。是故舍利弗等一切声闻缘觉。尽其智力。不能测量。经云所谓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也。以行者得此心时。即知释迦牟尼净土不毁。见佛寿量长远。本地之身与上行等从地踊出诸菩萨。同会一处。修对治道者。虽迹隣补处。然不识一人。是故此事名为秘密。又此菩萨。能于毕竟净心中。普集会十方法界诸佛菩萨。亦自能普诣十方。供养诸善知识。询求正法。唯独自明了。诸天世人莫能知。由此因缘。复名秘密。前二劫中。虽云度二乘地。虽须菩提等。犹能承佛威神。衍说人法俱空。而于此秘密一乘。心生惊疑。不知所趣。乃名直过声闻辟支佛地也。时大威德诸天。不见菩萨心所依处。咸生敬信。故释提桓因作如是愿言。今此上人不久成佛。若彼成佛时。我当奉吉祥草。四天王亦生此念言。若此菩萨成佛时。我当献钵。梵天王亦生此念。若此菩萨成佛时。我当请转法轮。故云亲近敬礼也。已叹入真言门功德竟。然行者复以何法入此门耶。故经次云所谓空性。空性即是自心等虚空性。上文无量如虚空。乃至正等觉显现。即喻此心也。前劫悟万法唯心心外无法。今观此心即是如来自然智。亦是毗卢遮那遍一切身。以心如是故。诸法亦如是。根尘皆入阿字门。故曰离于根境。影像不出常寂灭光。故曰无相。以心实相智觉心之实相。境智皆是般若波罗蜜。故曰无境界。以此中十喻望前十喻。复成戏论。故曰越诸戏论。第三重微细百六十心。烦恼业寿种除。复有佛树牙生。故曰等虚空无边一切佛法。依此相续生。既不坏因缘即入法界。亦不动法界即是缘起。当知因缘生灭。即是法界生灭。法界不生灭。即是因缘不生灭。故曰离有为无为界。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尔如是住。故曰离诸造作。如般若中。一切法趣眼是趣不过。犹如百川赴海更无去处。是故当知眼即是第一实际。第一实际中。眼尚不可得。何况趣不趣耶。耳鼻舌身意亦如是。故曰离眼耳鼻舌身意。行者得如是微细慧时。观一切染净诸法。乃至少分犹如隣虚。无不从缘生者。若从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本不生。本不生即是心实际。心实际亦复不可得。故曰极无自性心生也。此心望前二劫。犹如莲花盛敷。若望后二心。即是果复成种。故曰。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故于业烦恼解脱。而业烦恼具依。此中云佛说者。世尊以十方三世佛为证。言以此一事因缘。为众生开净知见。其道玄同也。行者解脱一切业烦恼时。即知一切业烦恼无非佛事。本自无有缚令谁解脱耶。如良医变毒为药用除众病。又如虚空出过众相而万像具依。若住此不思议解脱时。即是真阿罗汉。不着于有为无为。一切世间应受广大供养。故经云。世间宗奉常应供养也。复次阿阇梨。欲明此应供养故。统论三劫始终。作宝珠譬喻。犹如有如意宝在石矿之中。以世人不识故。弃在衢路之间。与瓦砾无异。然别宝者。见有微相才影彰于外。即便识之。先用利铁镌去钝石。既近宝王其石渐软。复以诸药食之。使矿秽消化。而复不伤其质。尔时麁垢已除尚有细垢。既洗以灰水磨以净叠。种种方便而莹发之。既得光显。置之高幡。能随一切所求普雨众物。尔时世人生奇特想。尊重是宝犹如大天。以能充满所希愿故。然此宝于一时间普应众心。随其所得各各差别。然此众物。为于宝中先有耶。先无耶。若先有者。即此小珠何能顿藏众物。若先无者。又何能顿雨众物。即此世间宝性。已不可思议。何况众生菩提心宝耶。是故诸善知识。才见众生世间八心适萌动时。即便识是真宝。知有可凿之理。如彼相者以曾多识名宝。是以遇便识之。诸佛菩萨亦尔。久已证知亲从一毫之善。自致大菩提道。是故鉴彼情机。即大欢喜。方便诱进令受三归。如前已分别说。譬如收彼顽石置在家中。次以三种三心。拔业烦恼根无明种子。如利铁开凿去其麁鑛。次观无缘乘法无我性。如渐至软处。以药物消化而不伤之。次生极无自性心。如灰水莹拭使极光净。尔时生于佛家。名置在高幢雨种种宝。以此因缘故。堪受世闻广大供养也。若行者。直从真言门得见心宝。如仙人善咒术。以神力取之。虽巧拙难易不同。而获宝终无异路。故此经。从浅至深广明心相。皆为开示菩提心本末因缘。若但依常途法相。则不得言诸佛大秘密我今悉开衍也。

