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心
错误想法的结果是困扰和烦恼。 在一切的姿势中,我们应当拥有一颗当下的心和自我的觉醒。 修行的意思是:引发相续的觉醒——相续的正念。 假使心的烦恼(杂染)很多,「道」就无法呈现。可是,如果我们对「道」的领悟很强的话,那么烦恼就无法彰显。 只须对你自己的所作所为保持正念,这就是修行之道。 从你清醒的那一刹那,就要开始正念。 一切的痛苦皆源自于错误的知见——对事物持错误的看法。 真正看顾我们的,是自己的心。 我们拥有一切,可是,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世间的事物,它们对我们而言,都将毫无意义。 如果我们错误地看待事物,就没有任何功德可言,也没有任何助益了。 佛陀教导我们观想食物的污秽不净,是为了让我们克服对它的妄想——而不是要我们绝对不吃。 小心「落井之仁」:这情形是你想去帮助别人,结果,不但你没有将他们拉上来,反而被他们拉了下去。 一旦你的见解正确了,心便马上会安静。 坚持来自于信念,智慧来自于正念。 无论你做什么,持续你的正念。 直接、单纯并正念地如实生活。 正念并不只是专注于一个对象上,觉知到困扰,亦是种正念。 正念之道也就是无欲之道。 我们的痛苦是来自错误的知见,及对种种内心活动的执着。 如果一个人只是向外观照,他是外在物质的奴隶;如果向内观照,他成为这些事物的主人。 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谓最明。 心公不昧,六贼无踪。 心地能平稳安静,处处皆青山绿水。 健全的人格是你最大的资产,它会使你具备解除生命中危机的力量。 掌握自己的正念,那么你将永远不受他人心意驱使。 积极的心态就是——在不同状况下采取适当的心态。 一旦放弃你的见解,你就将脱离危险。 要净化生命、灭除苦痛、进入圣道,以及觉悟而解脱苦海的唯一方法,就是正念。 唯有正念能使我们觉察到嗔怒的生起。 正念就如车子的刹车一般,没有正念的生活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毋须去改变我们的生活型态,要改变的是我们对周遭及内心所发生的事,以及自我态度、反应和理解的方式。 精进的目的在于匡正自我的知见,进而导致思惟的正确。 在每一个姿势里保持正念。 健全的身行和言语在于一颗正确训练的心本身。 快乐不是凭靠和我们相处的人有多少,而是来自于「正见」。 一旦真实的智慧现起,感官和外境反而成为引领我们进入内观和清明知见的门户。 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 要具正知正见,以免好心为道反招恶。 一念错过,百事皆非。 心心照常理,念念契真常。 把握第一个念头,它影响我们对人、事、物的观感,决定自己眼光投注的重点, 当然也左右思考和行动的方向。 你的身体已随着年龄开始退化,这原是不须要去违抗的,但却不要使你的心也随着腐朽了。 世间的事事物物绕着世间在旋转。追随世间,心便会与世间纠缠在一起。 你做每件事情,都必须清楚、醒觉地去做,当你了解透彻,便不再有任何的必要去忍耐或强制自己了。 在我们的修行中,我们只要直接地看住「心」。 具有正念的人能够坚守并且不断地重建自己,拉自己回来,以这种方式训练、修习、开展他自己。 以清晰的理解力(正知)有正念地住着,经常保持警觉,并精确、严谨地做每一件事。 如果你修行得正确的话,你在生病时是不会恐惧的。当一个人死时,你也不会感到悲恼。 所谓稳定的修行,是在每一个姿势中——不论行、住、坐、卧,都保持正念。 你喜欢鸟鸣声却厌恶车子的吵杂声;你害怕人群和噪音却喜欢在森林里独处。放下声音去注意「主题」这个问题,就是你的修行。 认识你自己的身体和心,少欲知足,不要去执着教法,也不要去握持情绪。 真正的修行,发生在心与感官对象相遇的地方。 假若我们拥有正念,我们便会看到我们内心的状态。 修行的直接方法是去拥有正念,无论什么时候你缺失正念,你就是疯的;正念是根本。 去拥有正念就是去了解你自己,去了解你心灵的状况和你的生命。 真正的修行是,不管行、住、坐或卧,你都必须有意向去继续这有规律的修行, 使得你的正念在一切威仪中能前后持续一贯。 当我们知道这心正倾向于快乐或不快乐时,我们便拉它回来,不让它倾斜过去。 我们拥有这类的觉醒,我们坚守这一条路,这唯一的法。我们坚守觉醒,不让心去追随它的喜好。 我们将「觉醒」放进我们的行住坐卧中——放进所有的威仪中。 我们必须在我们的内心里见到法,而后才会有一种更确然的平静存在。 别认为只是闭着眼睛坐着就是修行;持续不断地修行,是在行住坐卧的当儿,就拥有修行的态度。 不论行、住、坐或卧,正念都与你同在。如果你拥有这种的觉醒,你就能保持你内在的修行。 如果我们不被感觉愚弄,我们便不被世间愚弄。 单纯地听取佛法仍不足以让我们去领悟它;教导只是指出领悟的方法,若要领悟佛法,必须将那教导带进我们的内心。 只要你有正念和正知,便能够见到在你内心里的对和错。 无论你有什么,别「拥有」它;让它自是它,别使它成为你的。 所有的念头和困惑不在耳里生起,它在心中生起! 修行是没有界线的,无论行住坐卧,你都可以修行。甚至是在寺院扫地或见到一 道阳光都可以领悟到佛法;但那时你必须拥有正念。 我们所有的感觉,将被吸进内里转化成正见;那此感觉就变成了使智慧生起的经验。 当我们拥有正念时我们靠近了佛法。如果我们拥有正念,我们便会看到无常,我们将见到佛陀,并且超越轮回的痛苦。 智慧来自于,在行住坐卧所有的威仪中,一直保持正念。 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自然的步调。你们的修行将不会完全相同。别操心这个。重要的是你只要继续保持警醒、努力、保持正念,并让事物顺其自然。 只要守护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圆满了,这正是修法的核心。 当我们的欲望没有得逞时,就会认为是他人的错,要不就是怪别人无法沟通或说别人很奇怪。但是,除非我们拥有强而有力的正念,否则是很难领悟到,其实此刻他人与我们在面临同样的贪爱问题。 正念与觉知是唯一能使我们明了内心的方法。没有正念,就听不到内心的良知, 没有正念,就守不住我们的根门。 若离心念,忘情去执,知见不生,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了心如幻,知身无实。 心离于妄,境界则灭。 妄心既寂,幻相何生?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 如果我们思想错误,就会与这世界起冲突,与佛法、与真理起冲突。 