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西方合论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西方合论卷之二

第二缘起门

夫乐鲍肆者,不念檀旃;非实不念,以不厌故。乍使引之晤室,热旃炙沉,不终日而悲其昔之秽,厌离之不早也!夫生死臭秽,愈于鲍肆,众生贪嗜,倍彼蝇蚋;诸佛为鬻香长者,见一辈人天,没溺浊海,能不恻然?是故阿弥导师,广开香严之肆;释迦慈父,确指净域之门。尽大地无非贫儿,一佛号便为资本。欲验诚言,莫离十念;塞鼻膻腥,久当自厌。今约西方起教,略分十义:

一、一大事故。 二、宿因深故。

三、显果德故。 四、依因性故。

五、顺众生故。 六、秽相空故。

七、胜方便故。 八、导二乘故。

九、坚忍方故。 十、示真法故。

一、一大事者,众生处五浊世,如因处狱,但以罪之轻重,受等不等罚。或干小法、或投极网,辜虽不同,至于缧絏之苦、笞杖之罚,未有一人得免者。何也?以入狱者皆罪人;处人天者皆是业报,分段之身故也。然罪人一入狱,未有时刻不求出离者,则以知狱之煎苦难忍难堪,棘牆之外,更有许大安乐世界故也。今众生以烦恼为家,以生死为园观,系心衣冠之囚长,适情金玉之桁杨,岂知大铁围山是我棘牆,三界法场之外,各各自有家乡田地也。诸佛悯此,酸心痛骨,是故为分别净秽,指以脱归路程。而岁久抛弃之人,了无归处;诸佛又大建宅舍以安之。一则往来狱门,为治道途;一则长伺狱外,修饰旅馆。如是之恩,何身可报?嗟夫!烛三界之长夜,揭亿生之覆盆,诸佛既不惜垂手,众生独何苦恋恋也?经曰:「如来为一大事,出现于世。」大事者,即此事也。众生种种反恋此毛头许事,以小易大,甘心瘦死,何哉?

二、宿因深者,有三:一者正因;二者正愿;三者正行。一、正因者,即是三世诸佛与诸有情,自清净体,如万象依空、山川依地、穀依种子、花果依仁。若无此因,佛果不成。何以故?一切悲智,纯依此因而得建立。故长者《合论》曰:「如来藏身,即法身也,诸福智海,莫不居中,故称为藏。若不见法身,一切福智,大慈大悲,悉皆不办,总属生灭。」法身者,即正因是。二、正愿者,如本经法藏比丘于自在王如来所,发四十八大愿,一愿不成不取菩提。此是依自性无量悲智,发如是不可思议愿力,非是心外见有众生,发愿欲度,以众生非心外故。三、正行者,如本经言:「发是愿已,如是安住种种功德,修习如是菩萨行,经于无量无数亿那由他百千劫」内。又如《一向出生菩萨经》云:「阿弥陀佛昔为太子,闻此微妙法门奉持精进,七千岁中胁不至席,不念爱欲财宝,不问他事,常独处止意不倾动;复教化八千亿万那由他人得不退转。」此是自性行持、自性精进,非是有作、有为功德;虽历亿劫,不离一念。以微妙法门,离一切行、一切劫故。是谓正因、正行、正愿,如伊三点,缺一不成;非是作得,非不作得。故先德云:「根深果茂,源远流长。宿因既深,教起亦大。」诚然乎哉!

三、显果德者,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诸佛如来,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是故当知,一切诸佛取佛果者,依于众生;若无众生,佛果不成。譬如汉王以救民故,而有百战;以百战故,登大宝位;登宝位故,百姓乐业。若无百姓,即无如上等事。究而论之,凡行一德、一事、一利、一名者,若无众生,皆悉不成。是故我无众生,即不成我;众生是依,我即是正;众生是正,我即是依。人我平等,依正无碍,是法尔故。法尔者,即自然果德故。若向外建立,即不成果义。