经云。秘密主信解行地。观察三心无量波罗密多慧观四摄法。信解地无对无量不思议。建立十心无边智生者。此经宗。从净菩提心以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唯如来名究竟一切智地。如花严中。初地菩萨能信如来本行所入。信成就诸波罗密。信入诸胜地。信成就力。信具足无所畏。信生长不可坏不共佛法。信不思议佛法。信出生无中边佛境界。信随入如来无量境界。信成就果。于如是诸事。其心毕竟不可破坏。不复随他缘转。故名信解行地。亦名到于修行地也。观察三心。即是因根究竟心。若通论信解地。则是初地菩萨。得此虚空无垢菩提心时。自然于十无尽界。生十大愿。乃至满足百万阿僧祇大愿。以此即是菩提心为因。从二地以去。增修大悲万行。即是无尽大愿。于十法界生根。乃至渐次增长。至第八地。以去皆名方便地。佛性论云。八地以上境界皆同。但约方便为降阶耳。若观一一地。亦自有三心。如以众多十因缘得入初地。名为因缘。既安住已。以种种大悲万行净治是地。名为根。说净治地果相及方便业。名究竟。余皆准此。此经无量波罗密多四摄法。即是治地也。行者从此无有待对。出过心量不思议地。有十心无边智生。即是初地果相也。花严云。发十大愿已。则得利益心柔软心。随顺心寂静心。调伏心寂灭心。谦下心润泽心。不动心不浊心。次又成就十种净诸地法。所谓信慈悲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及坚因力。供养诸佛依教修行。复次住是地已。善知诸地障。善知地成坏。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净。善知地转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善知地地不退转。善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如是等有众多十心。若广分别。即有百万阿僧祇度门。故曰无边智生也。更约前三心。作十心说之。若通论信解地。则初地为种子。二地为牙。三地为疱。四地为叶。五地为花。六地为果。七地为受用种子。八地为无畏依。所谓果中之果。九地为有进求佛地慧生。是最胜心。十地此心决定。此二心无别境界。还是于第八心中。约方便转开出之耳。若一一地中。亦自具此十心。且如住初地时。成就净治诸地法。及知诸地相。即是先解一地竟。籍此为因智慧增长。更解二地。以十心类例。推之可知。花严有众多十法门。亦当准此次第广分别说也。然此经宗。从初地即得入金刚宝藏故。花严十地经一一名言。依阿阇梨所传。皆须作二种释。一者浅略释。二者深秘释。若不达如是密号。但依文说之。则因缘事相。往涉于十住品。若解金刚顶十六大菩萨生。自当证知也。

经云。我一切诸有所说。皆依此而得者。如上一切智地无尽庄严境界。及余无量修多罗。佛所称叹一切行果。无不因此得之。是故余经。如是广叹娑罗树王茎叶花菓。今此经中。唯明此树王种子及生育因缘。若离此因缘能成彼果者。无有是处。所以称大日经王者。非为此乎。经复举益劝修云是。故智者当思惟此一切智信解地。复越一切昇住此地。即是初入此信解地。是复越百六十心一重细惑。名度三大阿僧祇劫也。行者初观空性时。觉一切法皆入心之实际。下不见众生可度。上不见诸佛可求。尔时万行休息。谓为究竟。若住此者。即退不堕二乘地。不进得上菩萨地。名为法爱生。亦名无记心。然以菩提心势力。及如来加持力。复能发起悲愿。尔时十方诸佛。同时现前而劝喻之。以蒙佛教授故。转生极无自性心。乃至心之实际亦不可得。虽解脱一切业烦恼。而业烦恼具存。至此不思议地。乃名真离二乘地也。就前三句义中。更开佛地为上上方便心。至此第四心时。名究竟一切智地。故曰此四分之一度于信解也。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二

 

上篇: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下篇: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阿弥陀经义疏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并序) 西湖灵芝崇福寺释元照述 一乘...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序 此疏自智者演说。章安记录。古来...

仁王般若经疏

仁王般若经疏卷上一 吉藏法师撰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

注大乘入楞伽经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一并序(〔宋、时〕) 东都沙门(宝臣...

佛说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

佛说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 后汉临淮沙门严佛调译 佛言:...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径山沙门语风圆信无地地主人郭...

佛说信佛功德经

佛说信佛功德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归命...

【注音版】佛说妙色陀罗尼经

佛说妙色陀罗尼经...

佛说鹿母经

佛说鹿母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佛言:「昔者,有鹿...

佛说受新岁经

佛说受新岁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入楞伽经

入楞伽经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请佛品第一...

【注音版】庄严菩提心经

庄严菩提心经...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仁者,以财发身。就是懂得人道的人,懂得仁义礼智信的...

佛教徒如何过父亲节,报答父亲的深恩

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就要到了。佛教徒怎样才能过好父亲节...

修练我们的定力

佛界有一宗著名的禅宗公案,六祖惠能受具足戒之前曾在...

想了生死必须要念佛念到底

我们已经闻到佛法了,无论老小,都赶紧修行是要紧,要...

这个是你学唯识最重要的功课

基本上,我们凡夫对人生的因缘的观察,跟佛法所谓的因...

圣严法师《什么都有,独缺快乐》

有位女士说她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快乐,感觉缺少一些自...

【推荐】以平常心来看待祸福

有句话:否定加否定等于肯定。此所谓:泰极否来。阴盛...

欲诵经灭罪,当做此观心法

夫欲诵经灭罪,第一,先须盥漱,整肃威仪,别座跏趺而...

达摩大师「四道行」的人生哲理

达摩大师来中国以后,为了教育其弟子创立了达摩禅,还...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

文钞原文: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便不会妄上生妄。譬...

通过念佛来断除执着

怎样来成就明白的心呢?怎样来真正地能够通过念阿弥陀...

环境对阿赖耶识也是一个重要的主导因素

阿赖耶识熏习道理,当知亦尔。 阿赖耶识身为我们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