往内心看,你们会看到善与恶;见到了善良,我们便可以将它带至心灵且去实践。 藉由持续不间断的「正念」和「正知」来训练心。 当我们了解我们自己的心,当正念正紧密地看守着心时,就有智慧存在了。 从起床的那一刻起,一天中所需做的一切都要保持正念。 无念,即名正念。 法者,正也。清净慈悲为正,心地无非为正,利他无我为正,无念无相为正。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 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正念者,唯念菩提。 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一念无明风,鼓动真如海,无明风尽,识浪不生,则觉海性澄源,源澄觉元妙。 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者,心外无物,物即是心。但心离分别为正智,正智即是般若,周遍法界无有障碍。 如今但得离念,便同如来真实知见。 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 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沉不浮,无为无相,活泼泼平常自在。 一切法无所受,就是正念。心有感受,就是妄念。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 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 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此心常看到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 人心贵乎光明洁净。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忿慨(慨: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 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人之念虑不正者有二:有妄念、有恶念。如思虑不可必得之事,妄念也;思虑悖理违道之事,恶念也。凡此二者,心才知觉即遏绝之。 心无私欲,自然会刚。心无邪曲,自然会正。 心为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坏了心。 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 不染六尘名护法。 不生妄想名涅槃。 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 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 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 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 心净本体现,水清月影明。 被人责骂心尊敬,他人诽谤心无诤;说我短处心承认,若来打我心中清。 不要让邪恶的意念、不良的情绪在你心中生根,你应该把他们当成「癌」一样,小心防范它们的感染。 如果想要自己的生命韵律优美,就必须调整好心灵的收音机,使心中念念平和,自然我们的心灵就会澄净,才能接收到和谐的韵律。 什么样的人是善良的人?一个人只有达到真正的宗教境界时,才能算是善良的人。然而,所谓的善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是指智慧与意志的和谐。 不可轻视任何人,当我们心中对某人涌现出恶劣的情感,或可耻的猜疑之时,要立刻消除它。别人的言行,我们必须以善意、率直的心来解释。 只要事情还有些许转机,我们就应该力撑到底。但若人事已尽,而事实已然如此时,就让我们学会撒手吧! 根深则叶茂,性明则道成。 多认识一点自己的心性,就多得到一分光明。 学佛的第一理念就是要——「正知、正见」。 佛教拥有最积极、解脱的生命观——对未来抱有希望,但所有的希望,当下皆汇入空性。 我们要调伏自己心理的起心动念,将其化为功德。 正念的下手处,是要先学会降伏我慢,学会吃亏及退步。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若方寸大乱,则一切福皆不存在。 不以功德自居的人,则成就真正的功德。 法不离当处,在这每一念中,皆是你的觉性。 学佛最重要的是正思惟,我们的念力就是决定业报的因,所以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不让它起业因。 大修行人不怕境只怕心,如何稳住这颗心才是最重要的。 调伏了我们的心,就等同调伏了整个世界。 心存正念,以清楚的知见生活。让智慧引导你,不要任由你的情绪作主。 修行就如同调整相机的焦距,调整至正确位置之后,一按快门,即是本来面目。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能放下,处处皆是弥陀净土,时时皆是清净佛号。 明鉴一切境,不着一切相,离颠倒见,了知万法唯是一心。 安住于如如不动的境界,并不忘了自己的职责。 有求皆苦,忘心即乐。 为人正直则与道相应。 什么是空?难舍能舍,看得破,放得下即是空,空是自在安详义。 不要用贪婪、嗔怒、愚痴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别忘了你还有美丽、智慧、悲悯、宽恕的另一只眼。 你不能纠正世界上每一个人使天下太平,正如你不能移去全世界的石头和荆棘,使所有的路径平坦。要走得平坦,就得穿一双鞋子,希望得到内心的和平,就要学习控制自己的感觉。 若懂得制心,能够调伏这匹野马(妄心),便是上根利智。 能平衡自己的人,才能认识别人。 美好的事物,需要一颗平常心,才能体会出其价值来。 容人之过,却非顺人之非;若以顺非为有容,世亦安赖有君子。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正念就是没有执着和一尘不染的清净心。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内心如夹杂着两种概念,就会因矛盾而破坏内心的统一。 