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吾和身的关系

大安法师  2013/01/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普劝修持一。或人问孔子曰:人有迁家而忘其妻者。有诸?孔子曰:又有甚焉。桀纣则忘其身。若以道眼观之,今人皆忘其身矣。何则,自早晨开目离寝,至夜间就寝闭目,无非尘劳。未尝暂省吾身,是皆忘其身也。且人之于身,以日言之,莫大于饥渴,必为食饮之备。以岁言之,莫大于寒暑,必为裘葛之备。以终身言之,莫大于死生,而不为净土之备。何哉?且若人有百斤之金,猝有大难,不能负挈以行,必舍之而去。若抱金而与之俱死,世必谓之大愚。是皆知此身重于百斤之金也。】

——《龙舒净土文》

有人曾经问孔子:有人搬家,他把自己家里的家具什么的都搬了,却把他的妻子落下了,有没有这回事?有没有这样的人?在一个家庭中,妻子是主妇,离开主妇还成什么家啊?搬家,把重要的妻子忘了,有没有这样的事?孔子说:“又有甚焉。”这句话很有意思:有啊,有搬家把妻子落下来的。还有比这忘得更厉害的呢,不仅把自己的妻子忘了,连自己的身体都忘了,都落下来了。那这是谁呢?讲了两个人:夏桀、商纣。这两个人,一个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天子,一个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天子。他们暴虐不仁,最后被推翻了,自己也死无葬身之地。他可不是连自己的身体也忘了吗?

如果我们再用慧眼来观察我们周边的人,很多人都是把身体忘了——忘其身。怎么叫忘其身呢?我们每个人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从早上睁开眼睛离开床,到夜间拖着疲惫的脚步又到床上闭目睡觉,你这一整天干了些什么呀?赚钱、求名,无非追求五欲六尘,没有一刻的时间来反省一下吾身。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有过几个省啊?“吾身”是什么意思?吾是主人公,身是客人。我们要了解我们有吾、有身,身是客体,吾才是主体。主人是无量劫都存在的,是无生无死的。客人是可以改形换面的,是可以来来去去的。我们思惟过没有,譬如我们到远方去,我们会坐种种交通工具,或者坐船,或者坐马车。那么乘船马车的是“吾”,而舟车马是“身”,他们俩是能坐和所坐的关系。像一个演员,演员作戏,他会扮演种种角色,扮演帝王、扮演官吏、乃至扮演乞丐,这些角色是他的身,能扮这些角色的是吾。那么我们眼睛能看、耳朵能听,这是什么?这是身。之所以能视听,见闻觉知的是吾。所以这个身有生死,有衰老,到了衰老了眼睛就会昏暗,耳朵就会聋。但是所有能见的见性、能听的闻性,它不会昏,不会聋。如果我们把眼睛能看、耳朵能听认为是主人公,这就叫认贼为子了。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要认清楚吾和身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吾,不要被这个身所控制。所以儒家和佛家都讲,你首先要从其大体,要认知我们的吾,我们的本心,我们的自性,这个身体是为我所用的东西。如果一个不明白道的人就是个小人,他就从其小体,一生都为这个身体去奔波、去照料。这就是吾、主人公被身所用。主人公昏迷了,贼在家里当家作主了。我们反省过这样的关系没有?吾和身的关系。如果没有反省过,我们受无明欲望的牵使,就一定是被身所用,被欲望所控制,这就是“皆忘其身”。殉欲忘身啊!所以这些都要冷静地反省。

吾与身的关系,从每一天来看,莫大于饥饿和干渴,所以常常要找饮食来作准备。以一年来看,莫大于冬天的寒冷和夏天的暑热,所以必然要为夏天准备薄的衣服,为冬天准备厚的御寒的衣服。那么以人的一生来看,莫大于死生。我们为生死做了什么准备?为生死做准备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对吾——我们不生不灭的自性负责,才是最好的准备。为什么要做这种准备?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活当中最重要的。因为虽然其它有些东西也重要,但有一个轻重缓急。比如人的身体相对外面的财物而言,如果一个人有一百斤的黄金,但一旦碰到水灾、火灾、避难等大难临头的事的时候,他为了逃命,一定会把这一百斤黄金舍掉,保命要紧。如果他舍不得这黄金,抱着金子跟它一起死亡了,那别人都会说这是个愚痴的人。因为你死了黄金再多也没有用,所以保命要紧啊!从这里也就知道身体是重于一百斤黄金的价值的。进一步,吾与身来比也有这样的一个关系在里面,吾重于身何止千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四大本空无有我,一身自重不干人

我们都知道,修行人首要的条件就是要看得开、放得下,...

如何看破美女的诱惑

可以先用不净观作心理锻炼,观察美女或引起你淫欲的人...

【推荐】印光大师对老年人的劝诫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太善良会被欺负,该怎么办

问: 在这个斗诤的世界里,如果太善良是会被欺负的。...

修行人有藕断丝连的个性是没办法修行的

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

以正念的心态来执持弥陀名号

我们每一位众生都是被阿弥陀佛的愿力光明之海托起来的...

内心深处要厌离到彻骨彻髓

为什么净土法门讲信愿?这个愿就是厌离娑婆。这厌离娑...

如何做到无欲无求

1、从世间法来说 要做到无欲 在世间法上,所谓的无欲,...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浴佛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峯山顶,与大苾刍众千...

如何才能称得上对净土法门的真信

既知如上所说义理,必须依此谛信。自己见得及者如是信...

劝进行者念佛消灾

又须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乡党、亲友,同...

念佛法门是可以验证的

我们体会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不可思议,吾人的心性功德...

五戒犯了三戒失去戒体了吗

问: 五戒犯了三戒失去戒体了吗?该怎么办?明知这样做...

【佛教词典】五智真言

表示金刚界五智五佛之真言。即五佛之种子。即谓 (vaj...

【佛教词典】羯磨僧

(术语)四人已上之比丘,居同一结界内,行羯磨之作法...

阿那律尊者天眼通的因缘

佛陀的弟子阿那律陀,他在过去生未修行前,曾是一位贫...

不要把修行修到内心产生严重的反弹

第二个很重要,保护你的善根。这个地方有些时候要暂时...

念佛是无上良药

【念佛调养生息】:一声佛号,调养生息,心平气和,平...

慈心化嗔心

有一天,佛陀在毗舍离国猕猴池侧的重阁讲堂,向诸比丘...

【推荐】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

龙树菩萨与《华严经》

谈起《华严经》我们还得了解龙树菩萨的功德。龙树菩萨...

教化众生的四无畏功德

说法无畏,你要有总持不忘的功德。人家疑惑起来了,一...

如何理解念佛、念法、念僧

问: 请问法师,如何理解念佛、念法、念僧? 大安法师...

界诠法师的出家因缘

我是一九五九年出生的,六零年闹饥荒,六零、六一、六...

文珠法师《楞严经七处破妄十番显见》

一、前言 楞严经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

净界法师:净土念佛与大乘教观

我们大乘的菩萨,如何把净土宗皈依的心跟大乘佛教里面...

生命中的贪欲苦

有一个美丽得让人感到心酸的故事: 在物质条件极度匮...