四、依因性者,一切众生,皆有如是净性。譬一精金,冶为钗钏及溺器等。金性是一,溺器者是器,具秽非金秽故;若加销治,为种种玩好等物,金亦不易。生佛亦然,同一净性,但以钗钏溺器,而有差别,非是性异。是故博地凡夫,十念即生者,以本净故。阿弥陀佛,欲摄受是众生,即摄受者,以众生本净故。如镜中之光,不从磨得;生净土者,非是行愿及与念力所能成就。何以故?念行如鑪锤等,但能销金,无别有金生故。

五、顺众生者,谓乐儿童者,当以饼果;乐妇女者,必用绮罗;一切众生所重,惟宝玉衣食,是故有自然七宝,及与楼阁妙丽衣服饮食等事。譬诸火宅诸儿,非羊鹿等车,决不肯出,出已纯与大车。今释迦如来顺众生情见,说阿弥陀七宝净土,秖为众生见境如是,合如是说。众生生已,各各自见细妙净相,无可比喻,方知琉璃[王*车]璖玛瑙,犹如瓦砾。如达官贵人,向田舍儿说王宫精严,姑就彼人所极珍异者为比,向非情量所及。如对生盲说色,亦无所用,其方比矣!

六、秽相空者,如《智论》曰:「譬如人有一子,喜在不净中戏,聚土为穀,以草木为鸟兽,而生爱着。人有夺者,瞋恚啼哭。其父知已,思惟此子今虽爱着,此事易离,小大自休。何以故?此物非真故。菩萨亦如是,观众生爱着不净臭身,及种种五欲;若信等五根成就时,即能舍离。若小儿所着实是真物,虽复年至百岁,着之转深;若众生所着物实有者,虽得五根,亦不能舍;以诸法皆空,诳不实故,故得舍离。」如来为众生说净土亦尔,以众生所着非实,即易为训化故。如人少时悦色、壮岁营官、老年嗜利,若是实可好着,不应年变月易。以变易故,说净土时,亦悦、亦营、亦嗜,如梦中人,唤之即醒;若梦实者,虽唤无益。以俱非实,是故诸佛为一切众生说如是法门。

七、胜方便者,为此方便,非是自力,亦非他力。缘自性海中,具有如是自在功德,一切现成。是故一句圣号,无复烦词;十念功成,顿超多劫。如万窍怒号,力在扶摇,因窍显故;如幽谷洞明,功在晨曦,因谷见故;如一綫之蚁孔,能穿连山之堤,是水之力,非蚁力故;又如一叶之苇席,能运万斛之舟,是风之力,非苇力故。总之皆是法界性海,无作无为不思议力所现,非自非他,一切具足,故有如是殊胜方便,是谓捷中之捷、径中之径。舍此不修,是真愚痴!

八、导二乘者,二乘避境趋寂,证假涅槃,不得如来法身,受业惑苦:一者,无明住地,不得至见烦恼垢浊、习气臭秽究竟灭尽,净波罗蜜果。二者,因无明住地有虚妄行未除灭故,不得至见无作、无行,我波罗蜜果。三者,因微细虚妄,起无漏业,意生诸阴未除尽故,不得至见极灭、远离,乐波罗蜜果。四者,变易生死,断续流灭,不得至见极无变易,常波罗蜜果。以是四种业惑,未证真理。如来悯之,教令回断灭心,修净土行。令知即空不断,即有不常,乘大乘智,入涅槃海。