但平心地,则世界之地,一切皆平。 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用无住心来处世,用菩提心契佛心。 应依靠自己心中的光明,不要依赖他人。 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了解事实,便会欢喜的接受它而不恐惧。 大家都应与天地万物和解。 心中的描绘乃是物质形相化的基本条件,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安住于永恒的喜悦中,生命便分分秒秒都在享受永恒的甘露。 一个悟到本性的人,任何外力也不可能改变或扭曲他的正知正见。 世界上最困难的工作就是控制心灵。 当心灵的妄想停止作用后,外在的世界也就停止。 凡夫就是「几」字中多了一颗心。若能无心即能超凡入圣。 心是活动的,本来就无所住。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心的本能。 若心污浊,行为就污秽;行为污秽,就不能避免痛苦。所以净心慎行是修道的要点。 一个人缺乏内在统一的力量,就会像小孩游戏一样,漫无纪律。 一个征服内在世界的人,拥有某种神奇的吸引力;他内在光辉的外射,就像黑夜 中的灯塔,信号光柱照射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 实际的观念和明白的洞察,能够改变你的生命。 自我觉知的超脱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一种更为健全的处理方式。 你应该停止那些陈旧、僵化、固执而歪曲的思想。那些错误的思想形态,每天旋 绕着你,使你无法突破困难的境地。 宇宙内事,要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怀。 当乐境而不能享者,毕竟是薄福之人;当苦境而反觉甘者,方才是真修之士。 于外不染色声等,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做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平常心是道,才趣向即乖,到个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陁陁,孤迴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随处不失正念,自然脱体现成。 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惺惺:聪慧机灵。),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谓触境遇缘,心定不动,不取着诸法,一切处荡然。无障无碍,无所污染,亦不住在无污染处,观身观心,如梦如幻。亦不住在梦幻虚无之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谓之真无心。 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起。 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欲求大道,先正其心。 妄念无生,乃名真心不动。 能不起念,一切相不离自离。 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 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 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 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只个无念,是名真念。 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 正念者,唯念菩提;菩提无所念,一切处无心。 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转凡夫观念,至绝对境界,即是证性。 以不着相故,虽事来即应,而天君泰然不为所动;以相非断灭故,虽心不着相,而条理秩然毫无废事。 我佛原为度世而来,故所说法,无不世出世间一切摄尽,惟须融会贯通如是真实之义,则事事皆可奉持,时时皆是修行,在在皆得受用,而处处皆是佛法矣! 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镜像,照而常空。 由心净故得身净,非身净故得心净。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觉,皈依法即是皈依自心正,皈依僧即是皈依自心净。 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缠绕心中。 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须心药治。心要正时身亦净,心生还是病生时。 平常、平实、平凡、平持、平静、平定、平息、无所不平、亦无所平之处。 倘不能一往直前,以期真脱。转念之间,白云万里,欲望般若种智,复入于心,犹败谷之芽无复萌矣! 心如境亦如,无实亦无虚。有亦不管,无亦不拘。 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 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不作人天业,不作地狱业,不起一切心,诸缘尽不生,即此身心是自由人。不是一向不生,只是随意而生。 本自无缚,不用求解。 但莫染污自性即是修行,莫自欺诳即是修行,大用现前即是无等等法身。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勤修一切出世间法,于诸世间无取无依,于深妙道正见牢固,离诸妄见,了真实法。 佛性本来现成,故无有法发菩提心,无修无证。 见无所见即真见,知无所知即真知。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普行恭敬,念念常行佛心,即是无上庄严佛土。 不思善,不思恶,屏息诸缘,勿生一念,根尘不偶。色声香味触法诸尘,我人众生寿者诸相,一切皆舍,舍相亦无,心如虚空,名之为正。 证入则妙觉圆明,悟本则因果交彻。 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证真,无一尘而非佛国。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如实而知即客观,如实而言即无私,如实而行即清醒。 事情来了,以本性对应,事去了,心随空。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正觉。 无明心中学得者,终是无用。若能了然不失正念,无为心中学得者,此是真学。 以一切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收来,住于正念。 起信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 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集一切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得第一义空即明心见性,佛性遍虚空名为中道。 停止一切造作和努力,不要东搞西搞,松松坦坦的放在那儿就对了。 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 一切不安,名真安心。 真空不坏有,真空不异色。 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无念也。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净涅槃。 如来知见者,知心空寂,见性无生。 存心时时可死,行事步步求生。 定水凝清,万相斯鉴。 无为而无不为,顺应自然不勉强。 佛法虽奥妙,不出平常心。 念力: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故。 正见:七觉均调,得真觉慧,谛理分明。 正思惟:理与无漏智相应故,意不邪思。 正念:住无漏智,念正助道法,心无动失。 定慧即调,举心动念,无非正道。从正道中安稳而行,疾至佛地。 于衣、食、住、香、味、触、法中不起贪念。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修行的方向
选择一位善知识,等于选择修行的方向。 得到心灵进化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默默地在奉献,甚至是以不为人知的方式,发挥他们的影响力。 佛陀所教的法,是人类所应聆听的。因为,人类有明了真理的能力。 善恶就在我们内心里。佛陀并没有办法给予任何人任何东西,他只能告诉我们,怎么做会带给我们利益。 世间的文化是以欲望作为它的向导;而佛陀的文化则是以慈悲、「法」作为它的导引。 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 佛法不是偶尔受用而已,它须要时时在心中。 在任何时刻,佛法一直在示现着,但只有在心灵宁静的时候,我们才能了解佛法 所教导的,因为佛法不用语言文字教导。 医生开药方是为了除去生理上的疾病;佛陀的教法则是治疗心理疾病的药方。 「法」并非遥不可及,它一直与我们同在。观照你自己,有时快乐,有时痛苦, 有时舒服、有时疼痛…………,这就是「法」。 只要我们仍不知该如何给人类的心「穿衣」和「喂食」,在这世界的某一角落永远会有难民的问题。 时时刻刻去聆听佛法;在老师的开示结束了之后,你仍然听到法,因为法是无处不在的。 如果没有苦,就不会出现佛教,这也是佛陀被称为天人师的原因,因为他教导所有众生脱离苦。 翠竹黄花,无非般若;青山碧水,尽是真如。 假如你拥有智慧,无论你在哪里看,哪里都会有佛法。 当我们看清一棵树的自然本性时,我们将会知道,这与我们自己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并没有不同;如果我们拥有了这种了解,我们就是了解了法。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佛法以众生世界为地,菩提心为种,大悲为根,智为全体,力为大用。 佛法依国土众生而显现,因有众生国土,所以有佛法显现。 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 只要识得平常心,则一切处都是道。 如果能够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在人生道场上,则随时随地,都能找到真实。 我们要多创造因缘给众生,令其也能享受到佛法清凉甘露的滋润。 「光」——对于从来不考虑它从那里来的人,也会照亮他。 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但有綠杨堪画马,处处有路透长安。 茅舍竹篱养廉处——自觉。鸟啼花落尽化机——自悟。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喝)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佛心岂有他,正觉觉众生。 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 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 真佛无口,不解说法;真听无耳,其谁闻乎? 随处触着撞着,皆是本来面目。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五蕴、六尘、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妙真如心。宇宙山河大地皆是如来妙 真如心,返观父母所生之身,如大海一沤,若存若亡。 夫古佛真宗,常随物现,堂堂应用,处处流辉,隐显坦然,高低尽照。 不假外求,落实生活即是大用现前。 道无方所,名大乘心。 见了性之后,那一法不是佛性——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故名一切法。一切法皆是佛法。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赶靡不周,而长处此菩提座。 佛法在行住坐卧处,着衣吃饭处,痾尿撒溺处,没理没会处,死活不得处。 随拈一法,皆是佛法。 山河及大地,常露法王身。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示人?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因缘果报