九、坚忍力者,龙树菩萨曰:「童子过四岁以上,未满二十,名为鸠摩罗伽地。若菩萨初生菩萨家者如婴儿;得无生法忍,乃至十住地,离诸恶事,名为鸠摩罗伽地。欲得如是地,当学般若波罗蜜,常欲不离诸佛。问曰:『菩萨当化众生,何故常欲不离诸佛?』答曰:『有菩萨,未入菩萨位,未得阿鞞跋致受记莂故,若远离诸佛,便坏诸善根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坏败,欲度他人,反自没水;又如小汤投大氷池,虽消少处,反更成氷。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利益,反更坠落。以是故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问曰:『若尔者,何以不说不离声闻、辟支佛?声闻、辟支佛,亦能利益菩萨。』答曰:『菩萨大心,声闻、辟支佛虽有涅槃利益,无一切智故,不能教道菩萨。诸佛一切种智故,能教导菩萨。如象没泥,非象不能出,菩萨亦如是。若入非道中,唯佛能救,同大道故。故说菩萨,常欲不离诸佛。』复次菩萨作是念:『我未得佛眼故,如盲无异;若不为佛所引导,则无所趣,错入余道。设闻佛法,异处行者,未知教化时节,行法多少。复次菩萨见佛,得种种利益,或眼见心清净;若闻所说,心则乐法,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得解脱。』如是等值佛无量益利,岂不一心常欲见佛。譬如婴儿不应离母;又如行道,不离粮食;如大热时,不离凉风冷水;如大寒时,不欲离火;如度深水,不应离船;譬如病人,不离良医;菩萨不离诸佛,过于上事。何以故?父母、亲属、知识、人天王等,皆不能如佛益利。佛益利诸菩萨,离诸苦处,住世尊之地。以是因缘,故菩萨常不离佛。问曰:『有为之法,欺诳不真,皆不可信。云何得如愿不离诸佛?』答曰:『福德智慧具足故,乃应得佛,何况不离诸佛。众生有无量劫罪因缘故,不得如愿。虽行福德,而智慧薄少;虽行智慧,而福德薄少,故所愿不成。菩萨求佛道故,要行二忍: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众生中,发慈悲心,灭无量劫罪,得无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诸法无明,得无量智慧。二行合和故,何愿不得?以是故菩萨世世常不离诸佛。复次菩萨,常爱乐念佛,故舍身受身,恒得值佛。譬如众生习欲心重,受淫鸟身,所谓孔雀、鸳鸯等;习瞋恚偏多,生毒虫中,所谓恶龙、罗刹、蜈蚣、毒蛇等。是菩萨心,不贵转轮圣王、人天福乐,但念诸佛,是故随心所重,而受身形。复次菩萨,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缘故,所生常值诸佛。』」

天如《或问》曰:「禅宗悟达之士,既曰见性成佛,焉肯复求净土?」答曰:「悟达之士,政愿求生。汝但未悟,使汝既悟,净土之趋,万牛莫挽。」

问曰:「学者但患大事不明。大事既明,当行佛教,随类化身,入泥入水,不避生死,广度生灵。何故求生净土,厌苦趋乐?」

答曰:「汝将谓一悟之后,习漏永除,便得不退转耶?将谓一悟之后,更无遍学佛法、修行证果等事耶?将谓一悟之后,便可上齐诸佛,入生死不受障缘之所挠耶?审如是,则诸大菩萨,修六度万行,动经恒河沙数劫者,是皆愧汝!古教有云:『声闻尚有出胎之昧,菩萨亦有隔阴之昏。』况近时薄解浅悟,自救不了者。纵有悟处深远,见地高明,行解相应,志在度人者,奈何未登不退,力用未充;居此浊恶,化此刚强,此亦先圣之所未许。如以未完不固之舟,济多人于恶海,自他俱溺,其理必然。故《往生论》云:『欲游戏地狱门者,必生彼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救苦众生,以此因缘,求生净土。』又先圣有云:『未得不退转位,不可溷俗度生,未得无生法忍,要须常不离佛。譬如婴儿,常不离母;又如弱羽,只可傅枝。』今此国中,释迦已灭,弥勒未生;四恶趣苦,因果牵缠;外道邪魔,是非扇乱;美色淫声之相惑,恶缘秽触之交侵。既无现佛可依,又被境缘所挠,初心悟达之人,尠有不遭其退败者。所以世尊殷勤指归极乐,良有以也。盖彼弥陀现在说法,乐土境缘种种清净,倘依彼佛,忍力易成,高证佛阶,亲蒙授记;然后出化众生,去来无碍。多见今之禅者,不究如来之了义,不知达磨之玄机,空腹高心,习为狂妄。见修净土,则笑之曰:『彼学愚夫愚妇之所为。』余尝论其非鄙愚夫愚妇,乃鄙文殊、普贤、龙树、马鸣等也。非特自迷正道,自失善根,自丧慧身,自亡佛种;且成谤法之业,又招鄙圣之殃,佛祖视为可哀怜者。于是永明和尚深怜痛哀,剖出心肝,主张净土,既以自修又以化世。故其临终有种种殊胜相现,舍利鳞砌,径生极乐上品;乃至阎罗以为希有,图像礼敬。夫永明既悟达磨直指之禅,又能致身于极乐上品,以此解禅者之执情,以此为末法之劝信,是真大有功于宗教者。岂特永明为然,如死心新禅师,作劝修净土之文,又如真歇了禅师,作《净土说》有云:『洞下一宗,皆务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有法,秉志孜孜于净业者,以净业见佛简易于宗门故。』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至如天衣怀禅师、圆照本禅师、慈受深禅师、南岳思禅师、法照禅师、净霭禅师、净慈大通禅师、天台怀玉禅师、梁道珍禅师、唐道绰禅师、毗陵法真禅师、姑苏守纳禅师、北磵简禅师、天目礼禅师等诸大老,皆是禅门宗匠,究其密修显化,发扬净土之旨,则不约而同。广如彼文,不能尽录。是故当知,禅宗密修,不离净土;初心顿悟,未出童真,入此门者,方为坚固不退之门。」