某些时候,你只得耐心等待;就像风车不能自己去找风一样。 聚在一起的人群总有散开的时候,旧壳总有蜕去的时候,不脱皮的蛇终至死亡。 人类之所以伟大,正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类之所以可爱,正因为他是一个跨越的过程与完成! 正因为人生的不圆满,更要格外珍惜彼此难得的缘份。 如果它真的是你的,不管怎样,它必然会随你留着;如果它真的不是你的,为什么还要拼命去获得它呢? 好称人恶,人亦道其恶;好憎人者,亦为人所憎。 任何发生在你身上的事都有它的原因。一旦你善巧地观想它,直到知道它的原因,便能够超越它。 一切事物本然如是——身体只是身体,念头随因缘来来去去,一切都只是人性的一部份,但是没有一个是属于我们的,这些事物都是因缘的生起与消逝,分分秒秒都在生生灭灭啊! 「自以为是」仅是一种随其他因缘生灭的因缘罢了。 无论心生起什么,都只是无常的——因缘和合的事物,实际上是空的。 无知的人将一切归咎于命运;智者则服膺于因果定律。 命运是一个好的女神,她不愿让小人永远得志。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一念能动鬼神;一行克动天地。 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万事皆缘,随遇而安。 今生一照面,前世多少香火缘。 没有所谓的幸运或恶运,每件事有果必有其因。 多行不义必自毙。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我是自己业的主人。 惭愧和恐惧是世间的护法,没有了它们,世间会比现在的情况还糟糕。 「业」是我们真正拥有的,其余一切都是借贷的,除了「业」以外,我们什么也带不走。 我们这些仍然渴望生存的人,业便成了我们轮回的护照。 业贯穿了我们的生命。 想了生死的人,忙用功;不知道有生死的人,忙辛苦。 念什么就种什么因。当人现前这一念,念众生苦,发菩提心,即是向上修佛因; 这一念造杀、盗、淫,即是向下做地狱、饿鬼、畜生因。 必须在自己的因缘中找到希望和光明。 每个人都应依自己的因缘生活和修行,以成就其菩萨行。 身和心,拥有的只是一个暂时性的存在。 当那些不了解「法」的人做不良的行为时,他们会四处张望,确定没有人在看。 可是,我们的业,却不时地在看着我们,我们从不曾真正地逃脱过任何事物。 当你做恶事时,是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躲藏的,就算别人没看见,你势必看得到你自己。 每件事物都是依照因果的,然而佛陀却教导我们去超越因和果。 比丘是见到轮回之危险的人。 去见到一个因缘条件的真相,也就是去见到所有因缘条件的真相。当我们了解了 真理的本然,所有的问题也都解决了。 事物生起之所在,在于「因」,那就是我们必须停止它们的地方;因生起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必须思惟的地方。 一切法皆因缘所生。当它们停止时,那是因为因缘条件终了了。 所有自然的过程,都依据它们因缘条件的支撑。 执着是苦的因,苦是执着的果。 万事万物本来如是,一切都只是缘起。 生生世世要广结众生缘。 因不孤起,仗缘方生,缘不自成,助因而有。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因缘条件随着它们的自然法则,不管我们对它们笑或哭,一切事物最后终归于毁坏。 无论你拥有什么,都只是因缘和合罢了。 愿心即是因心,有因心才有果觉。 一切善恶因果之源,起于心念。 佛说无量法门,即是说明因果的道理,世上一切兴衰存亡,即是证明因果的事实。 佛法根据因果循环之理,视一切平等,打我骂我,可消宿业;贫苦病厄,可生菩提。 人类的灵魂或性格,总合了过去的思想和行为。 业的意思是行动及其反应,主宰着一切存在。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 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于明因识果。 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因种下,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 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 现在的起心动念,制造往后的六道轮回。 佛教的基本原则,就是深信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逆恼之境,定是宿世恶业所感。 如谷应声,语雄而声厉;似镜鑑相,形曲而影凹。以知万行由心,一切在我。内虚外终不实;外细内终不粗。善因终值善缘;恶行难逃恶境。 前五识取尘,第六识为因,第七识计我造业,第八识为依,以此生死苦果不断。 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凡栽下不良的种子,而期盼有好收获的人,是徒劳无功的。 我们所犯的恶业,虽如新挤的牛奶般,不会马上凝固,但它却像被灰烬掩埋着的柴火,那袅袅轻烟,永远跟在你的背后,扰乱你心灵的安宁。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不懂佛法的人,只看到果报,而终日惶惶,恐惧灾难的来临。佛法乃是教人看清苦的因,时时检讨自己的思想、言行,以远离恶果。 行善之人,如春园小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作恶之人,若磨刀砺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我承认我是世界上最懦弱的人,因为,我不敢做任何一件坏事。 你现在的起心动念,决定了你的行为,而你现在的行为,也影响到你的将来。 掘陷阱者自落圈套,伤人者自殁其身,而不知灾从何来。 人的意念可以化为行动,善念成就光明,恶念导向黑暗。 为别人而做的事情,其实也是为自己而做,因为所有慈悲的行为必跟着一种善感,所有残酷的行为则伴着一种恶感。 你所拥有的思想,或你一向的行为,终究会变成你为善或为恶的力量。 一个人走错了方向,必自食其果,假如我们了解这一点,就不会再对人感到愤懑,也不再跟人有争执。 你不用怨恨,因果从来不误人。 有时生命所呈现的是一种无奈,若你懂得透视因缘的生灭,则随时无不解脱、自在。 虽然一切皆是虚妄的尘境,但仍要对因果负责。 人可凭他的意志、决心以及今生的行为去改变他的命运。 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若你去伤害别人,别人并不一定会被你伤害,反而是你自己的第八意识中产生了坏的种子,而破坏了你自己的清净心。 忍受逆境,欢喜接受,一切自有因果定律。 果报并不能论断你现在的善恶,好好的安住于你现在的生活,无善不为,并欢喜地接受果报。 每个人的八识田中皆有一亩田,种善、种恶皆是自己的念头。 善因招善果,种粟不生豆,大福德人修,大福德人受。 我们要掌握因缘,但是要接受果报。 了解因果者必定了解心性。 因小果大,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各有因缘莫羡人。 智者善植因果。 错误必生烦恼,罪恶终归毁灭。 法律是事后追诉,但伤害已成事实。因果是事先防范,能杜渐防微。 人类的意志行为,决定着他未来的去处。 因加缘等于果。 创造一个天堂来赏赐善人,或创造一个地狱来惩罚恶人,是没有这个必要的,因 为善恶因果终有报。 人能逃过法律制裁,却不可能逃过因果业力。 美丽的花果,是由好的种子产生的。 伤害别人的人,必受果报。 如同铁锈,生自铁而腐蚀铁,恶出自人而侵蚀人。 当死亡来临时,你所面对的,是一生所造邪恶的负担。 因果是——下雨天不带伞,就一定会淋到雨。 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行善得乐,为恶得苦。 今夜睡着,明朝仍醒来,怎说死后便一了百了呢? 因果不曾亏欠我们什么,不要抱怨。 人就像一头被拴在柱子的野兽,为业力所束缚。 是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让自己受到惩罚或得到奖赏。若认为是上帝惩罚恶人,奖赏好人,这是愚不可及的事。 勤于还债,债主必定为之感动。 所谓业力,是指行为、思想和欲望。 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制造者,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和执行者,同时也是自己行为的受难者。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导演,能够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 一个在行为上违反自己良心的人,在今生和来世都会遭受痛苦的折磨。 如果我们肯聆听良知的召唤,那么它将赐予我们无比的宁静。 人因为无知而做出杀生、偷盗以及其他种种残酷的事,当然受苦是一定不能免。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弹琴。 百世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务请珍惜因缘。 起初我们造「业」,来世「业力」牵引我们。 要把因果完全成为习惯,并且变成日常生活中的极其自然的行为观念,如是可以远离罪恶。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 倚势而凌人,势败而人凌;恃财而侮人,财散而人侮——循环之道。 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苦涩及甘美,诸苦并烦恼 ,如影恒随逐,饮毒自侵害。 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未有为善不得福,行恶不受殃者。 老病死来,善恶苦乐,独自当之,无有代者。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冤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知谨言慎行,则不错因果而无挂碍。 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 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狂乱由情念,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 古典力学说:拿手搥墙壁,其反作用力,令你的手痛苦不堪。作恶何尝不是如此呢? 纵经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儿女原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 正语:见理即正,口不妄言。 正业:住无漏智,自身行业清净。 正命:住无漏智,通除三业中邪命。 世间有三种主张佛不赞成:一、一切皆是命运。二、一切为神所创造。三、一切事物无因而生。 每件事物的出现都有它的寿命,它不会持续到永远;当它的寿命终了时,将会自己离开。 我们没有抱怨人生的权利。假如你对人生感到不满,那就表示我们对自己感到不满,因为,因果从不误人。好好地面对现实,并接受果报,将会比怨天尤人更具实际的帮助。 我们所行的善恶,未必能在一定时间内求得报应,善与恶是在超越时间的领域被完成的。在那个领域,虽然看不到报应的明显痕迹,但毫无疑问的,我们已经在我们的良心里,意识到它的存在。 学者遇事,一以天理处之。 任何一种存在,都只是一种「因缘法」而已。 肤浅的人相信幸运和境遇;深虑的人相信原因和结果。 作恶不灭,前世有馀德,德尽必灭;为善不昌,前世有馀殃,殃尽必昌。 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伤害大于受害者太多了。 以染污心说话、身行,则苦就跟随其人。若以善心说话、身行,则安乐随着其人。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有多少。 善人行善,由乐入乐,由明入明;恶人行恶,由苦入苦,由冥入冥。 因果感应,如响应声,如影随形。 如是因如是果,佛家没有原罪观念,你若不怕人杀你,无妨杀人。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未成佛果,先结善缘。 佛法主张「因果论」,不主张「宿命论」。 医生难医命尽之人,佛陀难度无缘众生。 犯罪的人路窄。 自杀一次,将会生生世世的传染,因为意识中有自杀的念头。千万不能自杀。 拼命造业,既甘愿作,应欢喜受。 神通敌不过业力。 不杀生之功德,令众生长寿。 智人畏惧苦因,痴人畏惧苦果。 佛说一大藏经,无非讲因果二字。