十、示真法者,一切修行法门,言空即断,言有即常,未为究竟。唯此念佛三昧,即念而净,净非是无;即净而念,念非是有。达净无依,即是念体;了念本离,即是净用。是故非净外有念,能念于净;若净外有念,念即有所,所非净故。非念外有净,能入诸念;若念外有净,净即有二,二非净故。当知诸佛顺寂灭心而严净土,是故念净土者,当入一切寂灭门。诸佛顺常乐我净心而严净土,是故念净土者,当入一切常乐我净门。诸佛顺平等众生心而严净土,是故念净土者,当入一切平等众生门。诸佛顺大悲智业而严净土,是故念净土者,当入一切大悲智业门。诸佛顺无作无为不可思议业而严净土,是故念净土者,当入一切无作无为不可思议门。诸佛顺尘劳烦恼性而严净土,是故念净土者,当入一切尘劳烦恼门。诸佛顺微尘芥子相而严净土,是故念净土者,当入一切微尘芥子门。以上诸大法门,但一声阿弥陀佛,皆悉证入,亦无能证、所证之相。若不尔者,则是有余之净;念佛三昧即不如是。

西方合论卷之二(终)

西方合论卷之三

第三部类门

夫如来说教,广有多门,经中或偶一拈题,或因缘举出者,不可胜载;唯念佛一门,频形赞叹。如高峦之峙平原,跃空而出;类金星之晃沙碛,映日即明。故知法门殊胜,未有逾此一门者也。今约诸经,但言西方大事者一概收入,分经、纬二义。《说文》曰:「织有经,集丝为之。经常而纬变。」是故以经则非专谈安养者不收;以纬则凡泛举念佛者亦入。登葱山而樵玉,首採羊脂;泛溟海而斮香,忍舍牛头?孔子曰:「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至于闻所未闻,不无望于来哲。

一、经中之经。 二、经中之纬。

三、纬中之经。 四、纬中之纬。

一、经中之经者:一、《无量平等清净觉经》;二、《无量寿经》;三、《阿弥陀经》;四、《无量寿庄严经》;五、出《宝积》第十八经,名《无量寿如来会》。五经同一梵本,前四译稍不精。六、即《大阿弥陀经》,龙舒居士,将前四译和会者,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为阿难、慈氏等说;中间出《宝积》者,旨富词法,不知龙舒何以不见此本?

一、《佛说阿弥陀经》;二、《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二经同一梵本,初经简净愈于后译。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舍利弗说,读诵者多主此经。

一、《观无量寿经》,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为韦提希夫人说。经中言十六妙观,修持法门备载此经,故孤山判为定善。

然三种经,皆专为西方起教,如天中之天、人中之王,不必自相排抑。譬一大虚空,一尚不得,岂有二哉?经中妙义,具见余门,今不赘述。

二、经中之纬者:一、《鼓音声王经》,佛在瞻波大城伽伽灵池,与比丘百人说。中云:「若有四众,受持阿弥陀佛名,临命终时,佛与圣众,接引往生。」

一、《后出阿弥陀佛偈经》,自「惟念法比丘,乃从世饶王。」至「弘此无量誓,世世稽首行。」共五十六句,始终惟偈。

二经亦专言净土,言义较前甚略,判入纬髅。又《鼓音》意,重持咒,《偈经》是伽陀部,非教本故。

三、纬中之经者:一、《华严经》普贤菩萨劝进善财童子、海会大众,发大十愿;至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惟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无数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乃至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生于极乐世界。又解脱长者云:「我若欲见安乐世界,无量寿如来,随意即见;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来,我若欲见,随意即见。我能了知如来国土庄严神通等事,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有行处,亦无住处。亦如己身,无来无去,无行住处。」

一、《法华经》云:「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一、《楞严经》大势至白佛:「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一、《宝积经》佛告父王:「一切众生,皆即是佛,汝今当念西方世界阿弥陀佛,常勤精进,当得佛道。」王言:「一切众生,云何是佛?」佛言:「一切决无生,无动摇、无取舍、无相貌、无自性,可于此佛法中安住其心,勿信于他。」尔时父王与七万释种,闻说是法,信解欢喜,悟无生忍。佛现微笑,而说偈曰:「释种决定智,是故于佛法,决信心安住,人中命终已,得生安乐国,面奉阿弥陀,无畏成菩提。」又佛告弥勒,发十种心,往生极乐。何者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着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若人于此十心,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一、《般舟三昧经》佛告跋陀惒菩萨:「若沙门、白衣,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刹,常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日昼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阿弥陀佛;于觉不见,于梦中见之。譬如梦中所见,不知昼、不知夜,亦不知内、亦不知外,不用在冥中故不见、不用有所蔽碍故不见。如是跋陀惒菩萨,心当作是念时,诸佛国境界名大山须弥山,其有幽冥之处,悉为开闢;目亦不蔽、心亦不碍。是菩萨摩诃萨,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于佛刹、不于是间终,生彼间佛刹乃见,便于是间坐见阿弥陀佛,闻所说经悉受得,从三昧中,悉能具足,为人说之。」

一、《观佛三昧经》文殊自叙宿因,谓得念佛三昧,当生净土;世尊复记之曰:「汝当往生极乐世界。」

一、《大集经贤护品》云:「求无上菩提者,应修念佛禅三昧。」偈云:「若人称念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

一、《十住断结经》云:「时座中有四亿众,自知死此生彼,牵连不断,欲为之源,乐生无欲国土。佛言:『西方去此无数国土,有佛名无量寿,其土清净,无淫怒痴,莲花化生,不由父母,汝当生彼。』」

一、《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菩萨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惟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土中。」

一、《随愿往生经》言:「佛国无量,专求极乐者何?一以因胜,十念为因故;一以缘胜,四十八愿普度众生故。」

一、《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其人命终,阿弥陀佛与诸比丘,住其人前,魔不能坏彼正觉心。」又云:「持讽诵念,此人当得无量之福,永离三途,命终之后往生彼刹。」

一、《大云经》云:「善男子,于此西方有一世界名曰安乐,其土有佛号无量寿,于今现在,常为众生讲宣正法。告一菩萨:『汝善男子,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为诸薄福钝根众生,说《大云经》,汝可往彼至心听受。』是彼菩萨,欲来至此,故先现瑞。善男子,汝观彼土诸菩萨身,满足五万六千由旬。『世尊,彼来菩萨名号何等?何缘而来此土?将非为度众生故来?唯愿如来为诸众生,分别解说。』善男子,彼土菩萨,欲闻净光受记别事,并欲供养如是三昧,是故而来。善男子,是菩萨名无边光,通达方便,善能教导。」