良好的心态
不要动心!不安定的心是这片不安定土地上最悲惨的财物。 「海哟,你说的是什么?」「是永远疑问的话。」「天哟,什么是你的回答!」「是永远的沉默。」 当你在最坏的处境中,仍然认为没有损失时,就等于获得了一切。 即使是最糟糕的事情,也要照单全收,这便是使内心平和的秘诀。 要保守你的心,胜于一切。 一旦我们能欣然接受各种磨难,受苦的感觉自然就会完全消除。 一个洞澈人生、见识深远的人,即使遭到无理的嘲弄或羞辱,必也有能自我解嘲、不以为忤的宽宏大量。 不快乐是所有疾病的唯一根源,而豁达则是一切疾病的唯一治疗方法。 心不平静是因为它追随种种的情绪,受到情绪的欺骗。 人们总是跟随他们的感觉跑。 别追随你的情绪,要训练你自己。修行包含了将你的生命放入险境当中。 不论他人做了什么,都是他们的事。 无论心希求什么,都别让它得逞。 不论谁去追随自己的心,追随它所喜好的和欲望,以及其他任何一切,那个人根本还没修行。 有修行的人了知善和恶,但不追逐任何一个。 要看着自己,不要去追逐时尚和迷信。 要避免直接跳到结论,最好的方法就是站稳。 如果所知一切皆是如实而知的话,就没有任何事物能干扰那澄澈清明的心了。 别人批评我们,而后便完全忘了,但我们却执持它且不断想到它;那犹如他们吐出一些食物,而我们却拾起来吃一样。 即使是自己的幻相,你都不该相信,为什么还去相信别人的呢? 保持你的心就只是觉醒——某些事物前来,很快地,它们将会离去。因此,为什么要跟随它们呢? 当心绪宁静的时候,我们的肉体才是敏感的。 遇得意则喜,遇失意则忧,便被环境的顺逆差遣,自己何曾作得主。 耐贫贱不作酸语,耐炎凉不作激语,耐是非不作辩语,耐烦恼不作苦语。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忧喜取舍之情,皆是形气用事。 为什么我们的幸福要取决于某人头脑中的想法?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人家的窃窃私语与你何干?——让人家去说长道短。要像一座卓立的塔,绝不因为暴风而倾斜。 经得起诱惑的人,应该接受生活的冠冕。 怒不变容,喜不失节。 当我们专注(定)时,五盖和烦恼(杂染)便没有机会生起,因为一心无法二用。 跟随「流行」起舞,正是「落伍」的前兆。 当你们了解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如香蕉皮一样无大用处时,那么你们就能自在地行走于世上,不会被各式各样的事物牵动。 心理的活动就像能致人于死的眼镜蛇。假如我们不去打扰一只眼镜蛇,它自然会离去;一个聪明的人,将会以这种态度来对待在他心中升起的种种情绪。 只要我们对佛法的了解越少,心越会不断地追逐法尘。感到快乐时,就屈服于快乐;感到痛苦时,就屈服于痛苦,它总是在混乱之中。 如果我们放任我们的心,让它乱跑,追随无用的妄念或情绪,心很快就会因为不得休息而疲惫。 人不应为了别人的目光而活。 行住坐卧,心无起灭,一切时中,毕竟空寂。 将目光放远,心情放真空,你会发现世上没有人比你更坚强。 世间就是你此刻正在波动的心境。 「觉知者」是不会快乐或悲伤的,因为,他不会去追逐迁变的因缘。 当极喜、清明的状态从内观禅修中生起时,千万别去执取它们。 美景当前不可贪图。看到就想要,我们就输了一回;听到不顺意的话,就产生憎恶的反应,我们又输了一回。 心无动乱是道场。 聪明人不被愉快不愉快和快乐不快乐所动。这些事情生起,他们不执着,随其本性去放下。这就是「正见」。 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 心无起灭,对境寂然,一切时中,毕竟空寂,即是常不离佛。 触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机者慧沉。 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应须放下身心,精进求道,于动用中磨练考验自己,渐至此心不随物转,则功夫就有把握。 做功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功夫。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如人在荆棘林不动,即刺不伤。妄心不起,恒处寂灭之乐。一念妄心才动,即被诸有刺伤。 为不了本自无心名妄。若知本自无心,即妄无所起,真无所得。 一念不生,诸缘自断。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离念之智,等虚空界。 但了妄念无生,即是真心不动。此不动之外,更无毫厘法可得。 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烛定则明,摇则昏,而况心乎?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办大事者,心无镇定之力,而魔乃生于其前,辗转入于荆棘之途,必致左右为难。 危急时站得定,才算有用之学。 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在定。 如果我们不要为别人的说法和作法而忙乱,心中必会安详得多。 时常被莫名的情绪反应所束缚之人,就如落雨的湖面般,难以感受到平静安详之美。 当你什么事都用平常心看待之时,烦恼就会比较少。 「悟道者」——不因利害、毁誉、褒贬、苦乐等而动摇,毕竟这一切迟早都会成为过去。 一旦感觉到自己的行为不是听凭理性,也不是来自内在的觉醒,而是受到外在别人的影响,你应该立刻停止行动。 不要因微不足道的事耿耿于怀,也不要让细微的琐事,吞没了自身的幸福。 人的起心动念是烦恼的根源,「苦」是跟随着那不停的妄念、追求而来的。 我们并不是因果的执行者,所以,我们无法论断别人的对错。 随缘就是——境来不拒,境去不留。 若于境界中强加分别,即是业障。 妄想来了,就由它来,我总不理会它,妄想自然会息。 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 不要由于别人的是非、善恶来影响自己。 圣人不必在心中构筑任何身心状态,也不意图去架构或摧毁任何状态。 一切法不受,则妙用常现前。 能觉他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辱,无动于色,道成近矣! 若心有定,说你好,说你坏,都一样。 