一、《入楞伽经》云:「大慧!汝当知,善逝灭度后,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一、《大悲经》云:「我灭度后,北天竺国有比丘,名祈婆伽,修习无量最胜善根。已而命终,生于西方,过百千亿世界无量寿佛国,以后成佛,号无垢光如来。」

四、纬中之纬者:一如《华严.毗卢遮那品》云:「尔时大威光童子,见波罗蜜善根庄严王如来成等正觉现神通力,即得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门。」又〈光明觉品〉云:「尔时光明过千世界,乃至一切处,文殊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暂断,如是业应作。』」又〈贤首品〉云:「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又〈十无尽藏品〉第八,念藏云:「此念有十种:所谓寂静念、清净念、不浊念、明彻念、离尘念、离种种念、离垢念、光耀念、可爱乐念、无能障碍念。」又〈兜率偈赞品〉离垢幢菩萨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舍;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又〈十回向品〉第十回向云:「以法施回向,愿得忆念与法界等,无量无边世界,未来现在,一切诸佛。」又〈十地品〉中,从初至末,地地皆云:「一切所作,不离念佛。」又〈佛不思议法品〉云:「如来有十种佛事:一者,若有众生,专心忆念,则得现前。二者,若有众生,心不调顺,则为说法」等。又〈入法界品〉云:「德云比丘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根清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具清净行,往诣十方,供养诸佛;常念一切诸佛如来,总持一切诸佛正法,常见一切诸佛,随诸众生种种心乐,示现种种成正觉门,于大众中,而师子吼。善男子,我唯得此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所谓智光普照念佛门,常见一切诸佛国土,种种宫殿悉严净故。令一切众生念佛门,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皆令见佛,得清净故。令安住力念佛门,令入如来十方中故。令安住法念佛门,见无量佛,听闻法故。照耀诸方念佛门,悉见一切诸世界中,等无差别诸佛海故。入不可见处念佛门,悉见一切微细境中,诸佛自在神通事故。住于诸劫念佛门,一切劫中,常见如来诸所施为,无暂舍故。住一切时念佛门,于一切时,常见如来,亲近同住,不舍离故。住一切刹念佛门,一切国土咸见佛身,超过一切,无与等故。住一切世念佛门,随于自心之所欲乐,普见三世诸如来故。住一切境念佛门,普于一切诸境界中,见诸如来次第现故。住寂灭念佛门,于一念中,见一切刹一切诸佛,示涅槃故。住远离念佛门,于一念中见一切佛,从其所住,而出去故。住广太念佛门,心常观察,一一佛身,充遍一切诸法界故。住微细念佛门,于一毛端,有不可说如来出现,悉至其所而承事故。住庄严念佛门,于一念中,见一切刹皆有诸佛成等正觉,现神变故。住能事念佛门,见一切佛出现世间,放智慧光转法轮故。住自在心念佛门,知随自心所有欲乐,一切诸佛现其像故。住自业念佛门,知随众生所积集业,现其影像令觉悟故。住神变念佛门,见佛所坐广大莲华,周遍法界而开敷故。住虚空念佛门,观察如来所有身云,庄严法界虚空界故。』」

一、《法华经》云:「若有因缘,独入他家,一心念佛;乞食无侣,一心念佛。」又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一、《净名经》云:「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大乘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自守戒行不讥彼缺,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又云:「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阂;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

一、《涅槃经》云:「菩萨六念,念佛第一。」又云:「系念思惟,因缘力故,得断烦恼。」

一、《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

一、《大般若经》云:「佛告曼殊室利菩萨:『能正修行一相庄严三昧,疾证菩提。修此行者,应离喧杂,不思众生相,专心系念。于一如来,审取名字,善想容仪,即为普观三世一切诸佛,即得诸佛一切智慧。』」

一、《坐禅三昧经》曰:「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

一、《增一阿含经》云:「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若有称佛名号,如[(壳-一)/牛]乳顷,功德过上,不可思议。」

一、《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间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见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阿难所闻佛法,犹住量数;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一分别,皆悉了知,昼夜宣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阿难多闻辩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