不放逸、自制、自律、有智慧的人,不为瀑流漂荡,能自作岛屿。 闻赞而不喜,闻谤而不忧,毁誉不动,内外一如,名出世间。 当你有办法时(心能自主),别人就拿你没办法。 失意,治之以忍;快意,治之以淡。常令心无增减,是名入道之人。 内心能不受欲望的冲激与勾引,烦恼自然减少。 如坚固的岩石不为风所摇动,贤人被诽谤或称赞都不动心。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颜料画虚空,不显其色。枯草之火炬,不能烧乾大河水。摩擦柔软皮,不能发出沙沙声。任何言语于我心,我心亦如是。 学习不被任何报导、传统、流言所左右。 明智的人不易为别人的想法所影响。 「煽不动」是学问有了基础;「挑不动」是修行有了基础。 所谓禅:内不为烦恼所惑,外不为境界所扰。 一个人在临终时,面对万般的剧苦,还能安详地进入涅槃;除了圣人外,没有一个凡夫能够做到。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不要因别人对你态度不好,引起自己阴暗的心情,浪费了自己的精神。 我们的任务在强化我们的意志,在我们内心找出力量之中心。由此,即使在混乱 和狼狈的环境里,也能屹立不动。 莫将自己牵涉在别人问题的纠葛中,而迷失了自己。 安定的心灵犹如天空,任白云舒卷、明月去来,他永不留痕迹,总是空阔无边,寂然不动。 任他风斜雨急,依旧立得脚定。 胜利属于那些有实力的人,而不属于那些有情绪的人。修行也是如此。 活在世界里,但不要为世俗迷惑。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起见生心、分别执着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休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 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心遇缘而不动,是则一切法无性。 于逆顺境界中无起灭相,始离得增上慢名字。 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 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 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 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 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 汝若识心是佛,心本无妄,那得起心更认于妄。汝若不生心动念,自然无妄。 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是名达道。 若无歧路心、一切取舍心,心如木石,始有学道分。 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然后调伏。所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开口便错,动念即乖。 外绝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乃可入道。 暂时不在,犹如死人。 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垢净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如木石,亦如香 象截流而过,更无滞碍,此人天堂地狱所不能摄也。 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 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 当你的脑筋闪动时,你已犯下了不可恕的错误。 我今滔滔自在,不羡公王卿宰,四时犹若金刚,苦乐心常不改。 心无起灭,对境寂然,一切时中,毕竟空寂,即是常不离佛。 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方唤作道人。 识心寂灭,无动念处,是名正觉。 眼、耳、鼻、舌,各各若不贪染一切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仙人,亦名六通罗汉。 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行,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 妄本无体,即是汝心所起。汝若识心是佛,心本无妄,那得起心更认于妄。汝若不生心动念,自然无妄。 若人于一切事,无染无着。于一切境,不动不摇。于一切法,无取无舍。于一切时,常行方便。随顺众生,令皆欢喜,而为说法,令悟菩提真性,此即名为修善法也。 于一切时中自在,勿逐勿转,不浮不沉,不流不注,不动不摇,不来不去,活泼泼,行坐总是禅。 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为阴 界五欲八风之所漂溺。 宗门以何法治妄心?曰:以无心法治妄心。 以境夺智则智泯,以智夺境则境亡;以彼资我则我立,以我资彼则彼生。 此段本来无向背,要须坚猛力行持,金刚正眼通身是,万境来侵莫管伊。 离言法性,本自解脱,寂静一味,湛然不动,如如之性,本自尔故。 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 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 六根不染,定慧之功;六识不生,如如之力。 野人作多色伎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尽,吾不见不闻无穷。 安忍不动如大地,深感不出自法藏。 既悟自性无生,则荣辱忧喜皆不相干。 执成病,着成魔,生心动念即乖法体。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得失,常理也。譬如寒暑加人,虽善摄身者不能无病,正须安处之。 忧太过而人憔悴,喜太过则心荡而气浮,均非也。 拂意则怒;顺意则喜;志得则扬;志阻则馁。七情交逞,此心何时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