一、《大集经》云:「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现身见佛,即得往生。」

一、《法华三昧观经》云:「十方众生,一称南无佛者,皆当作佛,惟一大乘,无有二三;一切诸法,一相一门,所谓无生无灭,毕竟空相。习如是观,五欲自断、五盖自除、五根增长,即得禅定。」

一、《那先经》云:「王问那先:『人生造恶,临终念佛,得生佛国;我不信是语。』那先答言:『如持大石置于船上,因得不没;人虽本恶,因念佛故,不入泥犁。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念佛,便入泥犁中。』」

颂曰:

 如来金口言,  赞叹西方土。
 如入长安城,  东西南北入;
 入已即一城,  无别天子都。
 普贤佛长子,  文殊七佛师;
 授记及回向,  是果位往生。
 释种得法忍,  善财证佛果;
 面奉阿弥陀,  是菩萨往生。
 龙树破有无,  祈婆最胜根;
 皆得佛授记,  是禅师往生。
 闻佛心信乐,  诵念与持讽;
 大石置船上,  是下劣往生。
 阿难世多闻,  佛子中第一;
 不如念一佛,  顿了诸经法。
 云何义解家,  得轻易念佛?
 诸正念法门,  经中皆悉载。
 但一大乘法,  无二亦无三;
 奉劝悟达士,  趁时歇狂解。
 一心念阿弥,  莲花念念生;
 此是常寂光,  非报非方便。
 作是观为正,  勿妄生分别;
 禅教律三乘,  同归净土海。
 一切法皆入,  是无上普门;
 教海义无量,  瓮观舍少许。
 一脔遍鼎味,  是中有全藏。

西方合论卷之三(终)


上篇:净土生无生论

下篇:净土疑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径中径又径

径中径又径卷一 起信法 醒迷门 浮生若梦。一切皆空。...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净土疑辨

《净土疑辨》序 豫章微休居士陈 所蕴撰 莲池禅师作《...

净土决

净土决前引 温陵李卓吾曰。维摩大士云。随其心净。则...

大乘法苑义林章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一 基撰 总料简章 第一总辨诸教....

礼法华经仪式

礼法华经仪式 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三宝(拜起胡跪烧香...

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

曹山大师语录序 本寂禅师之于洞山。盖泻瓶而已。自一...

注华严法界观门

注华严法界观门序 唐绵州刺史裴休述 法界者。一切众生...

佛说鸯崛髻经

佛说鸯崛髻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婆伽婆...

佛说六道伽陀经

佛说六道伽陀经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三藏传教...

念佛三昧宝王论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上(并序) 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

佛说月光童子经

佛说月光童子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须摩提经

须摩提经(按《开元录》云妙慧童女经,流志后译) 大唐...

【注音版】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

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卷上 宋明教辩才法师充译经三...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超越善与恶的观念

佛经上把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分为清净的造作(净业)与污...

【推荐】为什么要做早晚课?能得到什么利益

早晚课是出家人在寺院里修行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我觉...

四十八大愿——(第22愿)菩萨一生补处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

三界如粪坑 应早求出离

如果今生错过了念佛往生一法,那就无量劫都难以再逢到...

智者大师与净土法门

智者大师,名智顗,字德安,姓陈,颍川人。母亲怀孕时...

梦参老和尚:不贪于利养 唯乐佛菩提

不贪于利养 唯乐佛菩提 一心求佛智 专精无异念 华严经...

印光大师:安胎保胎的禁忌

保胎以绝欲为第一义。 故保产心法,首戒交媾,妇一有...

持咒的四种功德利益

一、欢喜益: 你如果对咒语的认知,说这个咒语都是佛菩...

家人都不信佛,并反对自己学佛该怎么办

问: 请问师父,我家里人都不信佛,也很反对我学佛,很...

出家修行应如何选择道场

出家(梵语pravrajya),音译作波吠俨耶。即出离家庭生...

文殊菩萨善巧度化外道

在说法会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向舍利弗说道:我曾经见...

【推荐】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一天,一个小和尚跑过来,请教禅师:师父,我人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